舉例說明好了。聰明笨伯(The Flintstones),或摩登原始人,是美國動畫卡通片電視劇。聰明和笨拙,摩登和原始,兩個本來是互相排斥的語彙,卻互相依賴組合在一起。這種矛盾的說法,英文叫 oxymoron(矛盾修辭法),源於希臘語 ὀξύς( Oxys,精明)和μωρός( moros,愚蠢)。
這種修辭上的映襯,有人譯為矛盾語,常見於文學作品中,藉由一種不協調的統一,傳達或輕鬆幽默、或旨趣悠遠的效果。蘇軾的《赤壁賦》:「逝者如斯夫 ,而未嘗往也」即是。東坡先生曠達豪放,勸慰同舟者不要因壽命轉眼即逝而悲觀唏噓。生命如流水,看似東流逝去,實則在大自然中循環不已,永無枯竭的一天。萬物眾生又何嘗不然?
聰明笨伯 |
然而在西歐的語言中,矛盾語只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單詞或一組單詞,最常見的形式為「形容詞-名詞」的組合,例如莎翁名劇《羅密歐與朱麗葉》有這樣的句子:「O brawling love! O loving hate!」(啊,吵吵鬧鬧的相愛,親親熱熱的怨恨!)其他像「Original copy」(既是原版又是複製),「Pretty ugly」(美得難看),驟眼看來,兩個詞彙意思相反,放在一起,令人產生錯愕的反應。不過它們只是字面上矛盾,本身的意思還是統一的。
另一方面,.奧威爾(George Orwell)在《1984》中說:「戰爭就是和平; 自由就是奴役; 無知就是力量。」這可不是矛盾語,而是「悖論」(paradox)。悖論總是用一個完整的句子,來表示自相矛盾的事情。反之,矛盾語如上述,從來都是片語,卻包含諸多的想像。
時至今日,某些矛盾語早已成為日常用語,例如老頑童,聰明笨伯,公開秘密等等。
說到底還是佩服蘇東坡:「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人生本來就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歷程。想得太多了,一切都沒有意義。倒不如像鄭板橋那般「難得糊塗」,當個快樂的笨蛋好了!。不應有恨,何苦惆悵怨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