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女有別」還是「男女無別」抑或「男女無別但有異」?一直是今日社會爭論的議題。
維也納以性別平等的視角重塑城市,正試圖顛覆大家的傳統想像,不只發展城市空間時考慮到性別。更在公共生活的各方面,包括交通和語言,都以包容和不分性別為標的。
魯曼廣場顯著的標識Mädchenbühne(少女舞台)
魯曼廣場(Reumannplatz)是維也納最著名的廣場之一,去年經過對性別問題的重新設計,現已竣工。女子舞台(Mädchenbühne)與健身站、操場和50多棵新樹一起,成為廣場的新添部分。當局有意將這個大型舞台對外開放,為所有人提供表演空間。
魯曼廣場的「女子舞台」
維也納為實現這一目標而採用的策略稱為「性別主流化」。 性別主流化部的負責人鮑爾 (Ursula Bauer) 將之描述為在男女結構、環境和條件平等的基礎上實現社會性別平等的工具。質言之,這是在公共政策中納入性別觀點,在制定法律及法則時,平等惠及各種性別人士,目標是為每個人提供平等的城市資源。
維也納市內其中一個實行性別主流化的公園
鮑爾說,它與女性政策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確保法規和程序考慮到女性和男性之間的結構性差異,主要源於傳統的性別角色。她說: 「女性政策是修復工作,而性別主流化是預防。」
她解釋說,該部門研究不同性別的數據,並提供指導方針和培訓,以確保政府服務對性別問題有敏感認識和容易獲取。多年來,他們還建立一個關鍵領域的性別問題專家網絡。鮑爾將該部門的跨部門角色比作一個監督機構,確保市政府的所有領域都考慮到性別不平等。她開玩笑說:「沒人能逃脫,我們就像蜘蛛網。」在實踐中,他們採取了多種形式,例如確保政府機構使用沒有性別色彩的語言進行交流,或者在公共交通中加入男人帶娃的圖示,以表明是父母座位。
另一個關鍵領域是城市規劃。 性別規劃專家伊娃·凱爾 (Eva Kail) 30年前就開始從女性的角度來看待整個城市。她收集有關維也納公共空間的使用者和如何使用的數據,發現女性的視角常常被忽略。她解釋說,城市規劃者絕大多數是男性,他們一直將設計建立在男性的關注和日常生活經驗的基礎上。換言之,他們傾向於忽視其他群體的觀點。
奧地利首都的宏偉目標是要成為一個包容和性別中立的名勝
凱爾注意到少女很少逛公園,於是和團隊一起想辦法,讓這些城市空間更具吸引力。結果是將足球場劃分為較小的空間,以便更多小組可以同時比賽。 他們又創建額外的休憩區,例如吊床,以便歇一歇。她說: 「這聽起來可能微不足道,但公園裡的公共廁所對許多公園人來說十分重要。」事實證明,計劃非常成功。
在公園裡加設休憩區,諸如吊床之類,使來公園的女性增多
這位規劃先鋒說,她經常被問及如何在城市周圍發現性別主流化的都市設計。她說:「若做得好,那是看不見的。一個運轉良好的公共空間,兼顧任何群體,沒有誰覺得難以使用。」為了避免「性別主流化」墜入僵硬的性別定型陷阱,現已改稱為「公平共享城市」。
但有時維也納的公共空間也蓄意突出女性。例如,海城阿斯佩恩(Seestadt Aspern),歐洲最大的城市開發項目之一,它大多數街道、廣場和公園都以女性命名,以諷刺男性命名的傳統。魯曼廣場那個象徵性標誌「女子舞台」亦有此意 。
維也納綜合醫院附近第一條跨性別人行橫道
維也納正致力於讓同志群體更加顯眼,包括在紅綠燈處展示同性伴侶的標誌。
雖然奧地利有兩性平等的傳統,包括20世紀20年代的公共住房項目,婦女有更多的機會獲得政府支助,例如免費托兒,但在其他地區這項服務費用高昂,而且服務時間有限。同時,性別工資差距仍然很普遍。諸如此類的問題,還有待進一步的解決 。
寬闊的人行道,供母親帶著嬰兒車或孩子行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