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出能夠改變世界歷史的東西應該極其振奮人心,但羅拔·奧本海默,“原子彈之父”,卻對自己創造成果懊悔到無以復加。今年7月21日,電影《奧本海默》上映,世界各地觀眾可以見證這位難以捉摸的科學家如何崛起,又如何殞落。但很少人知道,隨之而來的政治後果對他個人生活影響極深,以致他在餘下的大部分時間,實際上躲在美屬處女群島的聖約翰小島上。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exw4FTE-LhzB5aqLDX7XrBQ3JDwBW5CxakjYbzhaaJh7ZFjfm8myGtJRI0w1QmwP93VfC08CIK43ar-W0B_1TLpCna7sIK3bE-q5RvuSygILlzpQlqekbuhHHCakif8I2pATtkeAfBGscgA61dQGaou42bn04aJwPK2P41gzGrOgrWGOWjxQVnUjZzoU/s16000/cVh5M0QrTkVlUENxb0I2L2V1YThPaWl0U1Z5OG9NT0U1YlJCc2FBTE1LOD0.jpg)
這部新傳記片改編自卡伊·伯德和馬丁·舒爾文合著、榮獲普立茲獎的《美國普羅米修斯:羅拔·奧本海默的勝利與悲劇》。伯德說:“1945年,美軍在廣島和長崎投下原子彈後,奧本海默被譽為民族英雄。他的肖像登上《時代》和《生活》雜誌的封面,成為美國最傑出的名人科學家。然後在1954年,他突然成為賤民,從國民生活中消失。”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bjyIzdeVwp0xNWteK0t28GNrNRxBp-RSXmd2fGvCFyeKbLH5jj2eIg32JxXgo5CDi0k_v9IkyiYtHBqCKmOHukfXoq2_0PxVRW9AdRlN0s2y8q7Nkz8pjcusKlRXNpvS0cfwXwTxhDFyk7SFpNHHAScWJX-Kn2MimX8lR4W3sM9DqkuNs1bi5Jc9eFZk/s16000/cVh5M0QrTkVlUERnTk9zY0NuNitEUG1yT3I0MEUzT1BwMkJYOU85VDZUUT0.jpg)
從1955年失踪直至1967年去世,這位物理學家在當地稱為奧本海默海灘隱居於一間簡陋的小屋。這片佔地兩英畝的土地如今已成為公共土地, 儘管在大多數旅遊地圖上找不到,卻經常被吹捧為處女群島最好的海灘之一,也是保守得最好的秘密之一。 同樣,奧本海默如何從英雄變成惡棍,最後是加勒比海的劫後重生者,如此曲折迷離、鮮為人知的故事,無疑引人入勝,希望得以一窺這位美國最著名科學家的一生,及這個島嶼如何塑造他生命的最後時光。
奧本海默聖約翰之旅始於絕密的曼哈頓計劃,他領導的團隊研製出了第一顆原子彈。 正如伯德解釋的,“奧本海默對他正在建造的小工具,看法從未真正改變過。從1942年加入該項目的那天起,他就完全意識到這是一件多麼可怕的事情,因為這是一種具有巨大破壞潛力的武器。” 在另一方面,奧本海默、愛因斯坦和當時大多數頂尖的物理學家都相信,原子彈的製造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奧本海默不製造,納粹就會首先製造。
伯德說:“製造這種武器是一場競賽,他認為如果希特勒首先擁有,就會用來贏得法西斯戰爭,這將是一個可怕的、悲劇性的結果。所以,他覺得有必要這樣做。 但廣島事件後,他隨即陷入深深的抑鬱……他用餘生試圖警告人類這些武器的危險和有必要加以控制,因此他與自己負責建造的這件可怕的事情有著非常複雜的關係。”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ltG1I2--M0WIkSPW5Tv3S7fNjfiRqs2TXKF_FUbQ_4M1-Cv5nViLLFeoOVpIbgJy7UO0aCYrMmaF2vcWDEE3fN9J_i3D8xAwoK1O7QpiPH5Rp72OrdC5E7ogkIPrKgS2UAGheir-phRc3hcOgQUa4yUKREVyoXs3Lz18BcppD1CeQ3ukdyU-bZF59V2U/w640-h360/cVh5M0QrTkVlUERVOWYramk5Qkd4T1JsenlBNUlKZFovWTFFbnpzQ2lKTT0.jpg)
1949年,蘇聯引爆第一顆原子彈,美國總統杜魯門命令美國科學家啟動一項製造氫彈的新計劃,其核爆威力可能是原子彈的1000倍。政府核政策和國防首席科學顧問奧本海默出於道德和實際原因表示反對。據報導,他告訴杜魯門,“我覺得我手上沾滿了鮮血。” 奧本海默的反抗最終使他成為冷戰期間美國反共歇斯底里的主要目標。1954年春天,他經歷為期四個星期的詳盡審訊,質疑他對美國的忠誠,最終並且剝奪他的安全許可。(68年後,美國政府最終為他平反)。
根據伯德的說法,當時滿頭白髮的奧本海默“受到羞辱,受重傷,身心俱疲”。 於是,那年夏天,這位名譽掃地的物理學家離開新澤西州普林斯頓的家,與妻子和兩個孩子登上一艘72英尺的雙桅帆船,啟航前往聖約翰。
伯德說:“他在逃避,逃避原子彈之父的惡名,也逃避54年審判後困擾他的惡名,即對叛國、共產黨員或間諜的懷疑。當他們第一次看到這個島時,他愛上聖約翰……所以,他第二年又回去,最終在海灘上找到了一塊地,並建造一個非常簡單、斯巴達式小屋,在那裡度過餘生。他一年中有好幾個月,包括冬天,但有時是春天和夏天……這不是為了懺悔;而是為了回歸自然世界那種洋溢的活力。”
聖約翰與奧本海默往昔的生活南轅北轍,這是問題所在。奧本海默在曼哈頓上西區的一座豪宅中長大,家裡有三名女傭、一名司機,牆上掛著梵高的畫作。1954年7月,一家人登陸這個曼哈頓大小的島嶼,那兒幾乎沒有電話或電力;孔雀和毛驢在骯髒的街道上遊蕩。 聖約翰島成為美國領土只有37年;島上800名居民90%都是該島以前丹麥地主從非洲綁架來的奴隸後裔,在他們的甘蔗和棉花種植園工作。島上的第一家酒吧還要兩年後才建成,其最大的建築是一間西印度薑餅式的單層小屋。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EW8bknEND4y6zUSm65ffudXR0mGP6ld0JDklAn6gagGSJZ-pTCdPpNwe9UXcpZYMQ9IrFNZzoXlrllKl43zC8ro7iBFS3tathU-BecctTQKvIHFdtrh4xSbYrgCF-GYPuEGSG0vC796FtbnxeoAcuHsjTDNRqRTHw3HMIQO8pCn3Jh5QP9ORzFZJi8eQ/w400-h225/cVh5M0QrTkVlUENSZFFrVkw1cGlCWkhQVkNRazRHQnJRQlgwWWE3cG4xMD0.jpg)
當地歷史學家大衛·奈特說:“他們選擇聖約翰,因為那裡是一個死氣沉沉的地方”。奈特是奧本海默夫婦的好朋友,當他們外出時,他就住在他們的小屋裡。 “沒有人會騷擾他。沒有人知道他是誰,也沒有人關心他。這是一個匿名隱姓的好地方。就這麼簡單。”
除了無名無姓,躲在聖約翰還可以避開FBI的監視。奈特還表示,奧本海默決定搬遷到聖約翰是出於他日益增長的反核立場。同時他確信,由於信風,處女群島將是最後受到核輻射影響的地方之一。
正如伯德和舒爾文書上所寫,“羅拔天性中最溫柔的部分在聖約翰島上得到展現” 。這位物理學家在面向海灣的辦公桌上寫詩。他和妻子基蒂花幾天時間在美國和英屬處女群島之間航行。 每年九月,這對夫婦都會向他們的朋友發出三打邀請信參加除夕派對,並在派對上供應龍蝦沙律和香檳,聘請當地的卡里普索樂隊演奏。羅拔會在海灘上跳舞,然後向客人指出各種星座。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kWWl2EaLvznYwgFQ5v2pqmVTOCHCQ2QDWQQiEraI-30FFDRAk9NNpLYCVW-iRMGfeqeckXonYNAPsH8mkpphvK3P-oD07p9MT5UxRpzomVw4PnUVoxCXzvBFnoiFyeYNOAlf6MEdU7u1wL5CnZYB55Y52bKlvIl46PrXIs-njkAc2szRi1s5A7Q71abw/w640-h360/cVh5M0QrTkVlUEFkTG0vaDRRSm8rVVVrYUJ5UXBFVTR4SXVxazltRlltaz0.jpg)
奧本海默逃到聖約翰近70年後的今天,聖約翰仍然是美屬處女群島三個島嶼中最小、最偏遠和最不發達的島嶼。 由於洛克菲勒的捐贈,聖約翰三分之二的地區現在是一個受保護的國家公園,山上覆蓋著粗糙扭曲的森林和尖刺的仙人掌,20多條徒步小徑縱橫交錯,面積達20平方英里。這裡沒有機場或遊輪碼頭,野驢仍然沿著島上僻靜的東部山丘自由漫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