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27日 星期六

台灣邦查豐年祭

   17世紀,漢民族開始移民台灣。之前,原住民曾經是島上唯一的居民。他們由數十個語言及生活方式不同的族群構成,屬於南島民族。儘管他們起源於台灣,但由於人口增長,許多人在公元前1,500年至1,000年期間遷移到東南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南島人是偉大的航海家,他們開發了航海和導航技術,使他們能夠長途旅行。目前,他們僅佔台灣人口的2.38%。但他們充滿活力的節日在保護他們的文化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670台灣人。荷蘭人所繪福爾摩沙人之長老與常民

             阿美族是台灣原住民各族中人數最多的族群,至2003年底之統計約14萬餘人,主要分布在花蓮、台東山區縱谷平原及海岸平原,亦有少數分布於屏東滿州、旭海一帶。由於分佈廣闊,因此各地語言、衣飾與風俗各有差別,各部落主權獨立,互不隸屬,直至日治時代方有“阿美族 ”之跨部落族群概念萌生。其實在大部份的阿美族人的習慣中,還是自稱Pangcah(邦查)者為多,只有在台東成功及池上以南的阿美族才使用Amis即北方的意思;而Pangcah則是“人”或“同族”。“阿美”一詞,就是從“Amis”簡化而來的,日久成習,現在概以“阿美”作為族名了。

    2016年阿米斯音樂節開幕,族人在操場上由內而外圍成螺旋跳舞

      邦查族最廣為人知的“豐年祭”,是以“男子年齡階級”(宣告成年)為主體的重大祭典。豐年祭原是小米收穫後進行,在部落稻米種植面積大量增加後,祭典時間改為稻米收割後舉行。每年7月開始,各部落按照稻米收成時間由南往北安排辦理,祭典時間為期1 ∼ 7 天之間。豐年祭雖然以豐收為名,但內容包括豐收、謝神、聯誼、社交與年齡階級晉級儀式、軍事訓練驗收儀式等,是具經濟、宗教、社會、政治、文化等多性質的綜合活動。豐年祭的多面向活動,具有多元文化特質的意義,加上參與人數眾多,規模相當盛大。邦查族人即使移居城市,仍然持續辦理豐年祭典,傳承各項傳統文化與觀念,這個祭典也是新一代族人對部落文化認同的重要活動。

    身穿彩色繽紛的邦查婦女

        由於邦查族人居處平原,自清末便大量與外族接觸,20世紀70年代中期,台灣經濟狀況丕變,許多原住民離開部落到城市謀生,造就城市原住民的產生,其中,邦查族人更是佔絕大多數。不過,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他們都被稱為“番”這個侮辱性的詞,意思是“野蠻人”,直到1995年他們在身份證上使用原住民名字才變得合法。

      豐收慶祝活動在保護原住民文化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值得慶幸的是,豐收在20世紀的文化同化中倖存下來,而其他傳統儀式如婚禮和葬禮亦保留著傳統歌曲、舞蹈和服飾,這對於保存邦查文化至關重要。

   20世紀,原住民語言和文化受到同化政策的侵蝕

      豐收祭的慶祝是七月稻米收成後舉行,通常由酋長或一位長老領導歌唱和吟誦,然後部落的其他成員都會回應這種聖歌。主要目的是感謝祖先的神靈保護部落,祈求來年五穀豐登。重複頌歌表達部落對長輩的尊重,並強調部落成員之間的聯繫。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歌曲,並代代相傳,講述他們過去重要人物和事件的故事。

      邦查的歌聲確實有一種強大而令人難以忘懷的感覺。德國氛圍流行樂隊Enigma在1994年的單曲《回歸純真》中使用了邦查族聖歌的樣本,隨後風靡全球,並用於1996年奧運會的電視廣告中。

     邦查族以其頌歌而聞名

       豐年祭隊伍中,每個人都在胸前佩戴一個帶流蘇的紅色挎包,稱為“情人包”,並且“在慶祝活動期間,女孩或男孩可以將包放在他們喜歡的人身上”。這些袋子通常裝有檳榔作為禮物,因為原住民咀嚼檳榔具有興奮作用。

   表演者穿著帶流甦的紅色“情人包”,這是他們的傳統之一

      直到20世紀,邦查部落都是母系社會。財產透過女性血統傳承,已婚夫婦將與女方家庭住在一起。然而,日本和漢族統治的影響,父權家庭結構成為常態,改變了這一點。現在很難知道邦查文化還遺失了哪些內容,因為他們沒有關於歷史的書面記錄。傳統文化和傳統是透過口耳代代相傳的。可悲的是,很少有人仍然會說他們的原始語言,並且在生活的許多方面,從語言到食物到教育,原住民已經被同化為台灣文化了。

      花蓮的許多部落仍然主要由邦查族組成

2024年1月25日 星期四

“天婚”有感

      在德國,結婚100週年稱為“天婚”(Himmelshochzeit)。結婚100週年,對已婚夫婦來說幾乎不可能。夫婦倆有幸慶祝60週年的鑽石婚已屬鳳毛麟角了。由於沒有 哪對夫婦能夠度過結婚一百週年紀念日,因此德國人也稱結婚64週年紀念日為天婚,因為以後的婚姻生活只能是甜蜜似天堂。相反,中國人善禱善頌,認為婚姻乃“天作之合”,不必等待100年之後。 

我們夫婦64年前渾渾噩噩,不知天高地厚,貿貿然手牽手走入教堂,締結“百年好合”。如今蒙上主眷顧, 狂野的歲月已經過去,雖然沒有一起度過“天堂般”的時光,但彼此尊重,互相理解,心裏多了一份令人安心的感覺。 

2024年1月25日是我們結婚64週年紀念日

記得64年前先父叮囑我們謹記「信守」兩字。

我們手牽手一無掛慮,結婚戒指還是伯娘贈送的。

如今總算不辜負父親伯娘的惦掛。

兒孫不在場, 唯有相片替代。

FAB Kitchen是西餐私房菜

多謝親友賞面,明年再見。








2024年1月6日 星期六

耆那教徒是最早的素食主義者?

 

      Veganuary是vegan和january的混合字,中文譯為"純素一月" 。顧名思義,這是在每年頭一個月,推行的一項飲食活動,鼓勵民眾吃純素、不要使用動物性製品。 自2014年成立以來,登記參與的人數不斷增加。單以英國為例,有300萬人報名並承諾改吃純素,民間的實際數字更是不止於此。

      Vegan“純素食”一詞乃英國動物權利倡導者唐納德·沃森在近80年前所創,但純素食主義直到最近幾十年才真正開始流行起來。成為一種有影響力的生活方式趨勢。 然而,在許多東方文化中,將不吃肉視為善對動物的做法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兩千年前。 


莢豆

      不害( ahimsa),原意是指對一切有情,不加以傷害,為非暴力之意。它源於公元前5至7世紀印度北部的印度信仰,甚至早於佛教,乃最接近現代避免動物產品的純素食原則。拉賈斯坦邦大學退休哲學教授庫蘇姆·賈因這方面做了廣泛的研究,並為博士生提供建議,有這樣的解釋,“不害或非暴力是所有耆那教徒的基本生活原則。這包括所有生物,不僅是人類,還包括動物、昆蟲,有時還有植物,甚至是生活在水中或地下的生物……對於耆那教徒來說,在任何意義上傷害或驚嚇任何生物都是暴力。” 

      耆那教係伐達摩那所創。但他自稱是第24代祖師,他之上還有代代相傳的23代。據耆那哲學所述,所有的祖師原本也都是人類。但是,通過禪定和自我實現他們達到完美或覺悟的狀態,得以成為耆那(jina,即勝者)。不過,信眾稱他為大雄尊者(Mahāvīra,音譯摩訶毘羅,即偉大的英雄),也被視為最後一位祖師。

耆那教的信仰由24位祖師代代相傳
      伐達摩那反對種姓制度,主張和平主義,反暴力,還有不殺生、不妄語、不偷盜、不邪淫及不執著(不貪著,通常專對錢財,故也稱不蓄財或不貪財)的五條清規,後來在佛教中發展為相似的五戒。他認為:”無始以來,所有的生物(靈魂)都是在業的束縛中,而業是善或惡行為的積聚。在業的影響下,靈魂習慣於在物質財富中尋找快樂,從而就有暴力的想法、行為、憤怒、怨恨、貪婪及諸如此類的罪惡在心中紮根。這些結果也導致業的進一步積聚。“並教導:”正知、正見和正行是自我解脫的真實之路。“

拉賈斯坦邦拉納克普爾的耆那教寺
      但在生活中,大多數耆那教徒仍然遵守較嚴格的飲食習慣和宗教儀式。 一般來說,他們遵循素食,嚴格避免肉類、海鮮和雞蛋。 耆那教也禁止食用任何生長在土壤下的植物,例如洋蔥、薯仔、胡蘿蔔和大蒜,因為將它們連根拔起可能會殺死在該生態系統中繁衍生息的昆蟲。 為了取代洋蔥和大蒜的味道,耆那教徒在他們的菜餚中添加少量阿魏香料。 這款從各種大茴香中提取的樹膠樹脂,具有刺鼻的大蒜味,在印度各地的餐飲中常見。

 一碟純素印度菜具有多種口味

             不管用什麼術語來描述他們,正如賈因指出的那樣,重要的是“耆那教徒盡力避免傷害任何東西,即使是無心之失。我們的座右銘是‘自己活,也讓別人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