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世紀,漢民族開始移民台灣。之前,原住民曾經是島上唯一的居民。他們由數十個語言及生活方式不同的族群構成,屬於南島民族。儘管他們起源於台灣,但由於人口增長,許多人在公元前1,500年至1,000年期間遷移到東南亞、密克羅尼西亞和波利尼西亞。南島人是偉大的航海家,他們開發了航海和導航技術,使他們能夠長途旅行。目前,他們僅佔台灣人口的2.38%。但他們充滿活力的節日在保護他們的文化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1670台灣人。荷蘭人所繪福爾摩沙人之長老與常民阿美族是台灣原住民各族中人數最多的族群,至2003年底之統計約14萬餘人,主要分布在花蓮、台東山區縱谷平原及海岸平原,亦有少數分布於屏東滿州、旭海一帶。由於分佈廣闊,因此各地語言、衣飾與風俗各有差別,各部落主權獨立,互不隸屬,直至日治時代方有“阿美族 ”之跨部落族群概念萌生。其實在大部份的阿美族人的習慣中,還是自稱Pangcah(邦查)者為多,只有在台東成功及池上以南的阿美族才使用Amis即北方的意思;而Pangcah則是“人”或“同族”。“阿美”一詞,就是從“Amis”簡化而來的,日久成習,現在概以“阿美”作為族名了。
2016年阿米斯音樂節開幕,族人在操場上由內而外圍成螺旋跳舞邦查族最廣為人知的“豐年祭”,是以“男子年齡階級”(宣告成年)為主體的重大祭典。豐年祭原是小米收穫後進行,在部落稻米種植面積大量增加後,祭典時間改為稻米收割後舉行。每年7月開始,各部落按照稻米收成時間由南往北安排辦理,祭典時間為期1 ∼ 7 天之間。豐年祭雖然以豐收為名,但內容包括豐收、謝神、聯誼、社交與年齡階級晉級儀式、軍事訓練驗收儀式等,是具經濟、宗教、社會、政治、文化等多性質的綜合活動。豐年祭的多面向活動,具有多元文化特質的意義,加上參與人數眾多,規模相當盛大。邦查族人即使移居城市,仍然持續辦理豐年祭典,傳承各項傳統文化與觀念,這個祭典也是新一代族人對部落文化認同的重要活動。
身穿彩色繽紛的邦查婦女由於邦查族人居處平原,自清末便大量與外族接觸,20世紀70年代中期,台灣經濟狀況丕變,許多原住民離開部落到城市謀生,造就城市原住民的產生,其中,邦查族人更是佔絕大多數。不過,在20世紀的大部分時間,他們都被稱為“番”這個侮辱性的詞,意思是“野蠻人”,直到1995年他們在身份證上使用原住民名字才變得合法。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hlFXD8j5LdaDP6u9xgX2Lg6HMw7Ew-rqkqB9S5Y5E7M51WE8GfFc6kkH4WTIuOhs2fDKmrX4Et2UMdpJCN-yG4QIQXtErGCD1UfDcuDhAyt4pXvJDXPV_DtQdreVLLBVRo3mAzJ72wpiOy553yjnHa9OCREmnvYis3dio2HxWuRn5uU-G-02yhYISDEQ/s16000/cVh5M0QrTkVlUENUdzc4TEtyZTYvU0xTY3A5UHlTdWt3NGFQSUxwWnNzZz0.jpg)
值得慶幸的是,豐收祭在20世紀的文化同化中倖存下來,而其他傳統儀式如婚禮和葬禮亦保留著傳統歌曲、舞蹈和服飾,這對於保存邦查文化至關重要。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FMrvmbTSxKvT3uHWW9xiXvMr8OhB2nbXh1lXfuY-VmCzbKqqxtr9dOVZvwCBW3K1aXj5tbkjbot199aJ0cm8LZmf5pJGtjcxjdySlDNCgstjBOY7o301ULfhREfhNesuxR6WQNoO6JK2V41TE2dScuMOXJVxlOUkQZyr3QJvstLE2unZP1bOgATExmnc/s16000/p0h6qwm9.jpg)
豐收祭的慶祝是七月稻米收成後舉行,通常由酋長或一位長老領導歌唱和吟誦,然後部落的其他成員都會回應這種聖歌。主要目的是感謝祖先的神靈保護部落,祈求來年五穀豐登。重複頌歌表達部落對長輩的尊重,並強調部落成員之間的聯繫。每個部落都有自己的歌曲,並代代相傳,講述他們過去重要人物和事件的故事。
邦查的歌聲確實有一種強大而令人難以忘懷的感覺。德國氛圍流行樂隊Enigma在1994年的單曲《回歸純真》中使用了邦查族聖歌的樣本,隨後風靡全球,並用於1996年奧運會的電視廣告中。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MNih41BlrIlq7BYNSp26XGo_M2qspeClWgVmqV2PrvOcHQJGXaRumk7rsfi9ysmebc13eW50CAfqNKutWXVgQj5e3wjV83gNrC4iI9GCbr5SzeAfoRst7dduLhaTBnlsxUoGtKuTKa0Kr2iLV78bhpDrXSlGEDYtPWqv_7HCfCeE9m6pTzhKIkFKTpVk/s16000/p0h6qwm5.jpg)
豐年祭隊伍中,每個人都在胸前佩戴一個帶流蘇的紅色挎包,稱為“情人包”,並且“在慶祝活動期間,女孩或男孩可以將包放在他們喜歡的人身上”。這些袋子通常裝有檳榔作為禮物,因為原住民咀嚼檳榔具有興奮作用。
直到20世紀,邦查部落都是母系社會。財產透過女性血統傳承,已婚夫婦將與女方家庭住在一起。然而,日本和漢族統治的影響,父權家庭結構成為常態,改變了這一點。現在很難知道邦查文化還遺失了哪些內容,因為他們沒有關於歷史的書面記錄。傳統文化和傳統是透過口耳代代相傳的。可悲的是,很少有人仍然會說他們的原始語言,並且在生活的許多方面,從語言到食物到教育,原住民已經被同化為台灣文化了。
花蓮的許多部落仍然主要由邦查族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