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4日 星期二

納米比亞撲殺動物以拯救動物的策略是否有效?

      儘管看來有點無厘頭,但獵物和選擇性撲殺狩獵是納米比亞長期土地管理的一部分。這一策略被一些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和狩獵公司稱為“可持續用途”,旨在保護生態系統和增加野生動物數量。政府表示,狩獵所得的利潤將歸還保育組織和當地族群,野味則在當地分發或出售。

       納米比亞表示,其涉及狩獵的保育策略有助於增加野生動物數量

      納米比亞目前採取這項策略,是向當地人提供肉食的一種手段。同時,由於該國10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水源極度缺乏,野生動物、牲畜和農作物奄奄一息,導致140萬人(佔全國人口的一半)挨餓。所以這也可以舒緩水源不足和植被枯竭所帶來的壓力。

   生態學家布朗說,在乾旱時期需要控制動物數量,以保護脆弱的植被

      因此,政府要在國家公園和公共區域撲殺水牛和斑馬等640頭動物,並在被認定為人類與野生動物「交戰」的地方撲殺83頭大象,以致引發國際社會的憤怒。 一些動物將通過利潤豐厚的狩獵許可證出售給戰利品獵人,而這些利潤隨後將用於改善國家公園的供水。戰利品和獵殺所得的肉將分發給最需要的人。但對於批評者來說,該計劃是短視的,不會對面臨飢餓的人數產生任何真正的影響。

      曾在該國環境部工作的布朗表示,撲殺是保護這個乾旱國家脆弱生態系統的常見方法。

                      納米比亞埃托沙國家公園的大象

      根據NCE的數據,納米比亞擁有約250萬至300萬隻野生動物。每年有多達36萬隻動物因肉食問題而被宰殺。此外,在乾旱年份,在有圍欄的國家公園和農場,動物無法遷徙到其他地方覓食,因而有更多動物遭受屠殺。

      布朗說:「在乾旱條件下,你必須當機立斷,不然就會損害植被。在這些乾旱地區,牧場需要很長很長的時間才能恢復,不是幾年,有時是幾十年。即使真的下雨,亦很難回舊觀。 

                            波札那的大象難題

      布朗還指出,生活在獅子、豹子和大象附近可能是一種「痛苦」,並補充說,歐洲農民也不想在自己的土地上與狼或狐狸一起生活。他說,如果一群大象來找水卻找不到水,牠們就會「脾氣暴躁」,推倒水箱,拔起水管,甚至向人類揮動鼻子。根據NCE的說法,分享受控狩獵產生的收入,可以鼓勵農民和當地人與這些動物生活在一起,而不是傷害他們。

      布朗說:「我們面臨的挑戰是找方法來激勵人們想要與野生動物一起生活,讓他們覺得這一切值得,其中一種方法就是射殺異常的大象。」這種激勵措施可以透過出售狩獵許可證、野味以及與狩獵部門相關的就業機會來獲取收入。

     一些自然資源保護人士表示,為當地人提供保護野生動物的經濟利益,可以激勵他們與巨型動物一起生活

      但對於善待動物組織的福賽斯來說,戰利品狩獵並不是保護野生動物的答案。 她說:「戰利品狩獵與保育無關,不應該為了賺錢而宰殺動物。這些數字根本不合理。」她呼籲各國政府轉而專注於透過狩獵旅遊創造就業機會和收入。

      不過NCE指出,大數量從1990年代約7,000頭激增到如今約24,000頭,證明該國保護模式的成功。布朗說:「這裡的大象種群確實非常繁榮。因為人們已經準備好與大一起生活。」

      自然資源保護主義者表示,即使殺死一群大中的幾頭,也會造成毀滅性的後果。受創傷的動物可能對人類更具攻擊性,他們建議使用避孕等其他「人道控制方法」來降低人類與野生動物衝突的風險。  

        福賽斯說:「屠宰和食用野生動物的風險使納米比亞人民面臨風險,也使更廣泛的全球健康面臨風險。」他列舉愛滋病毒/愛滋病和伊波拉病毒等人畜共通傳染病。 「這肯定是我們尚未見過的任何這些疾病或大流行的風險。」   

人畜共通傳染病




2024年9月1日 星期日

泰國對「外來」吳郭魚宣戰

        吳郭魚(tilapia)又名羅非魚、通常生活於淡水中,可以存活於湖、河、池塘的淺水中,也能生活於出海口、近岸沿海等不同鹽份含量的鹹水中。牠有很強的適應力,且對溶氧較少之水有極強之適應性,因此在許多地方成為入侵物種,並被列入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名單。 吳郭魚(tilapia)又名羅非魚、通常生活於淡水中,可以存活於湖、河、池塘的淺水中,也能生活於出海口、近岸沿海等不同鹽份含量的鹹水中。牠有很強的適應力,且對溶氧較少之水有極強之適應性,因此在許多地方成為入侵物種,並被列入世界百大外來入侵種名單。

適應力很強的吳郭魚
    泰國官員近日稱,黑顎吳郭魚乃該國有史以來「最具入侵性的物種」,有可能對環境造成巨大破壞。為了控制這種入侵物種,群眾紛紛涉水進入湖泊,政府並進行基因改造。然而,牠仍在泰國各種水域中蔓延,迄今已影響17個省份。

                                           入侵泰國的黑顎吳郭魚

      議會進行的一項調查旨在找出原因及其提倡者,曼谷議員納塔查·文柴因薩瓦宣稱:「我們不會將遭到破壞的生態系統傳給下一代」。那麼,泰國當局能贏得這場戰爭嗎?這種西非魚到底是如何在半個地球之外造成嚴重破壞的呢泰國當局能贏得這場戰爭嗎?  

      泰國過去曾爆發過黑顎吳郭魚的災難,但沒有一次像最近的災情那樣廣泛。納塔查估計,此次災情將使泰國經濟損失至少2.93億美元。關鍵在於牠捕食小魚、小蝦和蝸牛幼蟲,而這些都是泰國重要的水產養殖產品。

      有見於此,政府幾個月來一直鼓勵群眾捕捉黑顎吳郭魚,又向捕撈者收購,支付多一倍的金額,達到每公斤0.42美元。結果呢?在曼谷郊區,人們拿著塑膠盆在水深及膝的河道和池塘到處捕撈,希望滿載而歸。同時,當局也放出亞洲鱸魚和長鬚鯰魚加以追殺。然而,這是和一個快速繁殖的物種作競賽:雌性吳郭魚一次能產下500條魚種。

      因此,當局也著手開發產生不孕後代的轉基因黑顎吳郭魚,並計劃最早在今年底將其放歸,以期阻止其族群數量進一步激增。但納塔查先生告訴記者,政府需要做更多的事情。他想知道「誰會贏?」只不過」我們需要人們密切關注案件,否則這件事就會風聲鶴唳,我們也會把這種環境傳給下一代。」

 
泰國政府提出收購黑顎吳郭魚,鼓勵大眾捕捉

那麼,這種魚到底是如何來到泰國的呢?議會有人認為,這是食品巨頭正大食品(CPF)14年前的一項實驗所導致。該公司生產動物飼料並經營蝦場和牲畜養殖場,2010年底,他們從加納進口了2,000條魚。根據泰國公共廣播公司報導,兩年後,泰國爆發黑顎吳郭魚災情,其中包括CPF實驗室區域。但正大集團旗下農業企CPF否認這些指控,還威脅起訴那些在此事上傳播所謂「錯誤訊息」的人,因為數它正在與國家機構合作,對抗外來物種的傳播。

                                                          東南亞的魚市場

      專家稱,與黑顎吳郭魚的爭戰可能會失敗。瓦萊拉克大學水生動物遺傳學專家蘇維特·烏提蘇蒂梅塔維博士說:「我不認為有可能根除吳郭魚。因為我們無法限制牠的活動範圍。在自然界中,牠會不斷繁殖,而且繁殖週期很快。」淡水生態系專家農帕尼馮對此表示同意。他說:「外來物種的問題在於,一旦牠們定居下來,就很難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