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懷抱「中國情結」的卡特

       12月29日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在家中逝世,享年100歲。美國總統拜登表示,「美國和世界失去一位非凡的領袖、政治家和人道主義者」,並形容卡特是「一位有原則,有信仰,謙虛的人」。 

      外媒報道,卡特在任期間促成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正式外交關係。他是一位有著「中國情結」的總統,從小就對中國著迷,卸任後亦多次訪問中國,直到去世前幾年仍關注著中國。

      國家主席習近平代表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並以個人的名義,對卡特前總統逝世表示深切哀悼,並向其家人表達誠摯慰問。他表示,卡特前總統是中美建交的推動者和決策者,長期以來為促進中美關係發展和兩國友好交流合作作出重要貢獻。中美關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雙邊關係之一。中方願同美方共同努力,著眼兩國人民根本利益,順應國際社會普遍期待,推動中美關係沿著健康、穩定、可持續的正確軌道向前發展。


             1987年,鄧小平和卡特在北京擁抱,兩人關係密切。

        1979年,冷戰最為激烈,台海緊張局勢加劇,卡特政府與中國官員進行了幾個月的秘密談判,以實現自1949年中國共產黨掌權以來兩國疏遠關係的正常化。當年一月,一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時任美國總統卡特在華盛頓迎接一位開創歷史的客人:打開中國經濟大門的鄧小平。這種外交關係從此永遠改變世界,為中國的經濟崛起以及後來與美國的競爭奠定基礎。

1979年1月,中國領導人鄧小平與美國總統卡特在華盛頓簽署中美科技合作協議。
      卡特在歡迎儀式上表示:「我們期望正常化將有助於推動我們共同走向一個多元化與和平的世界。長期以來,我們兩國人民彼此隔絕。現在我們共享新的商業、思想和人員流動的前景,這將使我們兩國受益。」對此,鄧小平讚揚卡特的「富有遠見的決定」,為結束「我們之間30年不愉快的時期」發揮了關鍵作用。

1979年1月30日,美國總統卡特和中國領導人鄧小平在美國華盛頓特區。
      卡特出生於10月1日,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同一天,卡特的密友劉亞偉說:「他喜歡說,是命運讓他和中國走到了一起」。即使離任後,他仍煞費苦心與中國人民建立密切的聯繫,但隨著華盛頓和北京之間關係的降溫,這種聯繫受到影響。然而,他仍然是一小群因在20世紀70年代幫助共產主義中國擺脫孤立而受到北京珍視的美國政治家之一。

「命運讓他和中國走到了一起」。

        卡特形容鄧小平「聰明、堅韌、聰明、坦率、勇敢、風度翩翩、自信、友善」。後來他在日記中形容這次訪問是「我擔任總統期間令人愉快的經歷之一……對我來說,一切都很順利,中國領導人似乎也同樣高興。」在他的領導下,中國獲得了「最惠國」貿易地位,提振了經濟並創造了就業機會。一年之內,兩國之間的雙向貿易翻了一番。在接下來的十年裡,中國不僅成為美國的重要貿易夥伴,也成為世界的重要貿易夥伴,這對中國的成長「極為重要」。
 
                               鄧小平在德州的牛仔競技表演中勇敢地試戴了一頂牛仔帽
              對於卡特中國讚譽有加,西方各國溢美之詞亦不絕於耳。連巴勒斯坦權力機構主席阿巴斯也不甘後人:「在這個莊嚴的日子裡,我們哀悼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全球和平締造者、美利堅合慰藉眾國第三十九任總統吉米·卡特總統閣下的去世。卡特總統是一位勇敢、道德正直、富人性和外交出眾的人,他激勵了幾代人,也是所有相信正義和同情力量的人的希望燈塔。作為第一位承認巴勒斯坦人民自決權的美國總統,他孜孜不倦地倡導中東問題的公正和持久解決。他大膽反對不公現象,包括解決以色列種族隔離的現實,並捍衛和平事業,反對暴力和戰爭。他對這些原則的奉獻為他贏得了諾貝爾和平獎,證明他為人類進步而奮鬥的一生。我代表巴勒斯坦人民和我本人,向你的家人和親人致以最深切的哀悼。我們祈求全能的主賜予他的靈魂永恆的平安,並在這悲傷的時刻以耐心和慰藉來安慰你。」




2024年12月26日 星期四

2,600年前的古代沉船

        西班牙瓦倫西亞大學與穆爾西亞地區文化部合作,由14名專家組成的團隊,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即從9月13日開始,到11月7日結束,就將一首沉船馬薩龍二號打撈上來。考古學家和研究人員對這艘船特別感到興趣,因為腓尼基時代基本完整無損的沉船已經屈指可數。沉船計劃負責人德胡安展示的一段視頻,顯示潛水員將沉船的木碎片一塊塊搬運到水面。

古代腓尼基沉船馬薩龍二號的水下照片。
       腓尼基是地中海東部沿岸的古老文明,位於現代黎巴嫩、敘利亞和以色列地區,鼎盛時期是公元前約1,500至公元前300年。在此期間,歷史學家認為,他們因海上貿易而繁榮一時,且發明字母表,為後來古希臘和羅馬產生的字母表奠定了基礎,但直到20 世紀,腓尼基文明的許多痕跡已蕩然無存。

最近發現的沉船可以追溯到2500年前

       德胡安說,像馬薩龍二世這樣的文物可以幫助闡明腓尼基文化。他在瓦倫西亞大學發表的評論中指出,儘管有大量關於古希臘人在地中海附近建造的船隻的資訊,但即使現在,人們對腓尼基海軍建設也知之甚少。

沉船埋在石頭和沙粒下
        他說:「因此,這艘沉船對研究這一領域做出非常重要的貢獻」,並指出,馬薩龍二世的元素與周邊地區文化的建築設計相似,只不過其中一些元素,至少目前來看,獨特而神秘。
沉船的每塊碎片轉移到水下考古博物館的實驗室。
       沉船的每塊碎片已轉移到西班牙南部水下考古博物館的實驗室。該處大概需要幾年的時間進行仔細工作,以保存船骸,





2024年12月5日 星期四

巴黎聖母院浴火重生後的變化

        法國中世紀地標巴黎聖母院坐落巴黎市中心,是一顆珍貴的哥特式瑰寶。2019年大火焚毀後,經過5年重建和翻新,但其重生過程一直是個嚴格保守的秘密。很少有人見過建築師、工匠和工藝大師的細緻工作,不知道他們如何小心翼翼地讓大教堂恢復了生機。 直到上週五(11月29日),法國總統馬克龍在12月7日和8日重新開放之前進行最後一次實地考察,世界才首次看到經過翻修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

      巴黎聖母院大教堂的中殿。大約250家公司和數百名專家參與為期五年、耗資數億歐元的修復工作。

      5年前,聖母院火光熊熊,塞納河堤上站滿嚇得目瞪口呆的群眾。烈火衝天,耀眼的橙色火焰很快就將這座860年歷史的哥特式大教堂吞噬;著名的尖塔從巴黎天際線上倒塌。 當時,馬克龍信誓旦旦,決心修復這座人見人愛的建築,並雄心勃勃限定5年。如今,2,055天已屆,看似不可能的事已實現,7億歐元的修復工作亦已完成。

    建築師杜克(Viollet-le-Duc)在祭壇上雕塑的青銅聖幕,及構成路易十三誓言的雕像。

   巴黎聖母院定於2024年12月上旬重新開放,並計劃於12月7日至 8日(週末)舉行儀式。

    馬克龍總統會見修復大教堂聖馬塞爾小教堂壁畫的瑪麗·帕蘭特。大教堂內環繞著29座小教堂。這些小教堂並不是最初規劃的一部分,而是13世紀添加的。

         巴黎聖母院內部的詳細視圖。

    巴黎教區決定對大教堂的內部進行全面翻新,並委託法國藝術家兼設計師巴代(Guillaume Bardet)創作新的禮拜儀式作品,包括高壇、讀經台、主教座位、聖幕和洗禮堂。

     馬克龍在訪問巴黎聖母院期間發表演說。他告訴人群,其中包括1,300多名修復工作者:「你們把灰燼變成藝術品」。

    荊棘冠冕是巴黎聖母院最珍貴的文物之一。 1263年,聖路易將它從聖地帶到巴黎,火災當晚,消防員打破玻璃箱成功救出。法國藝術家杜比松(Sylvain Dubuisson) 設計了一個新的聖物箱。

     馬克龍夫婦參觀了巴黎聖母院的新屋頂結構。愛麗舍宮形容這次彩排是整個訪問「最具象徵意義的時刻之一」。在火災發生之前,屋頂綽號叫「森林」,因為它用法國各地的橡樹製成,而且支撐屋頂的拱門密密麻麻。據法國政府稱,在大火倒塌之前,它已經是個火藥庫。

      11月29日,巴黎聖母院唱詩班座位

 

     新修復的巴黎聖母院中殿全景。這是中殿第四次重建。在進行任何工作之前,首先需要固定建築物,以防止受損部分倒塌,並支撐中殿的28個飛扶壁。

    南玫瑰窗是國王路易九世贈送的禮物,現已恢復原來的輝煌。這不是第一次重建,18、19世紀也曾重建。

     巴黎聖母院外的部分淺浮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