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2日 星期二

賞水仙,憶漳州

每到除夕前後,南方人多有賞水仙的習俗。一盆盆陳列在案頭的水仙,潔白如雪,清香馥鬱,令人陶醉。
 漳州市「三寶」之一的水仙花,其他二寶是片仔癀和八寶印泥     
      可知不知道水仙花有很多的傳說呢 ?
      在西方,水仙花叫Narcissus,意譯便是「戀影花」,花語是堅貞的愛情,引伸一下便是自省對愛情的誠摯。原來希臘神話中有一位少年納西塞斯(Narcissus),是天下第一美男子。凡見過他的少女都會情不自禁的愛上他。然而,納西塞斯性格高傲,沒有一位女子能得到他的愛。他只喜歡整天與友伴在山林間打獵,對於傾情於他的少女不屑一顧。山林女神厄科(Echo)也對納西塞斯一見鍾情,但是苦於不能表達自己的感情,只能簡單地重複別人的話音。納西塞斯對她的痴情不理不睬。納西塞斯的鐵石心腸使她傷透了心。報應女神娜米西斯(Nemesis)看不過眼,決定教訓他,讓他自己對水中的倒像一見鍾情。從此,這個驕傲的少年就留戀於水畔,因愛憔悴,最終投水而亡,使身軀靈魂和心中所愛一起化為美麗的水仙花。
                       Narcissus by Caravaggio(1594-96)
      在我國,水仙花的民間傳說很多,流行最廣的是福建園山善良農婦的故事。話說很久很久以前,在某座山腳下住著一戶窮苦的農民。老夫妻靠著家門口一塊貧瘠的小田地,省吃儉用,好不容易才把唯一的兒子養大,老爸爸卻累死了。父親死後,兒子為了多賺點錢貼補家用,每天早起上山砍柴。有一年冬天格外寒冷,不到中午天色就陰沈沈的,還飄著細雨。一陣寒風從門縫灌進來,老媽媽不由得擔心起正在山頂砍柴的兒子:他穿得那麼少,現在還在下雨,一定被淋得渾身濕透了,還得挑著一擔濕柴,一步一步的走下山來。老媽媽心疼可憐的兒子,趕緊準備洗米作飯,好讓兒子回到家時就能立刻享用,她把米缸裡剩下的一點米,全都倒進鍋裡煮。煮熟後,她先盛了一碗香噴噴的白飯,準備給兒子回來充飢禦寒用,自己則把剩下的米湯,喝了墊墊肚子。這時,已過了中午,雨越下越大,兒子卻還沒回家,門外突然傳來一些聲音:「好冷啊,可憐可憐我,我好餓喔!」老媽媽將門打開,看見一位討飯的老乞丐,他穿著破破爛爛的衣服,臉色蒼白、渾身發抖,站在雨裡好像快昏倒了一樣。老媽媽趕緊把他扶進茅屋,讓他屋裡烤火。老乞丐不停的喊著:「好餓,好餓!」老媽媽很可憐這個討飯的老乞丐,但是,家中只剩一碗飯,該給誰吃呢?她想了又想,掙扎了很久,最後難過的決定:救人一命要緊。於是,她把那碗熱氣騰騰的白米飯,端到老人面前,讓他吃。老頭子捧起飯碗狼吞虎咽起來,三兩口就把飯吃完了,吃飽之後,老人的氣色也轉紅潤了。他連忙站起來,向老媽媽感謝救命之恩。這時,雨已停了,乞丐準備告辭了。老媽媽見老人元氣恢復了,心裡十分欣慰。但是,又想到苦命的兒子回來卻沒飯吃了,不由得一陣心酸,便嗚嗚地哭起來了。老乞丐驚訝地回轉身來問道:「老媽媽,您哭什麼呢?」老媽媽哭著回答:「我可憐的兒子雨天砍柴回家卻沒飯吃了!」「噢!剛才為何不留給您兒子吃呢?」「我想過了,」她說,「這碗飯,留給兒子吃,可以使他充飢禦寒;但是,讓給你吃,就能救你一命。我並不可惜這碗飯,只是要委屈孩子餓一頓,年青人還能頂住的。」老乞丐十分感動,就說:「好心人總會有好報的。老媽媽,你家種了幾畝田呢?」老媽媽難過地搖搖頭說:「就是門外那三畝砂質薄田啊!」    老乞丐一聽,轉身走到田裡,把剛才吃下的白米飯粒都噴撒在這三畝砂質田地上。然後回頭對老媽媽說:「從今以後,你們就靠賣花為生吧!」說完,老乞丐就跳進湖水中,不見了。    第二天早上,乞丐所吐的飯粒,都變成肥碩多汁的種子,已經長出綠芽來了。再過幾十天,正趕上春節,滿田遍開潔白的香花。後來,這種花便取名為「水仙花」。
    在福建龍溪縣西南十城,前後望之,分十二面,產水仙花,為全球特產,凡日照圓山,影之所至,皆產此花,過此一步,即不生殖 12/93
    圓山位於漳州城區西郊,孤峰突起於平原中,以山頂渾圓得名12/93
      山頂上有人在祈福,有人在默默的禱告
      祈禱山下望12/93
      水仙的開花期剛好落在新春期間,而廣東話「花」又與「發財」的「發」讀音接近。人們在春節祭祖拜神時,誠心供上花期正旺的水仙,心裡祈求著能在新的一年裡大吉大利又大發;如果正好在除夕或大年初一開花,更是吉祥的好預兆。同時因水仙的仙和天仙的仙相同,代表神仙,數株水仙則寓意群仙,所以非常吉祥。在過年以水仙作為家庭吉祥裝飾。況水仙均為高貴祥瑞的上品花卉,清麗脫俗,氣味芬芳,春節時擺設於家中,含圓圓滿滿、眾仙賜福之意。

     除了美麗的故事 ,仙花又「有生命的藝術品」的美譽,雕刻水仙造型美觀,中外馳名:蟹爪、鳥形、花籃、玉鵝凌波等都是常見的雕刻方法。
      巧奪天工的凌波仙子
      不說不知道,漳州還「作過八日國都」。什麼?那就要從民國時期說起。「反蔣抗日」有眾所周知的「西安事變」。但另一大事變,即「福建事變」(或稱「閩變」)卻少為人知。
      原來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十九路軍入漳時總部設於即今漳州大酒店周圍的「閩南醫院」。1934年元旦,在漳州東坂後禮拜堂召開龍汀省政府成立典禮,出席的有李濟深(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主席)、陳銘樞(文委主席)、蔣光鼐(財政部長)、蔡廷鍇(軍委委員兼第一方面軍總司令)、徐以清(經委主任)、陳友仁(外交部長),龍汀省副省長徐名鴻率全體政府官員就職視事。
        明崇禎六年(1633年)天主教由意大利耶穌會傳教士傳入漳州府城內(今薌城區) 12/93
            漳州東板後教會始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1923年,由美國歸正教會出資重建12/93


                  「中華共和國」
       12/9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