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飛舊金山,途經首爾,是省錢的方法。2011 年 6 月我們乘坐大韓航空,抵達仁川國際機場,天還未亮。有半天的候機時間。我們通關後即趕到 KAL 巴士站打聽,買好首班車的票。俄而巴士進站,車上空無一人。我倆等於包車,選個最佳位置,欣賞沿途景色,不到一個小時便在首爾廣場下車。
看著手上地圖,覺得德壽宮不遠,於是快步來到大漢門前。人生路不熟,只好找個途人問問看。普通話、廣州話、英語、德語、手語、漢字,出盡法寶,仍是雞同鴨講,毫無辦法。途人急了,再找幾個人咨詢。看他們討論認真,你看我,我看你,搖搖頭,終究弄不清楚。我們只好鞠躬致謝。大漢,門大門深鎖,還未到開放時間。大門旁邊的指標提醒我們沿石牆路走。這條路有好多名稱,指標寫著「德壽宮街」,又叫「貞洞大街」,或是「石牆路」。韓國官網說,石牆路全長
900 米,以步行者為中心,是一條文化散步路線。為確保行人安全,車道上鋪設了減速帶。同時這是一條綠色之路,路邊種植了兩種不同的櫸樹 130 棵,設置了 20 多張長椅,大大地改善了德壽宮相關歷史街道的景觀與環境云云。石牆路兩旁古老的石牆,彎曲而清幽的石板道,沿途點綴著公共藝術品。我們漫步一直走到了 圓環,路現分岔,要選擇方向。有人說,這裡誠然是最值得散步的街道,卻也是「分手路」,戀人一起走過這條街道,再恩愛的情侶都會分手。從這裡開始沿途都是高大的銀杏樹。繞過圓環,發 現十分耀眼的大玫瑰,那便是首爾僅存 19 世紀教堂建築之一,被列為歷史遺產的「貞洞第一教會」。再回頭走,「首爾市立美術館」矗立小坡上。
兩旁古老的石牆,彎曲而清幽的石板道
這是韓國當代藝術家李桓權的作品:《醬缸家庭》。韓國婦女喜歡將各種發酵醬油儲放在傳統醬缸中,這種傳統更成為韓國家庭的傳統價值。圖示醬缸的祖父母、父母和子女三代。
路上的地標都是這一帶著名的建築和古宮殿
到了圓環,就要分手?
耀眼大玫瑰
1885 年建立的「貞洞第一教會」是韓國第一個西洋式監理教會。教會因設置了韓國首個管風琴而 出名,紅色磚牆的哥特式教堂建築非常美麗,是貞洞一帶的代表性景點。( 網絡相)
首爾市立美術館位於貞洞德壽宮和慶熙宮之間,是以 1920 年代復古風格建築舊大法院修復之後 而建成。該美術館以韓國現代美術爲主,展出多種風格的美術作品。
遊完石牆路,回到大漢門,時間還旱。這次不敢問途人了,逕自跑到廣場酒店去。櫃台的小 姐笑容可掬,有問必答。知道我們來自香港,想參觀德壽宮,忙不迭拿出兩張優待券送給我們。 有優待券在手,立刻趕回大漢門。
大漢門是德壽宮的正門,原名為大安門,是宮廓的東門。大安門於 1906 年重建,並冠上 「大漢門」的名稱,匾額是由當時漢城府判尹南廷哲所題字。德壽宮是韓國五大王宮之一,原來 是朝鮮成宗(1469-1494)的哥哥月山大君(1454-1488)的住宅。光海君(1575-1641)即位後將其改稱爲景雲宮,從而使之具有了王宮的面貌。後來又改稱爲德壽宮。過去德壽宮內有許多建築,現今僅剩 大漢門、中和殿、光明門、昔御堂、浚明堂、即阼堂、咸寧殿、德弘殿及石造殿。
大鼓
石獸
時間剛好,大門開了
進入大漢門就是禁川,河上有禁川橋,橋寬可容王駕通過
往德弘殿路上
世宗大王像
穿過德弘殿進入咸寧殿。德弘殿曾為高宗接見外國使臣所使用的殿閣;咸寧殿則是高宗王 帝與妃的居所,建於 1897 年。東面為王帝的寢間;西面則為王妃的寢間。今擺設高宗當時使用過 的家具、書畫、器皿等,重新呈現 100 多年前宮中的生活。咸寧殿往上走,便是建於 1900 年的靜觀軒,是王宮中最早的歐式建築。
德弘殿是 1911 年最晚建造的新建築。右: 咸寧殿
這一區有些地方用牆圍起來;牆間的門,有木門,也有石門。
惟賢門
錫類門
靜觀軒融合了韓國傳統風格和西洋風格,後面有一條又窄又長的秘密地下通道,通向俄羅斯公
館,現在依然存在。( 網絡相)大韓帝國時期接見外國使臣的地方。高宗曾在此喝咖啡、休閑。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an7emn2GBeF_pvVJ0j_ouQd7DuYNN-B-2IvdHXmpU50-u4QuP2CYkItFTzYmktKAGTNE0VZ1NNGHABh4xfjlP5CucnusFGg1LPapXOQvtRiWM36TZANPLOLKESl0PCCLKxIfpjkbNlzrL/s1600/013.jpg)
通往石造殿必須通過一條小徑
光武 4 年(1900)動土、隆熙 3 年(1909)竣工的 石造建築,也是朝鮮王朝最後興建的大規模建築。建築物外觀為 19 世紀初歐洲流行的新古典主義 樣式,正面的柱子上部以愛奧尼亞柱方式處理,室內使用洛可可風格裝飾。 石造殿與靜觀軒都是慶雲宮內現存的西式建築,最初由英國人建造,屬於英國公司。1905 年 日本掌握韓國後,於 1910 年才竣工。高宗死後,石造殿成爲日本美術作品展覽館,向公衆開放。原石造殿稱為東館,而石造殿別館稱為西館。
石造殿及韓國第一個噴水池( 網絡相)
光武 8 年(1904)被大火焚毀後,同年又再次重建。1938 年隨著石造殿美術館的開幕,原位在貞洞的興天寺梵鐘與昌德宮報漏
閣的自擊漏移至現在的位置,同時重建光明門,并將之轉移於此。裡面展示以下三件物品:神機
箭機火車、興天寺鐘、報漏閣自擊漏。報漏閣自擊漏指設置在報時建築物(報漏閣)中自己能報
時的水晷。自擊漏是世宗時由蔣英實最初製作,後經幾次停用和改修。目前的遺物是中宗時製作的。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oBUlWZM8u2EXwx0XvZFzLjGq-IJNXsb2LFnysy9TbPJRS5knqSZbZus0CBK767Roj-z_nlxYjLO056SLcnI7OLXWKKzas3sJV-bI9jj5hGgx-QmHeE5lb8d42Yp_sF7PuyMrciDib1rQa/s1600/024.jpg)
光明門原是王寢殿咸寧殿的正門
神機箭機火車
興天寺鐘
現在保留下來的部分有青銅制大水桶一個,瓷質小水桶兩個,青銅制接水桶兩個
中和殿是大韓帝國的正殿,皇帝登基、問政俱在這裡。皇帝料理國家大事則在偏殿「浚明 堂」。朝鮮第 26 代王高宗(1852~1919,在位 1863-1907)對於建設近代國家頗有自信。正殿御座正上 方的龕室有龍一雙,與天花板上的龍紋一樣,代表德壽宮是當時大韓帝國皇帝的皇宮。現在的中 和殿在 1902 年時原為重層建築,1904 年火災燒毀後,1906 年以單層形式重建。
德壽宮正殿的大門
下馬碑
中和殿廣場前分三條路:中間的道路高一點是君王走的路;兩側則是文武百官走的路。 文官在右,武官在左,都有品階石。
中和殿是舉行國王即位式或者正式典禮的地方( 網絡相)
中和殿內部的龍椅及丹青,御座有鐫刻龍紋,象徵德壽宮是大韓帝國皇宮的重要象徵物。
天花板上還畫有兩條七隻腳的龍來喻指君王..( 網絡相)
在德壽宮遊覽完畢,是看上午 11:00 守門將換崗儀式的時候了。朝鮮時代,守衛在王宮中的
軍隊被稱為「守門將」,負責宮殿大門的開關,警備和巡查等勤務。德壽宮門衛換崗儀式,經過歷
史專家們嚴格的考核,於 1996 正式呈現在大眾面前 德壽宮門衛換崗儀式,一年 365 日從不間
斷,每天定期舉行三次,儀式時間為 30 分鐘。儀式舉行時,先由吹奏傳統樂器的士兵出場,再交
換暗號以確定是否為我方守衛軍,接著進行近 8 分鐘的守衛儀式和 7 分鐘的換崗儀式,結束儀式
之後再讓守門軍回到守門將廳,完成整個換崗儀式。換崗儀式中,擔任 6 種官職的 18 名士兵,一
邊擊鼓,一邊喊著高昂的口號行進,整個過程形象逼真,給觀眾一種肅穆威嚴之感。德壽宮王宮
門衛換崗儀式作為韓國傳統宮廷文化的表演,為觀眾們提供了一個體驗傳統文化的絕好機會。德壽宮換岡儀式
![]() ![]() |
進行中![]() |
往南大門途中
南大門(舊稱崇禮門)在首爾成為首都之前,係都城四大門中位於南方的正門,是目前首爾市內歷史最悠久的木造建築,也是過去到現在首爾代表性的象徵地標。南大門市場位在南大門東邊,在首爾火車站與明洞之間,為韓國最大、歷史最悠久的傳統綜合型市場。過去主要以穀物、蔬果、生活雜貨等為主要販賣品。近來,除了各種服飾之外,纖維製品、廚房用品、家電用品、民俗工藝品、土產品、各種舶來品等也是主要商品之一,特別是兒童服飾。南大門著名的飲食小巷內,可品嘗到泡菜、豬腳、小魚乾等韓國人喜愛的美食,巷內人聲鼎沸,更添增南大門市場的熱情活力。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2MA1KXmDyDlYoU9_UwkF6pSQ8gXNu9Nf3ptuvyxQfWKQgmXjadZbbVDIF_nONjJxQY_qd7NM2iJJqavGZYHZESQEQMgIfHW1WvAMPIrrpU8JP4SdSi_yomvWbAsz89BiDozLS-HuQcDm2/s1600/023.jpg)
反正言語不通,鄰桌吃甚麼便手指甚麼 風味韓餐吃完,是時候趕赴機場登機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