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伯龍根(Nibelungen)在北歐神話中指「死人之國」或「霧之國」。尼伯龍根傳奇是一部日耳曼民族追夢的歷史,真是「如花花似夢」,「花開花謝終是空」。這是日耳曼神話與其他民族神話最不相同的特色。在他們眼中,仙境不代表永恆的喜悅和安逸,諸神既非萬能亦不完美,本身也要面臨滅亡的命運。
大概從公元400到600的200年,日耳曼民族族大遷徙,各個部落的位置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為了爭地盤,彼此敵對,互相驅逐。同一時間,西部和南部備受羅馬人的打擊,而東部又有匈奴人虎視眈眈。所以他們以驚人的速度,在歐洲境內四處奔走。
在這場為生存和尋找永久定居點的嚴峻鬥爭中,其中一些部落甚至徹底滅亡; 在所有人的命運都在變化的過程中,人們把所經歷的事凝聚在全民的記憶中,偉大的勝利或災難成為故事和歌曲的主題。
在此期間,民族意識產生了,而民族文學亦萌發出若隱若現的芽頭。 日耳曼傳奇幾乎完全取決於第五和第六個世紀的事件。 也許前四個世紀或五個世紀會留下日耳曼人的腳印,不過卻沒有紀錄流傳後世。
《尼伯龍根之歌》,一部作者不詳的史詩,大約創作於1190-1200年。它融合了很多異教的故事題材和源自五世紀口頭傳述的英雄故事。雖然晚了600年才撰寫,卻把那個躁動不安的大遷徙時代,刻劃得淋漓盡致。
大概是1230年手稿
「Uns ist in alten mæren || wunders vil geseitvon helden lobebæren,|| von grôzer arebeit,von fröuden, hôchgezîten, || von weinen und von klagen,von küener recken strîten || muget ir nu wunder hœren sagen.In ancient tales many marvels are told us:of renowned heroes worthy of praise, of great hardship,of joys, festivities, of weeping and lamenting,of bold warriors' battles—now you may hear such marvels told.」
「在古老的故事中,有許多奇聞軼事 :配受稱讚的英雄,戰爭的痛苦, 歡樂與盛宴,哭泣與抱怨, 戰場上無畏無懼的勇士。現在可以一一告訴你。」
無怪有人把這史詩稱為德文的《伊利亞特》(Illiad)。因為它和希臘著名史詩《伊利亞特》一樣,追溯到極遠的上古時代,把渺遠的神話中遺留下來的歷史片段和歷史人物結合起來,成為一部體現日耳曼民族品格的偉大詩作。《尼伯龍根之歌》雖然不及《伊利亞特》著名,但瀰漫其中的悲劇性卻勝於後者。這部史詩充滿對命運悲劇、報應不爽、正邪之爭、光明與黑暗無止境的交鋒。
《尼伯龍根之歌》的原始材料正是世人所稱的《尼伯龍根傳奇》。傳奇由兩部分組成:一方面是齊格菲(Siegfried)的神話故事;另一方面,勃艮第(Burgundian)的故事則是基於歷史事實。 齊格菲神話何時何地產生?因為日耳曼人先祖的生活未曾記下,現已無從稽考。我們只能透過詩意精神,在無法穿透的迷霧中發揮想像。傳奇的另一部分是基於匈奴人在437年推翻勃艮第王國的歷史事件。一下子整個部落滅絕了,自然給當代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們的主角齊格菲乃下萊茵克桑騰(Xanten)的皇太子,以力大無窮和勇猛果敢著稱。青年時代便周遊列國,四處歷險,從而征服和擁有大量財富。特別是他以魔劍格拉墨(Gram)屠殺了巨龍法夫納(Fafnir),以龍血沐浴後,幾乎更成了刀槍不入的金剛之軀。可惜由於沐浴龍血時一片椴樹葉飄落肩胛,因此這一龍血未及之處便成為他全身唯一的致命要害。他又取得尼伯龍根寶藏和一件神秘莫測的隱身衣(Tarnkappe),可以說打遍天下無敵手 。
齊格菲來到沃木斯(Worms),聽聞勃艮第(Burgundian)公主克里姆希爾德(Kriemhild)百媚千嬌,決意向她求婚。國王龔特(Gunther)提出條件,要求他先取冰島女王布倫希爾德(Brünhild)為妻。女王一身武藝,宣布以武招親。齊格菲只好憑藉隱身衣的魔力取勝。兩美在手,夫復何求? 然而,兩個都是醋娘子,勢如水火。最終導致在龔特的參與下被勃艮第諸侯哈根(Hagen)殺死。
齊格菲與克里姆希爾德
哈根殺死齊格菲
寡婦克里姆希爾德發誓要為丈夫被謀殺報復,同時追究被盜的財寶,決心下嫁匈奴國王埃澤爾(Etzel),即史學家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Attila)。匈奴王婚禮擺下鴻門宴,勃艮第人 除了龔特和 哈根,全部被殺。但是兩人被狄奧多里克大帝(Flavius Theodericus,意大利城市維羅納的統治者,即所謂Dietrich von Bern)俘虜,轉交到克里姆希爾德手上。他毫不猶豫章兄長斬首給哈根看,繼續追查財產下落。哈根拒絕,又遭斬首。狄奧多里克大帝有愧於勃艮第賓客,將克里姆希爾德碎屍萬段。
克里姆希爾德向哈根展示了龔特的頭(Johann Heinrich Füssli,c.1805)
匈牙利博物館的阿提拉
到頭來,尼伯龍根這一族即跟隨齊格菲的人全部消失,而寶藏亦早已被哈根差人沉在萊茵河中,永遠消失了。
哈根差人寶藏將沉在萊茵河中時至1500年左右,這首詩被人遺忘,到1755年才重新發現,成為德國民族史詩。由於這首詩蘊含民族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廣泛用於反民主,反動和民族社會主義的宣傳。 這在瓦格納(Richard Wagner)的歌劇《 Der Ring des Nibelungen》中最為明顯,不過瓦格納主要是根據「舊北歐」版本。。
沃木斯尼伯龍根塔樓
據稱齊格菲係在奧登瓦爾德(Odenwald)被謀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