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17日 星期六

德國的神話人物(三)

尼伯龍根(Nibelungen)在北歐神話中指「死人之國」或「霧之國」。尼伯龍根傳奇是一部日耳曼民族追夢的歷史,真是「如花花似夢」,「花開花謝終是空」。這是日耳曼神話與其他民族神話最不相同的特色。在他們眼中,仙境不代表永恆的喜悅和安逸,諸神既非萬能亦不完美,本身也要面臨滅亡的命運。

      大概從公元400到600的200年,日耳曼民族族大遷徙,各個部落的位置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他們為了爭地盤,彼此敵對,互相驅逐。同一時間,西部和南部備受羅馬人的打擊,而東部又有匈奴人虎視眈眈。所以他們以驚人的速度,在歐洲境內四處奔走。

      在這場為生存和尋找永久定居點的嚴峻鬥爭中,其中一些部落甚至徹底滅亡; 在所有人的命運都在變化的過程中,人們把所經歷的事凝聚在全民的記憶中,偉大的勝利或災難成為故事和歌曲的主題。

      在此期間,民族意識產生了,而民族文學亦萌發出若隱若現的芽頭。 日耳曼傳奇幾乎完全取決於第五和第六個世紀的事件。 也許前四個世紀或五個世紀會留下日耳曼人的腳印,不過卻沒有紀錄流傳後世。

      《尼伯龍根之歌》,一部作者不詳的史詩,大約創作於1190-1200年。它融合了很多異教的故事題材和源自五世紀口頭傳述的英雄故事。雖然晚了600年才撰寫,卻把那個躁動不安的大遷徙時代,刻劃得淋漓盡致。


  大概是1230年手稿  

「Uns ist in alten mæren || wunders vil geseitvon helden lobebæren,|| von grôzer arebeit,von fröuden, hôchgezîten, || von weinen und von klagen,von küener recken strîten || muget ir nu wunder hœren sagen.In ancient tales many marvels are told us:of renowned heroes worthy of praise, of great hardship,of joys, festivities, of weeping and lamenting,of bold warriors' battles—now you may hear such marvels told.」
「在古老的故事中,有許多奇聞軼事 :配受稱讚的英雄,戰爭的痛苦, 歡樂與盛宴,哭泣與抱怨, 戰場上無畏無懼的勇士。現在可以一一告訴你。」

      無怪有人把這史詩稱為德文的《伊利亞特》(Illiad)。因為它和希臘著名史詩《伊利亞特》一樣,追溯到極遠的上古時代,把渺遠的神話中遺留下來的歷史片段和歷史人物結合起來,成為一部體現日耳曼民族品格的偉大詩作。《尼伯龍根之歌》雖然不及《伊利亞特》著名,但瀰漫其中的悲劇性卻勝於後者。這部史詩充滿對命運悲劇、報應不爽、正邪之爭、光明與黑暗無止境的交鋒。

    《尼伯龍根之歌》的原始材料正是世人所稱的《尼伯龍根傳奇》。傳奇由兩部分組成:一方面是齊格菲(Siegfried)的神話故事;另一方面,勃艮第(Burgundian)的故事則是基於歷史事實。 齊格菲神話何時何地產生?因為日耳曼人先祖的生活未曾記下,現已無從稽考。我們只能透過詩意精神,在無法穿透的迷霧中發揮想像。傳奇的另一部分是基於匈奴人在437年推翻勃艮第王國的歷史事件。一下子整個部落滅絕了,自然給當代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我們的主角齊格菲乃下萊茵克桑騰(Xanten)的皇太子,以力大無窮和勇猛果敢著稱。青年時代便周遊列國,四處歷險,從而征服和擁有大量財富。特別是他以魔劍格拉墨(Gram)屠殺了巨龍法夫納(Fafnir),以龍血沐浴後,幾乎更成了刀槍不入的金剛之軀。可惜由於沐浴龍血時一片椴樹葉飄落肩胛,因此這一龍血未及之處便成為他全身唯一的致命要害。他又取得尼伯龍根寶藏和一件神秘莫測的隱身衣(Tarnkappe),可以說打遍天下無敵手 。

      齊格菲來到沃木斯(Worms),聽聞勃艮第(Burgundian)公主克里姆希爾德(Kriemhild)百媚千嬌,決意向她求婚。國王龔特(Gunther)提出條件,要求他先取冰島女王布倫希爾德(Brünhild)為妻。女王一身武藝,宣布以武招親。齊格菲只好憑藉隱身衣的魔力取勝。兩美在手,夫復何求? 然而,兩個都是醋娘子,勢如水火。最終導致在龔特的參與下被勃艮第諸侯哈根(Hagen)殺死。


齊格菲與克里姆希爾德


哈根殺死齊格菲

      寡婦克里姆希爾德發誓要為丈夫被謀殺報復,同時追究被盜的財寶,決心下嫁匈奴國王埃澤爾(Etzel),即史學家稱為「上帝之鞭」的阿提拉(Attila)。匈奴王婚禮擺下鴻門宴,勃艮第人 除了龔特和 哈根,全部被殺。但是兩人被狄奧多里克大帝(Flavius Theodericus,意大利城市維羅納的統治者,即所謂Dietrich von Bern)俘虜,轉交到克里姆希爾德手上。他毫不猶豫章兄長斬首給哈根看,繼續追查財產下落。哈根拒絕,又遭斬首。狄奧多里克大帝有愧於勃艮第賓客,將克里姆希爾德碎屍萬段。


克里姆希爾德向哈根展示了龔特的頭(Johann Heinrich Füssli,c.1805)


匈牙利博物館的阿提拉

阿提拉率領匈奴入侵意大利

      到頭來,尼伯龍根這一族即跟隨齊格菲的人全部消失,而寶藏亦早已被哈根差人沉在萊茵河中,永遠消失了。

       哈根差人寶藏將沉在萊茵河中

時至1500年左右,這首詩被人遺忘,到1755年才重新發現,成為德國民族史詩。由於這首詩蘊含民族主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和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廣泛用於反民主,反動和民族社會主義的宣傳。 這在瓦格納(Richard Wagner)的歌劇《 Der Ring des Nibelungen》中最為明顯,不過瓦格納主要是根據「舊北歐」版本。

沃木斯尼伯龍根塔樓

據稱齊格菲係在奧登瓦爾德(Odenwald)被謀殺








 

2020年10月16日 星期五

德國的神話人物(二)

 遊覽萊茵河,很難不知道羅蕾萊(Loreley)的傳說。在聖戈阿爾(St. Goar)附近有一塊132米高的岩石。這裡是萊茵河最深和最窄的河段。在一塊陡峭的岩石上,坐著一位美若天仙的女妖。她穿著白色衣服,頭髮上戴著星星花環,每天用金梳子梳著一頭金色長髮,唱著令人難以忘懷和催眠的歌曲。水手和漁夫經過,無不被她美妙的歌聲弄到神魂顛倒。抬頭一看,又被她美麗的體態震攝。所以他們在山腳下船覆身亡了。



      

            今天,羅蕾萊i的雕像守望著聖戈阿爾斯豪森(Sankt Goarshausen)附近的險峻水域。


      1824年,德國浪漫主義詩人「海涅(Heine)」藉此傳說創造了一首抒情傷感的敘事詩,後來作曲家 Friedrich Silcher 為此詩譜了曲,從此《羅蕾萊》便成為了德國世代傳唱的國民歌謠,幾乎人人都能朗朗上口。


山腳下海涅的青銅半身像

「Die schönste Jungfrau sitzetdort oben wunderbar;

ihr goldnes Geschmeide blitzet,

sie kämmt ihr goldenes Haar.

Sie kämmt es mit goldenem Kamme

und singt ein Lied dabei;

das hat eine wundersame,gewaltige Melodei」

Carl Joseph Begas, 1835
Philipp Foltz, 1850


New York, Bronx

「The loveliest maiden is sitting

Up there, so wondrously fair

;Her golden jewelry is glist'ning;She combs her golden hair.

She combs with a gilded comb, preening,

And sings a song, passing time.It has a most wondrous, appealing

And pow'rful melodic rhyme.」

不知道什麼緣故,我是這樣的悲哀;一個古代的童話,我總是不能忘懷。

天色晚,空氣清冷,萊茵河靜靜地流;落日的光輝照耀着山頭。
那最美麗的少女坐在上邊,神采煥發,金黃的首飾閃爍,她梳理金黃的頭髮。
她用金黃的梳子梳,還唱着一支歌曲;這歌曲的聲調,有迷人的魔力。
小船里的船夫感到狂想的痛苦;他不看水裏的暗礁,卻只是仰望高處。
我知道,最後波浪吞沒了船夫和小船;羅累萊用她的歌唱造下了這場災難。」



德國的神話人物(一)

 新冠肺病肆虐,人人呆在家裏。為了解悶,我想起了德國的神話人物。

    「神話」可以指任何古老傳說,藉由故事的形式來表達民族的意識形態。神話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區域性,不同的文明或者民族都有自己所理解的神話含義。

      吳承恩在《西遊記》開篇寫到:「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意思就是:想知道人生的真諦,那就必須看西遊記!《西遊記》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實是告訴人們如何戰勝心魔的成功學。

      德國的神話自然蘊含德意志民族特色。至於這些傳奇人物是虛構的還是真實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藉助於民歌民謠和和民間傳說故事尋求到真理,用這些奇妙的至愛來溫暖自己的想像力。

      「搗蛋鬼提爾」(Till Eulenspiegel)是德國14世紀一個喜歡惡作劇的傳說人物,最早出現於1510年出版的一部低地德語故事集。


一看這種打扮便知道他是搗蛋鬼提爾
      低地德語(Plattdeutsch)指德國北部、丹麥南部和荷蘭東部的方言,而高地德語(Hochdeutsch)則泛指今日的標準德語。在漢堡,早上大家見面都會聲:「Moin!」(早晨!)或者「Wo geiht di dat?」(你好嗎?)這些便是低地德語。 又如荷蘭的國名為Nederland,直譯是低地國家。


          《搗蛋鬼提爾》故事集封面(1515年)

      搗蛋鬼提爾是個聰明伶俐的搗蛋鬼,富有洞察力和幽默感。他的惡作劇往往是用一些成語玩文字遊戲,來嘲諷他人或是發泄不滿。這可從他的姓氏看出。「Eule」(貓頭鷹)和「Spiegel」(鏡子)。1515年出版的故事集插圖中就已出現手持貓頭鷹和鏡子的搗蛋鬼提爾形象。「鏡子」在中世紀德語中有「垂訓、箴言」之意,而「貓頭鷹」在古希臘被認作智慧之鳥,中世紀時又當作魔鬼之鳥。這些意象的含義恰恰體現出搗蛋鬼提爾的多樣性格。這種中世紀常見的愚人文學體裁,借搗蛋鬼之口對權威和社會現實進行諷刺。他手持的鏡子就象徵對時代精神的折射。搗蛋鬼提爾在故事裡並不是宮廷裏插科打諢的弄臣,開始時也沒有特別的穿著,後來人們演繹他的故事時賦予其經典形象:帶著「驢耳朵」帽子,上面點綴鈴鐺。搗蛋鬼提爾的故事在德國家喻戶曉,德語中有不少用他名字的熟語和諺語,法語詞 espiègle(「調皮,淘氣」)也是從他的名字裏演化出來。他的形象在德國文化中隨處可見,狂歡節上的小丑穿成他的模樣,人們為他建造雕塑、博物館,將他印在郵票、紀念幣上,用他的名字命名道路,不一而足。




1977年德國聯邦郵政發行的郵票

2011年德國發行的十歐元紀念幣

      在德國,每個孩子都從《格林童話》故事中認識何勒太太(Frau Holle)。其實《格林童話》產生於19世紀初,但她早就存在了。多數學者認為Halle這個字源於古德文huld(親切,友好,同情,感激),同源字有挪威的Huldra(一個難以捉摸的森林精靈)和聖經的女先知Huldah(戶勒大,王下22:14)。在中世紀早期,基督教逐漸取代了斯堪的納維亞的異教,許多古老的習俗逐漸消失或被基督教傳統所吸收。 到中世紀末期,斯堪的納維亞的異教幾乎完全被邊緣化,不然就融入到鄉村民俗中,尚好何勒太太的性格最終得以倖存。


北歐的精靈


"Holda, the good protectress" (1882) by Friedrich Wilhelm Heine





      編輯《格林童話》那個時候,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德意志地區結構鬆散,無論是在國家還是民族上都無法統一。1806年拿破崙戰爭時期,法國皇帝拿破崙組成萊茵邦聯,廢除了神聖羅馬帝國,亦激起德意志民族主義的覺醒,大批知識份子投入民族解放運動之中。但各公國和自由城市之間存在的包括語言、文化等在內的差異成為了形成統一民族精神的障礙。為了消除這一文化上的阻礙,一部分知識份子開始宣揚文化民族主義。他們在秉承浪漫主義文化精神的同時,亦將眼光轉向民間文化傳統領域,從搜集研究民間文藝入手,並藉助於民歌民謠和童話故事。在這樣的背景下,格林兄弟開始了對廣泛流傳於德意志民間、蘊含德意志民族特色的童話和故事的搜集。

      何勒太太故事講的是一個婦人有兩個女兒,一個很勤快、一個很懶惰。一天,勤快的女兒因為到井裡撈一個梭子而遇見了何勒太太,在那裡,這個女孩幫何勒太太做家務,因為她的勤勞與善良,在她離開的時候,何勒太太送了她一身的金子。懶惰的女孩知道後也想要許多金子,於是她也來到井下,遇見了何勒太太,但因為她太懶惰了,何勒太太不要她做家務,送她走的時候也沒有送她金子,而是一大鍋瀝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