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病肆虐,人人呆在家裏。為了解悶,我想起了德國的神話人物。
「神話」可以指任何古老傳說,藉由故事的形式來表達民族的意識形態。神話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和區域性,不同的文明或者民族都有自己所理解的神話含義。
吳承恩在《西遊記》開篇寫到:「欲知造化會元功,須看西遊釋厄傳。」意思就是:想知道人生的真諦,那就必須看西遊記!《西遊記》看似是打妖怪的故事,其實是告訴人們如何戰勝心魔的成功學。
德國的神話自然蘊含德意志民族特色。至於這些傳奇人物是虛構的還是真實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人們藉助於民歌民謠和和民間傳說故事尋求到真理,用這些奇妙的至愛來溫暖自己的想像力。
「搗蛋鬼提爾」(Till Eulenspiegel)是德國14世紀一個喜歡惡作劇的傳說人物,最早出現於1510年出版的一部低地德語故事集。
一看這種打扮便知道他是搗蛋鬼提爾
低地德語(Plattdeutsch)指德國北部、丹麥南部和荷蘭東部的方言,而高地德語(Hochdeutsch)則泛指今日的標準德語。在漢堡,早上大家見面都會聲:「Moin!」(早晨!)或者「Wo geiht di dat?」(你好嗎?)這些便是低地德語。 又如荷蘭的國名為Nederland,直譯是低地國家。
《搗蛋鬼提爾》故事集封面(1515年)
搗蛋鬼提爾是個聰明伶俐的搗蛋鬼,富有洞察力和幽默感。他的惡作劇往往是用一些成語玩文字遊戲,來嘲諷他人或是發泄不滿。這可從他的姓氏看出。「Eule」(貓頭鷹)和「Spiegel」(鏡子)。1515年出版的故事集插圖中就已出現手持貓頭鷹和鏡子的搗蛋鬼提爾形象。「鏡子」在中世紀德語中有「垂訓、箴言」之意,而「貓頭鷹」在古希臘被認作智慧之鳥,中世紀時又當作魔鬼之鳥。這些意象的含義恰恰體現出搗蛋鬼提爾的多樣性格。這種中世紀常見的愚人文學體裁,借搗蛋鬼之口對權威和社會現實進行諷刺。他手持的鏡子就象徵對時代精神的折射。搗蛋鬼提爾在故事裡並不是宮廷裏插科打諢的弄臣,開始時也沒有特別的穿著,後來人們演繹他的故事時賦予其經典形象:帶著「驢耳朵」帽子,上面點綴鈴鐺。搗蛋鬼提爾的故事在德國家喻戶曉,德語中有不少用他名字的熟語和諺語,法語詞 espiègle(「調皮,淘氣」)也是從他的名字裏演化出來。他的形象在德國文化中隨處可見,狂歡節上的小丑穿成他的模樣,人們為他建造雕塑、博物館,將他印在郵票、紀念幣上,用他的名字命名道路,不一而足。
1977年德國聯邦郵政發行的郵票
2011年德國發行的十歐元紀念幣
在德國,每個孩子都從《格林童話》故事中認識何勒太太(Frau Holle)。其實《格林童話》產生於19世紀初,但她早就存在了。多數學者認為Halle這個字源於古德文huld(親切,友好,同情,感激),同源字有挪威的Huldra(一個難以捉摸的森林精靈)和聖經的女先知Huldah(戶勒大,王下22:14)。在中世紀早期,基督教逐漸取代了斯堪的納維亞的異教,許多古老的習俗逐漸消失或被基督教傳統所吸收。 到中世紀末期,斯堪的納維亞的異教幾乎完全被邊緣化,不然就融入到鄉村民俗中,尚好何勒太太的性格最終得以倖存。
北歐的精靈
"Holda, the good protectress" (1882) by Friedrich Wilhelm Heine
編輯《格林童話》那個時候,神聖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德意志地區結構鬆散,無論是在國家還是民族上都無法統一。1806年拿破崙戰爭時期,法國皇帝拿破崙組成萊茵邦聯,廢除了神聖羅馬帝國,亦激起德意志民族主義的覺醒,大批知識份子投入民族解放運動之中。但各公國和自由城市之間存在的包括語言、文化等在內的差異成為了形成統一民族精神的障礙。為了消除這一文化上的阻礙,一部分知識份子開始宣揚文化民族主義。他們在秉承浪漫主義文化精神的同時,亦將眼光轉向民間文化傳統領域,從搜集研究民間文藝入手,並藉助於民歌民謠和童話故事。在這樣的背景下,格林兄弟開始了對廣泛流傳於德意志民間、蘊含德意志民族特色的童話和故事的搜集。
何勒太太故事講的是一個婦人有兩個女兒,一個很勤快、一個很懶惰。一天,勤快的女兒因為到井裡撈一個梭子而遇見了何勒太太,在那裡,這個女孩幫何勒太太做家務,因為她的勤勞與善良,在她離開的時候,何勒太太送了她一身的金子。懶惰的女孩知道後也想要許多金子,於是她也來到井下,遇見了何勒太太,但因為她太懶惰了,何勒太太不要她做家務,送她走的時候也沒有送她金子,而是一大鍋瀝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