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我們在重慶附近遊覽,碰上一位廣安老鄉,談到鄧小平,只見他愈說愈興奮,甚至稱鄧小平到甚麼地方,就說那個地方的話。那時鄧小平第三次復出,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實施「四個現代化」與「政治路線上最根本的撥亂反正」,被譽為「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成為中國最高的領導人。無怪老鄉眉飛色舞,口若懸河了。
1984年12月19日,《中英聯合聲明》在北京正式簽署,明確規定中國將在1997年7月1日正式成立香港特別行政區,並在「一國兩制」的原則下,確保不會在香港特別行政區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同時香港本身的資本主義制度以及政治、經濟、社會體制維持50年不變。
有見於此,我在1985年初向重慶宗教事務局申請訪問重慶基督教會,目的是要看看鄧小平故居。獲批後,我和兩個助手由香港直飛重慶。那時我國實施「內外有別」,海外人士必須入住特定的賓館。我以預算有限為由,和教會負責人蔡約生牧師商量,并得到他充份了解,破例准許我們入住教會招待所。
重慶參觀完畢,蔡牧師和幾位同工陪我們驅車直趨廣安。廣安, 四川省地級市, 世紀偉人 鄧小平的故鄉 , 位於四川省東北部。他的故居位於廣安市廣安區協興鎮牌坊村,坐東朝西,由東、西、北三組單層建築組成,共17間。房屋為懸山式木結構,屋面由小青瓦鋪成。故居又名「鄧家老院子」, 佔地800餘平方米,古樸典雅,具有典型的川東民居特色,充滿濃郁的蜀鄉風情。 庭院綠樹成蔭,翠竹掩映。 院前梯田層層,夏日荷葉青青,稻花飄香。 鄧小平祖上三代人都居住在這裡。 1904年8月22日,鄧小平誕生於故居的北廂房,並在這裡度過了他青少年時期的15個春秋。
蔡約生牧師 5/85
廣安教會同工
我的兩位同工
鄧家老院子正堂屋是當年鄧家接待客人的地方,正堂左邊居室是小平祖母戴氏的住房,右邊是小平父母的居室,挨近父母居室的是弟弟鄧墾 、鄧先治的住房。 室內分別存放著紅色柏木雕花床和簡單的衣櫃桌凳。 北轉角是鄧家飯廳,存放著一張普通的方桌和凳子,當年鄧家十幾口人在這裡用餐,飯廳後側是廚房和豬牛圈。東南轉角處是鄧家的作坊屋,很寬大,一分為二,一半是粉坊,一半為酒坊。 粉坊內至今還存放著一副石磨。 南北廂房造型格局基本相同。 南廂房一共三間,兩邊是客廳,中間是過廳。 北廂房一共五間,緊挨飯廳的那間房屋是小平當年的起居之所,約20平方米,裡面存放著小平當年降生的雕花木床及衣櫃,靠窗戶邊擺著十分普通而又不同尋常的一張桌子和凳子,桌面上小平當年讀書習文用過的油燈和紙、筆、硯至今尚存。 其餘四間分別為橫堂屋,是姐姐鄧先烈 ,妹妹鄧先芙、鄧先群的住房和堆放農具的地方。
正堂屋
5/85
鄧家作坊
![]() |
鄧小平睡床 5/85 ![]() |
![](https://imglf5.lf127.net/img/cVh5M0QrTkVlUERKOTVDVlZlWFJFS3Q3Ly9DbFplMnA0bVRHYlN3UXV0VGJHcDJ4S1BZUTdBPT0.jpg?=imageView&thumbnail=500x0&quality=96&stripmeta=0&type=jpg%7Cwatermark&type=2)
好奇的村民
5/85
"广安县志: 1984 年至县参观的香港道凤山基督教会《桥》杂志主编邓肇明先生回港后 , 在 《桥》上发表文章 , 对广安人民享有宗教信仰自由和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情况大加赞许"
當地報紙讚揚
1919年,鄧小平沿着家鄉的青石小路遠赴法國求學,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一直到1997年,從未回過一次老家。78年間,他可曾想過回鄉看看嗎?鄧小平搖著頭說:「我怕。」鄧榕說:「父親告訴我,我們一回去,就會興師動眾,騷擾地方。」鄧林也說:「我父親說回去這個找你辦事,那個也要找你辦事,太麻煩。」
但鄧小平仍然惦記着家鄉。1977年、1986年,鄧小平兩次因外事活動來到成都,都抽空會見家鄉代表。他非常關心家鄉建設和群眾生活,一再囑託「一定要把廣安建設好」。因此鄧小平的故鄉人,廣安父老倍感自豪。如今他們出門在外,只要說自己來自鄧小平的家鄉,人們就總會多些親近與禮遇,因為人們把對鄧小平的敬仰轉化成了對其家鄉人的尊重。
2001年6月,為了表達對鄧小平的無限懷念之情,四川省委、省政府批准設立了幅員面積3.19平方公里的鄧小平故居保護區,其核心區(830畝)為現已建成的鄧小平故里景區。 景區現有主要景點近20處,如翰林院子、蠶房院子、 鄧紹昌墓以及鄧家老井、放牛坪、清水塘、洗硯池、神道碑等景點,充分展示了鄧小平青少年時期的活動足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