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1月9日至10日,納粹衝鋒隊領導的反猶暴民在德國各地肆虐。像這座位於德國東部城市肯尼茲(Chemnitz)的猶太教堂和其他猶太人擁有的財產被摧毀,猶太人受到公開侮辱並被捕。根據官方記錄,至少有91名猶太人被殺害,儘管實際死亡人數可能要高得多。
這場針對德國猶太人的街頭暴力有好幾個名稱,柏林人稱其為「水晶之夜」(Kristallnacht),或譯為「碎玻璃之夜」。這使人回想起猶太教堂、房屋和猶太企業被砸窗戶的玻璃碎片。如今,德語也常稱之為「反猶暴亂之夜」(Pogromnacht)或「11月大迫害」。
引發屠殺事件的官方說法是,一名17歲的波蘭猶太人格林斯潘(Herschel Grynszpan)殺害了德國外交官拉斯(Ernst vom Rath)。拉斯於11月7日在德國駐巴黎大使館遭到近距離射擊,幾天後死亡。格林斯潘並未因犯罪而被處決,沒有人知道他是在第三帝國倖存了下來,還是在集中營去世。
拉斯死後,希特勒准許宣傳部長戈培爾(Joseph Goebbels)發起行動。其時暴力事件已在某些地方爆發。戈培爾發表講話,表示納粹不會鎮壓反猶太人的任何「自發」抗議,而且納粹黨衛軍獲准採取「不會危及德國人生命財產的措施」。
暴力事件是民眾憤怒的表現嗎? 不是的,那是納粹黨的官方宣傳套路,沒人相信。納粹文件中不斷提及「行動」和「措施」,清楚地表明,迫害行動是事先計劃好的。目前尚不清楚一般德國人對這場混亂的看法。有證據表明,公眾對此表示反對,但這張照片左側的夫婦似乎在笑,耐人尋味。
納粹希望獲得什麼? 納粹出於種族主義,想恐嚇猶太人自發離開德國。為此,猶太人經常在街上遭受羞辱。迫害猶太人同時會在金錢上得到好處,至於逃離第三帝國的猶太人,就會被迫繳納勒索性質的「移民稅」,財產經常被沒收。
這場屠殺是否達到納粹的目的? 在遍地的暴力衝突之後,德國猶太人對納粹的意圖不再抱有任何幻想,能離開德國的人都紛紛離開。這種赤裸裸的侵略行為在外國媒體上形像不佳,並冒犯了許多德國人對秩序的渴望。後來,進一步的反猶太措施採取了更多表象化的形式,例如要求猶太人在衣服上縫上可見的黃色大衛之星
隨之而來的是什麼? 發生大迫害之後,納粹領導層採取了一系列反猶措施,包括對猶太人徵收稅款,以幫助彌補1938年11月9日至10日的損失。當時在第三帝國第二有權的人物戈林(Hermann Göring)指出:「我不會想成為德國的猶太人。」
水晶之夜在歷史上有什麼意義? 1938年,距離猶太人大屠殺還差兩年。但是,從這次迫害到大規模殺害歐洲猶太人,顯然存在著連續性。納粹領導人繼續擴展和加劇他們的反猶太仇恨。用一位當代歷史學家的話來說,「這次迫害是種族滅絕的序幕。」
(取材自《德國之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