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6日 星期三

歐洲唯一的佛教國家

   一般認為,歐洲國家信仰天主教、基督教和東正教。但在歐洲最東南端,竟然有一個國家信仰起源傳播地遠在亞洲的藏傳佛教。在這片土地上,不僅舉國上下信仰,而且佛寺、僧侶更是隨時可見。那就是俄羅斯共和國卡爾梅克(Kalmykia)。毫無疑問它是歐洲唯一的佛教國家。



      原來在明朝崇禎年間,中華大地硝煙四起,宗主國無暇照顧隸屬。厄魯特蒙古的土爾扈特部不堪忍受準噶爾部的打壓欺辱,其首領鄂爾勒克汗就帶著本部族人、杜爾伯特部、和碩特部的一部分牧民經過長途跋涉,來到伏爾加河下游裏海一帶建立土爾扈特汗國。經過長達百餘年的發展,它終於站穩腳跟,而且日益強大。與此同時,沙皇俄國也在快速崛起,打壓和吞沒周邊小國。土爾扈特人雖然驍勇善戰也無法抵擋底蘊深厚,軍事力量強悍的沙俄,只得屈服。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土爾扈特人在首領渥巴錫的率領下,從伏爾加河流域遷回新疆。清政府對土爾扈特人進行了妥善的安置,乾隆皇帝為表彰土爾扈特部誠心歸順的精神,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銘刻了他撰寫的《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恤土爾扈特部眾記》兩篇碑文。


驍勇善戰的土爾扈特人

      土爾扈特人定居伏爾加河兩岸,當時東岸約17萬人,西岸約1萬人。可惜渥巴錫的回歸計劃被沙俄知曉。不得已提前東歸。但由於河水尚未結冰,西岸的人無法過來,渥巴錫只好率領東岸的17萬人回歸祖國。為表決心,他們把東岸所有的宮殿、村莊付之一炬。沙俄為完全掌控土爾扈特人,就往土爾扈特人聚居區遷入大量哥薩克移民,希望這樣可以改變土爾扈特部民族結構和文化思想。同時,大量遷入的哥薩克移民也使得土爾扈特人的游牧業受到影響,人民生活越發困苦。在這樣的情況下,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終於得償所願,立即徵召大量沒飯吃的土爾扈特青壯年參戰。不久之後,土爾扈特人被改稱為卡爾梅克人,在突厥語中意為「留下來的人」。


      到了蘇聯時期,斯大林進行大清洗。1941年,所有佛教寺院不是被關閉就是被拆毀;宗教領袖遭到迫害。1943年,共和國被解散,卡爾梅克人被押送到西伯利亞。1958年,他們在貧寒交迫地區生活了15年,才又被蘇聯政府安排重返故土。

      現在佛教再次復興,共和國到處都有寺廟,寶塔和宗教雕像,尤其是在首都埃利斯塔。主要的佛寺是2005年對外開放的金廟。



這座寺院的核心是一座8米高的金身佛像,這是歐洲最大的佛像。

      但是卡爾梅克共和國面臨著一個非常重大的問題,那就是自己的文化、風俗習慣有可能被別的民族同化。所以卡爾梅克共和國正積極從中國吸引蒙古族移民到卡爾梅克打工。可幸許多年輕人都對保護民族語言和傳統感興趣。為此當局不斷開設免費民族語言課程。卡爾梅克的佛教領袖表示,現在他們的主要精力不僅用在寺廟的重建上,還要讓卡爾梅克的佛教思想和文化得以復興,以及培養基本的世俗人類道德觀,如同情、愛、善良和寬容。目前卡爾梅克共和國內的卡爾梅克人,依然說著和新疆塔城蒙古居民一樣的衛拉特方言,一直牢記自己的民族史和來源。


      近年來,在鬱金香盛開的時節,卡爾梅克首府埃利斯塔郊外還會舉辦鬱金香節。來自共和國各地的音樂家和遊客都會參加慶祝活動



旋轉祈禱輪有助於積累積極的業力


祖先是新疆人


  年輕人愛上網

2021年5月3日 星期一

半生文抄公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文藝出版社最近(2017年1月)推出《路德選集新編修版,主編李廣生博士是我的學生,對我的協作自然讚譽有加。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幾篇文章應該是收山之作了。回顧前塵有大半生似是作文抄公,即是搬字過紙的工作。除了因應出席會議,要發表英文或德文的論文,刊登在別人編輯的書刊外,我大多數從事英文或德文的翻譯。
我第一本翻譯的是《汝南人彭福》。他是民國時期中國基督教信義宗名牧;中華信義會總監督。他告訴我,在河南,不但信徒是文盲,連許多牧師也是。有個地方牧師拿著聖經講道,有識字的告訴他拿反了。牧師很聰明,說,我是拿給你看的。
1963年岀版
第二本《路德的倫理觀》。這本書原文是德文。那個時候我的德文屬有限公司。主張翻譯的瑞典老師潘主聞亦然。但他有瑞典文譯本,於是吩咐我到他家裡,由他口譯英文。我唯有遵命,筆錄後回家再譯為中文。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1964

隨後我譯了奧連(Gustaf Aulén)的《改教運動與大公教會》香港:道聲,1964)和庫爾曼(O. Cullmann)的《新約的洗禮》(香港:道聲1964)。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翻譯《追隨基督--作門徒的代價》期間,我往西德深造已有眉目,譯了一大半,只好放下,由同工古樂人完成。原著是德文,作者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曾經參加在德國反對納粹主義的抵抗運動。因同伴計劃刺殺希特勒失敗,在1943年3月被捕,並於德國投降前一個月被絞死。《追隨基督》控訴教會已變成「廉價恩典」(cheap grace)的供應者──「恩典而沒有作門徒、恩典而沒有十字架、恩典而沒有活著和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由於支持納粹戰爭,又拒絕反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教會忘記了「我們豈敢越界去殺害主內的弟兄姊妹」的教訓。可惜我當時德文不足夠,只好按英文譯

               香港:道聲,1965
六十年代,漢堡很少中國留學生。語文不用,很快就變得生疏。有時想寫中文,竟然寫不出來。這時我在香港的老闆韓安德(Anders Hanson)著我翻譯馬丁路德的《聖誕喜訊》。有機會練習中文,我自然義不容辭。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道聲,1965

  返回香港之前,我繞道美國,籌集資金,準備從德文翻譯一套路德叢書。回港後,我在道聲出版社復職,兼任基督教神學教育叢書香港區編輯。主要工作是審稿和編譯。路德叢書出版了兩本,道聲換了主任,把所有編輯辭退。我頓時失業,只好跑到觀塘一間工廠當德文翻譯。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路德叢書兩輯1972/3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離開道聲時我還在編輯《英漢宗教字典》。老闆不仁,我可不能不義。於是自己花時間予以完成。坊間對這本字典有這樣的評語:「由道聲出版社出版、鄧肇明所編著的英漢宗教字典自1973年面世以來已廣為華語讀者使用,亦日漸成為作者及編輯在翻譯宗教詞彙時必備的工具。其內容涵括五大宗教的重要辭彙,包括猶太教、基督教、佛教、印度教、回教,并對十種原文語言作了準確翻譯,其中包括古代神話傳說、基督教三大宗派的重要人物。」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俄而,時任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主任的古愛華(Gluer, Winfried),不但是我的老師,更幫助我赴德讀書聽說我在觀塘,立刻召我上道風山。從此我在那裡當研究員,一直到1997年退休。在道風山我除了編輯中英文《橋》外,還從事各種的翻譯。比方《香港古石刻》(1976)巴克萊( William Barclay)的《新約原文字解》(1979)和《生命的頂尖》(1974)。有些文章則被人收集成書。例如《基督徒如何愛國》和《回到根源去》。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本書是盧雲與加夫尼對老化的意義作坦誠及誠銳的分析,指出老化是同時通往黑暗與光明的道路,是人生共通的經驗。
 
有些文章則被人收集成書。例如《基督徒如何愛國》(1992)和《回到根源去》(1999)。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我寫的第一本書是《現代神學家素描》(1979)。為什麼寫這本書?我在「序」中說:「這本小書的形成,可說是件偶然的事。因為筆者原來沒有意思去介紹什麼的神學家。後來經不起《快樂家庭》編者的慫恿和鼓勵,也只是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罷了。所以在選材方面,幾乎是雜亂無章的。若硬是說有準則,那麼唯一的依據,恐怕就是筆者的偏愛。

     不妨坦自說,筆者對於有創造性的思想,認為是有助於促進社會進步、有利於推動普世教會運動的工作,是十分表同情的。同時筆者深信,神學不單是要對世界的宗教現象加以反省,更要為「無宗教」的世界作未雨綢繆。

     既然如此,本書所描寫的人物就不分宗派,有些甚至在傳統的「神學家」範疇之外。無他 ,神學家不過是在反映時代的動態,而時代的重大問題卻幾乎全部是由非神學所提出來的。在「萬事互相效力」的原則下,這些「異端」絕不容忽視。真的,靠近「邊緣」的神學也往往最具影響力。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我選的第一個是「出身於敬虔世家的一位牧師— 潘霍華」。我為什麼選他?理由是他當牧師,卻公開宣稱他寧願和不信主的人來往,也不願和那些嘴不離上帝的人因為耶穌清楚指出:「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可惜許多人以為學得滿口屬靈的話(宗教套話),便是作基督徒的真憑實據了。然而,基督徒若真正心裏尊主基督為聖,為主那麼對於他們心中盼望的緣由,是應該隨時準備好作答的。換句話說,基督徒不能規避神學,甚至不能不有自己的神學。試想想,基督徒既然認定上帝就是人生的目標,又怎能對這位人生的主宰不有個正確的、親切的看法呢? 為了使讀者對神學多一點了解,筆者將介紹今日神學家的一些思想。自然,這些思想可能都是片面的、局限的,任何人都不應該照單全收。這裏給予介紹,只是本著他山之石可以為錯的心理,希望讀者看了,可以去蕪存菁,為自己、為整個教會指出一條更好的、更能實踐的神學道路來。
潘氏出身於一個敬虔世家,但他有更高的理想。他知道我們無論如何都不可以裝得比上帝更敬虔。上帝經已藉著主耶穌虛己為人,住在卑微的人群當中,叫我們不能不以這個世界,這個俗世的世界為我們關心的對象。意思是說,基督徒必須進入社會中,與上帝同工,在生活的各個層面上服事人群。基督徒除了跟隨耶穌,進入這個不敬虔的世界裏去分擔上帝的痛苦以外,別無其他見證的方法。
換言之,潘氏雅不欲教會將世界分為聖和俗這兩個範疇,俾方便自己發展為一個與世無涉的至聖所。同時潘氏獨具隻眼,早已洞悉這個世界經已及齡,不再需要宗教了。他是說,在西方精神文化的背景中,許多人一直以形而上學及內心的生活來作宗教的內容,所以偏重於個人得救方 面。此外有人将基督教搞成片面化和特殊化,以為上帝只屬於生活的某些方面,而不知道上帝是整個生命的主。又有人將基督教看為是特權階級的保護者,以為信仰是求名致富的捷徑,殊不知與耶穌同桌的,俱是勞苦擔重擔、傷心喪志、遭人遺棄的可憐蟲。尤其常見的,是將基督教的上帝當作「萬應神靈」(deus ex machina)。那可是所有宗教賴以存活的思維。它們以為至高者必須是「無所不能,無所不知,無所不在」,方可以救苦救難,解決一切的疑難雜症。不幸基督教亦因此而淪為靈性上的藥材店,牧師的講道大都以指出會友的不佳氣息為鵠的,俾可依方開藥。然而潘氏認為這只是藉宗教為名,甚至加上敬虔的外衣,來掩飾人們自己的邪惡、無法無天罷了。 其實我們絕不可以將耶穌變為「答案」或「藥物」。宗教可以賴神的「權能」而生,但聖經卻叫人仰賴上帝的「軟弱和痛苦」。

     在這方面,潘氏特別指出上帝不是拿來填塞「罅隙」的。上帝不是「罅隙之神」。那是說.,上帝不是代替品,拿來暫時解決難題的。比方有人拿上帝來解釋目前無法解釋的現象,有人拿上帝來麻醉一時忍受不了的痛苦和困難,有人拿上帝來滿足人們暫時無法得到的懂憬和盼望,都是 屬於這一類。要知道如果上帝只是填充罅隙的神,那麼將來科學進步了,知識增廣了,上帝豈非會變得愈來愈無地自容?一時的難處終會過去,一旦生活好轉了,精神爽快了,上帝豈不是成為多餘麼?有人憧憬生活會有所變化,盼望轉換一下環境,於是教會不惜工本,利用大眾傳播的各種媒介,務求掌握他們的弱點,將他們爭取來教會,以為這樣便是為上帝的葡萄園增添新枝了。可知道這也不過是種「填補」和「代替」作用?這終究是徒勞無功的。 正是因為「罅隙之神」是假的。所以潘氏提出「非宗教的解釋法」,要用「非宗教的新語言」 來重新解釋基督教。換言之,是用「世界的解釋」來看「非宗教的基督教」。他勸我們將「世界為基督」這種說法掉過來,改為「基督為世界」,俾我們從而對世界和基督有一嶄新的觀念。也是因為這個緣故,他在希特拉的牢獄中,就為教會描劃一個新的形象:

「只有當教會為他人而存在時,才是教會。教會為了創造一個新的開始,必須將所有的一切獻給窮困的人。牧師必須完全靠會眾的自動捐獻過活,甚至從事教外(俗世)的工作。教會必須參與人類共同生活所擔負的任務,不是去統治,乃是去協助,去服務。教會必須對各階層的人說明與基督同活是什麼意思,那就是:為他人而活。」

     誠然,這只是潘氏在獄中的草稿,字句是斷續的,內容有待詳細補充。但無論如何,潘氏的心意經已躍然紙上。對於這位牧師來說,信仰和生活是絕對分不開的。

我起初多從英文翻譯,後來香港缺德文譯手,於是紛紛找上門來。德國人做學問,堅持要用原文。在大學裡,寫論文,一般都要求參考原著。他們在中學時已學會希臘文和拉丁文,我們這些外國學生惟有捨命陪君子。為了追趕,免不了在學習語言上花大量時間。好了,古愛華老師的博士論文《趙紫宸的神學思想》要出中文版,學生怎敢推卸?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維基介紹:趙紫宸(1888年-1979年11月21日),浙江省德清縣人,中國基督教新教神學家、教育家,著名翻譯家趙蘿蕤的父親。趙紫宸歷任東吳大學文學院院長、燕京大學宗教學院院長,又曾擔任1948年8月普世基督教協進會成立大會的6位主席之一。

    尋索基督教信仰對中國的意義與貢獻,是趙紫宸一生所作的神學反思,也是他矢志肩負的擔子。本書不僅讓我們窺探他的神學思想體系,也有助我們對二十世紀華人教會建構「中國神學」的經驗及局限,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文版推出後,獲得一致好評。中國基督教協會隨後在上海出版簡體字本,作為中國基督教神學參考叢書。

《公義創建未來》是另中一位德國神學家莫特曼(Moltmann, Jurgen)的著作。莫氏是當代極負盛名的改革宗神學家,對人類普遍的苦難、受壓迫者的處境環保問題、女性處境等議題貢獻良多。書中的扉頁有這樣的介紹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團契生活》--納粹主義氣焰高漲期間,德國教會亦受到影響和衝擊。一九三三年,一些牧者組織起「緊急牧者同盟」,欲挽狂瀾,挽回年輕人的心。本書講述基督徒生活中重要的兩重操練︰獨處的操練和共處的操練。獨處與共處,並非互相分割,更不是彼此排斥。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潘霍華著,鄧肇明譯(2011)

《路德神學–當代解讀》(2011),是作者拜爾 (Oswald Bayer)四十年研究路德及其神學思想與當代思想溝通的心血之作。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作者在「序」中說:「毫無疑問,路德是一位世界歷史性人物。他是一位偉人,但他自己卻不以為然,並且拒絕追隨者以他自己的名字稱呼他們自己的群體。他的事奉全然建立在上帝的話語上。宗教改革運動帶來文化、經濟、社會和政治領域上的全球性影響,根源來自聆聽上帝的話語.并由聆聽而生出「信心」。對於路德來說,上帝的話語不是指一種律法要求:「我們應該做些甚麼?」恰恰相反,上帝的話語呼籲並告訴我們:「上帝給予我們的是甚麼,而祂寬恕我們的又是甚麼」。上帝要拯救我們,使我們被稱為義。」

   以下是我的「譯者序」:


  戴浩輝現任信義會監督,當時是信義宗神學院院長,有這樣的評語:「此書是鄧肇明先生直接從德文翻譯為中文,鄧先生早年在德國攻讀神學,並為信義宗神學院希臘文老師多年,他的拉丁語和德語都十分嫻熟,翻譯此書可謂駕輕就熟。」

   戴博士是我的學生,免不了尊師重道,不過拜爾以哲學解釋神學,所用的許多術語都不容易翻譯,那倒是真的。

自然,英文翻譯如常進行,像龔漢斯(Kung, Hans)的《我為甚麼還是個基督徒?》(1989)和《馬禮遜回憶錄:他的生平與事工(2008)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由馬禮遜夫人蒐集她丈夫生前所寫的日記、書信和文件等手稿編纂而成的,描述馬禮遜從出生,到成長為一名傳教士這一過程,以及他作為西方派到中國的第一位新教傳教士,為開拓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教事業所作出的貢獻:包括第一次將全部聖經翻譯成中文、獨自編纂了中國第一部《華英字典》等。本書的內容大多都為珍貴的第一手材料,從另一個視角透視了18世紀初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生活等方面的情況。

由於出版《橋》,我寫了兩本有關中國教會的書,分別是:《承受與持守》和《滄桑與窘境》。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這些書刊都是公開的,網上可以找到,例如 

第 1 筆

趙紫宸的神學思想(簡體字本)/古愛華(Gluer, Winfried)著 ;鄧肇明譯.--初版.--上海:中國基督教協會,.--中國基督教神學參考叢書

第 2 筆

九十五條:改革運動初期文獻六篇/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著 ;鄧肇明譯.--修訂版.--香港:道聲

第 3 筆

團契生活/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著 ;鄧肇明譯.--修訂第五版.--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9

第 4 筆

馬禮遜回憶錄(全集)他的生平與事工/未亡人(馬禮遜夫人艾思莊)(Eliza Armstrong Morrison)編 ;鄧肇明譯.--初版.--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8年(民國97年)

第 5 筆

莫特曼論中國文化/莫特曼(Jurgen Moltmann)著 ;鄧肇明、曾念粵譯.--初版.--香港:基道出版社2008年(民國97年)

第 6 筆

追隨基督作門徒的代價/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著 ;鄧肇明、古樂人譯.--七版.--香港:道聲出版社2000.--經典神學叢書

第 7 筆

基督徒大問答/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著 ;鄧肇明譯.--重排版.--香港:道聲出版社

第 8 筆

承受與持守中國大地的福音火炬/鄧肇明著 .--初版.--香港: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1998

第 9 筆

趙紫宸的神學思想 /古愛華(Gluer, Winfried)著 ;鄧肇明譯.--初版.--香港:文藝1998

第 10 筆

新約的洗禮/庫爾曼(Cullmann, Oscar)著 ;鄧肇明譯.--初版.--香港:道聲1964

第 11 筆

公義創建未來/莫特曼(Moltmann, Jurgen)著 ;鄧肇明譯.--初版.--香港:基道1992

第 12 筆

英漢宗教字典/鄧肇明編輯.--初版.--臺北市:道聲出版社1973

第 13 筆

追隨基督/潘霍華 Dietrich Bonhoeffer撰 ;鄧肇明譯.--香港:道聲

第 14 筆

新約原文字解/巴克萊 William Barclay撰 ;鄧肇明譯.--香港:藝民72[1983]

第 15 筆

我為什麼還是個基督徒/龔漢斯 Hans Kung撰 ;鄧肇明譯.--香港:文藝民78[1989]

第 16 筆

改教運動大公教會/奧連 Gustaf Aulen撰 ;鄧肇明譯.--東南亞神學院協會

第 17 筆

九十五條:改教初期文獻六篇/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撰 ;鄧肇明譯.--香港:道聲.--路德文選;1

第 18 筆

汝南人彭福/白潔士(Burgess,Andrew)撰 ;鄧肇明譯.--香港:道聲出版社印行民52

第 19 筆

現代神學家素描/鄧肇明撰.--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印行民68

第 20 筆

生命的頂尖/諾文(Nouwen, Henri J. M.)、加夫尼(Gaffney, Walter J.)合著 ;鄧肇明譯.--初版.--香港:文藝出版社1980

 

     半生文抄公告退了,對於以前所學,我會說:「Ich habe gelernt, jetzt darf ich verlernen。」(我既已學過,現在大可忘掉)。


 

    


    


如煙的往事

      年紀大了,記憶日漸衰退。趁還清醒,疫症期間閑來無事,正好整理舊日筆錄,打發時間。

《結婚59年有感》

紅娘是否牽錯線搭錯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夫妻生活在一起,是一種緣份,也是一種福氣。年輕時不懂得珍惜.年紀大了才真正有「你挨我,我愛挨你」的感覺。

zhaoming35.blogspot.com/2021/05/59.html

《憶父親往事數則》

父親因參加抗日工作,在家的日子不多,難得相聚一起。我們兄弟姊妹七人,四明對他尤其感到陌生,所以特別為他寫了一篇博文。

zhaoming35.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html

《我在青蓮台的日子》

1949年,國內局勢急劇變化,避難香港。無奈學業水平差,幾乎無法找到學校就讀,後來憑人事關係,爬水渠進入名校。zhaoming35.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_29.html 


《五十年代的台灣》


50年代內戰持續,台灣經濟不景,但民風純厚,個中不無樂趣。zhaoming35.blogspot.com/2019/12/195210-1957-10-50.html


《鄉里闖郵輪》

1964年,第一次乘坐郵輪往漢堡大學進修神學。真是個鄉巴佬進城:既好奇,又迷茫:五光十色,目眩神迷。

zhaoming35.blogspot.com/2020/01/1964.html

《宣教學社 1960s》

到了德國,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既關心國內的文化大革命,又擔心歐洲的學生運動。 究竟「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是否必需要破除 ?無論如何,歐洲的傳統禮儀,諸如進歌劇院要穿禮服,高高在上的大學教授,經過一場革命,經已蕩然無存。 youtu.be/uoWFS_V65Sk

《半生文抄公》

我從讀神學開始,一直擔任翻譯的工作。起初凡有外賓到訪,學院都要我翻譯。後來有些老師見我好使好用,叫我譯書。那時候沒有什麼計較,書出版後,老師頂多請我到家裏吃一頓飯。時移世易,基督教出版社終於按字數計算工錢了。不過,那是教會的標準,絕對不能和外界相比。這樣也好,樂得兩袖清風。 

zhaoming35.blogspot.com/2021/05/blog-post_3.html

橋》

除了翻譯,我在道風山主要的工作是編輯中英文《橋》。我深入國內基督教各階層,發掘教會的真實情況,頗引起國內外教會的注意。 因此經常接受邀請和訪問。





教希臘文
zhaoming35.blogspot.com/2020/03/blog-post_20.html

結婚59年有感

      俗話說:「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根據《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耋」」。耋從「老」從「至」,合起來表示老年已至。無論怎樣說,我今年已經到達「耋」的中位數,很有機會墜入人生多事之秋的陷阱。孔子說:「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鬭;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論語·季氏》坊間的解說是:「年老時,血氣已衰落,要戒貪婪。」所謂「大音無聲,大象無形。」我倒沒有貪圖眼前利益的小聰明;更沒有不計較人世間的得失,以大忍之心善待天下眾生的大智慧。 

      我一生孤僻,兒時在竹山,整日依偎在母親的身旁,可以一聲不響。親友的冷嘲熱諷,我竟可以不聞不問 。大家就戲稱我為「冷天石」。一天,鄰村小販挑著擔子來紫來里賣魚。我扯了母親一下,說:「買」。魚販立時瞪大了眼睛,抬頭向母親說:「我到村裡賣魚很久了,從來沒聽這孩子說過話,今天他終於開口了,真是太賞臉了。」 

      退休前,同事往往說我是個聾子。我不服氣,到耳鼻喉專科去檢查 。結果發現,我的眼睛和耳朵從少就有問題。小時候說話不靈光;及長,學語言事倍功半,原因可能就是在這裡。 

      我生活圈子的朋友不多,除了孩子時養成的孤僻性格,加上倔強的脾氣,容易產生「道不相同,不相為謀」的心態。如此一來,難免我行我素,孤芳自賞,劃地為牢了。生活的作息固然自主,不受外來干擾;但同時卻變得一成不變,重複又重複,日日如是,年年如是。  

     不錯,人生會不斷重複,歷史也會重複。德國哲學家尼采有「永遠回歸」( die ewige Wiederkehr )的理論,指所有現在發生的事,過去早就發生過無數次了,而未來也會繼續不斷發生。不過重複不等於災難。出於自由心志的任何言行都不是災難。扭曲自己的重複,對虛假的無感,才會導致永劫回歸。忠於自己,不是按別人的意願活着,人生才具有真正意義。那可不是希臘神話中西西弗斯( Sisyphus )的故事。 

  

      我與妻子結婚59年,蒙她不離不棄,伴我度過漫長的歲月。我不懂世故,她為我張羅補救;我偏激執拗,處處碰壁,她沒有半句怨言。結婚時,父親因種種緣故,不能來港為我主持婚禮,特書數語勉勵:「我丐主恩多爾錫,好教信守勿相違。」我這百無一用的文抄公,有人憐愛,那有本事忘卻初心?廣東話話齋,如今我倆惟有「你挨我,我挨你」罷了。

                          美孚荔枝角公園 25/1/019

                                 春風化蝶 

適逢難得安靜喝咖啡

      也到茶樓慶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