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3日 星期一

如煙的往事

      年紀大了,記憶日漸衰退。趁還清醒,疫症期間閑來無事,正好整理舊日筆錄,打發時間。

《結婚59年有感》

紅娘是否牽錯線搭錯橋並不重要。重要的是夫妻生活在一起,是一種緣份,也是一種福氣。年輕時不懂得珍惜.年紀大了才真正有「你挨我,我愛挨你」的感覺。

zhaoming35.blogspot.com/2021/05/59.html

《憶父親往事數則》

父親因參加抗日工作,在家的日子不多,難得相聚一起。我們兄弟姊妹七人,四明對他尤其感到陌生,所以特別為他寫了一篇博文。

zhaoming35.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html

《我在青蓮台的日子》

1949年,國內局勢急劇變化,避難香港。無奈學業水平差,幾乎無法找到學校就讀,後來憑人事關係,爬水渠進入名校。zhaoming35.blogspot.com/2019/12/blog-post_29.html 


《五十年代的台灣》


50年代內戰持續,台灣經濟不景,但民風純厚,個中不無樂趣。zhaoming35.blogspot.com/2019/12/195210-1957-10-50.html


《鄉里闖郵輪》

1964年,第一次乘坐郵輪往漢堡大學進修神學。真是個鄉巴佬進城:既好奇,又迷茫:五光十色,目眩神迷。

zhaoming35.blogspot.com/2020/01/1964.html

《宣教學社 1960s》

到了德國,進入一個全新的世界。既關心國內的文化大革命,又擔心歐洲的學生運動。 究竟「舊思想、舊文化、舊風俗、舊習慣」是否必需要破除 ?無論如何,歐洲的傳統禮儀,諸如進歌劇院要穿禮服,高高在上的大學教授,經過一場革命,經已蕩然無存。 youtu.be/uoWFS_V65Sk

《半生文抄公》

我從讀神學開始,一直擔任翻譯的工作。起初凡有外賓到訪,學院都要我翻譯。後來有些老師見我好使好用,叫我譯書。那時候沒有什麼計較,書出版後,老師頂多請我到家裏吃一頓飯。時移世易,基督教出版社終於按字數計算工錢了。不過,那是教會的標準,絕對不能和外界相比。這樣也好,樂得兩袖清風。 

zhaoming35.blogspot.com/2021/05/blog-post_3.html

橋》

除了翻譯,我在道風山主要的工作是編輯中英文《橋》。我深入國內基督教各階層,發掘教會的真實情況,頗引起國內外教會的注意。 因此經常接受邀請和訪問。





教希臘文
zhaoming35.blogspot.com/2020/03/blog-post_20.html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