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https://imglf6.lf127.net/img/cVh5M0QrTkVlUEJmL1pjaktady90cURwRjlETlM3MHF1YVpVRjEwU01lQiticWprUGlwMmdBPT0.jpg)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https://imglf3.lf127.net/img/cVh5M0QrTkVlUEJmL1pjaktady90bUZlUy9JNmF5Y2J1WFJLd2I3RXpqaDhkWm91eDR3c0tRPT0.jpg)
隨後我譯了奧連(Gustaf Aulén)的《改教運動與大公教會》(香港:道聲,1964)和庫爾曼(O. Cullmann)的《新約的洗禮》(香港:道聲1964)。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https://imglf6.lf127.net/img/cVh5M0QrTkVlUEJmL1pjaktady90bE5Tdko3SkpPa29PU0wyWm1QRmpsSHREZWRrdU4zNllRPT0.jpg)
在翻譯《追隨基督--作門徒的代價》期間,我往西德深造已有眉目,譯了一大半,只好放下,由同工古樂人完成。原著是德文,作者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曾經參加在德國反對納粹主義的抵抗運動。因同伴計劃刺殺希特勒失敗,在1943年3月被捕,並於德國投降前一個月被絞死。《追隨基督》控訴教會已變成「廉價恩典」(cheap grace)的供應者──「恩典而沒有作門徒、恩典而沒有十字架、恩典而沒有活著和道成肉身的耶穌基督」。由於支持納粹戰爭,又拒絕反對猶太人的種族滅絕,教會忘記了「我們豈敢越界去殺害主內的弟兄姊妹」的教訓。可惜我當時德文不足夠,只好按英文譯。
香港:道聲,1965![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https://imglf5.lf127.net/img/cVh5M0QrTkVlUEJmL1pjaktady90dEszWjY2UkJZall3ajdRVFhhVlpIbTVZUkU2RlVMY3dRPT0.jpg)
返回香港之前,我繞道美國,籌集資金,準備從德文翻譯一套路德叢書。回港後,我在道聲出版社復職,兼任基督教神學教育叢書香港區編輯。主要工作是審稿和編譯。路德叢書出版了兩本,道聲換了主任,把所有編輯辭退。我頓時失業,只好跑到觀塘一間工廠當德文翻譯。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https://imglf4.lf127.net/img/cVh5M0QrTkVlUEJmL1pjaktady90cUVIdlZPRUp4akp2N1h6ZGd4OXNSQi9FNG9PYU12cnBnPT0.jpg)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https://imglf4.lf127.net/img/cVh5M0QrTkVlUEJmL1pjaktady90dGhWVlNLeEgwL2VEbXFCVnFKREZzWm4wMUVjZGJiTi9nPT0.jpg)
俄而,時任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主任的古愛華(Gluer, Winfried),不但是我的老師,更幫助我赴德讀書,聽說我在觀塘,立刻召我上道風山。從此我在那裡當研究員,一直到1997年退休。在道風山我除了編輯中英文《橋》外,還從事各種的翻譯。比方《香港古石刻》(1976),巴克萊( William Barclay)的《新約原文字解》(1979)和《生命的頂尖》(1974)。有些文章則被人收集成書。例如《基督徒如何愛國》和《回到根源去》。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https://imglf6.lf127.net/img/cVh5M0QrTkVlUEJmL1pjaktady90bytobFAvME50ZERZd1M1L2Z6L1NadllMNEVKdEw1Q3pBPT0.jpg)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https://imglf3.lf127.net/img/cVh5M0QrTkVlUEJmL1pjaktady90dDdjNkNhaTRlcGNNVlROdUY1RFlic1BDRVB6Y3hrNk9BPT0.jpg)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https://imglf5.lf127.net/img/cVh5M0QrTkVlUEJmL1pjaktady90cFp3VFNQVCtFWEcwNzJqaVBVajg5MjhKdDJTdXdZWWpnPT0.jpg)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https://imglf5.lf127.net/img/cVh5M0QrTkVlUEJmL1pjaktady90aGpqdnpzZUZNbEZDa3ZRK2RrQ2hiOHR1RWNFUEN2M3V3PT0.jpg)
不妨坦自說,筆者對於有創造性的思想,認為是有助於促進社會進步、有利於推動普世教會運動的工作,是十分表同情的。同時筆者深信,神學不單是要對世界的宗教現象加以反省,更要為「無宗教」的世界作未雨綢繆。
既然如此,本書所描寫的人物就不分宗派,有些甚至在傳統的「神學家」範疇之外。無他 ,神學家不過是在反映時代的動態,而時代的重大問題卻幾乎全部是由非神學所提出來的。在「萬事互相效力」的原則下,這些「異端」絕不容忽視。真的,靠近「邊緣」的神學也往往最具影響力。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https://imglf3.lf127.net/img/cVh5M0QrTkVlUEJmL1pjaktady90c2JDbEs1VWZIOGhmWEVxdFFNRWFQQkVkZ1NNZGpSKzJ3PT0.jpg)
我選的第一個是「出身於敬虔世家的一位牧師— 潘霍華」。我為什麼選他?理由是他當牧師,卻公開宣稱他寧願和不信主的人來往,也不願和那些嘴不離上帝的人相交。因為耶穌清楚指出:「凡稱呼我主啊主啊的人,不能都進天國。」可惜許多人以為學得滿口屬靈的話(宗教套話),便是作基督徒的真憑實據了。然而,基督徒若真正心裏尊主基督為聖,為主,那麼對於他們心中盼望的緣由,是應該隨時準備好作答的。換句話說,基督徒不能規避神學,甚至不能不有自己的神學。試想想,基督徒既然認定上帝就是人生的目標,又怎能對這位人生的主宰不有個正確的、親切的看法呢? 為了使讀者對神學多一點了解,筆者將介紹今日神學家的一些思想。自然,這些思想可能都是片面的、局限的,任何人都不應該照單全收。這裏給予介紹,只是本著他山之石可以為錯的心理,希望讀者看了,可以去蕪存菁,為自己、為整個教會指出一條更好的、更能實踐的神學道路來。
在這方面,潘氏特別指出上帝不是拿來填塞「罅隙」的。上帝不是「罅隙之神」。那是說.,上帝不是代替品,拿來暫時解決難題的。比方有人拿上帝來解釋目前無法解釋的現象,有人拿上帝來麻醉一時忍受不了的痛苦和困難,有人拿上帝來滿足人們暫時無法得到的懂憬和盼望,都是 屬於這一類。要知道如果上帝只是填充罅隙的神,那麼將來科學進步了,知識增廣了,上帝豈非會變得愈來愈無地自容?一時的難處終會過去,一旦生活好轉了,精神爽快了,上帝豈不是成為多餘麼?有人憧憬生活會有所變化,盼望轉換一下環境,於是教會不惜工本,利用大眾傳播的各種媒介,務求掌握他們的弱點,將他們爭取來教會,以為這樣便是為上帝的葡萄園增添新枝了。可知道這也不過是種「填補」和「代替」作用?這終究是徒勞無功的。 正是因為「罅隙之神」是假的。所以潘氏提出「非宗教的解釋法」,要用「非宗教的新語言」 來重新解釋基督教。換言之,是用「世界的解釋」來看「非宗教的基督教」。他勸我們將「世界為基督」這種說法掉過來,改為「基督為世界」,俾我們從而對世界和基督有一嶄新的觀念。也是因為這個緣故,他在希特拉的牢獄中,就為教會描劃一個新的形象:
「只有當教會為他人而存在時,才是教會。教會為了創造一個新的開始,必須將所有的一切獻給窮困的人。牧師必須完全靠會眾的自動捐獻過活,甚至從事教外(俗世)的工作。教會必須參與人類共同生活所擔負的任務,不是去統治,乃是去協助,去服務。教會必須對各階層的人說明與基督同活是什麼意思,那就是:為他人而活。」
誠然,這只是潘氏在獄中的草稿,字句是斷續的,內容有待詳細補充。但無論如何,潘氏的心意經已躍然紙上。對於這位牧師來說,信仰和生活是絕對分不開的。
我起初多從英文翻譯,後來香港缺德文譯手,於是紛紛找上門來。德國人做學問,堅持要用原文。在大學裡,寫論文,一般都要求參考原著。他們在中學時已學會希臘文和拉丁文,我們這些外國學生惟有捨命陪君子。為了追趕,免不了在學習語言上花大量時間。好了,古愛華老師的博士論文《趙紫宸的神學思想》要出中文版,學生怎敢推卸?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https://imglf6.lf127.net/img/cVh5M0QrTkVlUEJmL1pjaktady90and3SzI5QWdUdjVHTE9qN3FxMFZoY24rbWVUaTNiZ2lnPT0.jpg)
維基介紹:趙紫宸(1888年-1979年11月21日),浙江省德清縣人,中國基督教新教神學家、教育家,著名翻譯家趙蘿蕤的父親。趙紫宸歷任東吳大學文學院院長、燕京大學宗教學院院長,又曾擔任1948年8月普世基督教協進會成立大會的6位主席之一。
尋索基督教信仰對中國的意義與貢獻,是趙紫宸一生所作的神學反思,也是他矢志肩負的擔子。本書不僅讓我們窺探他的神學思想體系,也有助我們對二十世紀華人教會建構「中國神學」的經驗及局限,有更深入的了解。
中文版推出後,獲得一致好評。中國基督教協會隨後在上海出版簡體字本,作為中國基督教神學參考叢書。
《公義創建未來》是另中一位德國神學家莫特曼(Moltmann, Jurgen)的著作。莫氏是當代極負盛名的改革宗神學家,對人類普遍的苦難、受壓迫者的處境環保問題、女性處境等議題貢獻良多。書中的扉頁有這樣的介紹:
《團契生活》--納粹主義氣焰高漲期間,德國教會亦受到影響和衝擊。一九三三年,一些牧者組織起「緊急牧者同盟」,欲挽狂瀾,挽回年輕人的心。本書講述基督徒生活中重要的兩重操練︰獨處的操練和共處的操練。獨處與共處,並非互相分割,更不是彼此排斥。![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https://imglf3.lf127.net/img/cVh5M0QrTkVlUEJmL1pjaktady90aHo4cDJ0OTEvV0lTcUI4bW1saWhMT29FN1U3M0dseERBPT0.jpg)
潘霍華著,鄧肇明譯(2011)
《路德神學–當代解讀》(2011),是作者拜爾 (Oswald Bayer)四十年研究路德及其神學思想與當代思想溝通的心血之作。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https://imglf4.lf127.net/img/cVh5M0QrTkVlUEJmL1pjaktady90cHRkUFV1K2NsM3JqKzE2R0lJdGlPZ1pFNkNuTGxvUmF3PT0.jpg)
作者在「序」中說:「毫無疑問,路德是一位世界歷史性人物。他是一位偉人,但他自己卻不以為然,並且拒絕追隨者以他自己的名字稱呼他們自己的群體。他的事奉全然建立在上帝的話語上。宗教改革運動帶來文化、經濟、社會和政治領域上的全球性影響,根源來自聆聽上帝的話語.并由聆聽而生出「信心」。對於路德來說,上帝的話語不是指一種律法要求:「我們應該做些甚麼?」恰恰相反,上帝的話語呼籲並告訴我們:「上帝給予我們的是甚麼,而祂寬恕我們的又是甚麼」。上帝要拯救我們,使我們被稱為義。」
以下是我的「譯者序」:
戴博士是我的學生,免不了尊師重道,不過拜爾以哲學解釋神學,所用的許多術語都不容易翻譯,那倒是真的。
自然,英文翻譯如常進行,像龔漢斯(Kung, Hans)的《我為甚麼還是個基督徒?》(1989)和《馬禮遜回憶錄:他的生平與事工》(2008)。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https://imglf6.lf127.net/img/cVh5M0QrTkVlUEJmL1pjaktady90Z0xnODU4ZE5WbEdaWHcvQXkvb0xCYzBtdDlaZVlYR3R3PT0.jpg)
由馬禮遜夫人蒐集她丈夫生前所寫的日記、書信和文件等手稿編纂而成的,描述馬禮遜從出生,到成長為一名傳教士這一過程,以及他作為西方派到中國的第一位新教傳教士,為開拓基督教在中國的傳教事業所作出的貢獻:包括第一次將全部聖經翻譯成中文、獨自編纂了中國第一部《華英字典》等。本書的內容大多都為珍貴的第一手材料,從另一個視角透視了18世紀初中國社會的政治、經濟、生活等方面的情況。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半生文抄公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https://imglf5.lf127.net/img/cVh5M0QrTkVlUEJmL1pjaktady90dDZNdkV6MVZLL25kenpPYkp0MU9RRk1xL20vV3Myd293PT0.jpg)
趙紫宸的神學思想(簡體字本)/古愛華(Gluer, Winfried)著 ;鄧肇明譯.--初版.--上海:中國基督教協會,.--中國基督教神學參考叢書 | |
九十五條:改革運動初期文獻六篇/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著 ;鄧肇明譯.--修訂版.--香港:道聲 | |
團契生活/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著 ;鄧肇明譯.--修訂第五版.--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9 | |
馬禮遜回憶錄(全集)他的生平與事工/未亡人(馬禮遜夫人艾思莊)(Eliza Armstrong Morrison)編 ;鄧肇明譯.--初版.--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8年(民國97年) | |
莫特曼論中國文化/莫特曼(Jurgen Moltmann)著 ;鄧肇明、曾念粵譯.--初版.--香港:基道出版社2008年(民國97年) | |
追隨基督作門徒的代價/潘霍華(Dietrich Bonhoeffer)著 ;鄧肇明、古樂人譯.--七版.--香港:道聲出版社2000.--經典神學叢書 | |
基督徒大問答/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著 ;鄧肇明譯.--重排版.--香港:道聲出版社 | |
承受與持守中國大地的福音火炬/鄧肇明著 .--初版.--香港:基督教中國宗教文化研究社1998 | |
趙紫宸的神學思想 /古愛華(Gluer, Winfried)著 ;鄧肇明譯.--初版.--香港:文藝1998 | |
新約的洗禮/庫爾曼(Cullmann, Oscar)著 ;鄧肇明譯.--初版.--香港:道聲1964 | |
公義創建未來/莫特曼(Moltmann, Jurgen)著 ;鄧肇明譯.--初版.--香港:基道1992 | |
英漢宗教字典/鄧肇明編輯.--初版.--臺北市:道聲出版社1973 | |
追隨基督/潘霍華 Dietrich Bonhoeffer撰 ;鄧肇明譯.--香港:道聲 | |
新約原文字解/巴克萊 William Barclay撰 ;鄧肇明譯.--香港:文藝民72[1983] | |
我為什麼還是個基督徒/龔漢斯 Hans Kung撰 ;鄧肇明譯.--香港:文藝民78[1989] | |
改教運動大公教會/奧連 Gustaf Aulen撰 ;鄧肇明譯.--東南亞神學院協會 | |
九十五條:改教初期文獻六篇/馬丁.路德 Martin Luther撰 ;鄧肇明譯.--香港:道聲.--路德文選;1 | |
汝南人彭福/白潔士(Burgess,Andrew)撰 ;鄧肇明譯.--香港:道聲出版社印行民52 | |
現代神學家素描/鄧肇明撰.--香港:基督教文藝出版社印行民68 | |
生命的頂尖/諾文(Nouwen, Henri J. M.)、加夫尼(Gaffney, Walter J.)合著 ;鄧肇明譯.--初版.--香港:文藝出版社1980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