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門,一個內戰頻仍的國家,早已淪為一片廢墟,導致成千上萬的民眾背井離鄉,更造成許許多多年幼的孩子遭遇饑餓和疾病的折磨。1964年,郵輪停泊當時仍是英屬的亞丁港。我順便上岸觀光,誤闖哈林區。只見婦女身穿黑色罩袍,全身遮蓋,上面劃上可怕的白色骷髏骨,嚇得我慌忙跑回船上 。
也門位於阿拉伯半島南端,北面接壤沙地阿拉伯,東面毗連阿曼,與對岸的非洲之角,緊握紅海出口及印度洋的要塞,曾是來自埃塞俄比亞的示巴女王的帝國,古羅馬人稱次為阿拉伯快樂地 (Arabia Felix)。
其實早在千多年前,也門人已懂得採用當地的天然建材,並針對每個地區的氣候特徵,發展不同形式的高樓建築;除外貌出眾外,更是結構堅固,有樣又有內涵;所以也門人被認為是摩天大廈的始祖。
薩那的高樓大廈
薩那位於二千多米高原上,根據憲法,是也門首都, 但2014-15年因爆發政變與內戰,也門政府的所在地搬到南也門的前首都亞丁。這是一個用石頭及沙漿砌成童話式的積木城市。可惜在童話背後,今日的也門是世界上最貧窮的國家之一。儘管如此,它那獨特的建築特色,還是令人嘖嘖稱奇。
一進薩那城牆巨大的正門,遊人很快就注意到也門的建築。這些高聳入雲的窈窕建築,有些有7層,達30米,只略低於芝加哥最初的摩天大廈。有些塔樓只有一兩個房間;地面向街,飼養牲畜,或者是工作坊,沒有窗戶。但較高的樓層窗戶華麗,楣窗裝有彩色玻璃,或用精緻的屏風保護室內婦女的隱私。
正門稱為“也門之門”,具千年歷史
高聳入雲的窈窕建築
石膏裝潢
屋頂和頂樓都塗有雪花石膏,塗白對建築物起到了保全作用
薩那古城
也門的摩天大樓之所以如此獨特,原因在於它們仍在使用,就像數百年前一樣。 例如,在薩那老城,雖然有一些已改建成旅舘和咖啡館,但大部分仍然用作私人住宅。為什麼也門人建造這些高樓?學者認為,沙漠面積雖大,但耕地不多,千萬碰不得。剩下可以建築的空間更小,唯有向高空發展,形成緊密排列的建築群。其次,生活在荒凉的沙漠中,必須考慮居民安全,所以築城牆,晚上大門上鎖,以防備敵人入侵,不能分散在各處。
石頭宮殿立基在巨岩上
這些古代建築無疑是歷史文物,可以擺放在博物館裡。然而,對也門人來說,這是他們的家,是祖先傳下來的。祖先教會他們建屋的技巧與所用的建材,所以這些塔樓是他們與祖先聯繫的韌帶,萬萬不能割斷 。
在這方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曾竭盡全力搶救。2020年,他們對這些建築奇蹟中約8,000處進行了調查,並修復了78處瀕臨崩潰的建築。但在目前的情況下很難。被譽為“沙漠曼哈頓”的希巴姆”(Shibam)古城,就是前車之鑑。
希巴姆古城內矗立著密密麻麻的塔樓與小巷,汽車在這裡難以通行。
古城坐擁落百座用曬乾的夯土磚打造的塔樓,其中大量建築的歷史可追溯至16世紀,也達到7層樓的高度,並在外部修建了一道用於防護的傳統防禦牆。儘管得以逃脫內戰戰火的摧殘,但如今卻因雨水和洪水的威脅,加上年久失修,正面臨坍塌之險。
2015年,希巴姆古城遺址還被列入了“瀕危世界遺產名錄”
也門的古代摩天奇景或者可以搶救,但海內戰不息,生靈塗炭,人民何時才能回到昔日快樂之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