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如朝露,轉眼即逝。世界亦然。核技術發展之速,威力之猛,令人驚歎。1939年,世界著名科學家愛因斯坦和西拉德 (Leo Szilard)寫信給美國總統羅斯福,稱核技術取得突破,威力巨大,會在戰場上造成嚴重後果,以致一枚“由船攜帶並在港口爆炸”,很可能摧毀整個港口。茲事體大,不容忽視,一項科學、軍事和工業合作的國際性工程《曼哈頓計劃》應運而生。僅僅六年,該計劃就製造出比愛因斯坦和西拉德想像更強大的炸彈,摧毀廣島與長崎及其周邊地區。
1939 年,愛因斯坦和西拉德寫信給美國總統,警告核危險
在原爆之後,有份參與製造原子彈的芝加哥科學家開始發表油印信件,最終創辦了《原子科學家公報》雜誌。自第一期起就在每頁的封面上描述末日之鐘的狀況。1947年,《原子科學家公報》的創立者之一海曼·史密斯(Hyman Goldsmith)設計一幅封面,以突顯末日之迫在眉睫。
1947 年《原子科學家公報》的封面,以“午夜前七分鐘”為特色
末日之鐘每年一月進行一次評估,標示世界距離毀滅的距離:午夜零時象徵世界末日來臨。雜誌社因應世界局勢將分針撥近或撥離子夜,以此提醒各界正視問題。當前影響該鐘撥動的主要因素是核戰爭和全球變暖(氣候變化),此外不可復原的生物科技發展也可能撥動該鐘。
2020年1月23日,由於一次核失誤,加上氣候變化加劇,對全球穩定產生重大威脅,末日鐘被撥近子夜20秒,距離子夜只有100秒,是該鐘自設立以來最接近午夜零時的一次,且首次完全以“秒”為單位表述末日鐘距離子夜的時間。
末日之鐘過去75年變化圖,越接近午夜代表越接近末日
自2020年以來的時間(距午夜100秒),反映全球局勢絕對不穩定,以及國際機構未能對生存風險的鐘聲滴答作響做出反應。《中程導彈條約》,標誌著冷戰結束,亦告崩潰。 雖然可能不再有任何明顯的意識形態鬥爭推動國際衝突,但大國之間分歧甚大,又沒有解决這些分歧的機構,情況似乎和以往一樣糟糕。但不能解決這些分歧可能導致全球災難繼續成倍增加。
那麼,在2022年世界末日鐘的更新中,我們期待什麼呢? 新冠大流行暴露管理體系的缺失。他們對新冠病毒的反應參差不齊,以及全球領導層在努力實現普遍接種和根除方面的失敗,這對預防存在的威脅來說並不是一個好兆頭。
2021年的時鐘停留在100秒到午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