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世界戰雲密佈,開始有人擔心會不會發生核戰。核戰引發極其重要的問題。例如,我們應否找一個相對安全的地方暫避? 全球糧食生產系統應否為核冬天做好準備?可以想像 ,使用核武器會導致全球文明的崩潰,造成深遠後果。 然而,什麼事端會引爆核戰,又有什麼後果,要作風險評估,卻充滿不確定的因素。
核戰風險難於評估
風險評估要根據數據,沒有數據,保險業就無法經營。核武器在二次大戰開始時還沒有發明,而且只曾在廣島和長崎引爆,光是一個數據點是不夠的。此外,原子彈爆炸發生在77年前 ,當時美國是唯一擁有核武器的國家,既沒有別的核威懾,也沒有相互保證毀滅的威脅。使用核武器可以隨心所欲,也沒有任何國際條約的規範。
長崎一位女士在研究迄今為止世上唯一一場核戰的影響
另一種重要評估根據,是繪製可能發生核戰各種事態的概念圖。廣義上講,有兩種設想:故意的核戰。例如二戰,其中一方決定首先發動核攻擊。 其次是無意的核戰,其中一方誤判受到核攻擊而還以顏色。例子包括1983年的神箭手(Able Archer)事件(當時蘇聯最初誤解了北約的軍事演習),及1995年的挪威火箭事件(科學發射誤認為導彈)。
最後,特殊事故亦可提供指引。例如,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個重要的參數是普京的精神狀態。如果他生氣、喜怒無常、受到羞辱,核戰的可能性就大。其他因素包括烏克蘭能否擊退俄羅斯軍隊,北約是否願意直接軍事介入,以及是否會發生重大誤報。 這些細節對評估核戰有沒有可能發生很有價值。
2月19日,黑海的俄羅斯核潛艇
評估風險,還需要調查核戰的嚴重性。這有兩個部分。 首先是戰爭本身的細節。引爆了多少核武器?核武器當量(核武器爆炸後釋放出的能量)有多少? 在哪裡爆炸?高度多少? 在戰爭進行期間還發生哪些非核攻擊? 這些細節決定最初的傷害。第二部分是接下來發生了什麼。 倖存者是否能夠維持基本需求:食物、衣服、住所? 核冬天等副作用有多嚴重? 倖存者面臨各式各樣啲壓力,憂心忡忡,還能保持現代文明起碼的樣子嗎?或者文明早已崩潰? 如果崩潰真的發生,倖存者或他們的後代會予以重建嗎? 這些因素決定核戰造成的總體、長期的損害。
核武器之所以如此令人擔憂,因為它們很容易造成大規模的破壞。一個國家一聲令下,造成的傷害可能是整個二戰期間的數倍,而且不用派一兵一卒到海外,按一下洲際彈道導彈,核彈頭就自動找到目標。大規模殺戮老早就有,但從來沒有這麼容易。
一名男子在倫敦帝國戰爭博物館走過藝術家艾未未的《炸彈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