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大戰期間,波蘭遭受重創:死去約五分之一人口;首都華沙幾乎被納粹夷為平地;大部分文化遺產遭到掠奪或破壞;甚至國界也向西移動了數百公里,迫使數百萬人遷移到所謂“收復的領土”(德國吞併的地區),但同樣滿目瘡痍。
儘管如此,在這片廢墟中卻出現一個新世界的希望。人們期盼擺脫過去的包袱,為這個破碎國家恢復自豪感,得以解決長期困擾的社會弊病。1948年,掌權的波蘭共產黨或多或少做出這樣的承諾,並在史太林的監督下,開始重建國家,堅信新社會定必從舊社會中崛起。
Nowa Huta
新胡塔(Nowa Huta) 字面意思是“新鋼鐵廠”,一個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城市,是新社會的象徵。它於1949年在克拉科夫以東動土開工,並在隨後的幾十年建成。其核心是龐大的列寧鋼鐵廠,要比整個國家在戰前所能生產的鋼鐵更多。這個戰後波蘭最雄心勃勃的城市規劃項目,是為容納鋼鐵工人而建,作為全國其他地區效仿的烏托邦社會主義城市。五條林蔭大道從中央廣場呈扇形散開,賦予新胡塔獨特的五邊形,突顯其不朽的特色。
但史太林1953年去世,隨後出現去史太林化,使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風格失寵。新胡塔的大型市政廳和劇院從未竣工,其餘部分更因簡就陋。 到1973年,作為安慰獎,一尊標誌性的列寧雕像(波蘭最大的雕像)為主廣場以北的玫瑰大道增光添彩。
新胡塔在波蘭語中意思是“新鋼鐵廠”,為容納鋼鐵工人而建
凱瑟琳·列勃夫(Katherine Lebow) 博士是《未完成的烏托邦》(2013)一書的作者,認為儘管有意識形態的推動,規劃師本身(當時波蘭的一些頂尖建築師和城市規劃師)並沒有收到關於城市應該是什麼樣子的直接訓示。他們只知道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強調採用地方風格和社會主義內容,將所有形式的藝術視為文宣的載體,包括建築。循此路線,他們的設計突出公園和寬敞的公寓,俾這個理想城市具有視覺吸引力,還要描繪社會主義的核心思想,並且成為政治活動的舞台。
新胡塔最初的居民,大多數從波蘭農村遷來,對於自己有份參與建造的這個新世界,自然感到無限驕傲。列勃夫說,新的鋼鐵廠完美表達史太林追求巨型建築的理想,展示了社會主義的普羅米修士力量,改變了人類和自然景觀。
人們普遍認為,新胡塔的選址是故意蔑視保守和資產階級的克拉科夫,它的現代性和對社會主義價值觀與波蘭的中世紀首都形成鮮明對比。 只可惜克拉科夫老城的建築對新胡塔的影響隨處可見,無論是拱廊,還是內庭和其他設計,後者都在大規模複製。1951年克拉科夫將新胡塔納入市內,取得最後的勝利。隨著政權的轉換,到了20世紀90年代,這座擁有20萬人口的城市成為毒品、犯罪、貧困和流氓的同義詞,是波蘭最蕭條的一個地區。然而轉眼之間,今天波蘭已是歐洲現代經濟最成功的一個例子,無論是在大都會中心,還是邊緣地區如新胡塔,都一片繁榮景象。
今天遊客到新胡塔,主要是參觀那些保留下來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築
十年人事一番新,新胡塔現在學會利用過去共產主義的遺產,為外國人和波蘭人提供從前共產主義的縮影。從全面翻修的人民劇院,出自埃及靈感的社會主義現實主義風格和明亮的霓虹燈招牌、到團結運動紀念碑(這場運動1989年在波蘭推翻共產主義),以及位於城市下方大約250個核避難所(人們擔心核災難的時期的遺跡),令波蘭的年輕人摸不著頭腦。
新胡塔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建築的瑰寶,乃在鋼鐵廠的前行政大樓,其仿文藝復興時期的外觀和豪華的內部,仍然展示這種風格的理想。這座標誌性的建築,不禁勾起人們想起催生這個烏托邦城市那種雄心壯志。歷史真會開玩笑,1980年,工人引以自豪的列寧鋼鐵廠,竟組織團結工會,發起罷工。他們的會員佔全廠97%,加上天主教會的堅決支持,迫使執政的共產黨陷入令人難以置信的尷尬境地。
新胡塔的租金穩步上漲,表明這座城市越來越受歡迎
新胡塔的命運反映了二戰以來波蘭的命運。從模仿斯大林式的巨型建築,回歸波蘭本位,找到自己的新理想。新胡塔仍然是一個充滿生機的城市。他們本來沒有教堂。但工人在沒有任何重型機械下,一磚一瓦,建起第一座教堂,稱為“上主方舟”,造形獨特而現代化。
上主方舟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