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每年初二都吃開年飯,已經是一種傳統。近幾年因為社會動盪,新冠橫行,被迫限聚家中。香港政府既然決定由一月三十日起,撤銷向感染人士發出隔離令的安排,宣傳「「沿『兔』有你,同遊維港」活動,與眾同「躍」入新歲,我們自然不甘後人,恢復傳統。
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祈歲祭祀演變而來,是集體祈福攘災、歡慶娛樂和飲食為一體的民俗大節。在春節期間,全國各地均有舉行各種賀歲活動,各地因地域文化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春節也是香港最受重視的傳統節日之一,對開年飯同樣講究。
兔年開年![](https://imglf6.lf127.net/img/0c062bfd76111380/cVh5M0QrTkVlUEM2akI1OTU0Q1VsTDlKS0crRmZ1UEVpMDVNdXVDTitVMD0.jpg?imageView&thumbnail=1080x0&tostatic=0)
為什麼開年要揀初二而非初一?民間相傳年三十至初一,是諸神休息的時間,初二才歸位看顧眾生。因此傳統上初一忌殺生,整日守齋,多謝神明;但到年初二便可以大魚大肉,開年飯是故留待年初二。開年飯一般在開年拜神祭祖之後,但祭祀的時間各家不同,且要注意年初二也不一定是好日,如果適逢歲破,就要選在吉時來進行。而吉時在上午十一時至下午一時,因此開年飯多在中午吃。馬家群組宣佈,成員在大年初二開年團拜,12點半恭候,一點共膳,想也是這個緣故。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ERb_oBHiB_hsbnX8_XUSzPa_XpnLrlxoXpEyRjEJ1vGuHRI6DDv-66FiyvKLbSRtpvHPze69laK0uAF-8ahhmeHzQMruyiS27AoH3Pwrh5hJW2wpE9uzr082gO2Yr9h4vDe9aSH4wncF62B7kyKb8xpvBusN8mynCEbcukemNVElx5gLYSDlVQOrA/s16000/20230123_125739.jpg)
香港非常重視農曆新年,發展出不少禮儀習俗,除了拜年、派利市、互道祝福外,還有獨特的飲食和寺廟文化,例如歲晚逛花市;年三十晚黃大仙祠搶頭炷香;初一林村許願;本來初二是車公誕,但大部分善信都會選擇初三找車公轉運。因為傳統上,初三是「赤口日」,易起爭執,忌拜年傷和氣,不能入屋見人,不如入廟拜神。車公見國人愛講「意頭」,避過「陷阱」,想必會莞然一笑!
另外,我兒時生活在鄉下竹山村,人們每逢初二就在上間開燈,因「燈」與「丁」音相近,有添丁之意。初二全家大小於家中吃飯,寓意「五代同堂」,冀男丁續香火。現在講求男女平權,想諸神能跟得上時代的腳步,不會介意生個女的。母親告訴我,初一、二是水神的生日,因此大年初二忌洗衫、倒污水、倒垃圾、掃地等等。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1I6yl3sfdqWiwg6y95xv8I3ndLsh6PFexKgQXb3ko7GBoADCTucIplRl-kUZDGAVuwZDOkavUgrAlHkzBQ0NQAJUVL5cRwNc7U6UwdNHbBKkXV8rgpo7sSrqaPfqFuYYg22TzFyhhj52wEsstOQNjC2YhCCXRxPJg6I548U2_24q9SnnaD-gjVbQO/s16000/20230123_125239.jpg)
很多傳統食品之所以能躋身「賀年食品」之列,皆因有寓意吉祥的名字或性質。像年糕、蘿蔔糕這類糕品,因「糕」與「高」同音,便被寄寓步步高陞;「桔」與「吉」諧音,寓意「大吉大利」;全盒寓意十全十美,放「八甜」和油器,八款甜食如糖蓮子、糖冬瓜象徵好意頭,而許多人也會放入瓜子和笑口棗、油角等炸物,寓意家肥屋潤。
不管家中的開年飯準備魚、生菜、燒肉和雞,象徵生猛又生財;或公司老闆與員工聯歡,齊備九種開年菜式,包括髮菜蠔豉,寓意「發財好市」,希望新一年生意越做越好。祈福禳災總是人的常情,就算沒有什麼寓意象徵,一家大小團聚,本身就是幸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