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秦始皇焚毀「詩、書、百家語」,坑殺「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史記·儒林列傳》稱「焚詩書,坑術士」。
從此「焚書坑儒」成為千古駡名。不過有人研究《史記》,發覺兩千多年來,無數人都誤讀了偉大的秦始皇,讓他千古蒙冤。他們認為焚書可靠,坑儒則可疑。因為在坑儒事件中具體提到名字的人都是方士。這些人多年出沒在秦始皇身邊,糊弄秦始皇,終於引發秦始皇的怒氣,遭受打擊。至於焚書,始皇帝接受李斯的建議下詔全國,除了醫藥卜筮和種樹等農業專業書籍以外,把從前那些《詩》、《書》以及將百家學派的書籍,全部視為異端邪說,委派各地地方官搜集燒毀。不過也不是全部燒光。李斯建議允許朝廷博士保留一些原本,可惜,後來項羽怒火衝天,為六國報仇大燒咸陽宮殿,秦廷博士掌管的那些「國家圖書」,都在熊熊烈焰中成為灰燼。
自然爲了提高皇權,維護皇朝的政治體制及其統治秩序,秦始皇在文化意識領域,採取加強思想控制,反對是古非今,打擊異己勢力,竟成為以後歷朝的典範。也許他沒有想像到,自己竟是始作俑者吧?
或許有人認為,焚書坑儒只是遠古時代的事。其實不然。人性的動物基因受到約束,隱而不現,一旦放鬆便隨時爆發,而且不分中外,文明與否。就說德國吧, 焚書也屢屢發生。例如1499/1500年間,基督教騎士征服西班牙的格拉納達,主審異端的樞機Francisco Jiménez de Cisnerosa便焚燒《古蘭經》。1821年,德國詩人海涅(Heinrich Heine)有鑑於此,於是寫下一行詩句:「Das war ein Vorspiel nur, dort wo man Bücher verbrennt, verbrennt man am Ende auch Menschen」(那只是個前奏。燒書的地方,最後也會燒人。)結果112年後,在海涅的祖國發生了納粹焚書事件,應驗了他那句醒世名言!
德國詩人海涅
1933年1月,希特拉上台,為了貫徹國歌中所宣示「Deutschland,Deutschland über alles,über alles in der Welt」(德意志,德意志,高於一切,高於世間所有萬物)的「德國夢」,極力宣傳日耳曼民族最優秀、雅利安人種最優越的思想,把一切和他們相牴觸的思想視為離經叛道,把一切主張民主自由的人類文化統統視為異端。宣傳「日耳曼民族的優秀」、「雅利安人種的優越」、「絕對服從和效忠」等觀念,便於當年4月開始,鼓動大學生發動所謂的「對抗非德意志精神」運動。所謂「非德意志精神」,具體是針對猶太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和追求自由的「思想異端」。他們宣稱,德語只能專供德國人使用,一切非德意志的書籍必須徹底剷除。
對抗非德意志精神
從4月26日開始,瘋狂的大學生在「國家至上」、「領袖英明」、「絕對服從和效忠」等觀念的薰染下,按圖索驥,到柏林各家書店、圖書館沒收圖書,為防止遇到反對和抵抗,他們身着黨衛軍制服,對圖書的擁有者進行威嚇。 於是,摧毀人類思想自由、創作自由和出版自由最可恥的一幕上演了。
1933年5月10日在柏林歌劇院焚
烈火首先在20幾所大學點燃,並席捲了100多個城市,其中最著名的是5月10日在柏林歌劇廣場(Opernplatz,今日的倍倍爾廣場,Bebelplatz) 上象徵性的焚書儀式。數千名大學生舉著火把遊行、吹奏著樂曲、唱著歌,聚集在今天的倍倍爾廣場上。他們一邊喊著禁書作者的名字,一邊歡呼著,把一批又一批的書籍扔進火堆燒成灰燼。據說,當時首批被燒書籍的作者名單就有四頁打印紙那麼多。在這場「焚書運動」中,幾乎所有的猶太書籍都被丟進了火海,即使是世界著作亦或是歷史絕學都無濟於事。海涅是猶太人,他的作品自難倖免。為了紀念這個歷史事件,在倍倍爾廣場上永久性地留下了一個名為「圖書館」的紀念作品。這個圖書館鑲嵌在地下,從地面的玻璃頂看下去,圖書館一排排書架上空空如也。地上的銅牌上刻下了詩人海涅的詩句:焚書處終將燒燬人類。
從菩提樹下大街看到的倍倍爾廣場全景
菩提樹下大街 1999年
貝貝爾廣場的紀念碑。地下室只有一個空書架
海涅的詩句:焚書處終將燒燬人類
希特拉政權是一種全面的法西斯專政。他們不僅在經濟上實行大資產階級
壟斷,政治上實施專制獨裁統治;不僅通過納粹黨控制全部社會生活,通過
黨衛軍大搞特務活動,而且對全民進行意識形態控制。在這種惡劣環境之下 ,
還有人敢於起來反抗嗎? 有的,比方馬丁·尼莫拉( Martin Niemöller,
1892-1984)就是。他是德國信義宗一介牧師,以反納粹的懺悔文《起初他們》
而聞名。1933年到1937年期間,在上層人士的保護下,他多次發表言論,
希望教會與政治脫鉤,並反對宣揚德國人美德的所謂的「積極的基督教」。
1937年他被捕入獄,曾流轉於薩克森豪森和達豪集中營,在戰爭結束前
差點被處死。在所寫的一首詩中,他慨嘆德國知識分子的怯懦, 容許納粹
的崛起,及隨後逐一清除他們選擇的目標。
壟斷,政治上實施專制獨裁統治;不僅通過納粹黨控制全部社會生活,通過
黨衛軍大搞特務活動,而且對全民進行意識形態控制。在這種惡劣環境之下 ,
還有人敢於起來反抗嗎? 有的,比方馬丁·尼莫拉( Martin Niemöller,
1892-1984)就是。他是德國信義宗一介牧師,以反納粹的懺悔文《起初他們》
而聞名。1933年到1937年期間,在上層人士的保護下,他多次發表言論,
希望教會與政治脫鉤,並反對宣揚德國人美德的所謂的「積極的基督教」。
1937年他被捕入獄,曾流轉於薩克森豪森和達豪集中營,在戰爭結束前
差點被處死。在所寫的一首詩中,他慨嘆德國知識分子的怯懦, 容許納粹
的崛起,及隨後逐一清除他們選擇的目標。
「起初他們來抓共產黨」全文
,
.
|
When the Nazis came for the communists,
I remained silent;
I was not a communist.
When they locked up the social democrats,
I remained silent;
I was not a social democrat.
When they came for the trade unionists,
I did not speak out;
I was not a trade unionist.
When they came for the Jews,
I remained silent;
I was not a Jew.
When they came for me,
there was no one left to speak out.
|
當納粹來抓共產黨人
我保持沉默
——我不是共產黨員
當他們關押社會民主黨人
我保持沉默
——我不是社民黨員
當他們來抓工會會員
我沒有抗議
——我不是工會會員
當他們來抓猶太人
我保持沉默
——我不是猶太人
當他們來抓我時
再也沒人為我說話了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