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2日 星期六

台北客家文化中心 2013

 台北客家文化中心為一座地上四層地下一層之建築,主要是展示關於客家的源流、客家語言、風俗、與台灣各地客家聚落的特色;亦有會議室、媒體簡報室、多功能學習教室的配置。

      迎客大廳以客家文化精神為破題,展現客家「源」的力量,呈現台北客家文化精神。「客家」,主要由南遷的漢族組成,也融合了一些南方少數民族,形成一種兼具漢族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的獨特民系。這個名稱原是當地土著居民對客居外來戶的稱呼。在演變、流轉、碰撞、融合中,客家逐漸與當地的原住居民一道,成為該塊土地的主人。自清代以來,台灣地區多亂,「客家文化中心」旨在藉客家先民遷徙流轉,以「台灣客家源流」引出「台北客家遷徙歷程」,發現客家固有精神與遷徙的關係。

       客家先民在遷徙過程中、為求族群生存,經常會有械鬥、民變和戰爭。1786年(乾隆51年)就發生林爽文事件。林爽文是天地會領導,高舉「反清復明」旗幟,多次在台灣率領民眾起事。當時新竹一帶的粵籍居民,紛紛組織民兵,協助清軍以保護地方安寧。戰亂期間義民軍死傷慘重,平亂後(1789年)乾隆感其忠義,御題「褒忠」頒給粵庄義民,隨後由士紳奏准立塚建廟。後世客家子民為感念發揚先民「義勇之民、忠於斯土、護祐人民」之忠義精神,每年都會舉辦祭儀以彰顯義民曾為客家民族的犧牲奉獻。從此「義民廟」成為全台客人的信仰中心,主祀「義民爺」。「褒忠」二字代表忠勇保家衛鄉的精神。另外,客家人家中的公媽龕或廳堂上常擺放「褒忠」的匾額,意指「褒獎忠義」,希望後代子孫不忘祖、不忘本。


當年義勇軍為了保鄉衛民而犧牲自己的生命。

        一二三樓都是介紹客家的起源文化。今天客家人常常以那些英才男兒為榜樣,啟發教育兒孫,向功勳事業有成的前輩們學習。他們每年都舉辦祭儀,以彰顯義民為客家民族的犧牲奉獻,家人在「義民節」殺「神豬」,就是要紀念為保護鄉土而犧牲的先賢烈士。為了保護動物,有人以彩繪賽神豬取代宰殺。 

           中間是大士爺
      面燃大士原為佛教護法,後成為道教的著名神祇,俗謂「大士爺」。華人民間則多採佛教說法,而使用道教科儀。無論是中元盛會,或是各種類型的超度法會與齋醮,多以佛教形式塑造大士爺神像:「頂生二角、青面獠牙,高大威武,頭上還有一尊觀世音菩薩佛像,象徵其代表慈悲的觀音大士」,而在各種類型的超度法會與齋醮前請僧人或道士進行開光。






階梯藏著(海陸)(四縣)兩種客家話「問候語」。

     以稻草編織結成的「雲火­龍,在龍身上插滿香火,巡鄉繞境,象徵著源遠流長的希望火炬,帶動鄉民祈求平安、幸­福的心願,每逢農曆四月廿六日「五穀大帝誕辰日」,喚回各地遊行遠方的遊子及邀請至親­好友,回到居住的故鄉,共同慶豐收、酬謝神恩、也互道平安。


      台灣客家建築大多是夥房以「ㄇ」字型延伸,再形成為圍龍屋。夥房正中央則是「廳下」﹙祭祀祖先的廳堂﹚,以屋頂高低作為輩份之區分,廚房共用,共用一口灶,一起伙食。由於圍龍屋因同宗族成員共同居住以守望相助而出現,因此大多同時具有防禦功能。








         客家農場設有客家文化的敬字亭、伯公亭、水車、梯田等的模擬造景。

    敬字亭:用於燒毀書有文字,受科舉制度影響,古人認為文字是神聖和崇高的,寫在紙上的文字,不能隨意褻瀆,即使是廢字紙,也必須誠心敬意地燒掉。







        跨提平台可連接古亭河濱公園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