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日 星期二

抗战县长民国精英邓公澂涛魂归故里

 714日,高要竹山村紫来里邓氏族人,在村旁文先山举行隆重送金落墓拜祭仪式,纪念抗战将领民国精英邓公澂涛,祭奠德高望重的邓澂涛、陈细婉夫妇。

民国精英

邓澂涛,字俪山,一字满堂。邓维宝公次子,出生于清光绪甲辰年正月初五日(1904 220日),广东省高要县均宁乡(原名思礼乡)竹山村紫来里人。

1914年三月,维宝公见背。赖母氏苏太夫人悉心教养,就读乡塾。

1920年秋,负笈省城,入读广州法政专门学校。1924年夏,以优异成绩毕业。

19258月,岭南大学教授陈仲伟先生出任开平县长,邓澂涛景仰陈教授渊博学识和高风亮节之人品,前往就任开平县府公职,先后担任公安科员、文牍员、承审员。在陈仲伟县长领导下,向县衙世袭粮房开刀,向县民公布纳粮计算法,清丈土地,整饬田赋,剔除田赋征缴弊端,全县人心振奋,耕作热情高涨,生产经营改善,开平县从二等县跃至一等县。在贤长官的栽培指导下,邓澂涛不但学到行政管理经验,而且为其良好官德打下牢靠基础。

1926年五月,国民政府举行第一届法官考试,遴选为检察官。

1927年,奉派肇罗地方法院四会分庭检察官,寻转财政部缉私总处任职,院长罗文庄嘉许,任缉私总处执法课长。嗣后改任广州地方法院清理积案庭推事,后被借调为第一课课长,兼税务养成所学鉴。

1929年冬,出任琼崖地方法院定安分庭推事,因水土不服辞职。

1930年秋,应北宁铁路局劳副局长少勉先生电邀北上任职,对勷助开辟葫芦岛有殊勋。其后,日寇侵占我东北,继而步步占逼,国民政府软弱无能,令先生甚为失望。不久卸职北宁铁路局转赴天津,任职招商局。

1934年夏,南下转沪,任职上海市政府财政局。

1936年,粤省归政中央,余公幄奇为第四路军总司令,先生解卸财政局职事,奋而投笔从戎,返粤佐戎幕,历任秘书、第四路军总司令部任上校秘书、十二集团军军官补训团办公厅上校主任、少将主任秘书,为广东抗日战争,特别是广东抗战部队的抗日军官培训贡献良多。

1937年《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后,随第九集团军副总司令香翰屏将军赴上海参战。第九集团军总部撤离上海后,邓澂涛以第四路军少将主任秘书身份,尽力协助曾泽寰将军部属重返十二集团军战斗序列。

1938年至1941年秋,邓澂涛在粤北的十二集团军防地坚持抗战,任十二集团军军官补训团办公厅上校主任、少将主任秘书,为广东抗日战争,特别是广东抗战部队的抗日军官培训贡献良多。其中广东最大的两次抗日战役——第一次粤北战役和第二次粤北战役,歼灭近万名日寇,狠狠打击日寇北攻粤北气焰。

1941年秋~1946年夏,任四会县县长。

1946年夏~1947年,任高要县县长。

19481月,当选立法委员。

1949年冬,转往台湾。

19747月,在台北去世。

抗战县长

1941年秋,邓澂涛临危受命,从粤北十二集团军总部调任四会县任职县长。当时日寇已攻陷广州,侵占三水,四会成为粤西抗战最前线的县份。其间县城被炸不下百次,以至城中没有一处好的房屋。县属的七乡地区,为日军对峙的前线阵地,而西、北两江的交通,以四会为枢纽。在四会主持四年多,特别是抗战最为艰苦期间,辖区军用物品的运输、党政人员的护送、粮秣的供应、情报的搜集、难民的安置,无一日不在百忙中度过,特别是四会境内驻防军队,有正规国军部队外,还有挺进队、爆破队、别动军、游击队、缉私队等,混杂一出,要经常出面协调之间所产生的各种问题。

四会民众对抗战县长和县政府非常信赖,往往事机紧迫之际,县长以电话指挥调度,各方面都能遵令办妥。第十二集团军和第三十五集团军的各级军官,都曾在军官训练团受过集训,因为邓澂涛在军官集训团任职甚久,对各级的很多军官都熟识,感情甚好,所以邓澂涛在四会县长任内,无论是管辖的各个方面、无论是执行的各种任务,都获得部队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使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完成。

 四会县人谢剑影是中共党员,抗战期间在四会县府任职,公开身份为“四会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政治工作宣传队队长”。他对邓澂涛四会县长任内率领民众坚持抗战深感钦佩。谢老回忆当年四会抗战,说到邓县长为鼓励师生和民众坚持抗战,常到学校讲《大学》,讲抗日,勉励大家刻苦学习,为国效力。他还通过写诗与歌词,推动抗日救亡活动。亲自执笔创作抗战歌词《十七万人团结一条心》:

十七万四会同胞,团结一条心,向上发展,莫沉吟。

我们要尊师重道,促进文化,增强国民教育的基金。

我们要敬业乐群,改良生活,防治日寇汉奸的侵寻。

决心要象贞山一样的坚定,努力像绥水一样的奔腾,

探求真善美,教育互助,奋斗目标确定,修己及人。

十七万四会同胞,团结一条心,向上发展,莫沉吟。

团结一条心!团结一条心!

这一首《十七万人团结一条心》抗战歌曲,还有一首《园丁之歌》,都是由邓澂涛作词,县城仓岗小学校长高鼎荣谱曲的,经四会县及各学校抗宣队到县内乡村宣传演唱,从而带动四会民众广为传唱,极大激发民众在艰苦抗战岁月的精神意志。

据《四会文史》第二期记载,《园丁之歌》的歌词,当年曾镌刻石碑,立于四会中山公园内的小山上,歌词曰:“看骄阳似火.苍生憔悴谁怜!我头儿要硬,心儿要坚,一肩两桶,血汗迸清泉,点点滴滴,洒遣万千。”只是此碑在“文革”被毁,殊为痛惜。

2013年,年逾九旬的老革命谢剑影深情回忆,讲述当年跟随邓澂涛县长抗战之事,并欣然赋诗两首:

其一

昔曾麾下搞宣傳,抗日救亡热血掀。

大敌临边群丧胆,危邦受令御凶残。

八年抗战北江畔,十七万人斗志坚。

有幸降旗举敌国,山川伤创泪为泉。

其二

求学少年法学院,公言前后是同窗。

家贫自愆殊惭愧,政治区分各主张。

苦战四年成一统,远离两岸可商量。

但望金瓯重整日,子孙万代乐无疆。

当年曾就读于青云儿教院的顺德难童,现在仍健在的都年过八旬,他们对邓县长在抗战艰苦岁月给于的关怀记忆犹新。

抗战期间,顺德有数百名难童北渡四会,在荆让乡佛仔塘(现在的四会江谷)开办的青云儿童教养院就读。当年邓澂涛临危受命就任四会县县长,与随后在开办的青云儿童教养院,三年之间所产生的交集互动,留下一段感人的史话。

从第一批顺德难童到达荆让乡,邓澂涛县长指示县衙有关部门,“青云学校的事四会要有所担当”。当年,青云儿教院所属地段虽为广宁县荆让乡,但离广宁县城有百里之遥;而由四会县城向北,过了下茆便是江谷,佛仔堂离江谷圩仅有四公里远。所以青云学校的物质供给、人员往来以及学校的相关活动,都与四会县密切关联。。

当时四会县政工队负责人谢剑影,兼任文艺队宣传队长,曾经带队到青云学校艺术指导,并与学校剧团同台演出过。他至今仍深有感触地说:“当时佛仔堂屬地广宁,不屬四会县管辖,邓县长主动把青云儿教院背到四会身上!” 在当年物资极其匮乏情况下,想方设法为青云学校筹集粮食、药物和营养品。邓县长还依靠四会爱国侨领邓享,带动广大民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支持四会抗战。

据四会谢剑影、严荣芬、谢文雄等多位知情老先生忆述,邓澈涛当年不畏艰险,在四会坚持到抗战胜利,确实抗日有功。他就任四会县长后,即主动配合和协助时已进驻四会的以抗日名将伍观淇为司令官的第七战区游击队挺进第四纵队(简称“挺四”),以县府名义和“挺四”合力创办《联合报》,宣传抗日,鼓舞士气,县兵和“挺四”将士一起,坚守北江北岸,与日军隔江对峙,击退敌人一次次进攻。日军恼羞成怒,不断派飞机轰炸四会,尤其县城。因此,县机关和县城学校都搬到边远的山区农村。1944年,为应对日寇进犯四会,四会县政府临时迁往威整(当时挺四驻地)一带,继续坚持抗战,直至日寇无条件投降。

 抱病驾舟部署抗洪

1946年夏,霪飓西潦为灾,西江与绥江的丰乐围堤出险,该围关系高要四会两县人民生命财产至巨,邓县长不顾自身安危,驾扁舟督导围民,协力抢救,卒告保全高要。

西江水势浩荡天高月黑之际,邓县长按省府指令,与县府邵熙甫科长及卫士数人,乘船赶赴四会,与四会的林县长商定保堤抗洪事宜。

当晚半夜航程抵达贝水。翌晨,改乘小船赶往四会大沙圩。中途经过水兴围平,已见险象毕露,沿岸各村围董环集请求,望邓县长帮助筹集粮饷。

邓澂涛对众护堤负责人说:“在此紧急关头,大家要团结一心,组织村民巡堤护堤,一有险情即鸣锣警告。同时通知各家各户,提前做好防洪疏散应急准备。现在我要前往大沙,与林县长共商抗洪大计。”

邓澂涛一行抵达大沙圩,等候林县长一日却未见人到,于是当机立断,与当地围董两人,以及随行人员,分乘两艘小船,溯绥江逆流而上。抵达陶冶口江面,恶浪汹涌,冲击小船,以至小船几乎倾覆,几经船工全力撑持,与恶浪搏斗一夜,终于抵达四会县城。

在四会县署与林县长相商,立即拨款救济。林县长却以到任未久,粮款两缺,无能为助,仍嘱地方自行设法解决。

邓澂涛知道,龙头乡屯存于乡仓的谷粮仍有许多,可以拨用。林县长于是询问田赋科长,始知存粮情况属实,于是当即批示,拨谷应急。问题终于得到解决,随行的围董连声道谢。

邓澂涛与林县长约定后,带回一行人员立即启程返回大沙,然后转船返高要。而林县长明日亦往大沙督导抗洪救济工作。

事情告一段落,邓澂涛沿绥江下行,巡察各处堤围,当晚在大沙圩住宿。围董知道邓县长抱病涉险过县,前来四会协助抗洪救围,要设宴款待以示感谢。

邓澂涛面对围董的盛情,婉言答复说:“我这几天有病在身,不便饮食,容改日再叙。”

围董见到邓澂涛面带病容,形瘦骨立,便不敢相强。于是请于当晚八时在大沙乡公所,与诸父老乡亲见见面。邓澂涛也很想与乡民们相见,便立即应允。

这天晚上在大沙乡公所,不但大沙、黄岗两乡的乡民到来,更有七乡的民众闻讯赶来,总有三、四百人,其中大多是抗战期间久共经历艰难的,所以相见之下,感到非常亲切愉快。

相见大会之中,围董邵欣博致词说:“邓县长是乡亲们都熟悉的,这里我就无需介绍了,但是邓县长身体欠佳,已向省府辞职,尚未获批示。此次抗洪以本围告急,仍抱病前来救助。按计划是在大沙与林县长会商的,但林县长有事未能前来。邓县长义勇昭昭,不顾天黑浪急,与我们夤夜乘舟前赴会城。由于浪急滩高,在陶冶口几乎翻船遇险。这是我们四会民众应为感激而永志不忘的。所幸经邓县长的全力襄助,县府已答允拨粮救助,这件事情已获得解决。只是邓县长要返回高要,就此一晚于大家有宝贵机会,与我们的邓县长畅叙,多所请益,并表谢意。”

大会主席宣布完毕,乡亲们纷纷与邓澂涛握手问候,至为亲热,关怀话语,感人肺腑。半个钟头后,邓澂涛应主席之请,慨然答词。

邓澂涛高兴地对乡亲们说:“我与四会父老乡亲隔别年余,心中非常想念。今日相见,乡亲们个个精神饱满,身体健康,感到非常快慰。刚才主席向我请教丰乐围的事,我要说,抗战岁月的艰难险阻,我们都能大步跨过,如今我们也一定能战胜洪水威胁的!目前最为重要的事,就是同心同德,全力加固守护堤围。丰乐围跨连高要、四会两县,休戚与共,各自为政倒不如两县联手,统一工作,合力抗击洪水威胁。这件事兄弟如有机会,一定会竭尽绵力以促其成。”

邓澂涛接着说:“刚才各位垂问兄弟,辞去高要县长职位后,作何打算。父老乡亲们的关爱垂注,兄弟甚为感激,今天要明确告诉大家,兄弟辞去县长之后,将竞选立法委员,四会、广宁都属于兄弟所在选区,如果父老乡亲认为我在县里多年,尚无失德失职之事,届时万望招呼亲戚朋友,投下神圣一票,大力支持兄弟得以获选,拜赐良多!”乡亲们听罢,立即欢呼应允。

邓澂涛见群情欣悦踊跃,于是取暖开水一杯,当众致谢说:“‘有情饮水饱’,今日得到父老乡亲们的许诺,这一杯清水远胜百味珍馐啊!”话毕一饮而尽,现场欢呼声浪令人振奋。

在任高要县县长时,曾有抗无理索要军粮事件,曾作诗言志:“粒颗早随灾歉尽,又逢督索涌如潮,臣心已许同民命,万死何曾敢自饶。”同时,在家乡兴办学校。现任白土村书记的邓旭南说:“邓澂涛任高要县长时,在西涂、冷水、中岗、蟾坑等地都新建了学校。”

 1974年(民国六十三年)七月十七日上午十时三十分,邓澂涛因病在台北去世,享年七十有一。

郑彦棻题赠挽词: “战区怀往绩,凭主义励士,昂昂辅抗倭,胜利每记。曲江晋接,清明风节颂仪君” 这里前面前两句说的是邓澄涛在十二集团军及十二集团军军官补训团的工作,第三句,日寇入侵广州后,郑彦棻随广东省国民政府北迁,在韶关曲江受到十二集团军邓澂涛迎接一事。

         蒋中正先生赠其挽辞《谠论流徽》。

           严家凎先生赠其挽辞《立言不朽》。

文字:邓嘉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