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7日 星期日

沒有護照的世界旅行冠軍

   香港人以前稱呼英女王伊利沙伯二世為“事頭婆”。這位事頭婆履歷亮麗。2022年2月6日,是她登基70週年。她在位時間,不僅比任何擁有英國王位的君主都長;同時,她離開英國王位的時間,也比任何英國君主多。還有,她是歷史上旅行最多的國家元首,而且是一名沒有護照的環球旅行家。茲舉其犖犖大者。

      1947年,伊利沙伯第一次出訪,仍然是公主,就走遍南部非洲。在南非布隆方丹拍了一張全家福。

       中間是喬治六世夫婦,最右是瑪嘉烈公主

         1952年初,伊利沙伯和菲臘前往肯雅,計劃從那裡轉往澳洲和新西蘭。但喬治六世突然去世,匆忙回國奔喪。她隨即加冕為伊利沙伯二世。之後,1953年她開始為期六個月的世界之旅,其間訪問了澳洲。在昆士蘭州,由原住民擔當儀仗隊。

       無論女王到哪裡,她都可以肯定當地人列隊歡迎。 這次是來自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海軍陸戰隊。1953年,她環遊世界,共訪問了12個國家。旅途中訪問了新西蘭、斐濟群島和湯加。 但她也去過一些不太遠的國家。
      1965年5月18日至28日,女王在德國進行首次國事訪問。 在這裡,她在柏林蒂爾加滕的英式花園裡種了一棵樹,由柏林市長威利勃蘭和菲臘親王(後面)陪同。 隨後對德國進行了四次國事訪問
在德國一身黃色打扮  
      1972年,伊利沙伯二世(白帽)拜訪泰國詩麗吉王后(右),她的丈夫(左)和女兒安妮公主(右二)也在場。 即使去泰國這樣的長途旅行,女王也沒有隨身攜帶護照。 因為她根本沒有。
        女王一位發言人曾經說過,女王沒有護照是理所當然,因為英國所有的護照都是以女王的名義簽發的。說得合乎情理。 1975年,女王在日本京都桂皇別墅的花園參加茶道,幾乎具有感性的效果。據說她旅行時,總是隨身攜帶自己的茶壺
喝茶時間到了!
        除了自己的茶壺,女王身上也一直帶著自己的血液,以備醫療急救之需。她無需帶的是食物,因為總有人為她提供各式各樣的地方美食,例如1983年在印度拉傑加特(Rajghat)。如果她偶一不慎忘記帶血液,怎麼辦?不要緊,隨行的三位御醫,早已提前檢查過當地的診所了。 
點心,請
      1997年6月,女王接受了保羅·里奇,一位年輕因紐特酋長的邀請,到加拿大東北部拉布拉多地區訪問。婦女無視女王蒞臨,仍然在帳篷裡坐著。總的來說,她喜歡加拿大,一共去了27次,比任何國家都多。
不尋常的接待,沒有人站起來
      1997年10月,演員卡邁勒·哈桑請女王看一部以印度城市清奈(原名馬德拉斯)為背景的電影。那時,女王還可以乘坐皇家遊艇“不列顛尼亞號”訪問這座港口城市。但兩個月後,這艘130米長、自1954年開始使用的遊艇退役了。今天,它是一座博物館。
參觀電影片場       
        女王喜歡在旅行中穿五顏六色的衣服,尤其著重帽子。據說,她每年要戴大約70頂新帽子。1999年,她訪問東非莫桑比克首都馬普托,頭戴白帽子,受到傳統舞蹈團的歡迎。在東非,她還訪問了加納和南非。之後便結束行程。
華麗的衣著  
       2008年,英格蘭與斯洛伐克進行冰球友誼賽,這是她對斯洛伐克唯一的一次訪問。在比賽進行期間,女王把冰球贈送給對方,卻沒有收到禮物。通常她會收到各種禮物,或活生生的動物:喀麥隆是一頭小象,巴西兩隻樹懶。 這些動物大多數都會傳送到倫敦動物園。
沒有收到禮物

---取材自《德國之聲》

西班牙的“白金”超級飲品

      虎堅果(Tiger Nuts),恕我孤陋寡聞,原來可能是下一波全球流行的超級食物。虎堅果其實並不是真正的“堅果”,而是油莎草的塊莖,可食用,吃起來有點甜甜的奶油味與椰子味。早在遠古時代,非洲地區的人就發現虎堅果具有非常高的營養價值,還能取代其他穀物添加到麵包與餅乾之中,或是壓榨成油脂使用,是目前已知人類最早開始栽種的植物之一。 

[图片]
      西班牙華倫西亞的乳白色飲料歐洽塔(horchata),源於13世紀,一直大受歡迎,與華倫西亞文化密不可分...

2022年2月22日 星期二

重塑現代家庭的先驅者

       代孕涉及第三方借代母懷孕生子的過程。英國禁止商業代孕,非牟利性質則可。據提供方便的組織稱,現在對代孕的需求遠遠超過願意代孕的人數。數據還顯示,利用代母生子的人數在一年內增加了多達22%。一些夫婦醫學上不太可能懷孕,或因女方懷孕併發症風險太高,不適合懷孕,也有可能是單身男性或同志之伴侶希望有自己的小孩。這與收養一起,乃想為人父母者不多的選擇。


      就像近幾十年出現的每一種新形家庭,代孕也引起很多爭議,包括代孕所生孩子的潛在心理影響。這些新型家庭之所以產生不安,部分原因與他們的前途未卜有關。無論是出於借助新技術,還是由於社會變革,這些家庭的後代子孫經常都冒著被責備的風險。畢竟,如果以前沒有人以這種方式懷孕或撫養過孩子,那我們又怎麼可能預測後果呢?

      另一方面,我們對新形家庭的了解其實遠比通常假設的要多。首先,許多曾經一度前衛的家庭現在已經跨越了幾代,並且有寶貴經驗可以分享。 此外,儘管每個家庭都不同,但研究人員發現某些似乎適用於所有家庭的模式,包括那些目前仍未為人所知的家庭形式。


1998年代孕出生的吉·羅伯茨(Gee Roberts)說:“我現在活著,因為我的雙親想要一個孩子。”

      劍橋大學家庭研究中心前主任蘇珊·戈洛姆博克說(Susan Golombok)說:“我們的社會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傳統家庭是養育孩子最適當的場所。”她的研究始於20世紀70年代,對象是女同性戀母親及其子女。當時英國法庭裁定同性婚姻會對孩子造成精神和感情上的傷害。一些母親甚至被要求女性伴侶來訪,必須分房而睡。即使社工對她們的育兒情況讚不絕口,法院並未因此而給予同性戀母親對孩子的監護權。後來,她和同事研究同志父親、跨性別父母及其孩子和藉捐贈卵子精子或代孕而有孩子的家庭。他們的發現推翻了人們對非傳統家庭影響孩子所作的假設。

     一向以來,普遍認為父母的性別、性取向、數量和親緣關係決定孩子的幸福。其實一項又一項的研究顯示,良好的親子互動,熱情、積極回應的養育方式和坦誠溝通,對他們的情緒和心理發展更加重要。這些研究,加上所謂小眾家庭自己發起的運動,改變了監護權事件,導致法律作出劃時代的改革,以致英國在2002年决定讓同性伴侶共同擁有領養權。


斯托克斯·杜普裏家族在20世紀90年代,Nabowire DeVore Stokes說:“親子關係是以愛連結起來的。”照中他還是個孩子,坐在後面 

      然而,研究人員確實發現社會偏見可能持續威脅新型家庭,損害兒童的心理健康。同志父母的孩子害怕被孤立,精神緊張。雙親亦不為社會所接受,因為明知自己不是親生父母,有點像生活在一個謊言中,或者因此而被迫分開。

上世紀90年代的一個名為“構成家庭的是愛”的圖片展,俾以增加社會對新型家庭的關注。圖片中是Allan Arnaboldi和女兒達娜

      事實上,從過去到現在,家庭一直是流動的,形式比人們通常認為的要多得多。所以小眾家庭嘗試用各種方法,重新定義傳統的含義。 

吉·羅伯茨2019年在日內瓦聯合國辦事處講述她的正面體驗



 

      

      

2022年2月16日 星期三

知道天災的動物

       2004年,印尼發生9.1級海底地震,引發海嘯,摧毀印度洋周圍的沿海社區,造成至少22.5萬人死亡,部分成因是由於許多社區沒有收到任何警告。當地人造預警系統未能發出任何明確的警報。許多傳感器基於失修無法操作,而許多沿海地區根本沒海嘯警報系統。雜亂無章的網上通訊亦未能提供警告,許多短信未能傳到受威脅地區的手機,或者無法閱讀。

然而,在高達9米的洶湧水牆衝破海岸線之前幾分鐘和幾小時,一些動物似乎感覺到大難臨頭,慌忙逃走。 據目擊者的描述,大象向高地奔跑,火烈鳥放棄低窪築巢區,狗拒絕出門。 在泰國的沿海村莊Bang Koey,當地人說,海灘邊的一群水牛突然豎起耳朵,凝視著大海,然後在海嘯來襲前幾分鐘衝向附近的山頂。還有倖存者說,在地震後不久和海嘯到來之前,他們看到牛、山羊、貓和鳥類等故意向內陸移動。他們許多人之得以倖存就是因為跟隨這些動物一起逃走。

據目擊者稱,大象在2004年印度洋海嘯前奔向高地

早在公元前373年,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就提到,在地震發生前幾天,老鼠、狗、蛇和黃鼠狼逃離赫利斯市。據說1805年那不勒斯地震前幾分鐘,牛、羊、狗和鵝開始齊聲發出警報,而馬在 1906年舊金山地震之前亦驚慌失措逃跑。

據說馬在1906年舊金山地震前驚慌失措地跑了

2017年,世界氣象組織發現,大約100個易受天災的國家仍然缺乏預警系統。 但這些關於災難前動物行為的描述,卻促使一些研警警警究人員嚴肅對待動物是否真有內置預警系統的說法。如果有的話,牠們能為人類提供這種自然的預警嗎?

儘管今天科技發達,技術先進,卻仍未能像動物一樣,可以預感災難的發生。 例如地震,地震檢波器只有地球震動實際發生時,才會晃動成彎彎曲曲的短線條。要做出可靠的預測需要先兆訊號,但到目前為止,科學家似乎還沒有發現任何在大地震前持續出現的訊號。 因此,一些科學家越來越願意請救動物,考慮更多非正統的警告信號。

五年前,德國馬克斯普朗克動物行為研究所的馬丁·維克爾斯基 (Martin Wikelski))領導的團隊,對動物如何預測災難進行一項最重要的調查。這項研究在意大利中部馬爾凱地震多發地區的一個農場進行,每隻動物都戴上芯片的頸項,然後記下不同動物(牛、羊和狗)的活動模式,稱為生物信標跟蹤紀錄。在2016年10月至2017年4月期間,每隔幾分鐘就會將活動數據發送到中央處理器。

研究人員找到證據,表明在地震前20小時,農場動物開始改變行為。如果農場被監控的動物,有一半比平常活躍,連續不斷超過45分鐘,研究人員就預測會發生4.0級以上的地震。用這種方法預測,八次强震中有七次正確。維克爾斯基在2020年說:“動物離即將到來的地震震中越近,牠們改變行為的時間就越早。”

維克爾斯基給山羊貼上標籤,看牠們能否探測到埃特納火山爆發
當然,許多動物都配備有高度發達的感覺器官,可以讀取一系列牠們的生命可能依賴的自然訊號。因此,一些動物似乎完全有可能捕捉到任何地震前兆。牠們可以嗅出令人不快的化學物質,拾取低頻波,並通過毛皮或羽毛感應到電離空氣。
2004年海嘯後,一架美國海軍直升機飛越蘇門答臘島
研究人員需要在世界各地不同的地震帶。對更多的動物進行更長時間的觀察,然後才能用於預測地震。 為此,威克爾斯基和其他人正利用國際空間站上的全球動物觀察系統伊卡洛斯(Icarus)來收集全球動物的活動數據。
與此同時,南寧地震局已經建立一個地震預警系統,特別監測在廣大地震多發地區的蛇。 蛇擁有一系列强大的感官機制,能够檢測環境中的微小變化,正是蛇和其他動物的行為突變,促使當局在1975年撤離遼寧的海城市,得以在大地震發生之前,挽救了無數人的生命。

南寧地震局局長拿著一條他認為可能有助於預測地震的蛇

Kivi Kuaka 項目為鳥類配備 GPS 追踪器,以觀察牠們們如何應對自然災害

Kivi Kuaka 項目為鳥類配備 GPS 追踪器,以觀察牠們們如何應對自然災害









2022年2月10日 星期四

健康嬰兒睡眠的科學

  最近閱報,常常看見sleep regression(睡眠倒退)這種說法。什麼是睡眠倒退?那是指睡不好,難於入睡、夜醒頻繁、因惡夢驚醒等。總之是跟之前相比睡得比較差,其實夜間醒來是正常的,可以預防嬰兒猝死。12小時的睡眠也不是什麼金科玉律。


      話雖如此,許多父母弄到精疲力竭,無非想寶寶可以一覺睡到天亮。特別是在西方,什麼睡眠訓練、育兒寶典和大塊文章,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吹噓幫助家庭實現許多人夢寐以求的“聖杯”:嬰兒整晚獨自睡在嬰兒床上,白天只小睡幾次。甚至一些兒科醫生也警告父母,如果不能達到這些目標,孩子就不太可能獲得茁壯成長所需的睡眠。

      只不過在人類這個物種中,嬰兒如何睡覺。時間和方式都出現重大的分歧。嬰兒要獨睡、通宵不酲,這樣的想法不僅遠非普遍,而且做得太過分,會給父母帶來巨大的焦慮和壓力,甚至對嬰兒本身也不安全。講到底,一覺睡到天亮,即使對成年人來說,也是一個相對新的現象。

         世界各地嬰兒的睡眠習慣差異很大

      擔心嬰兒睡眠是否充足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最早的“科學”指南可以追溯到1897年,當時,倫敦出版一套《當代科學叢書》,一位俄羅斯醫生在一本有關睡眠的書中,建議新生兒每天睡眠22小時。以後的專家一致認為,睡眠對嬰兒和幼兒(以及成年人)至關重要。 睡眠不足會導致心臟代謝疾病、增加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的風險和降低認知能力;同時這亦與情緒調節、學業成績和生活質量較差有關。

      然而,這些長期調查結果,當中有許多是針對學齡兒童,而不是嬰兒。有研究似乎暗示,晚上經常睡得少的兒童容易“導致”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要知道這是否屬實,唯一的方法是進行隨機對照研究,將兒童分為睡眠充足和缺乏兩組。幾年之後再對照效果,看看兩組對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是否有顯著的差別。只是長期剝削兒童睡眠的時間,是不道德的,絕對不可行。

      當然,睡眠和專注力之間的關係很可能是相輔相成的。短期隨機對照試驗發現,有機會白天打盹的嬰兒記憶力勝一籌。其實任何父母都知道,疲累的嬰孩變得遲鈍,沒有精神飽滿的嬰孩機警。但這不表示我們故意搖醒孩子,也不表示強迫孩子晚上連續睡12個小時,或白天有好幾次兩小時的小睡 。 

      無數的嬰兒睡眠書籍和培訓師認為,嬰兒從晚上7點一直睡到早上7點,是條金科玉律,於是預先為嬰孩安排好一天什麼時候睡覺(和餵食),並按時執行,又怎樣呢?

       成人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是因為褪黑素(一種調節生物鐘的激素)產生夜間睡覺的生理功能。健康而足月嬰兒至少8到11周大時才會產生。白天將新生兒置放光線下,晚上放在黑暗中,有助這些系統運轉。這樣做不會混淆他們的晝夜節律,所以沒有必要為了產生褪黑激素而執行漆黑睡眠。

      一些家庭遵循嚴格的時間表,而另一些家庭則採取更輕鬆的方式

      靈活的睡眠方式也可能有助於稱為“嬰兒主導”或“按需”餵養,即對嬰兒的飢餓暗示做出反應,而不是按既定的時間表餵養。這種反應性的餵養,無論是母乳還是奶瓶餵養,都受到英國國家健康服務、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英國育兒慈善機構NCT和美國兒科學會等協會的推薦。

     不少研究表明,以嬰兒為主導的方法,比父母強加的嚴格時間表或例行程序具有許多優勢。例如,研究發現,父母對嬰兒的餵食控制越多,孩子體重增加過多或過少的可能性就越大。這也會影響母乳餵養:反應性餵養是建立母乳供應的關鍵,安排餵養時間也與提前停止母乳餵養有關,有些母親閱讀提倡嚴格睡眠時間和餵養程序的書籍,根本不太可能進行母乳餵養。觀察和關注嬰兒的需求也有助於父母的心理健康。父母主導的既定程序反令母親添煩添亂。

    嬰兒為主導的育兒方式具有許多優勢

       
所有人都會在睡眠週期之間醒來。但成人的睡眠週期往往較長,約為90分鐘。嬰兒與成人不同,由於無法解決自己的生理需求,因此睡到成人一半的時間,通常都會完全醒過來,俾照顧者幫助他們清理。

      與其他哺乳動物相比,嬰兒出生時的神經系統發育不成熟。新生兒的腦容量只是成人的三分之一,出生後需要大量能量才能快速發育。母乳含糖量高,消化快,更頻繁餵食乃實際所需。但這並不表示母親每晚需要起床三兩次來哺乳。

      隨著年齡的增長,不分晝夜餵養嬰兒變得越來越少。 到6個月大,許多睡眠研究人員表示,健康、體重正常的嬰兒在夜間“不需要”餵食,至少在營養方面是這樣。對於疲憊的父母來說,這可能會令人沮喪,但嬰兒進化出需要頻繁醒來,原因是他們自己的保護。嬰兒睡眠的一個潛在危險階段是深層睡眠或“慢波睡眠”。 在這個階段,嬰兒可能會突然停止呼吸,即嬰兒猝死綜合症(SIDS)。 一個健康的嬰兒會醒來,但有危險因素(可能未被發現,如腦幹異常)的嬰兒可能不會。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睡眠習慣會發生變化

      關於嬰兒睡眠最大、最有害的誤解可能是,嬰兒如何睡眠只有一種正確的方法。其實不同的家庭對寶寶睡眠有不同的要求和喜好,採取不同的方法只要始終將安全放在決策中擺放在首位,那就很好。那些照顧嬰兒的人,最緊要的,是知道如何幫助預防SIDS的方法。
      嬰兒依靠照顧者來幫助他們進行情緒調節,包括令嬰兒足夠放鬆,容易入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