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2月22日 星期二

重塑現代家庭的先驅者

       代孕涉及第三方借代母懷孕生子的過程。英國禁止商業代孕,非牟利性質則可。據提供方便的組織稱,現在對代孕的需求遠遠超過願意代孕的人數。數據還顯示,利用代母生子的人數在一年內增加了多達22%。一些夫婦醫學上不太可能懷孕,或因女方懷孕併發症風險太高,不適合懷孕,也有可能是單身男性或同志之伴侶希望有自己的小孩。這與收養一起,乃想為人父母者不多的選擇。


      就像近幾十年出現的每一種新形家庭,代孕也引起很多爭議,包括代孕所生孩子的潛在心理影響。這些新型家庭之所以產生不安,部分原因與他們的前途未卜有關。無論是出於借助新技術,還是由於社會變革,這些家庭的後代子孫經常都冒著被責備的風險。畢竟,如果以前沒有人以這種方式懷孕或撫養過孩子,那我們又怎麼可能預測後果呢?

      另一方面,我們對新形家庭的了解其實遠比通常假設的要多。首先,許多曾經一度前衛的家庭現在已經跨越了幾代,並且有寶貴經驗可以分享。 此外,儘管每個家庭都不同,但研究人員發現某些似乎適用於所有家庭的模式,包括那些目前仍未為人所知的家庭形式。


1998年代孕出生的吉·羅伯茨(Gee Roberts)說:“我現在活著,因為我的雙親想要一個孩子。”

      劍橋大學家庭研究中心前主任蘇珊·戈洛姆博克說(Susan Golombok)說:“我們的社會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認為傳統家庭是養育孩子最適當的場所。”她的研究始於20世紀70年代,對象是女同性戀母親及其子女。當時英國法庭裁定同性婚姻會對孩子造成精神和感情上的傷害。一些母親甚至被要求女性伴侶來訪,必須分房而睡。即使社工對她們的育兒情況讚不絕口,法院並未因此而給予同性戀母親對孩子的監護權。後來,她和同事研究同志父親、跨性別父母及其孩子和藉捐贈卵子精子或代孕而有孩子的家庭。他們的發現推翻了人們對非傳統家庭影響孩子所作的假設。

     一向以來,普遍認為父母的性別、性取向、數量和親緣關係決定孩子的幸福。其實一項又一項的研究顯示,良好的親子互動,熱情、積極回應的養育方式和坦誠溝通,對他們的情緒和心理發展更加重要。這些研究,加上所謂小眾家庭自己發起的運動,改變了監護權事件,導致法律作出劃時代的改革,以致英國在2002年决定讓同性伴侶共同擁有領養權。


斯托克斯·杜普裏家族在20世紀90年代,Nabowire DeVore Stokes說:“親子關係是以愛連結起來的。”照中他還是個孩子,坐在後面 

      然而,研究人員確實發現社會偏見可能持續威脅新型家庭,損害兒童的心理健康。同志父母的孩子害怕被孤立,精神緊張。雙親亦不為社會所接受,因為明知自己不是親生父母,有點像生活在一個謊言中,或者因此而被迫分開。

上世紀90年代的一個名為“構成家庭的是愛”的圖片展,俾以增加社會對新型家庭的關注。圖片中是Allan Arnaboldi和女兒達娜

      事實上,從過去到現在,家庭一直是流動的,形式比人們通常認為的要多得多。所以小眾家庭嘗試用各種方法,重新定義傳統的含義。 

吉·羅伯茨2019年在日內瓦聯合國辦事處講述她的正面體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