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24日 星期日

勞動使你自由(Arbeit macht frei)?

 柏拉圖:「勞動具有意義是永恆的真理。」高爾基:「我們世界上最美好的東西,都是由勞動、由人的聰明的手創造出來的。」又:「只有人的勞動才是神聖的。」沒有人類辛勤的勞動,就沒有五彩繽紛的現實世界。勞動使人充實,使人快樂,使人忘憂,使人高尚,正如德國的成語所說:「勞動創造自由」(Arbeit macht frei)。
    然而在現實世界中,勞動往往是不自由的。那樣的勞動不使人感到愉悅和幸福,更無能令人肯定自己、實現自己。比方說,奧斯威辛集中營(Auschwitz-Birkenau)大門上鐫刻著那三個大字:「Arbeit Macht Frei」(或譯作「勞動使你自由」、「勞動帶來自由」)就是。
      「勞動使你自由只要努力工作就能得到自由。這句成語歷史悠久,意義積極而正面。最初代表著自由、寬容、自尊和對他人的尊重(Fremdachtung)。德文的fremd,除了指陌生的、不熟悉的,還包括異鄉的、外國人。換言之,這句成語包括世上所有的人,不分種族、膚色、性別、語 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國籍或社會出身、財產、出生或其他身分等任何區別。
      可惜希特勒主張優生論,認為德國人是較優秀的種族,理應享有更多的「生存空間」。他下令充公所有猶太人的房屋及財產,然後把他們集中安置在狹窄細小的猶太區,並以圍牆封起,以騰出更多空間予德國人。意識形態讓納粹政權認為猶太的龐大人口,包括經濟、貿易、治安等,是所有社會問題的根源,因此他們需要一個比猶太區更徹底的解決方案。結果,1942年1月20日,他們通過了「最終解決方案」Endlösung),也就是把所有猶太人送到集中營去。在那裏沒有自由,勞動也不會為猶太人帶來自由。反之,人的尊嚴蕩然無存,使這句成語不得不變為諷刺的黑色笑話。因為猶太人在那裏一輩子操勞,被虐待至死,或在毒氣室慘遭殺害
奧斯威辛毒氣室
      如此一來,Achtung(尊重)被扭曲了,因為在那裏只有鎮壓、剝削、羞辱和謀殺。這樣的勞動給人帶來的是虛假的希望,是活脫脫的Verachtung(鄙視、蔑視),是絕望的深淵,死亡的煉獄。除了國家社會主義者(納粹),可真還沒有人能將這句成語歪曲為人類最高級別的蔑視符號。
希姆萊(Heinrich Himmler),納粹政治頭目,曾為內政部長、黨衛隊首領, 指定比克瑙(Birkenau)為“歐洲猶太人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

後來納粹索性以鐵路載送更多更多的猶太人到這個滅絕營

      且慢,國家社會主義者顯然不只是一個「瘋子」、「惡魔」。難道納粹主義、大屠殺猶太人及第二次世界大戰,是被妖魔化的希特勒個人所引發的個別事件?德國固然有諤諤之士,但諾諾之人可更多呢!
      一個偉大的民族,人才輩出,在文學,哲學、藝術領域,登峰造極,為什麼竟淪落到對元首的言行「理解的要執行,不理解的也要執行」?要理解,讓我們先看看德國的歷史。
       什麼是德意志(Was ist deutch)?這是困擾德國人幾百年的問題,卻從無一個最終答案。在18、19世紀,「祖國在哪?」讓德國的知識分子張口結舌,因為統一的德國並不存在,德意志只不過是一個地理名詞。
     不說不知道,德意志這個名字有兩種說法:German,是古羅馬人所稱的日耳曼人。大約在公元前半個世紀,他們大部分開始定居在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間的廣大地區,該地區稱為「日耳曼尼亞」。Deutch(德意志)一詞則來自古德語 diot,意為人民,是指生活在法蘭克王國(Deutsches Reich)東部的日爾曼部落所講的方言。公元800年,法蘭克王國在查理大帝統治時期達到鼎盛,成為法蘭克大帝國。大帝國中有許多講德語的日爾曼部落,他們所講的方言便是「德意志」(deutch)。至於民族國家的誕生,要等到1871年德意志實現統一。從這時起建立的帝國、共和國可稱為德國,其國民便是德國人。
          有人說,在德國統一成為政治國(Staatsnation)之前,只是一個文化國(Kulturnation)文化國的產生主要是以共同文化財產作為基礎,而政治國的建立主要以共同的政治歷史及憲法之統一。無論政治上如何複雜難以定義,德意志民族在文化上都能清楚認同自己為德國人,而且,文化的位階更高於政治。  
        語言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最可靠的標誌。例如公元814年,查理大帝去世,法蘭克帝國隨即分崩離析,形成了東、西兩個王國。 這兩個王國的政治分界線大致就與德語和法語之間的語言界限相當。 講法語的西法蘭克王國後來演變成今天的法國,而講德語的東法蘭克王國的就逐步演變成德國。可德國境內邦國分立,各有各的方言土語,難於彼此認同,凝聚成為一體 。後來馬丁路德將《聖經》翻譯為德文,達到書同文的功效,促進了標準德語的發展,對教會和德國文化的影響深遠。德語的人既有了共同的文字,而藝術、音樂及風俗習慣等亦充分凸顯「德國特色」,因而成為凝聚全德意志民族的重要力量。
1534年出版的新舊約聖經      
不過,由於德意志第一帝國【註】長期衰微不振,缺乏強有力的中央政府,德意志民族意識在肇興之初,即全境呈現渙散分離之態。相較於中世紀晚期即已先後步入民族國家(Nationalstaat,英:nation state)之列,且國勢逐步繁旺昌盛的西歐諸國而言,德人唯有另闢他途,以尋求自我肯定。他們認為:人的目的是自由,自由是自我實現,自我實現卻應完全融於普遍意識中;因此國家與民族理應高於個人,只有個人融入國家與民族時,個人才能實現自由。他們認為:講德語的諸多邦國要組成一個統一的德意志民族國家,是理所當然的事。由於文化民族意識的觀念漸漸深植於德人心中,德人亦相信德意志文化有其獨特性,非其他民族所堪項背。

【註】第三帝國是以希特勒為國家元首的納粹德國的非正式稱呼,
正式國名為「德意志國」(Deutsches Reich),亦常稱為「德意志帝國」。希特勒將自己認為是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帝國)和普法戰爭後以普魯士為中心的德意志帝國(第二帝國)的繼承人。 
     例如 ,華格納(Richard Wagner),德意志帝國的作曲家,就引用哲學家黑格爾一個概念「Aufhebung」來形容「什麼是德意志?」。這個字有以下意義:提升到更高處、保存、取消、結束等等。在黑格爾的思考脈絡下可以理解為:一種特殊的東西被取消結束,但不就此消逝,而是昇華到更普遍的領域,蛻變為更豐富的東西。在這種蛻變中,事物自身不再以原來的形態存在,卻以更高的方式被保存下來。對華格納來說,德意志精神對世界文化的貢獻正是:以德意志的方式保存、並發揚非德意志的價值。因此德國民族結合了兩種相異的特質:在地的/家鄉的/人民的,以及歐洲的/帝國的/世界的。德意志強調家鄉,卻又必須在羅馬帝國中、在基督教文化中,消解其德國本質,將特殊的東西昇華到普遍的領域去。其實他是在反映尼采的一句名言:德國精神的特質在於,能夠以最高的、客觀的純然看法,來掌握外來的、異文化的東西,並將這種異在的東西轉為自己的。因而,基督教在德國成為德意志文化的核心,且若無德國人的貢獻,基督教文化的普世價值將無法被世人承認。
      另一方面,由於法國大革命的刺激,以及拿破崙戰爭的衝擊,這一時期的德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呼喚更加強烈,甚至由之前的眷戀而轉移為吶喊。啟蒙運動在德國的傳播,不僅充分體現了追求自由進步的熱衷,更是融合了德國人濃濃的民族情感,呈現出理性與感性同行的狀態。正是在這一時期,因為經濟政治尚且落後,德國的民族主義就在文化領域首先成長起來,伴隨着崇尚理性的啟蒙運動大放異彩。文學、哲學、藝術紛紛出現了民族意識的痕跡。從康德到黑格爾,德國的哲學領先世界,哲學可說代表了德意志民族的文化成就。18世紀末無疑是德意志民族主義在文化領域迸發的高潮。啟蒙運動的理性精神在這一時期傾向於感性,在德意志更凸顯出民族個性。
      在這一文化脈絡中,紐倫堡召開納粹黨代會,希特勒的演講充滿激情,但更重要的是他的鼓吹:「德意志民族是全世界最優秀的民族,德意志的未來要靠我們的人民!只能靠我們的人民!德意志人民,神聖的德意志人民,必須用自己的勤勞、智慧、冷靜、勇敢來克服一切困難!只有這樣,我們的國家才能前進,我們的民族才能振興!」 
     這時成千上萬的人忘情呼喊,高唱,向著主席台上那個大獨裁者歡呼致敬,如醉如狂。這能怪誰呢?想想看,希特勒上台後,短短三、五年,就驅散了德國在一戰失敗之後的萎靡不振,改變了遭其他強權凌辱的窘迫狀況,軍隊實力大大增強,工業日新月異。希特勒政績彪炳,還是他們自己選出來的,能擁有這樣「偉大」的領袖,能不感到幸福無比?德國人身處這樣的環境,怎麼不會激動得渾身顫抖,為自己是最優秀的民族中的一分子而感到自豪萬分,也為德意志即將成為最強大的帝國而感到興奮不已?跟隨偉大領袖投身到無比壯麗的革命洪流中,去創造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神聖事業,發個千秋大夢,誰說不宜? 
     可他們忘記了,一旦陶醉於這樣強烈的種族主義情感當中,一旦痴迷於如此盲目的個人崇拜以及極端的愛國主義情緒當中,自然會從理智走向瘋狂,從善良陷入邪惡,從文明墮落為野蠻。極端愛國主義德文是 Hurra-Patriotismus。Hurra指1813年在解放戰爭中,普魯士軍隊步兵揮舞刺刀所發出來的 呼嘯,大可譯為「愛國主義萬歲 」。百度的解釋是:既然愛國,就必須毫無保留地信任政府和執政黨,相信國家的官方媒體。 所以,接收外國媒體信息便是不信任他們本國,便是不愛國。 在極端愛國主義者眼裡,「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古訓純屬無稽之談。按照極端愛國主義的邏輯,國家官方永遠是正確的,官方的道路永遠是正途。 所以,那些敢於獨立思考、 敢於倡導「中立」的人士不是嚴重右傾,就是被敵人利用,甚至是罪不可赦的叛國通敵。 極端愛國主義否定一切中間立場,打擊一切中間觀點和對立觀點。 極端愛國主義無端製造出大量「階級敵人」和「敵對勢力」。極端愛國主義者無法相信,大部分批評國家的人同樣愛國,甚至比他們更愛國。 極端愛國主義無法理解,指出國家的問題、幫助其自我完善,比愚蠢地掩飾問題,更理性、更愛國。 極端愛國主義無法接受,愛國不僅需要熱情,還需要智慧。
      可悲的是,發夢的人還不知道自己是在發夢。其實多少飽學之士也一樣訴諸國家主義、打出愛國旗幟,在宣揚封建臣子的愚忠。可見那壯大法西斯的種子早已潛藏在每一個人心中,人人都可以成為助長法西斯主義滋長的推手。什麼時候萌芽,端賴環境氣候的變化。這種對希特勒的盲目瘋狂崇拜,堪稱是第三帝國時代德國民眾精神世界的縮影。他們的頭腦已經完全被希特勒宣揚的「民族社會主義」填滿,除了這種思想,幾乎再沒有別的任何思想。哀哉!也許這不符德國哲人的初衷,也許柏拉圖高爾基都沒有想到不自由的勞動,然而一個德國人靈魂中的罪惡之國已經建成了。
      不過,謊言終歸是謊言,假的真不了。在集中營的入口,用來羞辱猶太人的「Arbeit macht frei」到底是一個謊言。奧斯威辛集中營(Auschwitz,波蘭文Oświęcim)位於波蘭克拉科夫(Kraków)西南約60公里,是納粹德國時期最主要的猶太集中營和滅絕營,估計當時最少有超過100萬名人在那裡被殺害,其中約9成都是猶太人。來到這個可怕的人間地獄,令人心情沉重。
通了電的鐵網,加上哨兵嚴密的監管,逃亡絕無可能
超過100萬名人在這裡被殺害,其中約9成是猶太人

奧斯威辛集中營第11座是“監獄內的監獄”,其中的許多規則,違反者將受到懲罰“。 一些囚犯被迫在“站立牢房”中過夜


10號以及11號樓之間是一處被高牆所封閉的空間,盡頭就是死亡牆,被判槍斃的,會被一排排的帶到第「死亡之牆」集體處決
粹在毒氣室中剃掉剛剛死去的女性大部分頭髮,用以製造「髮布」,製作各種物品推銷
死雕塑
不記取歷史教訓,歷史定會重複

2019年3月16日 星期六

香港吊頸嶺的難民

據資料介紹,調景嶺位於九龍半島東隅海畔之鯉魚門以東照鏡環山山麓一帶,北為五桂山(魔鬼山)及茅湖山,南為鯉魚門岬角及藍塘海峽,東為填海後的將軍澳市中心。此處原是寮屋區域,經1990年代填海發展後現時為將軍澳新市鎮的其中一部份。 1905年,一個名叫倫尼(Alfred Herbert Rennie)的加拿大籍洋人退休公務員,在該處附近興建麵粉廠,因而稱為「Rennie's Mill」(倫尼氏磨坊)。不過麵粉廠於1908年4月倒閉,倫尼並於4月14日自盡。有傳聞指他在麵粉廠上吊自盡而死,坊間遂有「吊頸嶺」的戲稱。到了1950年代,難民遷至該處後,香港政府社會局救濟署署長李孑農取「吊頸嶺」的諧音,改稱為「調景嶺」,有「調整景況」之意。
     1950年代的調景嶺  維基圖片
      昔日的調景嶺社區,從碼頭到民居以至學校長年都掛滿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旗海飄揚的密度比台灣社區看得到的還要多,當時的調景嶺亦有小台灣之稱。當時的香港政府亦視此區為特殊區域,並不加以干涉。
     調景嶺山上「蔣總統萬歲」字句  維基圖片
維基圖片
      調景嶺 92
    調景嶺 92
               調景嶺 92
      事緣1949年年底,國民政府撤出大陸,退守台灣。一些國共內戰失利的國軍軍眷成為,難民踴入香港,部分於堅尼地城鐘聲游泳棚及加惠台搭建棚屋,依靠行乞或東華醫院救濟,為數多達3,000多人。1950年,香港政府將他們安置在摩星嶺道域多利兵房及舊機關槍堡壘與兵營內,雖然離市區不遠但頗為荒涼,東華醫院則繼續為難民提供飯菜。當年政府擬將摩星嶺難民營搬遷到大嶼山的梅窩,或東涌、長洲等,但均遭到當地居民反對。
     1950年6月18日端午節,發生秧歌舞事件。一群約80餘人,當時支持中國共產黨的學生,前往摩星嶺難民區跳秧歌舞,向國民革命軍的老兵挑釁,最後演變成流血衝突。事件促使香港政府警覺,有必要分隔左右兩派人士的勢力範圍。結果一星期後,在6月25及26日社會局聯同警方,用兩天時間,匆忙以渡輪分批把6,000多名國民黨政府的難民遷往魔鬼山邊的一處偏僻荒地棲身,以防衝突再現。此地原叫照鏡環,即現今的調景嶺。隨後又有不少人徒步絡繹而至,前往調景嶺居住。
    當時的調景嶺位置十分偏僻,比摩星嶺荒蕪得多。由於尚未開發,加上遠離市區,對外亦無陸路交通,自成一國。負責管理的港府社會局認為,調景嶺只是難民暫居之地,希望他們能於兩年內融入社會,否則自行返回大陸,所以沒有設置水電等設施,只為難民免費提供膳食,使生活無助的難民暫時得以溫飽。由於營內並無設防,難民們可以不斷進出。及後,移入營內人數越來越多,至1951年8月,據各省同鄉會登記的救濟總人數突破二萬,其中已登記持有飯票者僅約為6,819人。
     調景嶺 92
    到1953年11月底,港府擔心右派勢力坐大,停止為居民派飯。殖民政府停止援助,意味着調景嶺難民營已被棄管。雖然退守台灣的國民政府沒有收容調景嶺的難民,但台灣的民間組織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簡稱救總,現名為中華救助總會)開始介入調景嶺,向難民提供支援,接手派飯的救助,並透過香港的九龍總商會組成了港九各界救濟調景嶺難民委員會(港九救委會),亦在營內設立駐營服務處讓國民政府透過該處繼續接濟及為居民提供協助,儼如當地的國民黨政府,做成調景嶺以後幾十年強烈政治意識形態象徵的主要原因,因此調景嶺有「小台灣」之稱。
     除了救總在此派飯和建屋外,教會也是穩定調景嶺社區的重要支柱,隨着難民逃難的傳教士,在調景嶺開始傳道救濟工作。當時教會與難民的關係極為密切,教會一面傳道一面幫助難民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對於調景嶺的教育,教會的貢獻也相當大。
                      維基圖片
     隨着香港主權移交臨近,及配合將軍澳新市鎮的發展,政府於1995年4月4日正式宣佈清拆調景嶺寮屋區。調景嶺居民遂派代表與政府談判,居民指由於殖民政府1962年接管時,曾答應在1962年以前入住的原居民可無限期定居,於是居民便控告政府,要求得到合理賠償。最終原居民勝訴,可獲得額外120%的賠償金。寮屋區在1996年4月至7月期間清拆,所有居民在政府賠償下,被遷徙至其他地區,約有6,500名調景嶺平房區居民獲安置入住公共房屋,當中很大部份的人都遷進了將軍澳的厚德邨德安樓及德裕樓。

2019年3月14日 星期四

孫中山紀念館

孫中山,有人稱之為"中國革命偉大的先行者";有人說他是"國父"。無論怎麼說,在中
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卻是毋庸置疑的。但他的革命思想孕育於香港,他的革命事業更
與香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他最初的人生旅程是在香港開始的——香港第一所專科學校西
醫書院首批畢業生。在香港,孫中山不僅完成了自己的中學學業,而且度過了整個大學時 代,
系统地接西方教育,積累了廣博的學識,并開始萌生了争取民族獨立與社會進步的思想和願
望。
他初次踏上港島,是在 1878 年 5 月;這一年他剛剛 12 歲。不過這次到香港, 他只是一個匆
過客,跟随母親由香港乘輪船前往檀香山,投奔哥哥孫眉,先後進入 火奴鲁鲁英國基督教監理
辦的意奥蘭尼學校(Iolani School)和美國基督教公理會設 立的奥阿厚書院(Oahu College)讀書
在檀香山 5 年,他接觸歐美的科文化知識和民 主思想,逐漸滋長了民族主義和民主主意識。
自是他 "有慕西之心,窮天地之想 "。 他後来憶述: "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見其教法之善,遠勝
,故每課暇,輒與同 國同學諸人相談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群之願,於是乎生"
1883 年,他從檀香山返國時首次途經香港,雖屬過境性質,但香港的市容、城 市建設及衛生管
理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他日後赴港求學奠下了契機。同年秋 天,他再次到香港,進入香港
拔萃書室讀書,次年在中央書院( 1889 年改名域 多利院, 1894 年改稱皇仁院)。
1897 年的皇仁書院校舍
皇仁書院前身是創立於 1862 年的中央書院 ,為本港第一所官立中學,提供現代西式教育。孫中
山在 1884-1886 年間在此校就讀高年級。 在香港,他和陸東(翠亨村结識的好友,在廣州
義中為革命献身)等结友并加入 基督教;并經喜嘉理牧師(Rev. Charles Robert Hager)介
,美國基督教長老會所辦的廣州博濟院附設南華醫學讀書
註一:喜嘉理係香港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首任主任牧師(1883-1910),1851 年生於瑞士,後 隨父母
移民美國,加入美國籍,1883 年受美國公理宗海外傳道部差遣前往香港並廣東四邑一帶傳 教。
1883 年底,孫中山與陸皓東於在香港必列者士街的佈道所接受美國公理會喜嘉里牧師 施洗,
註冊姓名為孫日新;其後,區鳳墀據此為他改號為「逸仙」。
註二:區鳳墀(1847 年-1914 年),廣東南海人。1864 年在佛山與何福堂相識, 開始信仰基督
教。翌年前往香港,在倫敦會參與翻譯聖經等工作。1872 年,出任倫敦 會香港灣仔堂主任。
1883 年,孫中山為準備投考香港學校而補習中文,拜區鳳墀為 師。在他鼓勵下孫中山受洗
成為基督徒,後來他還為孫改名為「逸仙」。1889 年,他 赴德國出任柏林大學中國語文教授。
回港後,曾任道濟會堂長老、香港總登記官。 1899 年時,協助陳少白創辦《中國日報》。
退休後,還擔任基督教青年會幹事、聖士 提反書院漢文總教席、廣華醫院監理等。
註三: 何福堂,中國繼梁發後的第二位華人牧師,理雅各(James Legge)助理,理氏 因翻譯中國
經書,如《四書》而舉世知名。何福堂次女何妙齡,是今日那打素醫院其中一位創辦人,其夫
伍廷芳為香港首個華人立法局議員並曾任中華民國國務總理。兒 子何衛臣是 19 世紀香港
第一位獲批准的執業律師。另一兒子何啟是 19 世紀至 20 世紀初香港的華人領袖。香港啟
德機場最初即由何啟爵士和區德先生合資經營興建而得名。
1965 年 8月所見址於樓梯街 5 號之公理會舊貌
孫中山入校後常發表愛國言論,以"中國現狀之危,我人當起而自救"等作宣傳,在 同中结識
與會黨關係密切的鄭士良。 1887 年他轉到香港西醫書院讀,除了用功 學習,還與陳少
白、尤烈、楊鶴齡(翠亨村商人)志趣相同,互抒救國抱負,經常以愛 國圖强為話題相交談,
慕洪秀全的事業,被視為大逆不道,人稱"四大寇"。
註四:尤烈為總登記官(Registrar General),負責統籌日常的人口登記。總登記官署在 1844 年設立,管轄
所有華人組織。這是港督直接溝通香港本地華人的主要渠道,負 責協助香港政府評論華人輿論的傾向,
為華人提供諮詢,亦提供有關政府部門及華人居民之間關係的建議。1913 年總登記官署正式易名為華
民政務司署(Secretariat for Chinese Affairs),首長是華民政務司。1997 年 7 月 1 日改名為民政事務局
,首長為 民政事務局局長。
四大寇和關景良(1890 年攝於香港)。前排左起: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尢烈。
後立者為關景良並不是四大寇之一。
青年孫中山尚未找到一種救民族於水火的辦法,於是把施醫救人看成是唯一的
出路,决定學醫,作為"救人之術"。1886 年他在香港中央畢業,便在澳門靖湖
院行醫,開設中西藥局,另一方面熱衷於政治社會活動1894 年(清光緒 20 年),
中國於甲午戰爭中慘敗,割讓台灣,全國震動,廣泛掀起救亡的運動熱潮孫中山清
醒意識到:醫術只能救人,卻不足以救國。香港社會有識之士面對滿清的屈辱求全,
早已不以為然,於是把中國的強盛和文明崛起,視為民族尊嚴的倚靠。比方說 1883—
1885 年中法戰争,孫中山正在香港就學,不因起初法國被黑旗軍劉永福打敗,而像有些
人那麼樣大為振奮,反而冷靜思考,悲觀判斷中國不可能打贏。儘管如此,當一艘法
國軍艦由台灣開來香港維修,中國工人卻為抗議法國侵略而加以抵制,以致各行各業罷工、
罷市,讓他看到中國的希望在民間。 1893 年春,他和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尤
烈、程璧光、程窒光(二人均为為海軍軍官)等經常在廣州聖教書樓後座的禮拜堂,及廣
雅書局内的南園抗風軒(今廣州 l 文德路中山圖書館南)等處聚談國家政局、時事政
,作反清思想和組織準備。1894 年,他上書李鸿章,力請變革,6 月便棄醫從政,
此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同年 11 月 24 日,孫中山在夏威夷檀香山創立興中會,
以振興中華,挽救危局為宗旨。會員入會時須高舉右手對天宣誓:"驅逐韃虜,恢復中
華,創立合眾政府。倘有貳心,神明鑑察"。1895 年 2 月 21 日,孫中山在香港集合陳
少白、楊鶴齡、尢烈、陸皓東、鄭士良、程奎光等舊友,並與楊衢雲的香港輔仁文社
合併,成立興中會總會,檀香山會為支會,誓詞改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
",隨即在香港開會,籌劃廣州起義,確立了用武装鬥争,推翻清政府的争策略。在此
後的争中,孫中山經歷了争失敗的苦惱, 1896 年甚至有被清駐英國倫敦公使館囚
禁準備偷運回國殺害的經歷。然而,他没有向惡勢力低頭屈服,并堅持,在 1905
年組織中國同盟会會,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綱領,領導人民取得反清
的勝利。 1912 年清帝退位,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榮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统。他
所取得的成功不僅使他的聲譽日隆、地位日增,而且也使他成為世界性人物,得到全
世界和中國人民的敬仰和愛戴。
孫中山早年求學之地;是他及革命黨人創建革命機關、創辦革命報
刊、策劃武装起義的大本營。他領導的二次革命、平息陳炯明叛亂、反對帝國主義武 装干涉中
國,以及晚年北上等重大事件,都與香港密切不可分。青少年時代,他受洗 入教,成為虔誠的基督
徒。在革命生涯的開創時期,基督教精神成為推動他革命的動 力。邁向不惑之年,他自願膜拜民
間宗教偶像,發誓遵守洪門幫規,旨在發展革命勢 力。民國初創時期,孫中山作為民主共和制度的
締造者,努力謀求各種宗教勢力的支 持,表現出近代民主政治家的風範。在晚年思想的飛躍中,他
的宗教觀也日臻成熟達 觀。其一,科學比宗教優越。其二,政治的主義比宗教的主義切實。其三,
宗教之仁 在於以心感化民眾,為靈魂謀幸福,健全國民人格,培養國家之基。晚年的孫中山力 圖將
基督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他呼籲:“本基督救世之苦心,行孔子自立立 人,自達達人之美
意。”
廣州起義失敗,孫中山亡命天涯,直到將近 30 年後的 1923 年 2 月 20 日,才有 機會重回香
港,應香港大學學生會邀請,返回母校發表英語演說。他指出:"我之思想 發源地即為香港。
" "30 年前在香港讀書,暇時輒閒步市街,見其秩序整齊,建築閎美,工作進步不斷,腦海中留有
甚深之印象。" 孫中山往返香山與香港,看到香港在 英國七八十年銳意經營下的突飛猛進,
對比中國,竟以四千年之文明乃無一地如香港 者,其故安在?孫中山認為就在於中國政治,油
然而生革命之志。他在演講的最後總 結道:"我之革命思想,完全得之於香港。"其實孫中山
在不在香港領導革命並不重 要,是香港人民以自身的力量,前仆後繼,推動國民革命的前進,
為辛亥革命的勝利 奠定最根本的基礎。以下是演說部份原文:
I saw the outside world and I began to wonder how, it was that foreigners, that
Englishmen could do such things as they had done, for example, with the barren rock
of Hong Kong, within 70 or 80 years, while China, in 4,000 years, had no places like
Hong Kong.
We must change the government first, before we can start anything. Without good
government a people could do nothing and in China "we had no government" and were
miserable for many centuries.
香港大學陸佑堂正門
為了紀念和介紹孫中山的生平及他與香港的關係,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 務處設立了
孫中山紀念館(Dr. Sun Yat-sen Museum),并於 2006 年 12 月 12 日(孫 中山誕辰 140 周
年後 1 個月)正式開幕。孫中山紀念館館址"甘棠第"前身原是何東胞弟 何甘棠的宅第,1914
年建成。整體建築屬英皇愛德華時期的古典風格,內部裝修瑰麗 堂皇,弧形陽臺有希臘式
柱承托,色彩斑斕的玻璃窗、陽臺牆身的瓷磚,以及柚木 樓梯均保存良好,是香港其中一
最早以鋼筋構建,並有供電線路鋪設的私人住宅, 亦是香港現存少數的二十世紀初建築物。
中環著名的石板街
註五:砵典乍街最初是從皇后大道中向荷李活道鋪建。由於該處頗為陡直,故 用石塊鋪蓋
路面,並設計成一塊凹下一塊凸起,既方便行人上落,又方便雨水沿兩旁 瀉走。1858 年,政
府將此街命名為砵典乍街,以紀念香港第一任總督。但由於整條街 均用石塊鋪砌,華人稱
之為「石板街」。 砵甸乍( Henry Pottinger),清廷譯作璞鼎查,英國陸軍中將及殖民地官
員。1841 年 8 月抵華,隨即出兵,先後攻佔廈門、定海、鎮海和寧波等地;繼而進犯長江
口,攻 克吳淞、寶山和上海,至 1842 年 7 月又佔領鎮江,又於同年 8 月兵臨南京城下。清
方對之束手無策,遂派代表議和,終於在 1842 年 8 月 29 日簽訂《南京條約》,正式 結束了
第一次鴉片戰爭。
      孫中山紀念館 
                                青年孫中山
地庫至二樓之間以寬闊華麗的樓梯連接,梯上設有精緻的扶欄。樓梯旁亦裝設了色彩斑斕的玻璃窗
       壁爐
        甘棠第的彩繪玻璃窗色彩絢麗, 是原建築內最矚目的標記 
          甘棠第陽台金屬欄杆呈獨特花卉圖案 
       宣統皇帝溥儀退位詔書 
                             黃興 
         孫文
             舊金山綱紀慎會(公理會)的大橫額「天道下濟」。 
註六: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謙卦,地中藏有礦石財富。恭敬合禮,屈己下人,退讓而不自滿,謙虛退讓,輕己尊人,勞謙君子的盛德,增進內心的充實。也就是有謙虛的現象,而能在內涵蘊德行以控制自己。由於天道下濟眾生,才能光明;而地道要謙卑,才能往上爬行。因此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能謙遜而尊重他人,能謙卑而不要踰越他人,這才是君子的正道。  

  
彩絢麗, 是原建築內最矚目的標記

孫文 舊金山綱紀慎會(公理會)的大橫額「天道下濟」。 註六: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謙卦,地中藏有礦石財富。恭敬合禮,屈己 下人,退讓而不自滿,謙虛退讓,輕己尊人,勞謙君子的盛德,增進內心的充實。也 就是有謙虛的現象,而能在內涵蘊德行以控制自己。由於天道下濟眾生,才能光明; 而地道要謙卑,才能往上爬行。因此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 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能謙遜而尊重他人,能謙卑而不要踰越他人,這才是君子的 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