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清政府與普魯士簽訂《中德通商條約》,提及「漢謝城伯磊門」,即今天的不萊梅(Bremen),一個最早開展對華貿易的德國城市。
不來梅全名叫不來梅漢薩自由市(Freie Hansestadt Bremen),是德國最小的邦。不來梅面積雖然不大,卻在中世紀與漢堡同為漢薩同盟的成員,而且更同為神聖羅馬帝國的帝國自由市。這些城市是神聖羅馬帝國中的一種特殊行政區劃,不受任何一個帝國貴族管轄,也不隸屬於任何的領主,乃直轄於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它們基本上自主,擁有自己的司法權。所以漢堡市以「Libertatem quam peperere maiores digne studeat servare posteritas」(繼來者謹以尊嚴守護由先輩爭取而來之自由)為城市格言。這段拉丁文寫成的格言也篆刻在漢堡市的標誌性建築——漢堡市政廳的大門上。
漢堡市政廳(互聯網圖片)
同樣,不萊梅政府也於1404年在市中心廣場上豎立起象徵獨立和自由的羅蘭騎士雕像。不萊梅的市徽是一把哥特式的銀鑰匙,象徵不萊梅座堂的守護神彼得一一耶穌十二使徒之一。由於漢堡的市徽是一座城門,不萊梅民間於是流傳着一句順口溜:「漢堡是通往世界的大門,不萊梅是這扇門的鑰匙。」1409年市政府開始建設市政廳,以顯示出它獨立於教會。
漢堡市徽
回頭說漢薩或漢莎同盟(Hanseatic League)。Hanse,後來拼寫為Hansa,是古高地德語,意為「公所」或者「會館」,最早是指從須德海(荷蘭語: Zuiderzee ,直譯為「南海」,原指荷蘭西北部的海灣,13世紀時海水沖進內地,同原有湖沼匯合而成)到芬蘭、瑞典、挪威的商人與貿易船隻。12-13世紀,中歐的神聖羅馬帝國與條頓騎士團諸城市之間形成的商業、政治聯盟,以德意志北部城市為主。1367年,成立以呂貝克城為首的領導機構,漢堡、科隆、不萊梅等大城市的富商、貴族先後加入。他們擁有武裝和金庫,實力雄厚,壟斷波羅的海地區貿易,並在西起倫敦,東至諾夫哥羅德的沿海地區建立商站。15世紀中葉後,隨着英、俄、尼德蘭等國工商業的發展和新航路的開闢,慢慢衰落,1669年解體。現今德國的國家航空公司漢莎航空(Lufthansa)即以漢薩同盟命名。
其實在最初,帝國城市和自由城市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帝國城市如上述,直接受皇帝下轄;這些城市有權直接派代表參加帝國議會,但同時對皇帝也有一定的義務,比如必須向皇帝交稅,遵聖旨派兵。自由城市原來是主教的駐地城市;到了13世紀和14世紀,它們名義上依然是主教的領地,向主教納稅和提供軍隊,但實際上已從主教的手中解放出來,不聽領主的命令了。同樣,帝國城市也不向皇帝交稅和提供軍隊。這時由於有些完全擺脫主教管轄的自由城市,與本來的帝國城市當時一起參加帝國議會,就統稱為自由和帝國城市,後來簡化為帝國自由城市。
然而時移世易,留在神聖羅馬帝國的51個帝國自由城市,1871年德國統一後,在德意志邦聯只有四個自由城市了:漢堡、不來梅、呂貝克和法蘭克福。1866年法蘭克福被普魯士吞併,1937年呂貝克也被併入普魯士。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後,不來梅和漢堡作為聯邦州保存了它們的自由地位。
可以說,在德國統一之前,不來梅是一個完全主權的城邦,市中心廣場上的羅蘭雕像就是明證。羅蘭(Bremer Roland),首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大帝(Charlemagne 或 Charles the Great)的頭號愛將和隆塞瓦隘口戰役( Roncevaux Pass)的英雄。這個位於庇里牛斯深山的高山隘口,在今日法國與西班牙的邊界。數年後,這場戰役愈傳愈神,浪漫化為一場基督徒與穆斯林之間的衝突,其實戰役雙方皆為基督徒。查理大帝在800年的聖誕節受教宗李奧三世於羅馬老聖伯多祿大殿加冕為「羅馬人的皇帝」、「文明的啟導者」,文治武功,鼎盛一時。在位44年,先後發動55場征服戰爭。他對付異教徒可絕不手軟。凡不皈依基督者,例必殺無赦,迫使許多部落和聯盟臣服於自己。今天的西歐大部分地區,包括德國、法國、荷蘭、比利時、奧地利、意大利、西班牙都曾是大帝治理下的舊土,以致有「歐洲之父」這樣的美稱。
不管怎樣,隆塞瓦隘口戰役這個傳說在11世紀被美化了。文人騷客將之寫成《羅蘭之歌》(The Song of Roland)。這是現存最古老的法語文學重要作品。另外還有《奧蘭多的瘋狂》( Orlando Furioso),一部義大利文學最有名的作品。
羅蘭雕像高5.47米,頂棚則高10.21米。羅蘭手持天使賜與的神劍 (Durandal )與神聖羅馬帝國雙頭鷹盾牌,頂天立地誓死保衛不來梅的自由城地位!傳說,只要羅蘭像站在市場廣場的一天,再強大的外敵都永遠無法佔領不來梅。的確,自從 1404 年羅蘭像建立在此已經六百多年,羅蘭真的兌現了這承諾。羅蘭像在歷史上多次遭到危機,但都得到市民保護。傳說不來梅市政廳的地下還藏有第二座羅蘭像,以防哪天要是羅蘭像真的倒了,還可以在同一天馬上請出羅蘭分身保衛城市。現在羅蘭像和不來梅市政廳一起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羅蘭雕像(互聯網圖片)
羅蘭像拿著劍與盾牌面對的不是別人,正是聖彼得主教座堂( St. Petri Dom zu Bremen )。為什麼?原來儘管神聖羅馬帝國免除了不來梅的貴族領主統治,卻免不了采邑主教,或稱親王主教( prince-bishop)這個宗教勢力的威脅,因為這些主教同時擁有政教的二重權力。不來梅城裡一眾磚造教堂看來都很漂亮,但不論小教堂大教堂還是 座堂, 通通都是采邑主教的城內使館,影響深遠。
聖彼得主教座堂 12/1965
聖母堂 12/1965
不來梅市政廳位於老城中心的集市廣場上,是歐洲最重要的哥特式建築之一。市政廳前方是羅蘭像,右側是不來梅座堂和不來梅議會大樓,左側是聖母教堂。市政廳的左翼擺放着格哈德·馬爾克斯(Gerhard Marcks)的雕像作品《不來梅的城市樂手》。
Rathaus, Roland, Dom und Bürgerschaft 市政廳 羅蘭像 座堂 議會大樓
Rathaus, Roland, Dom und Bürgerschaft 市政廳 羅蘭像 座堂 議會大樓
市政廳和羅蘭像都是歐洲在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發展市民自治權和主權的傑出表現。德國許多城市的市政廳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受到不同程度炸毀,其中大部分經歷了戰後重建和結構改變。雖然不來梅也有60%的建築在二戰中被炸毀,但市政廳和羅蘭像卻倖免於難,未受損傷,是歐洲中世紀後期唯一一座未受摧毀的市政廳。與市政廳建築一起保留至今的,還有它的政治功能。不來梅市政廳是特別為了城市議會而建造的,市政廳的建築和雕塑不僅象徵着不來梅同國王和主教的關係,同時也標誌着由議會實踐自我管理的政治體制,表現了當時城市議會和公民權利的覺醒。市政廳的上層起着代表城市的象徵作用,而下層則供所有市民使用,當時稱為「市場人民」(Marktvolk)的市民可以直接和統治者交流。這種習俗一直沿用到了今天。
市政廳 12/1965
12/1965
不來梅是德國童話大道 (Deutsche Märchenstraße)的終點站,自然少不了格林童話的《不來梅的城市樂手》(Die Bremer Stadtmusikanten)。四隻走投無路的雞、貓、狗、驢,千里跋涉去不來梅想當音樂家糊口,在小酒館急中生智,團結退敵,嚇跑強盜!強盜留下的財物食物讓牠們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這個童話的隱喻:想要擺脫殘暴主人的雞貓狗驢,一起上路前往遠近馳名的「自由城」不來梅。牠們其實就是中世紀神聖羅馬帝國鄉村的困苦農奴,想要擺脫殘暴貴族領主的剝削,收拾行囊上路走向海邊的「帝國自由城」不來梅,那是一個市民自食其力、免於恐懼、有權有責的天堂國度,到哪裡「就算當個街頭樂手都好」。何況這個自由城不來梅,還是訴求「團結對內、和平對外」(Concordia domi foris pax)的漢薩同盟城市!
《不來梅的城市樂手》(互聯網圖片)
扯遠一點,這個童話也隱喻:力量弱小的雞貓狗驢,大家各自只有叫聲、爪子、牙齒、後蹄,大家都是「只會一招的小馬」(one trick pony),若是耍花樣,就肯定「黔驢技窮」。反之,團結在一起就能虛張聲勢,全軍退敵;牠們就是中世紀北海波羅的海一眾港口城市,出海貿易擔心海盜搶劫、擔心貴族領主收過路費保護費、擔心其他港口仗勢殺價或獅子大開口收巨額關稅。一個小港市經濟力量有限、天然資源有限、地理特色有限、軍事力量也有限,那沒關係,小港們聯合起來制定規則平等互惠、分享天然資源、連結地理優勢、甚至分享各地海軍彼此護船... 不來梅的四位城市樂手,就是四個漢薩城市,團結起來沒有做不到的事!
還好,不來梅這個屬於市民的城市,挨過了八百年仍然屬於市民,就算是德意志帝國強勢統一與納粹德國強勢管制,都拔不掉它自由漢薩城市的自治地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