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4日 星期四

孫中山紀念館

孫中山,有人稱之為"中國革命偉大的先行者";有人說他是"國父"。無論怎麼說,在中
史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卻是毋庸置疑的。但他的革命思想孕育於香港,他的革命事業更
與香有着十分密切的關係。他最初的人生旅程是在香港開始的——香港第一所專科學校西
醫書院首批畢業生。在香港,孫中山不僅完成了自己的中學學業,而且度過了整個大學時 代,
系统地接西方教育,積累了廣博的學識,并開始萌生了争取民族獨立與社會進步的思想和願
望。
他初次踏上港島,是在 1878 年 5 月;這一年他剛剛 12 歲。不過這次到香港, 他只是一個匆
過客,跟随母親由香港乘輪船前往檀香山,投奔哥哥孫眉,先後進入 火奴鲁鲁英國基督教監理
辦的意奥蘭尼學校(Iolani School)和美國基督教公理會設 立的奥阿厚書院(Oahu College)讀書
在檀香山 5 年,他接觸歐美的科文化知識和民 主思想,逐漸滋長了民族主義和民主主意識。
自是他 "有慕西之心,窮天地之想 "。 他後来憶述: "至檀香山,就傅西校,見其教法之善,遠勝
,故每課暇,輒與同 國同學諸人相談衷曲,而改良祖国、拯救同群之願,於是乎生"
1883 年,他從檀香山返國時首次途經香港,雖屬過境性質,但香港的市容、城 市建設及衛生管
理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為他日後赴港求學奠下了契機。同年秋 天,他再次到香港,進入香港
拔萃書室讀書,次年在中央書院( 1889 年改名域 多利院, 1894 年改稱皇仁院)。
1897 年的皇仁書院校舍
皇仁書院前身是創立於 1862 年的中央書院 ,為本港第一所官立中學,提供現代西式教育。孫中
山在 1884-1886 年間在此校就讀高年級。 在香港,他和陸東(翠亨村结識的好友,在廣州
義中為革命献身)等结友并加入 基督教;并經喜嘉理牧師(Rev. Charles Robert Hager)介
,美國基督教長老會所辦的廣州博濟院附設南華醫學讀書
註一:喜嘉理係香港中華基督教會公理堂首任主任牧師(1883-1910),1851 年生於瑞士,後 隨父母
移民美國,加入美國籍,1883 年受美國公理宗海外傳道部差遣前往香港並廣東四邑一帶傳 教。
1883 年底,孫中山與陸皓東於在香港必列者士街的佈道所接受美國公理會喜嘉里牧師 施洗,
註冊姓名為孫日新;其後,區鳳墀據此為他改號為「逸仙」。
註二:區鳳墀(1847 年-1914 年),廣東南海人。1864 年在佛山與何福堂相識, 開始信仰基督
教。翌年前往香港,在倫敦會參與翻譯聖經等工作。1872 年,出任倫敦 會香港灣仔堂主任。
1883 年,孫中山為準備投考香港學校而補習中文,拜區鳳墀為 師。在他鼓勵下孫中山受洗
成為基督徒,後來他還為孫改名為「逸仙」。1889 年,他 赴德國出任柏林大學中國語文教授。
回港後,曾任道濟會堂長老、香港總登記官。 1899 年時,協助陳少白創辦《中國日報》。
退休後,還擔任基督教青年會幹事、聖士 提反書院漢文總教席、廣華醫院監理等。
註三: 何福堂,中國繼梁發後的第二位華人牧師,理雅各(James Legge)助理,理氏 因翻譯中國
經書,如《四書》而舉世知名。何福堂次女何妙齡,是今日那打素醫院其中一位創辦人,其夫
伍廷芳為香港首個華人立法局議員並曾任中華民國國務總理。兒 子何衛臣是 19 世紀香港
第一位獲批准的執業律師。另一兒子何啟是 19 世紀至 20 世紀初香港的華人領袖。香港啟
德機場最初即由何啟爵士和區德先生合資經營興建而得名。
1965 年 8月所見址於樓梯街 5 號之公理會舊貌
孫中山入校後常發表愛國言論,以"中國現狀之危,我人當起而自救"等作宣傳,在 同中结識
與會黨關係密切的鄭士良。 1887 年他轉到香港西醫書院讀,除了用功 學習,還與陳少
白、尤烈、楊鶴齡(翠亨村商人)志趣相同,互抒救國抱負,經常以愛 國圖强為話題相交談,
慕洪秀全的事業,被視為大逆不道,人稱"四大寇"。
註四:尤烈為總登記官(Registrar General),負責統籌日常的人口登記。總登記官署在 1844 年設立,管轄
所有華人組織。這是港督直接溝通香港本地華人的主要渠道,負 責協助香港政府評論華人輿論的傾向,
為華人提供諮詢,亦提供有關政府部門及華人居民之間關係的建議。1913 年總登記官署正式易名為華
民政務司署(Secretariat for Chinese Affairs),首長是華民政務司。1997 年 7 月 1 日改名為民政事務局
,首長為 民政事務局局長。
四大寇和關景良(1890 年攝於香港)。前排左起:楊鶴齡、孫中山、陳少白、尢烈。
後立者為關景良並不是四大寇之一。
青年孫中山尚未找到一種救民族於水火的辦法,於是把施醫救人看成是唯一的
出路,决定學醫,作為"救人之術"。1886 年他在香港中央畢業,便在澳門靖湖
院行醫,開設中西藥局,另一方面熱衷於政治社會活動1894 年(清光緒 20 年),
中國於甲午戰爭中慘敗,割讓台灣,全國震動,廣泛掀起救亡的運動熱潮孫中山清
醒意識到:醫術只能救人,卻不足以救國。香港社會有識之士面對滿清的屈辱求全,
早已不以為然,於是把中國的強盛和文明崛起,視為民族尊嚴的倚靠。比方說 1883—
1885 年中法戰争,孫中山正在香港就學,不因起初法國被黑旗軍劉永福打敗,而像有些
人那麼樣大為振奮,反而冷靜思考,悲觀判斷中國不可能打贏。儘管如此,當一艘法
國軍艦由台灣開來香港維修,中國工人卻為抗議法國侵略而加以抵制,以致各行各業罷工、
罷市,讓他看到中國的希望在民間。 1893 年春,他和陸皓東、鄭士良、陳少白、尤
烈、程璧光、程窒光(二人均为為海軍軍官)等經常在廣州聖教書樓後座的禮拜堂,及廣
雅書局内的南園抗風軒(今廣州 l 文德路中山圖書館南)等處聚談國家政局、時事政
,作反清思想和組織準備。1894 年,他上書李鸿章,力請變革,6 月便棄醫從政,
此走上了民主革命的道路。 同年 11 月 24 日,孫中山在夏威夷檀香山創立興中會,
以振興中華,挽救危局為宗旨。會員入會時須高舉右手對天宣誓:"驅逐韃虜,恢復中
華,創立合眾政府。倘有貳心,神明鑑察"。1895 年 2 月 21 日,孫中山在香港集合陳
少白、楊鶴齡、尢烈、陸皓東、鄭士良、程奎光等舊友,並與楊衢雲的香港輔仁文社
合併,成立興中會總會,檀香山會為支會,誓詞改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創立合眾政府
",隨即在香港開會,籌劃廣州起義,確立了用武装鬥争,推翻清政府的争策略。在此
後的争中,孫中山經歷了争失敗的苦惱, 1896 年甚至有被清駐英國倫敦公使館囚
禁準備偷運回國殺害的經歷。然而,他没有向惡勢力低頭屈服,并堅持,在 1905
年組織中國同盟会會,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民主義綱領,領導人民取得反清
的勝利。 1912 年清帝退位,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孫中山榮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统。他
所取得的成功不僅使他的聲譽日隆、地位日增,而且也使他成為世界性人物,得到全
世界和中國人民的敬仰和愛戴。
孫中山早年求學之地;是他及革命黨人創建革命機關、創辦革命報
刊、策劃武装起義的大本營。他領導的二次革命、平息陳炯明叛亂、反對帝國主義武 装干涉中
國,以及晚年北上等重大事件,都與香港密切不可分。青少年時代,他受洗 入教,成為虔誠的基督
徒。在革命生涯的開創時期,基督教精神成為推動他革命的動 力。邁向不惑之年,他自願膜拜民
間宗教偶像,發誓遵守洪門幫規,旨在發展革命勢 力。民國初創時期,孫中山作為民主共和制度的
締造者,努力謀求各種宗教勢力的支 持,表現出近代民主政治家的風範。在晚年思想的飛躍中,他
的宗教觀也日臻成熟達 觀。其一,科學比宗教優越。其二,政治的主義比宗教的主義切實。其三,
宗教之仁 在於以心感化民眾,為靈魂謀幸福,健全國民人格,培養國家之基。晚年的孫中山力 圖將
基督教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融合。他呼籲:“本基督救世之苦心,行孔子自立立 人,自達達人之美
意。”
廣州起義失敗,孫中山亡命天涯,直到將近 30 年後的 1923 年 2 月 20 日,才有 機會重回香
港,應香港大學學生會邀請,返回母校發表英語演說。他指出:"我之思想 發源地即為香港。
" "30 年前在香港讀書,暇時輒閒步市街,見其秩序整齊,建築閎美,工作進步不斷,腦海中留有
甚深之印象。" 孫中山往返香山與香港,看到香港在 英國七八十年銳意經營下的突飛猛進,
對比中國,竟以四千年之文明乃無一地如香港 者,其故安在?孫中山認為就在於中國政治,油
然而生革命之志。他在演講的最後總 結道:"我之革命思想,完全得之於香港。"其實孫中山
在不在香港領導革命並不重 要,是香港人民以自身的力量,前仆後繼,推動國民革命的前進,
為辛亥革命的勝利 奠定最根本的基礎。以下是演說部份原文:
I saw the outside world and I began to wonder how, it was that foreigners, that
Englishmen could do such things as they had done, for example, with the barren rock
of Hong Kong, within 70 or 80 years, while China, in 4,000 years, had no places like
Hong Kong.
We must change the government first, before we can start anything. Without good
government a people could do nothing and in China "we had no government" and were
miserable for many centuries.
香港大學陸佑堂正門
為了紀念和介紹孫中山的生平及他與香港的關係,香港特區政府康樂及文化事 務處設立了
孫中山紀念館(Dr. Sun Yat-sen Museum),并於 2006 年 12 月 12 日(孫 中山誕辰 140 周
年後 1 個月)正式開幕。孫中山紀念館館址"甘棠第"前身原是何東胞弟 何甘棠的宅第,1914
年建成。整體建築屬英皇愛德華時期的古典風格,內部裝修瑰麗 堂皇,弧形陽臺有希臘式
柱承托,色彩斑斕的玻璃窗、陽臺牆身的瓷磚,以及柚木 樓梯均保存良好,是香港其中一
最早以鋼筋構建,並有供電線路鋪設的私人住宅, 亦是香港現存少數的二十世紀初建築物。
中環著名的石板街
註五:砵典乍街最初是從皇后大道中向荷李活道鋪建。由於該處頗為陡直,故 用石塊鋪蓋
路面,並設計成一塊凹下一塊凸起,既方便行人上落,又方便雨水沿兩旁 瀉走。1858 年,政
府將此街命名為砵典乍街,以紀念香港第一任總督。但由於整條街 均用石塊鋪砌,華人稱
之為「石板街」。 砵甸乍( Henry Pottinger),清廷譯作璞鼎查,英國陸軍中將及殖民地官
員。1841 年 8 月抵華,隨即出兵,先後攻佔廈門、定海、鎮海和寧波等地;繼而進犯長江
口,攻 克吳淞、寶山和上海,至 1842 年 7 月又佔領鎮江,又於同年 8 月兵臨南京城下。清
方對之束手無策,遂派代表議和,終於在 1842 年 8 月 29 日簽訂《南京條約》,正式 結束了
第一次鴉片戰爭。
      孫中山紀念館 
                                青年孫中山
地庫至二樓之間以寬闊華麗的樓梯連接,梯上設有精緻的扶欄。樓梯旁亦裝設了色彩斑斕的玻璃窗
       壁爐
        甘棠第的彩繪玻璃窗色彩絢麗, 是原建築內最矚目的標記 
          甘棠第陽台金屬欄杆呈獨特花卉圖案 
       宣統皇帝溥儀退位詔書 
                             黃興 
         孫文
             舊金山綱紀慎會(公理會)的大橫額「天道下濟」。 
註六: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謙卦,地中藏有礦石財富。恭敬合禮,屈己下人,退讓而不自滿,謙虛退讓,輕己尊人,勞謙君子的盛德,增進內心的充實。也就是有謙虛的現象,而能在內涵蘊德行以控制自己。由於天道下濟眾生,才能光明;而地道要謙卑,才能往上爬行。因此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能謙遜而尊重他人,能謙卑而不要踰越他人,這才是君子的正道。  

  
彩絢麗, 是原建築內最矚目的標記

孫文 舊金山綱紀慎會(公理會)的大橫額「天道下濟」。 註六: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謙卦,地中藏有礦石財富。恭敬合禮,屈己 下人,退讓而不自滿,謙虛退讓,輕己尊人,勞謙君子的盛德,增進內心的充實。也 就是有謙虛的現象,而能在內涵蘊德行以控制自己。由於天道下濟眾生,才能光明; 而地道要謙卑,才能往上爬行。因此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 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能謙遜而尊重他人,能謙卑而不要踰越他人,這才是君子的 正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