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資料介紹,調景嶺位於九龍半島東隅海畔之鯉魚門以東照鏡環山山麓一帶,北為五桂山(魔鬼山)及茅湖山,南為鯉魚門岬角及藍塘海峽,東為填海後的將軍澳市中心。此處原是寮屋區域,經1990年代填海發展後現時為將軍澳新市鎮的其中一部份。 1905年,一個名叫倫尼(Alfred Herbert Rennie)的加拿大籍洋人退休公務員,在該處附近興建麵粉廠,因而稱為「Rennie's Mill」(倫尼氏磨坊)。不過麵粉廠於1908年4月倒閉,倫尼並於4月14日自盡。有傳聞指他在麵粉廠上吊自盡而死,坊間遂有「吊頸嶺」的戲稱。到了1950年代,難民遷至該處後,香港政府社會局救濟署署長李孑農取「吊頸嶺」的諧音,改稱為「調景嶺」,有「調整景況」之意。
1950年代的調景嶺 維基圖片
1950年代的調景嶺 維基圖片
昔日的調景嶺社區,從碼頭到民居以至學校長年都掛滿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旗海飄揚的密度比台灣社區看得到的還要多,當時的調景嶺亦有小台灣之稱。當時的香港政府亦視此區為特殊區域,並不加以干涉。
調景嶺山上「蔣總統萬歲」字句 維基圖片
維基圖片
調景嶺 92
事緣1949年年底,國民政府撤出大陸,退守台灣。一些國共內戰失利的國軍軍眷成為,難民踴入香港,部分於堅尼地城鐘聲游泳棚及加惠台搭建棚屋,依靠行乞或東華醫院救濟,為數多達3,000多人。1950年,香港政府將他們安置在摩星嶺道域多利兵房及舊機關槍堡壘與兵營內,雖然離市區不遠但頗為荒涼,東華醫院則繼續為難民提供飯菜。當年政府擬將摩星嶺難民營搬遷到大嶼山的梅窩,或東涌、長洲等,但均遭到當地居民反對。
1950年6月18日端午節,發生秧歌舞事件。一群約80餘人,當時支持中國共產黨的學生,前往摩星嶺難民區跳秧歌舞,向國民革命軍的老兵挑釁,最後演變成流血衝突。事件促使香港政府警覺,有必要分隔左右兩派人士的勢力範圍。結果一星期後,在6月25及26日社會局聯同警方,用兩天時間,匆忙以渡輪分批把6,000多名國民黨政府的難民遷往魔鬼山邊的一處偏僻荒地棲身,以防衝突再現。此地原叫照鏡環,即現今的調景嶺。隨後又有不少人徒步絡繹而至,前往調景嶺居住。
當時的調景嶺位置十分偏僻,比摩星嶺荒蕪得多。由於尚未開發,加上遠離市區,對外亦無陸路交通,自成一國。負責管理的港府社會局認為,調景嶺只是難民暫居之地,希望他們能於兩年內融入社會,否則自行返回大陸,所以沒有設置水電等設施,只為難民免費提供膳食,使生活無助的難民暫時得以溫飽。由於營內並無設防,難民們可以不斷進出。及後,移入營內人數越來越多,至1951年8月,據各省同鄉會登記的救濟總人數突破二萬,其中已登記持有飯票者僅約為6,819人。
調景嶺 92
調景嶺 92
到1953年11月底,港府擔心右派勢力坐大,停止為居民派飯。殖民政府停止援助,意味着調景嶺難民營已被棄管。雖然退守台灣的國民政府沒有收容調景嶺的難民,但台灣的民間組織中國大陸災胞救濟總會(簡稱救總,現名為中華救助總會)開始介入調景嶺,向難民提供支援,接手派飯的救助,並透過香港的九龍總商會組成了港九各界救濟調景嶺難民委員會(港九救委會),亦在營內設立駐營服務處讓國民政府透過該處繼續接濟及為居民提供協助,儼如當地的國民黨政府,做成調景嶺以後幾十年強烈政治意識形態象徵的主要原因,因此調景嶺有「小台灣」之稱。
除了救總在此派飯和建屋外,教會也是穩定調景嶺社區的重要支柱,隨着難民逃難的傳教士,在調景嶺開始傳道救濟工作。當時教會與難民的關係極為密切,教會一面傳道一面幫助難民解決生活上的問題。對於調景嶺的教育,教會的貢獻也相當大。
維基圖片
維基圖片
隨着香港主權移交臨近,及配合將軍澳新市鎮的發展,政府於1995年4月4日正式宣佈清拆調景嶺寮屋區。調景嶺居民遂派代表與政府談判,居民指由於殖民政府1962年接管時,曾答應在1962年以前入住的原居民可無限期定居,於是居民便控告政府,要求得到合理賠償。最終原居民勝訴,可獲得額外120%的賠償金。寮屋區在1996年4月至7月期間清拆,所有居民在政府賠償下,被遷徙至其他地區,約有6,500名調景嶺平房區居民獲安置入住公共房屋,當中很大部份的人都遷進了將軍澳的厚德邨德安樓及德裕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