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d Tidings Monthly 佳音月報 1965年12月
鄧肇明
正如我國過年一樣,瑞典人過聖誕節絕不是三兩天的事。真的,從將臨期的第一個主日開始(註),主婦們就忙著作過節的準備了。因為他們似乎保守著一條不成文的法規:舉凡應節所需,無論是食物、美點、或是各種裝飾,甚至是蠟燭,都喜歡親手監製。
(註) Advent,將臨期起自聖誕節前四週,由最接近11月30日之主日算起直到聖誕節。西方基督教教會曆一年始於將臨期的第一主日。
過了十二月十三日(聖露西亞日Saint Lucia's Day),小孩子已經露出不耐煩的樣子來了。那支刻有日子,預備燃燒到聖誕日的洋燭,每日只是融去那麼的一小截, 還有長長的一段!所以每日清早起來,在翻閱那份彩色的將臨期日曆時,他們就不再像開始時那麼地守規矩,一天只打開一個小窗,乃趁母親不留神時,偷偷地將所有的秘密翻開,直翻到聖誕夜耶穌睡在馬槽裏的圖片。
這是母親管不到的,因為燭台上的蠟燭快要燃點第四支了。她日間除了普通的家務以外,還得特別打掃房子,一再地加以裝飾,晚上更是忙得不可開交的時候, 聖誕節用以款客的各式餅食,非加速儲備不可。於是太太集團的活動漸趨頻繁,三三兩兩,時而在東家,時而在西家,晚晚輪流,互相幫助,雖屬有談有笑,辛苦之處.,還是免不了的。然而為了習俗和傳統,誰又肯發怨言?
更多的燭台搬出來了,各式各樣。有些是傳家之寶,是祖父的祖父的,所以要特別小心使用。燭光替代了電燈。在滿室燭光搖曳之下,窗前那顆黃色的「伯利恆之星」,倍使人感到親切和溫暖。還有到處皆是紅的紙心和聖誕老人(Jultomte),另外具有一種風味。瑞典的聖誕老人又矮又瘦。據說性格有類我們的濟顛和尚,濟貧好俠,但誰若是開罪了他,那就一年都得不到平安。所以從前的農夫對於這位醜怪老人總是恭恭如也,酒肉奉承不缺。然而自瑞典改奉基督教後,這位老人已經變為小孩子特別寵愛的恩友了。
不過,瑞典異教時代的遺風還是遍地可見。 比方他們之喜愛以麥桿作裝飾,就是顯著的例子了。不獨在聖誕咭和枱布上印有麥束,就是小天使和小星星,也有用麥桿造的。同時麥草的高腳山羊,是瑞典家庭聖誕節少不了的寵物。更特別的,是每家露台上伸出來的兩札飽滿的麥束,引得小麻雀終日在那裏排徊。
瑞典人過節,總是在節前一天就已經開始,所以在廿三號,一切都應該準備好了。一家之內,三 四棵聖誕樹是不希奇的。而且樹態更要講究,只要腰包爭氣,那應該是與天花板一樣高,四平八穩,正直而壯大。這種對樹木作嚴格的均勻要求,據說是源於Viking的宇宙觀。因為這些海盜以為宇宙是一棵大樹:神祇在最上面的枝枒,人在中間,而死去的巨人則在底下。同時千萬別忘記澆水,若未到聖誕節最後一天(元月十三日),樹木就給室內的暖氣熱枯了,到時母親的臉色才難看哩!
那邊廂,馬槽也迅速佈置起來了。人物、山水 、走獸,應有盡有。然而奇怪得很,既有棉花表示是冬天的雪,幹嘛在同一的佈景裏,却還有那麼多青草、秧苗和水仙等類的春天植物呢?這是值得同 情的。在這北國裏,冬天的嚴寒和漆黑,確實使人 受夠了。所以人們是多麼的渴望大地回春啊!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hjY0BQfel-st7KZ2c_s3bYNjBG6plRt6ckQ9RgW9uYzfy6M7LBtd9VOziTQvwDWDg5s8Zs4dgSkOoviJRaTL1m3mTQ2Pn127siDJChcmkIDtxI5fkeCS3H80pBMfboUe7MJ1z95XpLms0t/s16000/798px-Julgranen.jpg)
好不容易才捱到下午大禮拜完畢。回到家裏,「聖誕大餐」已經準備好了。點上洋燭,關起電燈,一室安詳;蠟的氣味融化在香噴噴的菜色中。這 時大家已經手拿碟子,圍繞著廚房裏那張大桌子了 。那是大有名堂的,叫做 Smoergasbord,上面擺設 各式美食:熱的丶冷的,一應俱全,不獨誘人垂涎 ,而且更是食之不盡。小孩子用不著慌張,因為這 幾天桌上都會放滿母親月來妙手巧製的餅食。然而 「大食會」持續一兩個鐘頭,迄未能自休,又怎怪 小孩子捧腹呼痛呢!再容不下了。於是大家轉移到 大廳中。 在柔和的燭光下,聖誕樹顯得光輝奪目。 尤其是樹底下那個鼓得漲漲的大布袋,更是小 孩子目不轉睛的對象。
說來奇怪,瑞典人是雅不欲寄送聖誕咭的。親友等待的只是實惠的禮物,所以一旦收到「空白」的咭片時,就不免感到掃興了。為了禮物,他們不知紋盡了多少腦汁。選擇、包裹,還有賀詞之是否得體,別出心裁,真是有苦自家知。好了,聖誕詩歌唱過了,聖誕故事也聽過了。但父親還呷著咖啡,那副慢吞吞的神 態,急得衆人冒出金睛火眼來。
「姑母送給小妹妹,祝學業進步。」父親笑嘻嘻的探手囊中,抽出第一包禮物來。小妹妹連忙跑上前去,拉開彩裙,屈膝欠身為禮, 從父親手上接過禮物來。歡笑之聲,爆滿了整個房子。這是一家共享天倫之樂的時候。神的世界原是美好的,和諧的,只嘆魔道橫行,許多人被迫離鄉別井,家庭被分割得肢離破碎, 使得這種骨肉的團聚,竟成了過份的苛求和幻想。
母親不知什麼時候溜回廚房,這時又捧著食物出來了。這是魚宴和「八寶飯」,是瑞典人過聖誕少不了的兩種傳統食物。所吃的魚買來時是乾的,稱為Lutfish,有點像柴魚,但腥味甚重。吃時需夾上烤薯仔片,和以濃汁或芥末,才勉強可以下嚥。然而為了傳統,所以無論各人經已 是多飽,或多不願意,也不得不勉為其難,再順順母親的好意。
廿五日,天還是黑漆漆的,教堂的週遭經已插滿火把,而家家戶戶也都燈火通明了。因為有等教堂在五六點鐘就開始聖誕晨更禮拜(Julotta),而這個時候,在北國裏正是寒冬最可怕的深夜。然而他們的習慣不是要往城裏的教堂,乃是喜歡到森林旁邊,海岸或是郊外的小教堂聚集。從前的人往 教堂要乘坐雪車,火把高插,沿途叮叮噹噹,彼此高聲聯絡,以欲驅走雪地裏森林間的黑暗勢力。今日的人乘坐汽車,在高級公路上飛馳,又何嘗不欲擊破四周的瘴霧?教堂裏擠得比上下班時間的電車還滿,儘管有人疲倦得在裏面呼呼入睡。禮拜完畢,東方開始放白。然而必須儘速趕回家去,因為這一天像是嶺南的年初二一樣,是開始拜候親友和接待賓客的一天。
回到城內,忽然看見一片旗海。家家戶戶,國旗飄揚,原來聖誕節與其他十三個重要的日子,如國王及儲君的生日、復活節、五一及諾貝爾獎金日 (十二月十日)等,都被列為全國的昇旗日。也許有人要問,北歐國家的國旗,都是簡簡單單的一個長十字架,彼此間怎麼分別呢?瑞典黃色的十字架襯托在藍色的背景上,是不必坦心記不牢的。
藍底黃十字架的旗幟
若是在那裏察覺不到蔚藍色的天空,碧綠的海和金黃色的麥田的話,那麼走到街上一看就會明白了。試想想, 那一位「搶眼」的瑞典少女,不是有一雙動人的藍眼睛,和長得一頭金絲呢?
在歌聲和笑聲中, 聖誕節的喜樂漸漸擴大,社交圈的範圍也隨之而愈來愈廣,不久一年結束了— —然而聖誕節還在繼續前進哩!
我在Hamstad郊外小教堂的聖誕晨更禮拜講道 。這是街柱上一份宣傳單張
像德國人一樣,瑞典人把 J 讀Y音 。我的洋名叫 Joe Dunn,所以他們乾脆將Joe 寫作Yoe。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