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30日 星期六

人權係每個人的權利

1948年,《世界人權宣言》說,世界人權標準的確立是「鑑於對人權的無視和侮蔑已發展為野蠻暴行, 這些暴行玷污了人類的良心,而一個人人享有言論和信仰自由並免予恐懼和匱乏的世界的來臨, 已被宣佈為普通人民的最高願望。」然而一個甲子過去了,世界的情況是改善了,還是原封不動,甚至等而下之?實在值得世人再次反省。

《世界人權宣言》共30條,是「所有人民和所有國家努力實現的共同標準」,於1948年12月10日獲得通過。聯合國所有國家都承諾達成這一理想。聯合國大會發佈這一《宣言》,以期各國人民決心促成較大自由中的社會進步和生活水平的改善。第一条:自由、平等、博愛 。「 人人生而自由,在尊嚴和權利上一律平等。」

第二條:禁止歧視。「所有權利和自由適用於全世界所有人」。不論「種族,膚色,性別,

語言,宗教,政治或其他見解,民族或社會出身,資產,出生或其他身份」。 

      Black Lives Matter Action,美國紐約,2016年2月16日

         第3、4、5條:生命和自由權。「人人有權享有生命、自由和人身安全」(3)。「任何人不得使為奴隸或奴役;一切形式的奴隸制度和奴隸買賣,均應予以禁止」(4)。「任何人不得加以酷刑,或施以殘忍的、不人道的或侮辱性的待遇或刑罰」(5)。

埃及酷刑紀錄片,2016年5月25日

第6至12條: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人人有權享有公正和公開的審訊和法律的平等保護」(6、8、10、12)。 「未經依法證實有罪以前,有權被視為無罪」 (11)。「法律之前人人平等」(7)和「任何人不得加以任意逮補、拘禁或放逐」(9)。

土耳其安卡拉:2016年11月4日逮捕親庫爾德人的示威者

第13、14、15條:沒有人是非法的。「人人在各國境內有權自由遷徙和居住」。「 人人有權離開任何國家」(13)。「 人人有權在其他國家尋求和享受庇護以避免迫害」(14)。 「人人有權享有國籍」(15)。
希臘伊多梅尼難民營,7.3.2016

第16條:防止強迫婚姻。適婚男女在結婚之前、期間和之後有平等的權利。 婚姻「只有經男女雙方的自由和完全的同意,才能締婚」。 家庭有權受到社會和國家的保護。 
巴基斯坦拉合爾,丈夫拿著被名譽殺害妻子的的照片。8.6.2016

第17條:財產權。「人人得有單獨的財產所有權以及同他人合有的所有權」(17,第1款)。「任何人的財產不得任意剝奪」(17,第2款)。

美國北達科他州,土著居民在立岩保留地反對輸油管行,2016年11月20日


第18、19、20條:言論自由權。「人人都有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的權利」(18)。「人人有權享有主張和發表意見的自由」(19)。 「人人有權享有和平集會和結社的自由」(20)。

《自由議情》(Özgür Gündem)是伊斯坦布爾主要由庫爾德人閱讀的報紙。2016年8月17日遭當局

封閉,引發抗議。 


第21、22條:共同決定權。「人人有直接或通過自由選擇的代表參與治理本國的權利」(21)。 有一種「社會保障權」和一種「經濟、社會和文化權利」。這對於「個人尊嚴和人格的自由發展」是不可少的(22)。

安哥拉羅安達基南加貧民窟的孩子,2016年9月12日

第23和24條:工作權。「人人有工作權」,「人人有同工同酬的權利」,「每一個工作的人,有權享受公正和合適的報酬,保證使他本人和家屬有一個符合人的尊嚴的生活條件,必要時並輔以其他方式的社會保障」,並可以加入工會(23)。 「人人都有自由時間的權利」,並有合理限制和定期給薪休假的權利(24)。

2016年5月5日在德國蓋爾森基興的失業工作中心

第25條:有尊嚴的生活。「人人有權享受為維持他本人和家屬的健康和福利所需的生活

水準,包括食物、衣著、住房、醫療和必要的社會服務」。「母親和兒童有權享受特別照顧

和協助」。 

埃塞俄比亞,排隊取水的婦女和兒童,2016年1月26日

第二十六條:受教育的權利。「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 初級教育應屬義務性質,必須免費。 「教育的目的在於充分發展人的個性並加強對人權和基本自由的尊重」。

加來(Calais)清拆非法難民前的臨時學校 2016年10月13日

第27條:藝術和科學權利。「人人有權自由參加社會的文化生活,享受藝術,並分享科學進步及其產生的福利。」 每個「科學、文學或美術作品的作者」均受到法律保護權利。但今天,許多作品的線上發行已引起爭議。

視頻因版權問題被封殺,德國慕尼黑,2016年1月28日


第28、29、30條:不可分割的權利。「人人有權要求一種社會的和國際的秩序,在這種秩序中,本宣言所載的權利和自由能獲得充分實現。」(28) 「人人對社會負有義務」(29)。 任何國家、團體或個人均不得從中引申限制人權的活動或行為(30)。 

戰爭的蹂躪,敘利亞阿勒頗,2016年11月23日

(取材自《德國之聲》) 











2021年1月25日 星期一

橢圓形辦公室的故事

  美國白宮的橢圓形辦公室,是美國總統職權與威嚴的代名詞。所有新上任總統都會更動具象徵意義的房間裝潢,間接傳達其人格特質和希望扮演的總統角色。就職典禮後,第一夫人就會執行這項任務。 在接下來的四年,拜登會坐在一張深棕色真皮椅子上,在「堅毅桌 」(Resolute desk)辦公。這張書桌由英國政府1880年贈送給美國政府,所用木材來自英國海軍三桅救援船「堅毅號」。擺在他面前的鋼筆盒是奧巴馬總統的。


      橢圓形辦公室的家具暫時尚未更換,但新總統拜登已發出第一個訊號。他把大家族的照片放在總統辦公桌後面的書桌上。 為什麼墨西哥裔美國勞工領袖查韋斯(Cesar Chavez)的青銅半身像仍在,引人思考。 查韋斯在上世紀60-70年代曾為農民工人爭取權益作出鬥爭。他的兒子保羅已同意借出。


      橢圓形辦公室壁爐上懸掛著歷史人物肖像。民主黨的拜登首先重新佈置這些歷史悠久的圖片。他選擇把1933-1945年美國總統、民主黨富蘭克林·羅斯福的肖像懸掛在壁爐上方的中央。 目前他聚焦於收拾爛攤子,開創新局面,無瑕更換牆紙。


      美國總統杜魯門(Harry S. Truman,第33屆總統:1945-1953。左二)在職期間並不重視代表制的機構。 壁爐上的肖像緊密地掛在一起。 家具和總統椅子顯然磨損了,但他沒有更換。


      總統座椅在橢圓形辦公室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 美國總統約翰·甘迺迪(John F. Kennedy,第35屆總統:1961-1963年)比較喜歡木製搖椅,這是由於他的慢性背痛。醫生為他推薦了可移動的椅子。 特朗普在2017年上任時,選擇了看起來更像寶座的封建扶手椅。


     在歷史的過程中,橢圓形辦公室經歷了許多不能曝光的時刻。 書桌很少更換,保存了歷史的連續性。 它不同窗簾。桌上活動完全保密,正如1963年11月20日,甘迺迪總統簽署禁核試條約,禁止在水上、大氣和太空中進行任何核試。

     美國第36屆(1963-1969年)總統詹森(Lyndon B. Johnson)的家具輕巧通風,窗簾已經更換。 1968年4月4日,他在這裡與最親密的夥伴會面。 因為這一天民權運動家馬丁路德·金在孟菲斯聲援黑人罷工的活動後,返回旅館時遭到槍擊身亡。

       第38屆總統(1974-1977年)福特(Gerald Ford)的辦公室似個舒適的書房,上面鋪著地毯。 1975年,他在這裡與副總統洛克菲勒(Nelson Rockefeller)喜歡對眼交談。 卡特(Jimmy Carter)隨後在總統書桌後面,將模型船掛在自己全家福左側的架子上。


      對於第39屆總統(1977-1981年)卡特來說,全球視野至關重要。 在他任職期間,他在總統桌旁特意為球儀留下一個位置。 「第一夫人」羅莎琳(Rosalynn Carter)站在丈夫身後,肩負他公務的重任,絕非裝模作樣。


    在第40屆總統(1981-1989年)里根(Ronald Reagan)的領導下,妻子在橢圓形辦公室中也擔任要職。 「第一夫人」南希(Nancy Reagan)敲定辦公室內的大小事務,保持辦公室明亮、色彩豐富,並舖有橢圓形、彩色圖案的地毯。
       在克林頓(第42屆總統:1993-2001年)任總統期間,橢圓形辦公室往往變成閑話家常的地方。 「第一女兒」切爾西(Chelsea)可以隨時探望爸爸,「第一貓」Socks和「第一狗」Buddy亦毫無顧忌 。 總體而言,辦公室內部看起來更個性化,少了一些寒氣逼人。

      對於第43屆總統(1989-1993年)布什(George W. Bush),總統辦公桌後面的真皮大班椅是最重要的家具。 辦公室的牆面是美黃色,椅子擺得非常有品味,如有急事,顧問的椅子就在身旁。2008年教宗本篤十六世訪問華盛頓,總統布什及夫人勞拉便是在這裡接待。


      奧巴馬(第44屆總統:2009-2017年)在橢圓形辦公室主持會議,並在這裡接待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 但對他來說,最重要的是辦公室相鄰的一間房。在那裡他可以無拘無束觀看美國NBA聯賽的直播。 

     特朗普(第45屆總統:2017年至2021年)入主白宮,橢圓形辦公室的裝潢也發生了變化。 首先是拆掉米歇爾(Michelle Obama)為丈夫第二任期選擇的條紋牆紙。 之後,把許多金色配飾搬進白宮總部。

(取材自《德國之聲》) 









2021年1月24日 星期日

埃塞俄比亞的洗禮節

     埃塞俄比亞正統台瓦西多教會(Ethiopian Orthodox Tewahedo Church)是最大的東方正統教會(不能簡稱東正教,因為兩者是不同的教會,東正教是東方正教會的簡稱),早在公元一世紀開始就已經在埃塞俄比亞北部和中部傳播了,是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區為數不多的前殖民基督教教會之一。 該教會在1959年前屬於亞歷山大科普特 (Coptic)正教會的一部分,在亞歷山大科普特正教教宗利祿六世授權給該教會的首任牧首後正式成立,成為普世教會協會的一員。


亞的斯亞貝巴的聖三一大教堂,埃塞俄比亞正統台瓦西多教會的所在地

      埃塞俄比亞的洗禮節(Timkat)是該國最重要的慶祝活動之一。在北部貢達爾市(Gondar)舉行的慶祝活動,開始之前的清晨,就有一個人藉著燭光閱讀聖經。慶祝為期三天。在第二天 ,群眾穿著白色,頭上戴圍巾,在黎明前便從埃塞俄比亞最神聖的遺址法西里德斯浴場(Fasilides Bath)等侯。  



法西里德斯浴場

      與世界各地的許多慶祝活動一樣,今年的洗禮節看來有些不同。 貢達爾市市長宣布,在慶祝活動中分發40萬多個口罩。 但是,由於冠狀病毒病例不多,因此在那裡戴口罩的人并不常見。


      貢德達爾居民阿里(Tawobetch Alemayehu)和她的鄰居,跟隨著《石板》(tabot)遊行到法西里德斯浴場。 在蒂格里(Tigray)的戰爭中,她曾看護受傷的阿姆哈拉士兵幾個月。這個時候她可以稍事休息,回想前塵。她很高興參加慶祝洗禮節,說:「我們為內戰中喪生的人感到非常難過,可幸我們仍在慶祝這個節日。」

      當地神父在巡遊中抬起石板,那是指刻有十誡的石板,是上主在西奈山給摩西的複製品。 來自城市各地教堂的牧首帶領遊行隊伍,並在夜間負責看守石板。

     一大群人已在浴場等待石板到來。 這面旗幟不像埃塞俄比亞的國旗,中央沒有官方的藍星。它代表阿姆哈拉過去的光輝日子,通常拿來怍為阿姆哈拉民族主義的象徵。

    浸禮節的慶祝開始了,正教的神父站在浴場旁邊。 在典禮上,他們閱讀聖經有關耶穌在約旦河受洗的章節。 典禮雖然是宗教儀式,但政府首長也藉此機會,對在埃塞俄比亞提格里地區持續衝突中遇難的人,表示哀悼。

        貢達爾正教全體神父出席了祝福儀式。 日期固定在1月19日(閏年是1月20日)。 2019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洗禮節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儀式結束後,人們跳入聖水中,象徵重申他們的洗禮誓言。 由於新冠病毒大流行,埃塞俄比亞的旅遊業遭受到重大影響,今年參加該節日的遊客數量明顯減少。




2021年1月21日 星期四

德皇威廉二世,一個要讓中國人畏懼一千年的狂徒

(一)德國歷史簡介

      日耳曼人是歐洲的古代民族。打從公元前5世紀,他們以部落形式分佈在北海和波羅的海周圍的北歐地區,古羅馬人稱之為日耳曼人。大約在公元前半個世紀,大部分日耳曼人開始定居在萊茵河以東、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間的廣大地區,該地區稱為「日耳曼尼亞」。至於「德意志」,則指生活在法蘭克王國東部的日耳曼部落所講的方言。公元800年,法蘭克王國在查理大帝統治時期達到鼎盛。公元814年,查理大帝去世,法蘭克王國隨即分崩離析,在瓜分各種遺產的過程中,形成了東、西兩個王國。這兩個王國的政治分界線大致就與德語和法語之間的語言界限相當。講法語的西法蘭克王國後來演變成今天的法國,而講德語的東法蘭克王國就逐步演變成德國。


查理大帝,杜勒(Dürer)

     在1000多年的歷史中,德國曾經歷過三個帝國,期間也有一個共和國。公元911年,法蘭克公爵康拉德一世被選為國王,算是第一位德意志國王。公元962年,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由教宗加冕,稱為「羅馬皇帝」,德意志王國便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這便是古德意志帝國,或稱為第一帝國(962-1806年)。

      迨至在1870年普法戰爭,普魯士擊敗法國,次年1月18日,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凡爾賽宮加冕為德意志皇帝,是為德國第二帝國(1871-1918),正式國號為「德意志國」,這也是後來威瑪共和國和納粹德國的正式國號

家維爾納( Anton von Werner)是登基儀式的見證人,他這幅1885年完成的的油畫呈現了當時的盛況。圖中俾斯麥(白衣者)宣讀了德皇登基詔書。德皇威廉一世站在中間的講台上,達官貴人則環繞左右。

      1884年6月9日,德皇威廉一世和帝國首相俾斯麥為新建帝國議會大廈舉行了奠基儀式。整個建造過程了持續了十年之久,因此參加落成典禮的已是威廉二世。落成啟用一天後,議會就在這座建築物中舉行了首次會議。 

      柏林繁榮時期藝術博物館記載了1871年至1914年的生活時尚。那一時期的室內用品既奢華,又凝重。家具的棱角線條分明,並佐以精雕細琢的紋飾。桌腿旋製而成,桌腳則是打磨拋光的園球狀。椅背、座鐘以及梳妝台頂部一般還要加置皇冠狀的飾物。
1914年開始的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德國的失敗和第二帝國的瓦解而告終。戰爭也導致德國第一次建立聯邦共和國。由於共和國憲法係在魏瑪城召開的國民議會上通過,一般稱之為《魏瑪憲法》,因此這個共和國又稱為魏瑪共和國。1933年1月30日,以希特拉為首的德國國家社會主義工人黨(即納粹黨)上台執政,建立了法西斯獨裁統治,宣告魏瑪共和國的終結。希特拉認為自己繼承了中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帝國)和普法戰爭後以普魯士為中心的徳意志帝國(第二帝國),故稱他建立的「新德國」為第三帝國(1933-1945年)。

     1939年9月1日,希特拉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8日,德國在投降書上簽字,第三帝國宣告完結。德國為美、英、法、蘇四國分區佔領。1990年10月3日通過原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東德)併入德意志聯邦共和國(西德)的方式完成德國統一,成為完全獨立自主的國家,四個佔領國的特權全部取消。

(二)含著金鑰匙出生的狂徒

威廉二世(1859-1941)含金鑰匙出生,註定要統治日益強大的德意志帝國。他的家庭背景亮麗,除了肯定當皇帝外,還是維多利亞女王的外孫,愛德華七世的外甥。只不過他性格充滿野心,而且衝動魯莽,待人接物表現驕橫。他權大才疏,未當皇帝前,很仰慕俾斯麥,即位後,就馬上與這位鐵血宰相發生衝突,終於在1890年解除俾斯麥的首相職務。


by Court Photographer T. H. Voigt of Frankfurt, 1902.

威廉二世實行帝國主義,以顯示德國蒸蒸日上的國力。他積極推行著名的世界政策,具有強烈軍國主義的色彩。他欲借殖民地擴張,為德國尋找在列強群起之下的立足之地,一改以往俾斯麥以德國為核心的歐洲中心主義。在八國聯軍事件中,他發表演說,勉勵參與戰役的德軍,要仿效匈奴人般攻打中國。導致德軍在後來的戰爭中被冠上「匈奴人」的綽號。

「我們要將那群反對我們的東方人踩在腳下,毫不留情地打敗他們,不留一個戰俘,不留一個活口,碰上一個殺一個,要像一千年前的匈奴那樣厲害;我們的目的就是在中國打出像匈奴一樣的戰績,讓中國人一千年後提到德國仍然畏懼得顫抖,讓我們的旗幟永駐長城!」

版畫「歐洲各民族,保衛你們的信仰和家園!」這幅畫居中手持劍的人物是天使長聖米迦勒,他與畫中其他手持武器者代表歐洲的基督教徒。在其右後方的佛像與龍則代表東方,意指來自中國或日本等東亞國家的黃種人。全圖所要表達的意境是,希望歐洲人能在天使長聖米迦勒的帶領下,擊敗來自東方的佛與龍,以保衛歐洲人的信仰與家園。

這位狂徒在中國留下唯一的功績,便是1899年10月12日,下令將在租界內新建的市區設保護領首府,命名為「青島」。他們將原來的中國村落拆除,斥巨資按照德國城市規劃,新建一個完全德式風格的現代化港口城市,奠定了當今青島的城市格局和建築風貌。

青島總督府

        1914年,威廉二世全心全意投入第一次世界大戰,但戰爭的結束也意味著他的帝國覆亡。 1918年,他宣布退位,流亡荷蘭,一直生活到1941年去世。他曾在三十年代早期相信,納粹的成功能讓德國重歸君主制,他的長孫將成為第四任德皇。但1938年11月9-10日的水晶之夜使他震駭不已,他說:「這是我第一次恥於當一個德國人。」


 

      

2021年1月11日 星期一

論白痴

  2017年6月13日,專欄作家安塔馬滕﹙Eric Anthamatten)刊登「特朗普和﹝白痴﹞的真正含義」一文。他說,根據最近的昆尼皮亞克大學調查﹚﹙Quinnipiac University poll﹚,受訪者被問及特朗普,立刻想到什麼時,答案:排頭位是「白痴」,其次是「無能」,「騙子」,「領導人」,「無資格」,最後才是「總統」。

在古希臘,「idiotes」指學習有障礙,弱智的人;它和「idiot」同根同源。「idiotes」原指個人,為什麼變成「白痴」呢?原因就是一個「私」字。因為他們認為人之為人,首要的事是關心社會;是先有社會,然後有個人。在古雅典,市民最重要的責任是參與公務,那是義不容辭的義務。如果人不參加社團,不負起市民對社會應有的責任,那豈不是對社會事務表示不屑,不聞不問,懶得管嗎?在當代用法中,「白痴」通常也是要突出調查對象缺乏智慧、無知、愚蠢或耍滑稽,若用在特朗普身上,更顯示出他的無厘頭性格。論白痴 - smtang135 - smtang135的博客
傻瓜Leber Tarocchi
 
白痴 (idiotes)即「自己」,是一以自我為中心的人。英文idiosyncratic(個人乖僻的特性)還多少保留著希臘昔日的韻味。教育家派克(Walter C. Parker)2005年為文說:「人的行為若變得愚蠢透頂 —眼光短淺,只顧私事,不理公益—就如無舵的船,橫衝直撞,危及他人。」他繼續說:「在某種程度上,白痴於己不利,絕對是自我欺骗,因為白癡不知道隱私和個人自主,卻一味依賴社團。」他還指出,白痴還沒有成長到「青春期」,尚不宜參與公務。
在這個意義上,白痴不僅挖社的牆腳,更破壞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習語」(idiom),同樣來自idios是指局限於某種獨特語言或地方所慣用的片語。 白痴張口即說的習語,儘管在語言或文化上對自己的修養沒有多大裨益,但那可惟獨是他自個兒才明白,也就夠了。在別人聽來,那些話倒似嬰兒的咿咿啞啞或瘋子的嘰里咕嚕,嘈雜有之,意義則全無。
奇怪,專欄作家布魯克斯(David Brooks)5月15日的文章the world is led by a child也說,在本質上,特朗普是一名infantalist,即一個穿尿片和喜歡像嬰兒一樣被對待的人;換言之,是尿布情人或成人嬰兒他入主白宮以來,不成熟的行為表現,缺乏自我控制的主張,已成為他個人的主要風格,證明他不是一個嶄露頭角的獨裁者一個腐敗的尼克松一個狂熱的民粹主義者或一個大型商業的社團主義者。他其實仍然是的小孩注意力不集中,思想天馬行空,無法處理現實問題
總觀上述,白痴可以說是青春期前的青少年,寄生蟲式的唯我論者,只懂得喃喃自語。人類在逐步發展,咸認為社團為先,次及個人。誠然政治上有虛構的「自然狀態」,謂要確保自身的生存,自私、粗暴、獨斷獨行的個人就必須捨棄天賦的自由,作出妥協,訂立契約。但這種論述缺乏科學證據。人之所以為萬物之靈,自我保護離不開社會保護。「我」的存在也是在「我們」之中。
  白癡不明箇中道理,因此不了解自己如何成長,如何持續發展,以及如何成為一個更大生態圈的成員。白癡不關心公共生活,更不用說公共服務了。白痴只關心自己的。 白痴會藉行動摧毀社會群體。最終,白痴要毀滅自己,但與此同時,他可能要與眾人同歸於盡。 在大庭廣眾中,簡直是一個滴答作響的定時炸彈。
      美國的主流媒體對特朗普口誅筆伐,毫不留情。然而儘管駡他說話似小學生,造句簡短而粗魯,章法混亂,廢話連篇。可他就是民選總統,起碼有三分之一的美國人支持他。說這些粉絲走火入魔也好,說他們對現實失去辨別的機能也好,他們就是相信那些不是事實的事,捍衛那些守不住的歪理。無論特朗普說甚麼,他們都聽得如癡如醉,讚不絕口。出現這樣的情況,也是現實的另方面。 
       Idiotes在《新約聖經》中共出現四次:徒4:13是指没有多少文化的平常人;林前14:16,23是那些不通靈,不會說方言的人;林後11:6則表示不善辭令,粗俗。表面看來,說不上與白癡有直接關係。值得注意的,是太五22:「只是我告訴你們:凡向弟兄動怒的,難免受審判。凡罵弟兄是拉加的,難免公會在審斷;凡罵弟兄是魔利的,難免地獄的火。」 
      這裡說拉加,即亞蘭文的 Raca,意為蠢材、飯桶、笨蛋、白癡。這樣罵人要接受猶太人最高法院「公會」的審判,那仍然是人間的事。但罵人moros(魔利),問題就嚴重了。Μoros,英文作moron,原意為腦殘、愚頑、背逆,總而言之,是不敬神的傢伙。 
      註:亞蘭文(Aramaic)有3000年的歷史,是世界上少數活了上千年的古老語言。它是舊約聖經後期寫作(如以斯拉記及但以理書)所用的語言,並認為是耶穌基督時代猶太人的日常用語。一些學者更認為耶穌基督是以這種語言傳道,以後才用通行於東地中海的普通話(koine)記錄下來。 
      馬太福音五、六、七章,稱為「登山寶訓」;其實應為「上帝國憲法的頒佈」。耶穌說:「你要盡心、盡性、盡意愛主你的上帝。這是誡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彷,就是愛人如己。這兩條誡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總綱」(太22:37~40;路10:27)。動怒是殺人的根源:「凡恨他弟兄的,就是殺人的」(約壹3:15);「因為神就是愛」(約壹4:8,16)。殺人干犯「愛人如己」這條律法的總綱,也干犯了主耶穌所給「弟兄相愛」的新命令。 
      很明顯,耶穌不主張動怒、咒罵、恨人及藐視人。他提倡的,是彼此相愛。有愛心便不自私,便無上述這些犯罪的行動。觸怒上帝,犯罪者所受的心靈痛苦遠比火的地獄所給予的刑罰為大。 
     
      誠然,耶穌高舉愛的總綱,跟隨者一直可望而不可及。這也成為他們終生追求的目標。像《禮運大同篇》一般,不是說古代已經「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乃是說,炎黃子孫仍須努力以赴。這便是vision﹙異象﹚的意義。







2021年1月1日 星期五

以追求自由為志業的曼德拉

1990年,曼德拉(Nelson Mandela)在遭囚禁27年後走出監獄大門,便以追求自由為他生死以之的志業。 他願望南非成為非洲的榜樣。 只是這一夢想可能難以成為現實

     「非洲之父」曼德拉於2013年12月去世,享年95歲。 幾十年來,他一直領導解放運動。 即使他被叛國,長期遭受監管,亦無法改變他的初衷。 獲釋後,他1994年當選南非總統;1999年退休,仍是非洲的政治指南。


為了鞏固少數白人群體的統治地位,南非政府於1940年實施種族隔離政策。

政府將居民分為四個種族:黑人、白人、有色人種及印度人,強制這些團體彼此分開。

曼德拉等抵抗運動領袖想用一個與自己以及世界和平共處的「彩虹之國」來代替這個統治系統。

      為了達成結束種族隔離制度,在談判過程中,曼德拉獲得解除軟禁。 1990年2月11日,他走出了開普敦郊外的維克多-維爾斯特(Victor-Verster)監獄,和妻子溫妮(Winnie Madikizela-Mandela)高舉拳頭向歡呼的人們致意。很多人還是頭一回看到他們這位英雄。曼德拉遭關押整整27年,其中多數時間是在羅本島(Robben Island)。

     種族隔離政權開始崩潰前,數代南非人深受種族主義壓迫、歧視及隔離之苦。 1980年代,暴力反抗種族主義鬥爭方興未艾之際,權力移交的秘密談判經已開始。釋放曼德拉和其他政治犯是談判中的核心要求。

      1993年,曼德拉和南非最後一任白人總統德克勒克(Frederik Willem de Klerk)共獲諾貝爾和平獎,表彰他們為結束種族隔離所作的努力。次年,曼德拉當選為南非首位民主選舉產生的總統,成為該國多數人種黑人的首位總統。他任命德克勒克為中一位副總統。
        曼德拉是一位徹頭徹尾的泛非主義者。1992年他出席非洲統一組織(現稱非盟)峰會前夕會晤時任塞內加爾總統。他飛往贊比亞、坦桑尼亞和尼日利亞,表達對支持反抗種族隔離制度鬥爭的感謝。曼德拉致力於幫助和平進程,致力於非洲的統一、發展與和平。

     曼德拉出獄後,很多非洲人被這個「彩虹民族」所吸引。例如,尼日利亞人、布隆迪人和剛果人便紛紛躲避國內衝突,逃亡南非,並在該國獲庇護。然而, 自2000年以來,南非國內仇外情緒蔓延,暴民殘暴攻擊其他非洲國家公民。莫非泛非夢想終結了?

 (轉載《德國之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