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9日 星期六

初探京都

    1979年1月,我赴東京開會。想起抽空去探望兩位朋友:一位是漢堡大學的同學野本真也,京都同志社大學教授;另一位是村瀨久惠,居於三重縣的津市,曾在漢堡學習特殊教育,是1976年 Irmgard 介紹我認識的。我們還欠野本同學一個人情,就是我們1969年返港,8月途經東京,蒙他介紹他的朋友熊谷真由美接待我們,招呼我們住宿三天。
      村瀨久惠--漢堡 1979
村瀨久惠 1979年
     我和村瀨小姐預先約好,說我會乘新幹線子彈火車到名古屋。她告訴我車程是一個半小時,并說會在名古屋車站等我。既然安排好,我告訴她開車的時間後,便施施然到東京火車站買票上車。看見有往名古屋的班次,時間無誤,於是登車安坐,心無旁騖。我可不知道新幹線火車車號不同,車速有異。我其實乘錯了車,所以到達的時間慢了近三小時。可憐村瀨小姐因我的錯誤一直在呆等。最後看見我下車,不但不埋怨,反而歡喜得掉下眼淚來。我心裡明白,若是她不耐煩,走了,我真不知道如何是好? 時間不早,我匆忙拍下天守閣的照片。
     天守閣
          維基說:「天守是日本城堡中最高、最主要也最具代表性的部份,具有瞭望、指揮的功能,也是封建時代統御權力的象徵之一。」這時村瀨已拖著我去登開往津市的車了。     村瀨安居的津市,距名古屋80公里,京都約100公公里,位於日本中央伊势平原的中部,東臨碧波浩瀚的伊勢灣。在吉尼斯世界紀錄中,標誌的符號是Z,成為世界上最短的地名。     她安排我入住一間民宿,招呼我食地道的和菜。晚上洗澡,店東為我預備一個盛滿沸水的大木桶,置身其中,仿如洗芬蘭浴。次晨,村瀨和一位女友陪我到京都。
     據日本通的說法:京都舊名平安京,從名字就可以想像出它與長安的淵源。古代日本人把去京都叫做「上洛」,現在京都還有「洛中」丶「洛北」等地域名詞,這又表示它和洛陽的淵源。總而言之,平安京就是模倣唐代長安丶洛陽建造起來的都城。今天的京都也像西安一樣保持了經緯分明的街道特點和棋盤似的城市格局。    是日陽光普照, 村瀨和她的朋友帶領我逐一參觀名勝古蹟。 
    平安神宮是明治天皇將首都從京都遷往東京後,為了紀念平安時代,同時要安撫京都人民的不安,於是模仿平安時代的宮殿建築,以唐朝的宮殿為模型而興建的;那是1895年的事。我們穿越大鳥居。咦,甚麼是鳥居?鳥居是日本神社的入口碑坊,主要用以區分神域與人類所居住的世俗界;可以視之為神域的入口,是一個「門」。進了門,逐漸呈現方方正正的格局和充滿美感對稱的雄偉樓閣;碧綠色的屋頂,朱紅色的柱子,點綴著些許黃銅,頗有宮殿的貴氣與架勢。
    平安神宮
                大鳥居 
            說到美麗的銀閣寺,有人這樣描述:其庭園可分為山上和山下兩個區域。山上是以白石舖成的枯山水庭園,山下則是以錦鏡池為中心的池泉迴遊式庭園景觀。順著庭園間的小徑,一路散步到後山,不只欣賞到園匠用心栽培的花木,還有閃爍在陽光下的苔園,還可以一覽整個銀閣寺的全景。銀閣寺的庭園被指定為特別史跡以及特別名勝。
         詩仙堂是德川家的家臣石川丈山為隱居而營建的山莊,寺廟的庭園被認為是日本庭園的傑作 。
    詩仙堂
      世界最大的木造建築東本願寺,正名為真宗本廟,是日本佛教真宗大谷教派的本山即總寺廟。
      行行重行行,時間飛逝。我建議先去同志社大學。多年不見,野本真也愈發持重,一派謙謙君子,溫潤如玉的風格。時近中午,野本提議去吃午飯。他邀請我們和他一位同事共進午餐。餐後, 村瀨和朋友先行告退,返回津市。隨後到我辭行,野本的同事拿出一張卡片遞給我,說我可以用來打的,到京都甚麼地方都行。我本要推辭,但盛情難卻,只好致謝  
    不一會的士開到,我說要參觀金閣寺。甫下車,大雨紛飛。我沒有雨具,又不辨方向,情況有點狼狽。這時適有青年路過,我上前搭訕。他即移傘與我共用。聊了一會,知他是個大學生。再過一會,他抱歉說,宥事不能遠送,於是向我指明方向,把傘送給我,自己卻冒雨走了。
     抗戰期間,我生活在竹山村,是個如假包換的野孩子。但一聽敵機飛近,即隨眾奔上祖母住所背後的山罅。在那裡,小孩不許喧譁啼哭,不然就會給人摀嘴,說是恐怕敵人會聽到。更多時候天還未亮就奔赴隣村的山頭,整天躲在山洞裡,以致不旋踵我就滿身癣疥,頭長癩痢,數年不癒。還有,我在竹山村除了讀幾個月「卜卜齋」外,到了四會就直接讀小二,繼而跳讀小四。童年時代可謂顛沛流離,沒有時間好好讀書。這全是拜日寇侵華所賜。我惟一讀完一年小學的,是在廣州知用中學附小讀五年級,之後又轉到肇慶中學讀初一了。所以,我沒有理由不恨日寇。
     記得在台南工學院時,有日本大學生交流團來訪。學院請我們幾位英語較好的僑生接待。來自香港的宋同學埋怨說:才不過幾年,又要我們忘卻舊恨?我這一代人對軍國主義者的殘暴,可謂記憶猶新。
     然而來了幾次日本,我知道軍國主義者的可惡,也親自接觸到日本老百姓的友善和澄明。我想到野本,聽到我們要路經日本,便忙不迭地給我們介紹朋友,再次見面,雖不見多年,卻無生疏之感。我更想到村瀨,只憑多年前一面之緣,卻視我為知己,既出錢,又出力。人生之可戀,豈不正是由於這些值得回味的小事情?
      金閣寺(舍利殿)是一座緊鄰鏡湖池畔的三層樓閣狀建築,一樓是延續了當初藤原時代樣貌的「法水院」,二樓是鎌倉時期的「潮音洞」,三樓則為中國(唐朝)風格的「究竟頂」。寺頂有寶塔狀的結構,頂端有隻象徵吉祥的金鳳凰裝飾。可惜天下雨了

2020年2月26日 星期三

樂而忘憂的藝術殿堂─無憂宮

波茨坦(Potsdam)坐落於哈韋爾( Havel)河邊,是德國布蘭登堡州的州府,其北部與柏林相鄰(到柏林市中心約26公里),是柏林/布蘭登堡都市地區的一部分。 波茨坦之於德國正如溫莎之於英國:直到1918年,它是普魯士國王和德國皇帝的夏宮所在。市內湖泊眾多,有獨特的文化歷史建築,特別是德國境內最大的世界遺產一一無憂宮以及周邊的公園。二戰後期,即從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同盟國所召開的波茨坦會議,則是在市內的另一座宮殿,塞琪琳霍夫宮(Cecilienhof)召開的。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英國首相邱吉爾和艾德禮和蘇聯元首史達林在這裡簽署了波茨坦協定;杜魯門、邱吉爾和中華民國元首蔣中正發表了波茨坦公告。

This is the inner courtyard of the Cecilienhof castle in the Neuer Garten park in Potsdam. The place has quite a history, since it was here that the declaration ending World War II in Europe was signed between Stalin, Churchill, and Truman in 1945. the red star of flowers in the center of the courtyard was planted by Russian soldiers for the Potsdam Conference.塞琪琳霍夫宮內庭
   柏林圍牆建起後,波茨坦不但與西柏林完全隔離,同時與東柏林的通勤時間也大為增加。橫跨哈韋爾河波的格林尼克大橋連接著波茨坦和西柏林,是冷戰時期一些被捕間諜互相交換的地點。
The Glienicke Bridge, used for exchanging spies during the Cold War格林尼克大橋
來到波茨坦,自然是要看無憂宮
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源自法文sans(無)-souci(憂慮),是布蘭登堡地區波茨坦最著名的霍亨索倫家族(Hohenzollern)宮殿。整個王宮及園林面積為90公頃,因建於一個沙丘上,故又稱「沙丘上的宮殿」。 無憂宮是18世紀德國建築藝術的精華,全部建築工程延續時間達50年之久。 雖經戰爭,但從未遭受炮火的轟擊,至今仍保存十分完好。
公元1745年至1747年根據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草圖,設計洛可可式(Rococo)小型夏日宮殿。元1840年至1842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將建築物規模再作擴大,將兩邊側殿向外延伸。
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無憂宮宮殿建築與其寬廣的公園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原因為:「無憂宮的宮殿與公園,可視為普魯士的凡爾賽宮」。它綜合了十八世紀歐洲城市和園庭的藝術流派,結合了當時君主制背景精神下的建築創意與地景設計。
君主制建築特色:為權力和榮耀的象徵,組成部分包括圓拱、拱頂和圓穹,最常使用的建築材料是磚、方形石塊和混凝土,並會對公共建築做些雕刻裝飾,還以一排排的柱廊組成建築物的正面,從建築物規模宏大、結構堅固看來,建築物的確有某種功利、炫耀目的。
 這宮的花園設計有別於歐洲其他王宮。這一節節像梯田的墻上種的都是葡萄藤。由下往上看還真像綠山坡。登上坡頂宮殿正中央圓頂邊上刻有法文無憂(Sans Souci)二字。柱子突出外牆,上方有著各種體態的女人雕像。 每個雕像至少有一隻手做出往上撐著屋簷的姿態,下半身則是波浪狀的裙子,往下演變成破碎的樣子而逐漸消失,有一種動態與幻想的美感。

腓特烈二世又稱為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sse)。腓特烈二世其人不僅文治武功皆突出而且在藝術上的造詣也很深。在歷史的平行線上中國此時的乾隆與腓特烈二世有許多相似之處二人都喜歡藝術,而在表面上二人都有文治武功。甚至在建造宮殿上無憂宮和頤和園都始建於二人的主持下!更巧合的是無憂園林的總面積也和頤和園幾乎相同!然而歷史的轉捩點在二人身上卻十分不同。乾隆晚年剛愎自用不僅君權達到極致,在見到英使帶來最新武器樣本竟不知覺醒反而更為狂傲鎖國,把帝國帶上毀滅之路。相反的腓特烈二世在當時的歐洲尤其和法國相比非常開明,雖然土改因為地主的反對沒成功但法治化及教育普及化把原本是個小國的普魯士變為歐洲有影響力之國並且為著德國日後的統一打下基礎。腓特烈二世的臨終遺言不僅要求將他葬在無憂宮的園地里而且不要鋪張且在夜裡下葬 後來大帝之墓就安置在宮殿右端一座金屬涼亭旁邊。 這座墓碑極為簡單,沒有墓銘志,只有“FRIEDRICH DER GROSSE"(腓特烈大帝)幾個字這位讓拿破崙肅然起敬的統帥,墓地卻這樣平凡。
腓烈特大帝墓碑
 無憂宮公園是個很大公園, 公園裡有數個花園及幾座宮殿。進入無憂宮, 首先看到的是和平教會 (Friedenskirche)這座教堂是根據腓烈特四世皇帝的意願修建的。教堂仿意大利羅馬一間教堂風格,教堂中央的院落有一尊巨大的耶穌雕像。

和平教堂
 從無憂宮東邊入口沿著公園的中央大道,就可以到達1763年完工的無憂宮畫廊
從無憂宮東邊入口沿著公園的中央大道,就可以到達1763年完工的無憂宮畫廊

無憂宮畫廊
       無憂宮畫廊旁邊就是公園裡最主要的宮殿——無憂宮了。 無憂宮外邊外面建有雙層羅馬雙柱廊,與羅馬的梵蒂岡廣場雙柱廊十分相似。
宮殿前廣場的羅馬雙柱廊
宮殿旁的金屬涼亭
無憂宮正殿中部是半圓球形頂,兩翼為長條錐脊建築。 無憂宮後面的花園建在坡地上,從坡底的大噴泉到宮殿間,修有6層100多節台階。 在6層台階兩側修建了種滿了葡萄藤的梯形露台,從大噴泉往上望去,氣派非凡。這個噴泉是依腓特烈二世的設計所建,但在他生前因為當時的抽水技術還有所不足沒能看到現今噴水的高度。 水池兩旁佈滿了巴洛克式雕塑。 由葡萄藤襯托出的宮殿,展示了人類和自然間的和諧,收到了奇特的效果,成為無憂宮的名片之一。
無憂宮及其花園裡葡萄藤梯田

無憂宮花園大噴泉 6/99
        據說無憂宮只有11個房間。 參觀宮殿從北門進入,首先進入一個長廊,長廊的左邊有窗戶和鑲金邊的大鏡子,長廊的右邊有油畫、雕塑等,華麗的吊燈以及屋頂上美麗的畫作,將整個長廊佈置得滿滿噹噹。走入宮殿內,用金碧輝煌來形容最貼切不過了。宮殿內有許多幅名畫,這些繪畫多為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荷蘭畫家的名作。

忘憂宮內部裝飾
宮門外10米處有一個巨大的風車磨坊,當年腓特烈二世在修建皇宮時曾經要求磨坊主拆掉這個擋住皇宮大門的磨坊。 但磨坊主認為皇帝的要求是無理的,上告到當時的法院,最後磨坊主勝訴,風車得以保留下來。
在無憂宮的一側,有一座雖不宏偉但金碧輝煌的亭樓,這棟建築稱為「中國樓」(Chinesisches Haus)。 中國樓是一座圓亭,周圍站立有各種亞洲形態的人物雕像,這些雕像都確確實實是鍍金的,(因此普通旅客都禁止觸摸),包括整個亭樓外壁都用鍍金裝飾。 中國樓頂部有根據中國傳說而想像製作的猴王雕像。
大帝喜好各種文化,對東方古國中國也充滿了好奇和嚮往,因此而建造此樓。 他盡力蒐集了各種來自東方的物品如絲綢和瓷器,以此裝飾自己的中國樓,在佈置上力求奢華以對應自己心目中那個富裕華麗的東方世界。
但遺憾的是,他本人一生從未真正離開過歐洲,而同期的歐洲人對當時中國的相互交流又相當有限,因此在布置包括設計雕像時,都大量摻雜了西方人包括大帝本人對東方的想像成分,如果仔細觀察那些雕像,會覺得雖和所謂的中國人有些形似,但很多人物特徵都還有歐洲人的影子在裡面。
      6/99
 
       這裡的庭園是一座接著一座,好像永遠走不完似的!古雅的庭園造景令人流連忘返
      美不勝收,手忙腳亂
 
 
  




2020年2月23日 星期日

猶太教與基督教

有人想進一步了解基督教和猶太教的關係。摩西是誰呢?他扮演什麼角色? 
上帝的名字 
      首先我要介紹上帝的名字。《聖經舊約》出埃及記三13-15明白記載,上帝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那自有的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耶和華是我的名,直到永遠。」其實在希伯來聖經中,這名字是四個輔音字母,相當於拉丁字母YHWH,沒有元音 ,歷來稱為「四字聖名」。原來直到公元5世紀以前的古希伯來文抄本都是沒有加上母音字母的。那麼這四個子音怎發音呢?不要緊,摩西十誡中有「不可妄稱你上帝的名字」(出埃及記廿7)的嚴肅規定,平時大家尊之為至聖,才不敢貿貿然宣之於口,免得不經意間冒犯了上帝。其實懂得讀的亦只有祭司,而且只有贖罪節時,他們在耶路撒冷的聖殿至聖所裡面禱告祈求贖罪,才能直接讀出這個字的發音。一般人看見這「四字聖名」,自動將之改讀為adonai,即「我主」,作替。 
      公元70年聖殿被毀,猶太祭司傳統中斷。於是這個字的正確讀法就漸漸失傳。多數學者認為,可以把 adonai的三個元音e、o、a標注在「四字聖名」  即Y、H、W、H之中,拼讀起來,就成為Yehowah(或作Jehowah,耶和華)。耶和華這個發音在歐洲中古世紀後盛行,但近代聖經學者為尋找上帝名字的正確發音,通過對照古代希臘文的舊約譯本(希臘文有標示原音),以及當代一些非猶太人對該詞讀音的描述,認為發音為「Yahweh」,可能較為正確。中文譯為雅威。有趣的是,這個名字「和合本」譯作「我是自有永有的」;天主教「思高聖經」作「我是自有者」;「英王欽定本」作「I AM THAT I AM」;「新國際譯本」作「 I will be what I will be」;「現代中文譯本」作「我是創始成終的主宰」;「新世界譯本」作「我要做甚麽,都必能成事」。顯然這裡所說的「是」,是指「成為」或「成事」。另外也要考慮,這是指一件未完成但肯定會發生的事,比較接近漢語的「我肯定將會是」。換句話説,這句話是一個保證。這裏不是指上帝自行存在,而是指他打算為别人成就甚麽事。上帝是否在告訴以色列人:「那必能成事的」差我到你們這裡來?他為了成就自己的旨意,無論要做甚麽,都一定做得到?
.Adonai (Lord) and Elohim (God)
希伯來聖經「四字聖名」各種文本的拼寫法,元音點以紅色顯示。 
 以色列 
      其次,上文提到希伯來人、以色列人和猶太人。他們究竟有甚麼分別?大體上他們是同一個民族,只是在該民族的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叫法,其中也包含些微的差異。 一般說來,「希伯來人」主要是用來稱呼從亞伯拉罕到摩西時期(大約從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250年的700多年間)的古猶太人。「以色列人」的名稱是希伯來人征服迦南的過程中開始出現的。據《創世記》載,希伯來人的第三代祖先原名雅各。一天夜裏,雅各與天使角力獲勝。天使說:「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為你同上帝同人較力,都得了勝。」從此雅各便以“以色列”為名,意為「與上帝角力取勝者」。後來,雅各娶妻納妾,共生了12個兒子,並發展成12個部落,統稱「以色列人」。「猶太人」最初只是希臘、羅馬人對猶太人的蔑稱,後逐漸為世界通用,失去貶義,凡以色列民族留存下來的後代均稱為、「猶太人」。於是猶太人與希伯來人、以色列人一脈相承,沿用至今,成為對這個民族的統稱。 
 摩西 
      上文又提到摩西十誡。摩西,天主教稱為梅瑟,一生坎坷。他的族人本來過著遊牧的生活,但由於家鄉鬧饑荒,祖宗雅各就帶著家人移居埃及。幾十年來,他們過著安樂的日子,可惜好景不常,禍患驟至。埃及人想出「用苛暴的手段奴役以色列人」,又命希伯來的接生婦殺掉所有男嬰,控制他們的人口。法老頒下敕令:「凡以色列人初生的男孩,都要扔進尼羅河裡。」摩西的父母生下孩子,知道躲藏不了,於是把嬰孩放進一個用紙莎草做的箱子裡,讓箱子浮在尼羅河上。恰好法老的女兒到河邊沐浴,發現嬰孩,收為己養,取名為摩西。 
     摩西在皇宮長大,學了埃及人的一切智慧;同時因緣際會,他的生母充當了他的乳娘,有充分時間教導他認識自己家族的歷史。一天,他看見一個以色列同胞受人毆打,命懸一線,於是殺了那個埃及人,被迫逃亡到西乃曠野,過了40年的放牧生活。後來他看見族人在埃及受苦,飽受煎熬,便率領被奴役的希伯來人離開埃及,前往一塊富饒的應許之地--迦南(巴勒斯坦的古地名,在今天約旦河與死海的西岸一帶)。 
      儘管摩西最終未能率領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卻在西乃山得蒙天啟,頒佈《十誡》。《十誡》是猶太經典《妥拉》(Torah)一部分,經常翻譯為律法。其實翻成「訓誨」更貼近原來的意思。在猶太人眼中,妥拉除了指律法外,兼有指示、命中目標的意思。摩西就是要藉誡命教導百姓徹底擺脫在埃及為奴的心態,捨棄因循依附的陋習
,成為獨立自主,歷史上首支尊奉一神論宗教的民族。若是這樣,可說是正中上帝所設置的紅心了。
       妥拉也可以說是《舊約》,特別是指《摩西五經》(Pentateuch)。《聖經》開頭的五卷書:《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據說是摩西寫的,所以稱為《摩西五經》。這五卷經文在猶太教的《聖經》中,是一整卷,不分開的。全經用最古老的希伯來文寫成,是猶太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也是公元前6世紀以前唯一的希伯來法律匯編。它曾作為猶大國的國家法律規範;猶大國亡國後仍以習慣法的形式自動調節猶太人的生活。 
     《摩西五經》記載宇宙及人類受造的故事,也記錄了猶太人的歷史,以及上帝頒佈給猶太人的道德律和禮儀律。《摩西五經》表明它是猶太人生活的重心,也表明猶太信仰不斷學習並遵行上帝所賜的道德及禮儀律的決心。 
     摩西在整卷五經中地位顯赫,佔據了中心舞台。他帶領以色列人逃離埃及,一手製訂了猶太教的教義、教規和約法,信奉「獨一真神」雅威,不崇拜偶像;他把亞伯拉罕和他的家族這個大家庭以以更有效的方式組織起來,組成一個政治體制,鋪平進入迦南立國的道路。這位民族英雄有如此能耐,無怪後人稱之為「神人(man of God)」的先知,更傳為猶太教的創始人了。
Philippe de Champaigne.:摩西十誡 
猶太教 
     猶太教,中文曾俗稱挑筋教或一賜樂業教(Israel),是猶太人的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猶太教的中心信仰就是相信一位全能而獨一的永生真神。研讀律法 和遵守誡命是猶太教的主要重點。猶太人將聖經分為三部分,分別是妥拉(摩西五經),先知書和聖卷。希伯來聖經塔納赫(Tanakh,基督教及天主教稱為舊約聖經);此外,主要經典還包括口傳律法(Mishnah)、口傳律法註釋(Gemara)以及聖經註釋( Midrash)在內的他勒目(Talmud,為教導或學習之意)。 
基督教 
     眾所周知,基督教有三大主流宗派,分別是天主教、新教(即國人所說的基督教)及東正教。基督教脫胎於猶太教,原為猶太教聖經的舊約是新約教義和事件的基礎。由於基督教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舊約新約係以耶穌的降生為區分點。基督教認為,舊約是先前的約,是上帝透過亞伯拉罕與猶太人的約定,建立上帝的與選民的關係;後面的約是藉著耶穌的降生與救贖,上帝與人設立的新約,是要世人(不是只有以色列人)都可以藉著耶穌基督的寶血贖罪,回歸與上帝合好,與上帝建立親密的關係。他們認為,舊約是預言,新約是解釋,兩者有不同的責任和目的。 
教義的分歧 
     基督教是在猶太教的基礎上衍生出來,借用了猶太教希伯來聖經和猶太教的許多詞彙,並把希伯來聖經的教義融入新約聖經中,自然與猶太教有相同或相近之處。但基督教有許多觀點,卻不是猶太人所能苟同的。比方基督教認爲耶穌就是《舊約》預言(預表)的救世主(彌賽亞、默西亞)。猶太教則根本不承認耶穌是先知,更不消說承認他是救世主了。這意味着在猶太教看來,基督教的典籍是編出來的,沒有正當性,所以基督教的上帝是假的,經典也是假冒的。又如「三位一體」。基督教相信上帝有聖父、聖子、聖靈(聖神)三個位格。聖父是萬有之源,聖子是耶穌基督,聖靈是上帝的靈。三者為同一本體、同一本質、同一屬性。聖父是上帝,聖子是上帝,聖靈是上帝,但只有一位上帝,而非三位上帝。猶太教認為雅威是一位一體,不信聖子和聖靈 ,所以這個「三一」觀不符希伯來聖經。 
     同樣,在基督教信仰中,有關耶穌基督的救贖,是基督教哲學中的崇高表現,亦是《聖經》中最重要的主題。耶穌基督的受死代贖是基督教最寶貴的一項信息。根據基督教的教義,耶穌基督的救贖所顯現的意義是與全人類都有關的,因為世人都犯了罪。「罪」字於古希臘文的原意,是矢不中的。從這個講法,罪就是不符合上帝的要求。因為罪使人與神隔絕,人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漸漸的化為無有。為了拯救世人,為人贖罪,耶穌有如逾越節羔羊,死於十字架上,作為祭品,除去世人的罪。同時,人因自己無力抗罪,成為罪奴而陷於絕境,但若相信(或信靠) 耶穌,就能被上帝赦免,在上帝面前成為一位無罪的「義人」。「因信稱義」因是基督信仰中的基礎福音信息。 
     另一方面,猶太教認為「不流血就不能贖罪」不符希伯來聖經;而且希伯來聖經中「逾越節羔羊」不是用於「贖罪」的,基督教把耶穌說成「完美贖罪的逾越節羔羊」並沒有希伯來聖經根據。另外,基督教的救贖觀著重信心和福音;猶太教的救贖觀則著重行為和律法。基督教相得救之道不在於人的努力,而在於神的恩典, 是本乎恩,也因著信。猶太教根本不信新約聖經,只信希伯來聖經,以及一些拉比的教導和人 為的遺傳。 
反猶活動 
     反猶活動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動機和表現形式,但是其中也不乏共通性和延續性,例如將猶太人視為「謀殺救主基督的人」,因猶太公會與統治者希律亞基帕一世誣告耶穌死罪,最終被總督彼拉多釘在十字架上(妁公元30-33年),繼而又以威嚇、禁錮、鞭打、處死等手段阻止初期教會傳教,并處死司提反、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公義者雅各。或詆毀猶太人是「貪婪、陰險」的民族;猶太集團「企圖控制世界」,是對世界一切政治和經濟問題的「幕後黑手」,需要問責等。 
    公元70年,聖殿被毀,猶太人就分散到世 界各地。自從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猶太人再 沒有社會地位。他們被看成是殺害耶穌的凶手, 羅馬教廷更默許和縱容官民仇視、排斥和屠殺猶 太人。公元11世紀末,羅馬教宗發動十字軍東 征,驅使50萬名信徒進行了百多年的宗教戰爭。這些雜亂的狂熱大軍令數以萬計的猶太人無辜被殺。 公元14世紀,歐洲黑死病流行,死亡無 數。因著潔淨條例,很多猶太人倖免於難,但 當時的社會卻遷怒猶太人,誣告他們在井裡下 毒,陰謀殺害基督徒。及至14、15世紀,西班牙更迫令猶太人脫離猶太教,受洗 加入教會,不然就被驅逐出境。 最悲慘的莫過於二次世界大戰的「600萬大 屠殺」,當時教會沒有譴責,只有個別人士仗義 冒險,將猶太人藏起來〔猶太人認為希 特勒是基督徒〕。 在這些恩恩怨怨裡,可見猶太人對基督教的 成見很深,這些都不能一朝一夕被化解。
  
                         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 
     在現代,雖然反猶言論及行動現已被所有歐美國家的法律所禁止,甚至列入仇恨犯罪,但反猶事件仍不時發生。 
     然而,千年的殘酷迫害並沒有使猶太民族滅絕,恰好相反,卻似乎使猶太民族更加堅定返回故鄉復國的決心。 猶太人復國主義的奠基人摩西赫斯(1812一1875他在1862年出版《羅馬與耶路撒冷》一書中,闡明了建立巴勒斯坦猶太人國家的理想。 隨後猶太人復國運動迅速發展起來。 18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佈建國,猶太人持續1800多年的流散終於宣告結束。 

 




2020年2月18日 星期二

俄羅斯東正教

姪女問有關俄羅斯東正教的事,好,容我一一道來。
         莫斯科俄羅斯東正教會 (Cathedral Sq in Kremlin)    
      話說耶穌死後,門徒慘受迫害。好不容易等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大帝繼位,據說在戰鬥中憑十字架庇佑打了勝仗而皈依了基督教,成為第一個信奉基督的羅馬皇帝。從此基督教從一個受壓迫的窮人宗教變成了富裕的權貴宗教。380年,基督教正式成為羅馬帝國國教。      
      陳獨秀說得對:「黨內無派,千奇百怪」—「在組織內如果沒有不同意見的派別存在,倒是令人感到十分奇怪的事。」政黨如此,教會亦然。      
      君士坦丁問鼎九五之尊後,為了穩定帝國的東部,於公元330年將都城從羅馬遷至博斯普魯斯海峽邊的拜占庭,稱之為「新羅馬」,這就是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就此分為東西兩半(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公元395年,羅馬帝國正式分裂,基督教亦分成東西兩派。西派以拉丁語區為中心,名為天主教;東派則在羅馬帝國東部形成,有其特殊的歷史環境,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使用希臘語,自稱「正教」(Orthodox),意謂保有正統教義,又因地處東方,稱為「東正教」。因為政治環境變遷,語言隔絕,地理分割,東方教會和西方教會漸行漸遠。公元8世紀到9世紀的聖像破壞運動加大了二者的分歧。西方教會始終堅持偶像崇拜,與大搞偶像破壞的拜占庭格格不入。破壞運動對拜占庭帝國造成了深遠影響。8世紀後期,查理大帝統一了德國、法國和意大利北部。此時已經皈依羅馬教會的查理派遣傳教士向斯拉夫人傳教。但拜占庭帝國不想看到臨近的斯拉夫人變成羅馬的信徒,想讓他們歸信東方教會。因此, 公元862年,拜占庭帝國皇帝米海爾三世(Michael IIL)派遣會斯拉夫語的西里爾和美多德(Saints Cyril and Methodius)去斯拉夫地區傳教。但斯拉夫地區只有斯拉夫語,沒有文字,西里爾和美多德以希臘字母為藍本,創造了新的文字,便於傳教,這就是西里爾字母。他們用西里爾文字翻譯了《聖經》的一部分,打下了東歐、巴爾幹、南俄羅斯各地斯拉夫人受洗的基礎。證據顯示,866至867年間,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佛提烏斯或依纳爵(Patriarch Photius or Patriarch Ignatios)派首個基督教主教往諾夫哥羅德公國(Novgorod)。公國原為基輔羅斯地區(Kievan Rus)的一部分,是維京人的後裔,俗稱「羅斯之地」,是三個現代東斯拉夫民族國家(白俄羅斯、俄羅斯及烏克蘭)的前身,1236—1240年才為拔都西征時所滅。       
      在羅斯之地傅教,卓有成效。945年或者957年羅斯統治者基輔的奧麗加(Olga)領洗。君士坦丁堡為她舉行了正式的歡迎儀式。奧麗加的孫子基輔的弗拉基米爾( Vladimir)正式將基督教立為國教。整個羅斯於988年受洗。弗拉基米爾接受東羅馬帝國教士的洗禮,並命令其子民同受洗禮。       
      東西方教會在基督教誕生的頭一千年,儘管時常產生分歧,但始終沒有決裂,表面上維持合一。他們共同信奉的《尼西亞信經》(Nicene Creed),說聖靈由聖父而出,但查理大帝在9世紀時,在其中添加了「和聖子」,變成了:聖靈由聖父和聖子而出。這句話在接下來的數個世紀裏,引發了東西教會間的諸多矛盾。東方教會認為,修改信經內容是極大的褻瀆。      
      除了教義上的矛盾,東方教會和西方教會在宗教儀式、羅馬主教的地位等方面也存在諸多差異。 矛盾在11世紀初年達到頂點,皈依了天主教的諾曼人侵擾了意大利南部,強迫那裏的東方教會教堂採用拉丁儀式,為了報復,君士坦丁堡牧首米海爾一世(Michael I) 則禁了城內的拉丁宗教儀式。為此,羅馬教宗派遣特使樞機主教宏伯特(Humbert )前往君士坦丁堡,與東方教會就二者分歧商談。但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雙方劍拔弩張。      
      1054年7月16日,在聖索菲亞宗座聖殿的一次禮拜儀式上,宏伯特宣佈將君士坦丁堡牧首逐出教籍,牧首還以顏色,也宣佈開除羅馬教宗。東西方教會分裂成西方的天主教和東方的東正教,史稱「東西教會大分裂」。之後雖然有人想要撮合東西教派的和好,但是都沒有能夠成功,這種分裂一直持續到了現在。
              伊斯坦布爾聖索菲亞宗座聖殿(its full name in Greek is Ναός τῆς Ἁγίας τοῦ Θεοῦ Σοφίας, "Shrine of the Holy Wisdom of God")
      兩大教會分裂後,羅馬天主教會在西歐逐漸演變成政教合一的勢力,甚至曾短暫凌駕於各國世俗王公之上。東正教則由於東羅馬帝國的日漸衰落,不得不面對外族入侵的困境。當時,為了抵禦伊斯蘭國家的入侵,東羅馬帝國皇帝曾多次試圖調解兩大教會的關係,希望基督教世界能團結起來一致對外,但結果適得其反。十字軍東征期間,原本宣稱是基督教徒對穆斯林的聖戰,居然一度演變為基督教徒間的自相殘殺。經過十字軍的蹂躪,東羅馬帝國徹底走向衰落。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大軍攻陷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宣告滅亡。盡管東正教仍得以保存,但作為其象征的聖索菲亞大宗座聖殿被改為清真寺。於是,一部分東正教教徒轉而北上,尋求新的發展空間。   
      1472年,莫斯科公國的伊凡三世迎娶了末代東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亞·帕列奧羅格公主,自視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將索菲亞帶來的拜占庭象徵雙頭鷹奉為國徽,並稱自己為「沙皇」(意為羅馬帝國皇帝凱撒)。俄羅斯東正教會的地位隨之不斷上升,逐漸取代希臘東正教會的地位。                  
      東正教與天主教不同,沒有統一的領導中心,可以獨立自主,各自為政。俄羅斯正教會是其分支之一,使用的是斯拉夫語。十月革命前是俄羅斯的國教,十月革命後,與蘇共妥協,修正了教義,使之帶有社會主義的色彩,因而得以倖存而未被廢除。從信仰實踐上看,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基督教)彷彿是三種不同的宗教,但從宗教理論上看,他們是同一種宗教的三個不同派別。對基督教自身而言,信仰實踐和理論言說同樣重要。但從文化學角度,作為一種言說方式,東正教神學具有鮮明的特色。     
       近代以來,隨著國際政治格局的變遷,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都曾遭遇種種困境,而旨在促進這兩大教派和解的努力也日趨頻繁。      
      1910年,基督教新教在愛丁堡發起舉行世界基督教大會,羅馬天主教會與東正教會都曾派出代表到場,並共同協商有關教會合一等事項。1961年,俄羅斯東正教會還加入了成立於1948年的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與此同時,雙方都開始努力釋放一些積極信號以促進和解。1964年1月4日,羅馬天主教宗保羅六世出訪中東,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前往耶路撒冷朝拜的教宗。1965年12月7日,保羅六世在耶路撒冷歷史性地會見了君士坦丁堡牧首阿特那哥拉斯一世(Athenagoras)。當天,兩大教會分別在羅馬和法納耳宣讀相互寬恕書,取消了1054年雙方互相宣布的絕罰處分。2000年8月14日,俄羅斯正教會主教公會議發布了俄羅斯正教會對待其仔基督教派信徒的基本原則。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向其他基督教派,並宣稱合一是各個教會的任務之一。原則中堅持正教會在神聖傳統上具有不二的見證,保存著最完整的基督教傳統,並認為唯一的普世教會是正教會。正教會認為各教派之間不應互相「傳教」以使人皈依其教派。2016年2月12日,羅馬教宗方濟各和俄羅斯正教大牧首基里爾在古巴會晤。這是羅馬教宗與俄羅斯大牧首第一次會晤, 重點不在重修舊好,而是共同應對中東和非洲地區的基督教遭受的迫害。
              愛丁堡 世界基督教大會會場(Conference Hall 1910 )    
      歐洲人對俄羅斯人的歧視,主要是從文藝復興之後開始的,是一種文化上的優越感,認為俄羅斯一片蠻荒,没有繪畫、音樂、文藝等精緻的文化。事實上也確是如此。
      從彼得大帝開始,俄羅斯開始全面向西方看齊,希望能擺脫被視為「東方的野蠻人」,從軍事、文化文化、習俗等方面學習西方。之後宫廷中一度使用法语。在多年的厚積之後,终於在19世纪迎来了黄金時期,產生了普希金、柴可夫斯基等。然而,俄羅斯社會嚴重割裂,上層已經西化了,下層還中世纪。這種狀態给了國際革命家機會,列寧托洛茨基的冒險成功了。之後的戰爭和反覆的清洗,俄羅斯又一夜之間打回原形。
      從民族上面去看,俄羅斯人属於斯拉夫民族。斯拉夫民族在欧歐洲人看來是一個低等的民族,英語奴隸(slave)一詞就是來自斯拉夫。不僅英國人不喜歡斯拉夫人,德國人也不歡斯拉夫人。歐洲绝大多數都是日耳曼人的後裔。還有就是從宗教方面去看,蘇聯人信奉的是東正教,而歐洲人信奉的绝大多數都是天主教。東正教的教義和天主教的教義有很大的不一樣,這就决定了他們之間會有矛盾。
    為什麼以色列比較親俄?從下列數據中就可見一斑。      
       以色列被認為是前蘇聯之外,世界上唯一說俄語的人。除了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外,俄語是以色列的第三大使用語言。有8萬以色列人居住在莫斯科,而在以色列境內則有數以十萬計的俄羅斯公民;在以色列境內,說流利俄語的以色列人約有150萬。      
      多年來,以色列是許多俄羅斯猶太人的避難所。蘇聯解除對猶太人退伍軍人移民的禁令後,蘇聯猶太人在70年代,向以色列大規模移民;90年代尤其如此。在冷戰時期, 以色列和俄羅斯是對立的。 然而,隨著親以的普京上台,以俄的關係顯著改善。2001年親俄的沙龍當選,亦拉近兩者之間的距離。
                 此外,此外,在蔑視俄羅斯文明的同時,西方又對俄羅斯「坐大」懷有強烈的恐懼。普京在蘇聯解體前雖然是一個忠心的KGB特工,但他仍然自稱虔誠的東正教信徒,每年都會到受洗的教堂參與崇拜。而他對俄羅斯復興的夙願,亦令他看中俄羅斯東正教,積極將教會吸納成為政府機器的一部分,將俄國的影響力推向前蘇聯加盟國,甚至更遠。俄國東正教成普京政治武器,所以他說聲「我們都是基督徒」,是會令西方害怕的。
        聖彼得堡聖以撒座堂(St. Isaac's Cathedral )  

2020年2月17日 星期一

憶奧克蘭(Auckland)


怎樣才算世界最佳宜居城市?如果你到奧克蘭(Auckland),看見那裏有眾多的遠足徑和十幾個迷人的度假島嶼,人人開車半小時就可以徒步旅行或倘佯在陽光下享受生活,而且有佳餚美酒,淋漓滿目的商場,襯托著歡快的玻里尼西亞文化節奏,你還想遷居嗎? 


        鷸鴕(kiwi),新西蘭國鳥,喙長,不能飛
     銀葉蕨(Kaponga)因其葉子為白色而成為毛利人的信仰對象,並且也是紐西蘭的象徵之一,是紐西蘭國徽的組成圖案。 
不過對許多華人遊客來說,奧克蘭這個多元文化的城市並不吸引,因為法規的關係,那裏的百貨公司、商店多在下午五點打烊,想要在最熱鬧的皇后街(Queen St.)購物、逛街,也未免是太煞風景了。所以他們認為這個城市不夠繁榮,不像世界其他大城市。其實要體會奧克蘭的獨特,就一定要多留幾天,才能享受休閒購物、珍饈美饌和它那如畫的風光。
          好好休息
         在步行徑上漫步
      仔細品味
      到動物園去觀察
      新西蘭主要由兩大島嶼組成,即北島和南島。不說不知道,新西蘭的國土由北到南竟長達1600公里!奧克蘭是北島最大的城市,雖然沒有南島的冰河和湖泊,但在附近遊覽火山和溫泉,還是頂寫意的。

      在奧克蘭市區散步,不僅可以看看這個多元種族的城市風光,也可以感受不同人種在此相處的氛圍。
                     在市區散步
天空塔(Sky Tower)是南半球最高的獨立建築物 ,也是奧克蘭的地標,細細長長像針一般直立於地面,不論在奧克蘭哪個方向都能瞧見它。在天空塔上有兩層餐廳。一層是「Orbit」,設有旋轉座椅,每小時旋轉360度;另一層是咖啡廳層,並有兩個觀景台(包括部分玻璃地板),都可眺望整個奧克蘭市景,視野非常棒,另有刺激的高空彈跳活動等著勇者挑戰。
                    任何地方都可以看到天空塔
       每小時旋轉360度的餐廳
        無敵景觀
      或者驅車直上獨樹崗 (One Tree Hill),欣賞羊群或牛群在大片大片的綠色草地上吃草。這裏之所以稱為獨樹崗,是因為山頂附近曾經矗立著一顆松樹而得名。現在這顆松樹已經不在了,只有一座紀念碑代替。事情是這樣的:現在的康瓦耳( Cornwall Park) 公園是「奧克蘭之父」坎貝爾( John Logan Campbell )捐贈土地興建的。1901年他捐贈時,提出唯一的要求,就是要為毛利人豎立紀念碑,以表達他個人對毛利人偉大成就和精神的仰慕。站在山頂上,整個城景與海景映入眼簾,非常壯觀。
           坎貝爾紀念碑
        綠油油的草地,無限的視野
      奧克蘭戰爭紀念博物館(Auckland War Memorial Museum)位在凸起的山丘頂部,建築壯觀美麗,為新古典主義風格,館內收藏集中於紐西蘭歷史、自然史以及軍事史。
              毛利法庭原裝尺碼(網絡相).
         展覽廳(網絡相)
            文化表演   

薩瓦奇紀念公園 (Michael Joseph Savage Memorial Park)位在海岸旁的一個小山丘,擁有廣大的花園與草坪,與奧克蘭市中心隔著海洋相望。


         薩瓦奇--新西蘭工會領袖,同時也是新西蘭工黨創始人之一,社會活動家,紐西蘭總理
     奧克蘭的港口(Viaduct Basin)較特別的是停滿了私人帆船,是全世界擁有最多帆船的城市,有帆船之都的別名,從港口的另一側看更為壯觀。
新西蘭漁產豐富,擁有世界第四大專屬經濟區,是著名的海鮮之國。到新西蘭旅遊,當然要品嚐美味的青口貝、大龍蝦、三文魚、鮑魚等等。可惜近年來,這些著名的海鮮多數是出口去了。在新西蘭本土反而難得有機會像以前那樣大快朵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