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8日 星期二

俄羅斯東正教

姪女問有關俄羅斯東正教的事,好,容我一一道來。
         莫斯科俄羅斯東正教會 (Cathedral Sq in Kremlin)    
      話說耶穌死後,門徒慘受迫害。好不容易等公元312年,君士坦丁大帝繼位,據說在戰鬥中憑十字架庇佑打了勝仗而皈依了基督教,成為第一個信奉基督的羅馬皇帝。從此基督教從一個受壓迫的窮人宗教變成了富裕的權貴宗教。380年,基督教正式成為羅馬帝國國教。      
      陳獨秀說得對:「黨內無派,千奇百怪」—「在組織內如果沒有不同意見的派別存在,倒是令人感到十分奇怪的事。」政黨如此,教會亦然。      
      君士坦丁問鼎九五之尊後,為了穩定帝國的東部,於公元330年將都城從羅馬遷至博斯普魯斯海峽邊的拜占庭,稱之為「新羅馬」,這就是君士坦丁堡。羅馬帝國就此分為東西兩半(東羅馬帝國又稱拜占庭帝國)。公元395年,羅馬帝國正式分裂,基督教亦分成東西兩派。西派以拉丁語區為中心,名為天主教;東派則在羅馬帝國東部形成,有其特殊的歷史環境,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使用希臘語,自稱「正教」(Orthodox),意謂保有正統教義,又因地處東方,稱為「東正教」。因為政治環境變遷,語言隔絕,地理分割,東方教會和西方教會漸行漸遠。公元8世紀到9世紀的聖像破壞運動加大了二者的分歧。西方教會始終堅持偶像崇拜,與大搞偶像破壞的拜占庭格格不入。破壞運動對拜占庭帝國造成了深遠影響。8世紀後期,查理大帝統一了德國、法國和意大利北部。此時已經皈依羅馬教會的查理派遣傳教士向斯拉夫人傳教。但拜占庭帝國不想看到臨近的斯拉夫人變成羅馬的信徒,想讓他們歸信東方教會。因此, 公元862年,拜占庭帝國皇帝米海爾三世(Michael IIL)派遣會斯拉夫語的西里爾和美多德(Saints Cyril and Methodius)去斯拉夫地區傳教。但斯拉夫地區只有斯拉夫語,沒有文字,西里爾和美多德以希臘字母為藍本,創造了新的文字,便於傳教,這就是西里爾字母。他們用西里爾文字翻譯了《聖經》的一部分,打下了東歐、巴爾幹、南俄羅斯各地斯拉夫人受洗的基礎。證據顯示,866至867年間,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佛提烏斯或依纳爵(Patriarch Photius or Patriarch Ignatios)派首個基督教主教往諾夫哥羅德公國(Novgorod)。公國原為基輔羅斯地區(Kievan Rus)的一部分,是維京人的後裔,俗稱「羅斯之地」,是三個現代東斯拉夫民族國家(白俄羅斯、俄羅斯及烏克蘭)的前身,1236—1240年才為拔都西征時所滅。       
      在羅斯之地傅教,卓有成效。945年或者957年羅斯統治者基輔的奧麗加(Olga)領洗。君士坦丁堡為她舉行了正式的歡迎儀式。奧麗加的孫子基輔的弗拉基米爾( Vladimir)正式將基督教立為國教。整個羅斯於988年受洗。弗拉基米爾接受東羅馬帝國教士的洗禮,並命令其子民同受洗禮。       
      東西方教會在基督教誕生的頭一千年,儘管時常產生分歧,但始終沒有決裂,表面上維持合一。他們共同信奉的《尼西亞信經》(Nicene Creed),說聖靈由聖父而出,但查理大帝在9世紀時,在其中添加了「和聖子」,變成了:聖靈由聖父和聖子而出。這句話在接下來的數個世紀裏,引發了東西教會間的諸多矛盾。東方教會認為,修改信經內容是極大的褻瀆。      
      除了教義上的矛盾,東方教會和西方教會在宗教儀式、羅馬主教的地位等方面也存在諸多差異。 矛盾在11世紀初年達到頂點,皈依了天主教的諾曼人侵擾了意大利南部,強迫那裏的東方教會教堂採用拉丁儀式,為了報復,君士坦丁堡牧首米海爾一世(Michael I) 則禁了城內的拉丁宗教儀式。為此,羅馬教宗派遣特使樞機主教宏伯特(Humbert )前往君士坦丁堡,與東方教會就二者分歧商談。但矛盾已經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雙方劍拔弩張。      
      1054年7月16日,在聖索菲亞宗座聖殿的一次禮拜儀式上,宏伯特宣佈將君士坦丁堡牧首逐出教籍,牧首還以顏色,也宣佈開除羅馬教宗。東西方教會分裂成西方的天主教和東方的東正教,史稱「東西教會大分裂」。之後雖然有人想要撮合東西教派的和好,但是都沒有能夠成功,這種分裂一直持續到了現在。
              伊斯坦布爾聖索菲亞宗座聖殿(its full name in Greek is Ναός τῆς Ἁγίας τοῦ Θεοῦ Σοφίας, "Shrine of the Holy Wisdom of God")
      兩大教會分裂後,羅馬天主教會在西歐逐漸演變成政教合一的勢力,甚至曾短暫凌駕於各國世俗王公之上。東正教則由於東羅馬帝國的日漸衰落,不得不面對外族入侵的困境。當時,為了抵禦伊斯蘭國家的入侵,東羅馬帝國皇帝曾多次試圖調解兩大教會的關係,希望基督教世界能團結起來一致對外,但結果適得其反。十字軍東征期間,原本宣稱是基督教徒對穆斯林的聖戰,居然一度演變為基督教徒間的自相殘殺。經過十字軍的蹂躪,東羅馬帝國徹底走向衰落。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大軍攻陷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宣告滅亡。盡管東正教仍得以保存,但作為其象征的聖索菲亞大宗座聖殿被改為清真寺。於是,一部分東正教教徒轉而北上,尋求新的發展空間。   
      1472年,莫斯科公國的伊凡三世迎娶了末代東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亞·帕列奧羅格公主,自視為羅馬帝國的繼承者,將索菲亞帶來的拜占庭象徵雙頭鷹奉為國徽,並稱自己為「沙皇」(意為羅馬帝國皇帝凱撒)。俄羅斯東正教會的地位隨之不斷上升,逐漸取代希臘東正教會的地位。                  
      東正教與天主教不同,沒有統一的領導中心,可以獨立自主,各自為政。俄羅斯正教會是其分支之一,使用的是斯拉夫語。十月革命前是俄羅斯的國教,十月革命後,與蘇共妥協,修正了教義,使之帶有社會主義的色彩,因而得以倖存而未被廢除。從信仰實踐上看,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基督教)彷彿是三種不同的宗教,但從宗教理論上看,他們是同一種宗教的三個不同派別。對基督教自身而言,信仰實踐和理論言說同樣重要。但從文化學角度,作為一種言說方式,東正教神學具有鮮明的特色。     
       近代以來,隨著國際政治格局的變遷,羅馬天主教與東正教都曾遭遇種種困境,而旨在促進這兩大教派和解的努力也日趨頻繁。      
      1910年,基督教新教在愛丁堡發起舉行世界基督教大會,羅馬天主教會與東正教會都曾派出代表到場,並共同協商有關教會合一等事項。1961年,俄羅斯東正教會還加入了成立於1948年的世界基督教會聯合會。與此同時,雙方都開始努力釋放一些積極信號以促進和解。1964年1月4日,羅馬天主教宗保羅六世出訪中東,成為歷史上第一位前往耶路撒冷朝拜的教宗。1965年12月7日,保羅六世在耶路撒冷歷史性地會見了君士坦丁堡牧首阿特那哥拉斯一世(Athenagoras)。當天,兩大教會分別在羅馬和法納耳宣讀相互寬恕書,取消了1054年雙方互相宣布的絕罰處分。2000年8月14日,俄羅斯正教會主教公會議發布了俄羅斯正教會對待其仔基督教派信徒的基本原則。以更積極的態度面向其他基督教派,並宣稱合一是各個教會的任務之一。原則中堅持正教會在神聖傳統上具有不二的見證,保存著最完整的基督教傳統,並認為唯一的普世教會是正教會。正教會認為各教派之間不應互相「傳教」以使人皈依其教派。2016年2月12日,羅馬教宗方濟各和俄羅斯正教大牧首基里爾在古巴會晤。這是羅馬教宗與俄羅斯大牧首第一次會晤, 重點不在重修舊好,而是共同應對中東和非洲地區的基督教遭受的迫害。
              愛丁堡 世界基督教大會會場(Conference Hall 1910 )    
      歐洲人對俄羅斯人的歧視,主要是從文藝復興之後開始的,是一種文化上的優越感,認為俄羅斯一片蠻荒,没有繪畫、音樂、文藝等精緻的文化。事實上也確是如此。
      從彼得大帝開始,俄羅斯開始全面向西方看齊,希望能擺脫被視為「東方的野蠻人」,從軍事、文化文化、習俗等方面學習西方。之後宫廷中一度使用法语。在多年的厚積之後,终於在19世纪迎来了黄金時期,產生了普希金、柴可夫斯基等。然而,俄羅斯社會嚴重割裂,上層已經西化了,下層還中世纪。這種狀態给了國際革命家機會,列寧托洛茨基的冒險成功了。之後的戰爭和反覆的清洗,俄羅斯又一夜之間打回原形。
      從民族上面去看,俄羅斯人属於斯拉夫民族。斯拉夫民族在欧歐洲人看來是一個低等的民族,英語奴隸(slave)一詞就是來自斯拉夫。不僅英國人不喜歡斯拉夫人,德國人也不歡斯拉夫人。歐洲绝大多數都是日耳曼人的後裔。還有就是從宗教方面去看,蘇聯人信奉的是東正教,而歐洲人信奉的绝大多數都是天主教。東正教的教義和天主教的教義有很大的不一樣,這就决定了他們之間會有矛盾。
    為什麼以色列比較親俄?從下列數據中就可見一斑。      
       以色列被認為是前蘇聯之外,世界上唯一說俄語的人。除了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外,俄語是以色列的第三大使用語言。有8萬以色列人居住在莫斯科,而在以色列境內則有數以十萬計的俄羅斯公民;在以色列境內,說流利俄語的以色列人約有150萬。      
      多年來,以色列是許多俄羅斯猶太人的避難所。蘇聯解除對猶太人退伍軍人移民的禁令後,蘇聯猶太人在70年代,向以色列大規模移民;90年代尤其如此。在冷戰時期, 以色列和俄羅斯是對立的。 然而,隨著親以的普京上台,以俄的關係顯著改善。2001年親俄的沙龍當選,亦拉近兩者之間的距離。
                 此外,此外,在蔑視俄羅斯文明的同時,西方又對俄羅斯「坐大」懷有強烈的恐懼。普京在蘇聯解體前雖然是一個忠心的KGB特工,但他仍然自稱虔誠的東正教信徒,每年都會到受洗的教堂參與崇拜。而他對俄羅斯復興的夙願,亦令他看中俄羅斯東正教,積極將教會吸納成為政府機器的一部分,將俄國的影響力推向前蘇聯加盟國,甚至更遠。俄國東正教成普京政治武器,所以他說聲「我們都是基督徒」,是會令西方害怕的。
        聖彼得堡聖以撒座堂(St. Isaac's Cathedral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