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10日 星期一

回味牛津

我從事翻譯半生,深感翻譯之不易。從前沒有「谷歌」、「百度」等搜尋引擎,不能上網,不能作雲端運算,更沒有機器翻譯服務。前人讀書,見有好的句子或詞語,便摘抄下來,稱為「劄記」。劄記就是指記錄讀書時的心得、體會。正所謂「或學而有得,或思而有得,輒札記之」。先父嘗告我,要學習江浙學人之精於做劄記。我自愧不如,將勤補拙仍無濟於事。斷斷續續嘗試,至今還保存一些各式各樣的卡片。
      香港人名地名的翻譯,往往鬧出笑話。比如,Public Square Street,譯成「公眾四方街」,多年不改。後來政府受不了嘲笑,才改為「眾坊街」。香港人又經常以英文自豪,亦因此而自暴其短。比如,Salisbury Road 譯疏利士巴利道(現改為梳士巴利道 )。 原因是不知曉英國人的讀法。其實翻譯無他途,除熟悉原文外,還要觸類旁通。手有斧柯, 龜山何懼?看見「西班牙」、「希臘」、「德意志」等等譯名,便知是出自名家之手。所謂名家就是因為他們掌握了某一事物的知識或規律,有能耐進而推知同類事物的知識或規律。如果EspañaΕλλάς (Hellás)  ,Deutschland是按英語音譯,不跟原文,那就完全走樣了。
     我去過英國四次,深知英語讀音之飄忽難猜,世上無出其右。所以每到一個地方,總會請教當地人。不然就會把鼎鼎大名的足球明星Beckham唸為碧咸或贝克汉姆了。要知道這字h是不發音的。這樣的例子多不勝數,到處陷阱,不可不防。
     牛津(Oxford)的譯法又是個典範。簡單明瞭,先輩功不可沒。現代人板斧雖多,水準卻每況愈下,對比前人,能不自形慚愧?
    牛津,即牛拉車可涉水而過的淺灘。時光飛逝,這個 9世紀建立的淺灘渡口,轉眼已成為英國皇族和學者的搖籃。除了學校,商業企業遍佈牛津各個角落,特別是高科技企業,又使這座古老的城市煥發出青春的活力。它擁有的牛津大學,有記錄的授課歷史可追溯到1096年,是英語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學,也是世界上現存第二古老的高等教育機構 。
   牛津城是由數十個學院(Colleges)所組成,這些學院遍佈整個牛津城,也就是牛津的每一條街上幾乎都有學院。所以牛津大學其實就是牛津城了!牛津大學這個最古老的學術聖殿,沒有圍牆和校門之界,學術氣息濃厚,使它成為莘莘學子夢昧以求的天堂。
        牛津市中心(互聯網相片)
              Radcliffe Camera  9/77
     我曾分別於1977,1987和2001訪問過牛津。頭兩次有點走馬看花。2001年得南京金陵神學院徐氏夫婦熱情接待,更兼徐太太任職大學,憑她的身份,大大方便我對牛津著名學府的觀摩。我們首先要到的是衛斯理紀念堂,於是跑到 Cornmarket Street(穀物市場街)。那是牛津的主要購物街,南北走向,介於卡爾法克斯塔(Carfax Tower)與莫德林(或稱抹大拉)街之間。途中我們經過 Golden Cross Inn(金十字架客棧)。這是牛津一個主要購物街道和行人專用區,但它卻使我想起英國一段血腥的歷史。
              在穀物市場街可以看見基督堂的湯姆塔 攝於 9/1977
                   卡爾法克斯塔 9/1977
    話說亨利八世(1491年-1547),為了休妻另娶新后而與當時的羅馬教皇反目,推行宗教改革,並通過一些重要法案,容許自己另娶,又將當時英國主教立為英國教會大主教,使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自己則成為英格蘭最高的宗教領袖,並解散教廷在國內的修道院,使英國王室的權力因此達到頂峰。時任坎特伯雷大主教克蘭默(Thomas Cranmer,1489-1556),不但為亨利八世的離婚問題運籌帷幄,還主持了亨利八世和安博琳(Anne Boleyn)的婚禮,更帶領英國教會脫離羅馬教廷。好了,等到綽號「血腥瑪麗」的瑪麗一世(1516-1558)登基 (1553年10月1日),復仇的機會終於來了。她恢復羅馬天主教(舊教),取代她父親亨利八世提倡的盎格魯教派(新教)。
     從個人角度來說,克蘭默是凱瑟琳和瑪麗母女的敵人,正是由於克蘭默導致了凱瑟琳王后和亨利的婚姻無效,瑪麗也因此而淪為私生女。 瑪麗從小被迫與母親分離,後來也不獲亨利的寵愛,還得無奈地背叛自己的天主教信仰, 所以政權穩固後便開始進行復仇行動。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項是撤銷原來的宗教改革法令,在英國恢復羅馬天主教信仰,強迫國會建立宗教法庭,審判新教徒。過程中,她下令燒死約300名宗教異端人士。
     回頭說這間客棧。被判為異端頭目的坎特伯雷大主教克蘭默,與及倫敦主教里德利(Nicholas Ridley )和溫徹斯特主教拉蒂默(Hugh Latimer )在押送審判前即被監禁在這間客棧的樓上,以致那幾間客房稱為「殉道者監房」。
           金十字架客棧
     衛斯理紀念堂位於市中心,1878年落成。事緣當時英國國教聖公會偏向於向上層社會傳福音,而長老會跟浸信會卻偏向中產階級、商人。約翰衛斯理於是專門向窮苦的下層勞工階級傳道。他和查理以感情豐富的方式宣講,其實在當時的教會文化中並不受歡迎,特別對當時講求冷靜的英國國教聖公會來說,是很大的極端,因此常被趕出教會外,不允許他們以這種熱情的方式在會堂裡講道。迫於無奈,他們只好著力在一些外面的基督徒小組(團契)裡講道,甚至舉辦露天的大型佈道會。他們最著名的露天講道是發生在金斯伍德(Kingswood)的曠野,向眾多礦工傳福音,宣稱「信靠耶穌」來獲得「內心平安喜樂」便是幸福。許多低下階層的人深受他們的講道所感動,紛紛歸信基督教。建堂是為了紀念約翰和查理衛斯理所發動的運動。
                                衛斯理紀念堂
       衛理公會第一個聚會所是新酒店大街(New Inn Hall Stree)東側的一座建築物。現在是布雷齊諾斯學院 (Brasenose College)一部份。牆上一塊纪念牌匾標明約翰衛斯理曾於1783年7月14日及其後多次在這裡講道。
 
從拉德克利夫廣場觀看聖母瑪利亞大學教堂。 左側是諸聖學院(All Souls College)的牆壁,最右側是布雷齊諾斯學院(Brasenose College)教堂。(互聯網相片)
      現在聖母瑪利亞大學教堂(University Church of St Mary the Virgin)還保留約翰衛斯理講道的講壇。大學教堂是牛津最大的主教堂,係一座後哥特式建築,已有近千年歷史,建築宏偉而華麗。它位於牛津市中心高街北側,對面是拉德克利夫廣場(Radcliffe Square)。牛津大學的增建,即以此為中心,所以教堂周圍完全被牛津大學的建築所環繞。教堂的尖頂咸認為是英格蘭最美麗的一處尖頂。鐘樓建於13世紀,登塔可欣賞牛津中心區景色。巴洛克式的教堂門廊建於1637年,其螺旋立柱是英國建築史上的一大創新。
            約翰衛斯理於1726年9月29日在這座15世紀的講壇上講道
      新學院(New College)是牛津大學中規模最大、資金最充沛的學院之一,座落於牛津市中部,時常有人稱之為最漂亮的建築群。它是第一個採用方庭院建築設計的學院,成為之後牛津多所學院模仿的對象。新學院與它的名字不同,事實上新學院是牛津大學中歷史最悠久的學院之一,距今已有620多年的歷史。
       新學院的方庭(互聯網相片)
   新學院的禮拜堂是學院中最重要也是最宏偉的建築,由學院的締造者威廉(William of Wykeham)親自設計。由於新學院最初的目標就是培養神職人員的高等學府,因此禮拜堂在學院中佔有很重要的份量。
                                   新學院禮拜堂祭壇背後墙牆壁上的雕飾 
    禮拜堂頂的橫樑是採用2呎見方(60平方公分),45呎(13.7公尺)長的巨大橡木製成的,為了保持大禮堂500年來的歷史風貌,所以必須只能用橡木更換。在上一世紀,要找到20棵巨大的橡樹已經不容易,就算有可能找到,但每一根橡木也許將花費至少25萬美元。在一籌莫展之際,園藝所來報告,1441年學院所擁有的森林,已經種植橡樹,可能是大禮堂的建築師早已考慮到後人會面臨的困境,所以當年就請園藝工人在學校所屬的森林上種植了一大批橡樹。他們甚至代代相傳一句話:“You don't cut them oaks, them's for the College Hall.”(你們不可砍伐這些橡樹,它們是要留給學院禮拜堂使用的。)如今,每一棵橡樹的尺寸都已遠遠超過了橫樑的需要。這真是一個讓人肅然起敬的消息!
     一邊行 一邊談,走到通往牛津大學巴利奧爾學院(Balliol)外,處於聖吉爾斯街(St Giles')、抹大拉街(Magdalen Street)和博蒙街(Beaumont Street)交匯處的殉道者紀念塔(Martyrs' Memorial)。塔上有克蘭默、里德利拉蒂默三人的雕像。殉道紀念塔完成於1843年,維多利亞哥德式風格,如同主教座堂的尖頂,這是由亨利威克斯(Henry Knox,1750-1806)設計的。
                                     互聯網相片
     在殉教士紀念碑對面便是聖約翰學院(St John's College)。這是牛津大學的一個大型學院。入口處是鑲嵌門,庭院建築精湛,花園歷史悠久,鬧中帶靜。1555年,由托馬斯·懷特爵士(Sir Thomas White)創建。聖約翰學院是牛津大學資金最充足的學院。
        從聖吉爾斯街(St Giles')看聖約翰學院(互聯網相片)
       往南走到基督堂學院(Christ Church)。 它享有不稱為College的特權,在牛津它通常稱為「The House」即「堂屋」,因基督堂同時是聖公會牛津教區的法政教堂(Canon Cathedral)。 這是牛津最大的學院,1525年由紅衣主教沃爾西(Thomas Wolsey,約1471-1530)創建。教堂式與王宮般建築制式,昭示學院及牛津大學在英國具有的超然至上地位,也似隱喻有着文化傳承使命的文化教育像宗教般神聖,更宣示學院及大學與王室教會的緊密關係。
   基督堂學院成立於1546年。與姊妹學院劍橋大學三一學院一樣,傳統上是所在大學最貴族化的學院,與英國政治淵源很深,曾在內戰時作為查理一世的臨時首都,在近代200年內產生了16位英國首相。
        基督堂學院的方庭




      進入這個世 界上唯一用作大教堂的小禮拜堂,只見雙拱頂的建築讓大堂顯得更加高大壯麗。 教堂的塔尖雖然不十分巨大,已是英格蘭的第一個尖頂。 14世紀安裝的大型窗格,使建築產生了哥特式的輕盈和空間感。 名家設計的鮮豔華麗的彩色鑲拼玻璃令教堂內的光線顯得光彩迷離。
          用作大教堂的小禮拜堂(互聯網相片)
       聖凱薩琳之窗(St. Catherine's Window) (互聯網相片) 
     禮拜堂裡面有一塊紀念洛克的石磚,大意是:「約翰洛克,1632~1704,審視道德哲學的西敏學者,『我知道這世上必存在著與謊言和錯誤相反的真理,而這是值得人們去追尋的。』」洛克的思想對於後代政治哲學的發展產生巨大影響,並且被廣泛視為啟蒙時代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和自由主義者。 他的著作也大大影響了伏爾泰和盧梭,以及許多蘇格蘭啟蒙運動的思想家和美國開國元勳。 他的理論反映在美國的獨立宣言上:「 我們認為下面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造物者創造了平等的個人,並賦予他們若干不可剝奪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
     基督堂另外一個景點是可以舉辦高桌晚宴的大餐廳。 長長的學生餐桌的盡頭,是導師就餐的高桌。 高桌背後,掛著亨利八世、伊麗莎白一世,以及紅衣主教沃爾西的畫像,他們大約是與這學院相關的最偉大的人物了;牆上掛的其他的畫像,都是這個學院歷代的傑出畢業生,而且新的畫像,還在不斷被掛上去。
      在中古時代有所謂高桌晚餐 (high table dinner)。這種正式莊嚴餐會主要的目的是,為學校的學生及教授們提供傳統正式的社交,並交換各種學習研究心得,幾百年來逐漸演變成像現在這樣,以社交的功能大於交換研究心得。
       位於正餐大廳盡頭的高桌(互聯網相片)
    如今在牛津大學、 劍橋大學、都柏林聖三一大學以及杜倫大學的學院中(也包括倫敦大學、曼徹斯特大學、多倫多大學等類似歷史悠久的學校),高桌指提供給學院的院士(Senior Common Room 成員)以及他們的客人使用的飯桌。這些桌子通常放置在高出地板的台子上,位於正餐大廳的盡頭。在正式場合,高桌上就座的人都穿著燕尾服,當然穿著學術袍也是正常的。學院的教授們至今也仍保留著與學生共同進餐的傳統,但是食堂的座位是按照級別劃分的。 比如餐廳的座位有「高桌」和普通之分,只有教授、資深研究員或訪問研究員等才能登上「高桌」,學生只能坐普通座位。 這也在某種程度上激勵學生刻苦學習,早日登上「高桌」。
     離開基督堂不遠,位於摩頓街上的摩頓學院 (Merton College)創立於1264年,擁有牛津大學最古老的四方庭(民眾方庭-Mob Quad),庭內的學院圖書館建於1373-8年,是英格蘭第一棟文藝復興時期的圖書館。中世紀時學院就在科學研究領域享有盛名,機械、幾何、物理等成就均相當傑出。此外它還擁有全牛津學院最大的禮拜堂(除了基督堂學院的座堂之外)以及有牛津古城牆一段重要部份環繞後花園。
       牛津最古老的學院建築-摩頓學院      
    摩頓學院的中庭是牛津唯一不舖草皮的,而是以一塊塊石板舖成,方庭中央有一座極特殊的塘鵝造形方位日晷儀 (Pelican Sundial),與旁邊的基督聖體學院 (Corpus Christi College)共享,但似乎是指基督聖體學院,因為塘鵝意含學院的名字:「corpus christi」,即「基督的身體」。據說,塘鵝將自己的血餵養自己的孩子,正如基督在聖體聖事中為他的追隨者捨棄自己的身體一樣。
Est (mihi) reposita,  justitiae corona 」(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摘錄自拉丁文武加大本(Vulgata, II Timotheum 4:8)。在中文提摩太後書是這樣說的:「 4:7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  4:8從此以後,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就是按著公義審判的主到了那日要賜給我的;不但賜給我,也賜給凡愛慕他顯現的人。」
        基督聖體學院位於摩頓學院和奧里爾學院之間,按學生人數計算,是牛津大學規模最小的學院之一。自創校至今,學院均以專長於教授古典文學而聞名。在歷史上,基督聖體學院曾參與譯制《英皇詹姆士欽定版聖經》。查爾斯·杜布爾(Charles Turnbull)於1581年豎立的座柱式日晷也是在學院庭院內。
      莫德林從摩頓學院經過牛津植物園,穿過高街,便是莫德林學院(或稱抹大拉學院,Magdalen College)。莫德林學院由溫徹斯特主教威廉創建於1458年,是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所有學院中最漂亮的一所,各種設備設施完善方便。 法律、歷史和英語專業拔類出萃,自然科學亦穩步前進。 學院高聳的方塔是牛津著名的地標。 外面的部分城牆像長城。莫德林塔、莫德林橋、鹿園都是世界著名的景觀。 在古代,莫德林橋是橫穿查韋爾河(Cherwell)的一座渡橋,這條河把學院與對面的植物園分割開來。 學院裡矗立著一座48米高的大塔樓,每年五月一日早上,學院的合唱團都會在塔樓頂上聚會唱歌,迎接節日,莫德林學院也因此被人們稱為「凝固了的音樂」 。
        View of the bridge looking towards central Oxford with Magdalen Tower in the background.橫穿查韋爾河(Cherwell)的一座渡橋 
      48米高的大塔樓及迴廊(互聯網相片)
      莫德林學院附近和該學院實際沒什麽關係的莫德林堂(Magdalen Hall),後來發展成牛津大學赫特福德學院,以嘆息橋著稱。
                     嘆息橋 
     牛津大學充滿了各種稀奇古怪的雕像、複雜精細的銘文和怪相滴水嘴獸(gargoyle)原意為喉嚨,至今一些滴水嘴獸仍用它們的石下巴包裹住屋頂排水口,把這些水管的排水孔昇華為了一件件小小的藝術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