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3日 星期日

猶太教與基督教

有人想進一步了解基督教和猶太教的關係。摩西是誰呢?他扮演什麼角色? 
上帝的名字 
      首先我要介紹上帝的名字。《聖經舊約》出埃及記三13-15明白記載,上帝對摩西說:「我是自有永有的。」又說:「你要對以色列人這樣說,那自有的打發我到你們這裡來……耶和華是我的名,直到永遠。」其實在希伯來聖經中,這名字是四個輔音字母,相當於拉丁字母YHWH,沒有元音 ,歷來稱為「四字聖名」。原來直到公元5世紀以前的古希伯來文抄本都是沒有加上母音字母的。那麼這四個子音怎發音呢?不要緊,摩西十誡中有「不可妄稱你上帝的名字」(出埃及記廿7)的嚴肅規定,平時大家尊之為至聖,才不敢貿貿然宣之於口,免得不經意間冒犯了上帝。其實懂得讀的亦只有祭司,而且只有贖罪節時,他們在耶路撒冷的聖殿至聖所裡面禱告祈求贖罪,才能直接讀出這個字的發音。一般人看見這「四字聖名」,自動將之改讀為adonai,即「我主」,作替。 
      公元70年聖殿被毀,猶太祭司傳統中斷。於是這個字的正確讀法就漸漸失傳。多數學者認為,可以把 adonai的三個元音e、o、a標注在「四字聖名」  即Y、H、W、H之中,拼讀起來,就成為Yehowah(或作Jehowah,耶和華)。耶和華這個發音在歐洲中古世紀後盛行,但近代聖經學者為尋找上帝名字的正確發音,通過對照古代希臘文的舊約譯本(希臘文有標示原音),以及當代一些非猶太人對該詞讀音的描述,認為發音為「Yahweh」,可能較為正確。中文譯為雅威。有趣的是,這個名字「和合本」譯作「我是自有永有的」;天主教「思高聖經」作「我是自有者」;「英王欽定本」作「I AM THAT I AM」;「新國際譯本」作「 I will be what I will be」;「現代中文譯本」作「我是創始成終的主宰」;「新世界譯本」作「我要做甚麽,都必能成事」。顯然這裡所說的「是」,是指「成為」或「成事」。另外也要考慮,這是指一件未完成但肯定會發生的事,比較接近漢語的「我肯定將會是」。換句話説,這句話是一個保證。這裏不是指上帝自行存在,而是指他打算為别人成就甚麽事。上帝是否在告訴以色列人:「那必能成事的」差我到你們這裡來?他為了成就自己的旨意,無論要做甚麽,都一定做得到?
.Adonai (Lord) and Elohim (God)
希伯來聖經「四字聖名」各種文本的拼寫法,元音點以紅色顯示。 
 以色列 
      其次,上文提到希伯來人、以色列人和猶太人。他們究竟有甚麼分別?大體上他們是同一個民族,只是在該民族的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叫法,其中也包含些微的差異。 一般說來,「希伯來人」主要是用來稱呼從亞伯拉罕到摩西時期(大約從公元前2000年到公元前1250年的700多年間)的古猶太人。「以色列人」的名稱是希伯來人征服迦南的過程中開始出現的。據《創世記》載,希伯來人的第三代祖先原名雅各。一天夜裏,雅各與天使角力獲勝。天使說:「你的名,不要再叫雅各,要叫以色列,因為你同上帝同人較力,都得了勝。」從此雅各便以“以色列”為名,意為「與上帝角力取勝者」。後來,雅各娶妻納妾,共生了12個兒子,並發展成12個部落,統稱「以色列人」。「猶太人」最初只是希臘、羅馬人對猶太人的蔑稱,後逐漸為世界通用,失去貶義,凡以色列民族留存下來的後代均稱為、「猶太人」。於是猶太人與希伯來人、以色列人一脈相承,沿用至今,成為對這個民族的統稱。 
 摩西 
      上文又提到摩西十誡。摩西,天主教稱為梅瑟,一生坎坷。他的族人本來過著遊牧的生活,但由於家鄉鬧饑荒,祖宗雅各就帶著家人移居埃及。幾十年來,他們過著安樂的日子,可惜好景不常,禍患驟至。埃及人想出「用苛暴的手段奴役以色列人」,又命希伯來的接生婦殺掉所有男嬰,控制他們的人口。法老頒下敕令:「凡以色列人初生的男孩,都要扔進尼羅河裡。」摩西的父母生下孩子,知道躲藏不了,於是把嬰孩放進一個用紙莎草做的箱子裡,讓箱子浮在尼羅河上。恰好法老的女兒到河邊沐浴,發現嬰孩,收為己養,取名為摩西。 
     摩西在皇宮長大,學了埃及人的一切智慧;同時因緣際會,他的生母充當了他的乳娘,有充分時間教導他認識自己家族的歷史。一天,他看見一個以色列同胞受人毆打,命懸一線,於是殺了那個埃及人,被迫逃亡到西乃曠野,過了40年的放牧生活。後來他看見族人在埃及受苦,飽受煎熬,便率領被奴役的希伯來人離開埃及,前往一塊富饒的應許之地--迦南(巴勒斯坦的古地名,在今天約旦河與死海的西岸一帶)。 
      儘管摩西最終未能率領以色列人進入應許之地,卻在西乃山得蒙天啟,頒佈《十誡》。《十誡》是猶太經典《妥拉》(Torah)一部分,經常翻譯為律法。其實翻成「訓誨」更貼近原來的意思。在猶太人眼中,妥拉除了指律法外,兼有指示、命中目標的意思。摩西就是要藉誡命教導百姓徹底擺脫在埃及為奴的心態,捨棄因循依附的陋習
,成為獨立自主,歷史上首支尊奉一神論宗教的民族。若是這樣,可說是正中上帝所設置的紅心了。
       妥拉也可以說是《舊約》,特別是指《摩西五經》(Pentateuch)。《聖經》開頭的五卷書:《創世記》,《出埃及記》,《利未記》,《民數記》和《申命記》,據說是摩西寫的,所以稱為《摩西五經》。這五卷經文在猶太教的《聖經》中,是一整卷,不分開的。全經用最古老的希伯來文寫成,是猶太教最重要的經典之一,也是公元前6世紀以前唯一的希伯來法律匯編。它曾作為猶大國的國家法律規範;猶大國亡國後仍以習慣法的形式自動調節猶太人的生活。 
     《摩西五經》記載宇宙及人類受造的故事,也記錄了猶太人的歷史,以及上帝頒佈給猶太人的道德律和禮儀律。《摩西五經》表明它是猶太人生活的重心,也表明猶太信仰不斷學習並遵行上帝所賜的道德及禮儀律的決心。 
     摩西在整卷五經中地位顯赫,佔據了中心舞台。他帶領以色列人逃離埃及,一手製訂了猶太教的教義、教規和約法,信奉「獨一真神」雅威,不崇拜偶像;他把亞伯拉罕和他的家族這個大家庭以以更有效的方式組織起來,組成一個政治體制,鋪平進入迦南立國的道路。這位民族英雄有如此能耐,無怪後人稱之為「神人(man of God)」的先知,更傳為猶太教的創始人了。
Philippe de Champaigne.:摩西十誡 
猶太教 
     猶太教,中文曾俗稱挑筋教或一賜樂業教(Israel),是猶太人的信仰、價值觀和生活方式。 猶太教的中心信仰就是相信一位全能而獨一的永生真神。研讀律法 和遵守誡命是猶太教的主要重點。猶太人將聖經分為三部分,分別是妥拉(摩西五經),先知書和聖卷。希伯來聖經塔納赫(Tanakh,基督教及天主教稱為舊約聖經);此外,主要經典還包括口傳律法(Mishnah)、口傳律法註釋(Gemara)以及聖經註釋( Midrash)在內的他勒目(Talmud,為教導或學習之意)。 
基督教 
     眾所周知,基督教有三大主流宗派,分別是天主教、新教(即國人所說的基督教)及東正教。基督教脫胎於猶太教,原為猶太教聖經的舊約是新約教義和事件的基礎。由於基督教部分教義源流自猶太教,因而被認為是亞伯拉罕諸教之一。舊約新約係以耶穌的降生為區分點。基督教認為,舊約是先前的約,是上帝透過亞伯拉罕與猶太人的約定,建立上帝的與選民的關係;後面的約是藉著耶穌的降生與救贖,上帝與人設立的新約,是要世人(不是只有以色列人)都可以藉著耶穌基督的寶血贖罪,回歸與上帝合好,與上帝建立親密的關係。他們認為,舊約是預言,新約是解釋,兩者有不同的責任和目的。 
教義的分歧 
     基督教是在猶太教的基礎上衍生出來,借用了猶太教希伯來聖經和猶太教的許多詞彙,並把希伯來聖經的教義融入新約聖經中,自然與猶太教有相同或相近之處。但基督教有許多觀點,卻不是猶太人所能苟同的。比方基督教認爲耶穌就是《舊約》預言(預表)的救世主(彌賽亞、默西亞)。猶太教則根本不承認耶穌是先知,更不消說承認他是救世主了。這意味着在猶太教看來,基督教的典籍是編出來的,沒有正當性,所以基督教的上帝是假的,經典也是假冒的。又如「三位一體」。基督教相信上帝有聖父、聖子、聖靈(聖神)三個位格。聖父是萬有之源,聖子是耶穌基督,聖靈是上帝的靈。三者為同一本體、同一本質、同一屬性。聖父是上帝,聖子是上帝,聖靈是上帝,但只有一位上帝,而非三位上帝。猶太教認為雅威是一位一體,不信聖子和聖靈 ,所以這個「三一」觀不符希伯來聖經。 
     同樣,在基督教信仰中,有關耶穌基督的救贖,是基督教哲學中的崇高表現,亦是《聖經》中最重要的主題。耶穌基督的受死代贖是基督教最寶貴的一項信息。根據基督教的教義,耶穌基督的救贖所顯現的意義是與全人類都有關的,因為世人都犯了罪。「罪」字於古希臘文的原意,是矢不中的。從這個講法,罪就是不符合上帝的要求。因為罪使人與神隔絕,人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漸漸的化為無有。為了拯救世人,為人贖罪,耶穌有如逾越節羔羊,死於十字架上,作為祭品,除去世人的罪。同時,人因自己無力抗罪,成為罪奴而陷於絕境,但若相信(或信靠) 耶穌,就能被上帝赦免,在上帝面前成為一位無罪的「義人」。「因信稱義」因是基督信仰中的基礎福音信息。 
     另一方面,猶太教認為「不流血就不能贖罪」不符希伯來聖經;而且希伯來聖經中「逾越節羔羊」不是用於「贖罪」的,基督教把耶穌說成「完美贖罪的逾越節羔羊」並沒有希伯來聖經根據。另外,基督教的救贖觀著重信心和福音;猶太教的救贖觀則著重行為和律法。基督教相得救之道不在於人的努力,而在於神的恩典, 是本乎恩,也因著信。猶太教根本不信新約聖經,只信希伯來聖經,以及一些拉比的教導和人 為的遺傳。 
反猶活動 
     反猶活動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的動機和表現形式,但是其中也不乏共通性和延續性,例如將猶太人視為「謀殺救主基督的人」,因猶太公會與統治者希律亞基帕一世誣告耶穌死罪,最終被總督彼拉多釘在十字架上(妁公元30-33年),繼而又以威嚇、禁錮、鞭打、處死等手段阻止初期教會傳教,并處死司提反、西庇太的兒子雅各、公義者雅各。或詆毀猶太人是「貪婪、陰險」的民族;猶太集團「企圖控制世界」,是對世界一切政治和經濟問題的「幕後黑手」,需要問責等。 
    公元70年,聖殿被毀,猶太人就分散到世 界各地。自從基督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後,猶太人再 沒有社會地位。他們被看成是殺害耶穌的凶手, 羅馬教廷更默許和縱容官民仇視、排斥和屠殺猶 太人。公元11世紀末,羅馬教宗發動十字軍東 征,驅使50萬名信徒進行了百多年的宗教戰爭。這些雜亂的狂熱大軍令數以萬計的猶太人無辜被殺。 公元14世紀,歐洲黑死病流行,死亡無 數。因著潔淨條例,很多猶太人倖免於難,但 當時的社會卻遷怒猶太人,誣告他們在井裡下 毒,陰謀殺害基督徒。及至14、15世紀,西班牙更迫令猶太人脫離猶太教,受洗 加入教會,不然就被驅逐出境。 最悲慘的莫過於二次世界大戰的「600萬大 屠殺」,當時教會沒有譴責,只有個別人士仗義 冒險,將猶太人藏起來〔猶太人認為希 特勒是基督徒〕。 在這些恩恩怨怨裡,可見猶太人對基督教的 成見很深,這些都不能一朝一夕被化解。
  
                         波蘭奧斯威辛集中營 
     在現代,雖然反猶言論及行動現已被所有歐美國家的法律所禁止,甚至列入仇恨犯罪,但反猶事件仍不時發生。 
     然而,千年的殘酷迫害並沒有使猶太民族滅絕,恰好相反,卻似乎使猶太民族更加堅定返回故鄉復國的決心。 猶太人復國主義的奠基人摩西赫斯(1812一1875他在1862年出版《羅馬與耶路撒冷》一書中,闡明了建立巴勒斯坦猶太人國家的理想。 隨後猶太人復國運動迅速發展起來。 18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佈建國,猶太人持續1800多年的流散終於宣告結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