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2月26日 星期三

樂而忘憂的藝術殿堂─無憂宮

波茨坦(Potsdam)坐落於哈韋爾( Havel)河邊,是德國布蘭登堡州的州府,其北部與柏林相鄰(到柏林市中心約26公里),是柏林/布蘭登堡都市地區的一部分。 波茨坦之於德國正如溫莎之於英國:直到1918年,它是普魯士國王和德國皇帝的夏宮所在。市內湖泊眾多,有獨特的文化歷史建築,特別是德國境內最大的世界遺產一一無憂宮以及周邊的公園。二戰後期,即從1945年7月17日到8月2日,同盟國所召開的波茨坦會議,則是在市內的另一座宮殿,塞琪琳霍夫宮(Cecilienhof)召開的。當時美國總統杜魯門、英國首相邱吉爾和艾德禮和蘇聯元首史達林在這裡簽署了波茨坦協定;杜魯門、邱吉爾和中華民國元首蔣中正發表了波茨坦公告。

This is the inner courtyard of the Cecilienhof castle in the Neuer Garten park in Potsdam. The place has quite a history, since it was here that the declaration ending World War II in Europe was signed between Stalin, Churchill, and Truman in 1945. the red star of flowers in the center of the courtyard was planted by Russian soldiers for the Potsdam Conference.塞琪琳霍夫宮內庭
   柏林圍牆建起後,波茨坦不但與西柏林完全隔離,同時與東柏林的通勤時間也大為增加。橫跨哈韋爾河波的格林尼克大橋連接著波茨坦和西柏林,是冷戰時期一些被捕間諜互相交換的地點。
The Glienicke Bridge, used for exchanging spies during the Cold War格林尼克大橋
來到波茨坦,自然是要看無憂宮
無憂宮(Schloss Sanssouci),源自法文sans(無)-souci(憂慮),是布蘭登堡地區波茨坦最著名的霍亨索倫家族(Hohenzollern)宮殿。整個王宮及園林面積為90公頃,因建於一個沙丘上,故又稱「沙丘上的宮殿」。 無憂宮是18世紀德國建築藝術的精華,全部建築工程延續時間達50年之久。 雖經戰爭,但從未遭受炮火的轟擊,至今仍保存十分完好。
公元1745年至1747年根據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二世的草圖,設計洛可可式(Rococo)小型夏日宮殿。元1840年至1842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將建築物規模再作擴大,將兩邊側殿向外延伸。
199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無憂宮宮殿建築與其寬廣的公園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列入原因為:「無憂宮的宮殿與公園,可視為普魯士的凡爾賽宮」。它綜合了十八世紀歐洲城市和園庭的藝術流派,結合了當時君主制背景精神下的建築創意與地景設計。
君主制建築特色:為權力和榮耀的象徵,組成部分包括圓拱、拱頂和圓穹,最常使用的建築材料是磚、方形石塊和混凝土,並會對公共建築做些雕刻裝飾,還以一排排的柱廊組成建築物的正面,從建築物規模宏大、結構堅固看來,建築物的確有某種功利、炫耀目的。
 這宮的花園設計有別於歐洲其他王宮。這一節節像梯田的墻上種的都是葡萄藤。由下往上看還真像綠山坡。登上坡頂宮殿正中央圓頂邊上刻有法文無憂(Sans Souci)二字。柱子突出外牆,上方有著各種體態的女人雕像。 每個雕像至少有一隻手做出往上撐著屋簷的姿態,下半身則是波浪狀的裙子,往下演變成破碎的樣子而逐漸消失,有一種動態與幻想的美感。

腓特烈二世又稱為腓特烈大帝(Friedrich der Grosse)。腓特烈二世其人不僅文治武功皆突出而且在藝術上的造詣也很深。在歷史的平行線上中國此時的乾隆與腓特烈二世有許多相似之處二人都喜歡藝術,而在表面上二人都有文治武功。甚至在建造宮殿上無憂宮和頤和園都始建於二人的主持下!更巧合的是無憂園林的總面積也和頤和園幾乎相同!然而歷史的轉捩點在二人身上卻十分不同。乾隆晚年剛愎自用不僅君權達到極致,在見到英使帶來最新武器樣本竟不知覺醒反而更為狂傲鎖國,把帝國帶上毀滅之路。相反的腓特烈二世在當時的歐洲尤其和法國相比非常開明,雖然土改因為地主的反對沒成功但法治化及教育普及化把原本是個小國的普魯士變為歐洲有影響力之國並且為著德國日後的統一打下基礎。腓特烈二世的臨終遺言不僅要求將他葬在無憂宮的園地里而且不要鋪張且在夜裡下葬 後來大帝之墓就安置在宮殿右端一座金屬涼亭旁邊。 這座墓碑極為簡單,沒有墓銘志,只有“FRIEDRICH DER GROSSE"(腓特烈大帝)幾個字這位讓拿破崙肅然起敬的統帥,墓地卻這樣平凡。
腓烈特大帝墓碑
 無憂宮公園是個很大公園, 公園裡有數個花園及幾座宮殿。進入無憂宮, 首先看到的是和平教會 (Friedenskirche)這座教堂是根據腓烈特四世皇帝的意願修建的。教堂仿意大利羅馬一間教堂風格,教堂中央的院落有一尊巨大的耶穌雕像。

和平教堂
 從無憂宮東邊入口沿著公園的中央大道,就可以到達1763年完工的無憂宮畫廊
從無憂宮東邊入口沿著公園的中央大道,就可以到達1763年完工的無憂宮畫廊

無憂宮畫廊
       無憂宮畫廊旁邊就是公園裡最主要的宮殿——無憂宮了。 無憂宮外邊外面建有雙層羅馬雙柱廊,與羅馬的梵蒂岡廣場雙柱廊十分相似。
宮殿前廣場的羅馬雙柱廊
宮殿旁的金屬涼亭
無憂宮正殿中部是半圓球形頂,兩翼為長條錐脊建築。 無憂宮後面的花園建在坡地上,從坡底的大噴泉到宮殿間,修有6層100多節台階。 在6層台階兩側修建了種滿了葡萄藤的梯形露台,從大噴泉往上望去,氣派非凡。這個噴泉是依腓特烈二世的設計所建,但在他生前因為當時的抽水技術還有所不足沒能看到現今噴水的高度。 水池兩旁佈滿了巴洛克式雕塑。 由葡萄藤襯托出的宮殿,展示了人類和自然間的和諧,收到了奇特的效果,成為無憂宮的名片之一。
無憂宮及其花園裡葡萄藤梯田

無憂宮花園大噴泉 6/99
        據說無憂宮只有11個房間。 參觀宮殿從北門進入,首先進入一個長廊,長廊的左邊有窗戶和鑲金邊的大鏡子,長廊的右邊有油畫、雕塑等,華麗的吊燈以及屋頂上美麗的畫作,將整個長廊佈置得滿滿噹噹。走入宮殿內,用金碧輝煌來形容最貼切不過了。宮殿內有許多幅名畫,這些繪畫多為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荷蘭畫家的名作。

忘憂宮內部裝飾
宮門外10米處有一個巨大的風車磨坊,當年腓特烈二世在修建皇宮時曾經要求磨坊主拆掉這個擋住皇宮大門的磨坊。 但磨坊主認為皇帝的要求是無理的,上告到當時的法院,最後磨坊主勝訴,風車得以保留下來。
在無憂宮的一側,有一座雖不宏偉但金碧輝煌的亭樓,這棟建築稱為「中國樓」(Chinesisches Haus)。 中國樓是一座圓亭,周圍站立有各種亞洲形態的人物雕像,這些雕像都確確實實是鍍金的,(因此普通旅客都禁止觸摸),包括整個亭樓外壁都用鍍金裝飾。 中國樓頂部有根據中國傳說而想像製作的猴王雕像。
大帝喜好各種文化,對東方古國中國也充滿了好奇和嚮往,因此而建造此樓。 他盡力蒐集了各種來自東方的物品如絲綢和瓷器,以此裝飾自己的中國樓,在佈置上力求奢華以對應自己心目中那個富裕華麗的東方世界。
但遺憾的是,他本人一生從未真正離開過歐洲,而同期的歐洲人對當時中國的相互交流又相當有限,因此在布置包括設計雕像時,都大量摻雜了西方人包括大帝本人對東方的想像成分,如果仔細觀察那些雕像,會覺得雖和所謂的中國人有些形似,但很多人物特徵都還有歐洲人的影子在裡面。
      6/99
 
       這裡的庭園是一座接著一座,好像永遠走不完似的!古雅的庭園造景令人流連忘返
      美不勝收,手忙腳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