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9日 星期日

我在青蓮台的日子

1949年遵從父親的囑咐,大姊擕同大哥和我於5月奔赴香港,暫避戰亂。抵港後,大哥去了廣州鋼窗公司,大姊和我則寄居譚亦衡世伯公家中。譚伯公家住青蓮臺13號
離廣州前大哥與我及三弟合影
     青蓮臺(Ching Lin Terrace)是香港島西堅尼地城區內的一條民居私家街道,是西環七臺之一。這個歷史悠久的住宅區和街道群,東有李寶龍路,西為山市街。堅尼地城在填海前,房屋依山而建,而在山上開墾用作建屋的平地稱為「臺」。
西環七臺約有70至80年的歷史,七臺分別為太白臺、羲皇臺、青蓮臺、桃李臺、學士臺、李寶龍臺和紫蘭臺。最為有名的臺有3個,包括學士臺、桃李臺和青蓮臺。這3個臺位處於較高位置,當時並沒有高樓大廈遮擋,故能擁有全海景,在早期樓價也是最貴的,多以富豪所居住,其中以華裔商人為主。每座平台像一條街,由低至高背山面海組合而成,與其他半山區住戶一樣,居住愈高位置看到全海景的人家就愈富有,故最高的桃李和學士是華人的富戶地,最低處的太白多是普通階層的住戶。
  七臺的命名與唐朝詩人李白有關,原因是該住宅區的地產商李寶龍十分鍾愛李白之故。而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地產商,住宅區於另一邊的街道被命名為李寶龍路,其中一個臺則命名為李寶龍臺。 例如太白臺的「太白」正是李白的字;青蓮臺取自李白的別號;桃李臺的出處源於《春夜宴桃李園序》;羲皇臺的由來是李白曾在《戲贈鄭溧陽》的詩句中自稱羲皇人;學士臺指的是唐玄宗任李白為翰林學士;紫蘭臺的「紫蘭」曾在李白的《答杜秀才五鬆見贈》提及過。「浮雲蔽日去不返 , 總為秋風摧紫蘭
                                    相隔60餘年,我於2016年11月20日香港長者日重訪青蓮臺
   這裡由於地勢較西環市區(即卑路乍街沿路)高没有呼嘯而過的車輛 所以環境頗為幽靜 空氣相對亦尚算清新可說是西環的桃花源只是居住在山坡上出入較麻煩夏天揮汗如雨的時候要走上山市街那條長命石梯著實需要一點勇氣但凡世間萬物 有得定必有失是好是壞則繫於一念之間
我住在青蓮臺,剛好是在5臺中間扶林道,要爬兩臺的長命石梯卑路乍街也要經過臺的長命石梯。只是那時年紀輕輕,爬上爬下都不是問題
                                      50年代的青蓮台
古風盎然的青蓮臺老樹扶疏,林蔭掩映,地上是滿地的碎葉,盡頭處是建於一八八四年,香港唯一供奉木匠祖師魯班的廟宇──魯班先師廟。廟宇彷如藏於深山,小巧玲瓏。這裡的一木一樹,一磚一瓦,都會低聲向你傾訴半世紀以上的歷史。可惜如今西環七臺已經改建成為屋苑,青蓮台遙望的海景亦已變成石屎森林,昔日風貌只能見之於舊照。
                              我們住的13號在魯班先師廟隔壁,現已改建為"翠荷苑"
大姊和我入住譚伯公家中,那時家裡除了老先生還有一位侍奉他的同鄉大嬸--棠姐。他的兒子益芳在美國,女兒蘊真在培英小學教書,甚少回家。後來從大嬸棠姐口中我才知道,原來伯公多年前為兒子締結一頭婚事,無奈益伯不喜歡,遠走美國任職紐約大昌貿易行。按南海鄉例,在婚嫁事上妹妹不能爬頭。大哥既無意結婚,妹妹亦只好獨守空閨。更者,同鄉的未婚妻老慧貞之後亦決定不嫁。如此一來,三個人都抱憾終生。尚幸真姑和老姑娘始終保持友誼。
益伯與父親情同兄弟,我家有事,他都會竭力相助。1957年他被調返香港恆生銀行工作,專責員工培訓并兼任人事訓練主管。他有個夢想,就是盡量幫助同胞受教育。早年,他曾欲投身教育工作,未幾,他就明白到如果從商獲利以捐助有需要人士,將會有更大的貢獻。2004年3月29日,他安詳辭世,終年103歲。香港大學發表悼文如下;
香港大學悼譚益芳博士
2004年04月01日
譚益芳博士於三月二十九日病逝,享年一百零三歲。香港大學人員深表哀悼。譚博士一生樂於行善,因為他相信只有教育能夠改變人生,所以他積極捐助教育,成為著名的慈善家。
譚博士在恒生銀行退休前四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 譚益芳企業有限公司,專營海外投資業務。由於投資得宜、經營有道,賺得豐厚家財,他希望能捐助在教育上,令國家走向富強。
譚博士曾捐助紐約國際清貧學生之家,設立香港室,他亦在哥倫比亞大學商學研究院成立了譚益芳獎學基金,專門幫助來自內地的學人。他亦捐資興建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以紀念其慈親。
作為香港大學的校友,譚博士積極支持港大發展。一九八五年,譚博士捐款五百萬元成立譚益芳圖書館基金;一九八八年,他再為這項基金捐款六百萬元。為了感謝他的慷慨捐贈,大學將衡益村及松蔭園等建築物以其家族成員名字命名。一九九五年,香港大學教研發展基金成立,譚先生又捐款一百萬元出任創會名譽董事;一九九八年,譚益芳博士再捐五千萬元支持圖書館發展。香港大學為表揚譚益芳博士對香港大學及教育的貢獻,先後於一九九六年授予彼名譽大學院士銜及於一九九八年授予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
景仰高風,碩範長存;香港大學謹向譚博士的家人致以最深切慰問。
                         益伯百歲壽辰 19/11/01
有一天真姑帶一女士回來。她名為張瑩,很快就和大姊混熟。記得前幾年,大姊仍不斷追問我瑩姊的下落,可惜我一向和她沒有聯繫。我猜想她可能屬於共產黨當日的外圍組織。
張瑩 24/6/1949
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恢復交通後,大姊便擕同大哥乘第一班火車回國升學。可憐我從肇慶來,水平實屬有限公司。大姊先前叫我補習英文,我去了青年會的補習班。但這樣的水平,哪有學校收留呢?老姑娘是聖保羅男女中學(St Paul's Co-educational College)的總務,得悉我的情況,硬是把我塞進該校的初三班。這樣一來,令我苦不堪言。試想想,同班同學英文會話對答如流,我則連字母亦五音不全,是哪門子的同班?到了學期第一階段考試,我做了張鐵生的先鋒,幾科主要科全交白卷,其他各科亦無一科合格。怎麼辦呢?? 不要緊,聖保羅的平時分只作參考用,不計分的。有一年時間讓我狂追,若仍追不上,可別再怨天尤人了。一年即將過去,有消息傳聖保羅書院(St. Paul's College)快要復校,我們的成績差,就要撥歸書院,云云。
其實聖保羅書院早於1851年成立,比聖保羅男女中學還要早(1915)。書院只收男生,目的顯然是要培植高等華人。可是這些華人沒有出得廳堂的賢內助,咋辦於是有女校的設想。的確中學於1915年創立,稱為「聖保羅女書院」,早期只收女生,就是為要提高婦女的地位,日後可選擇與聖保羅書院的畢業生成婚。中學1918年成為香港第一間規定學生必須穿著校服的學校,至今該校的女生校服仍然保留民國時期風氣,女生要穿著旗袍校服,甚有特色。
1945年戰後復課,被聖公會短暫安排與聖保羅書院合併兼收男女學生,易名「聖保羅中學」,是香港首所男女同校學校。聖保羅書院其後於1950年在般含道香港大學聖約翰學院舊址復課,聖保羅中學則於後來改名「聖保羅男女中學」,維持男女同校制度至今
生死關頭的學年終期試終於來到,我的成績竟列全班第九,真是一箭定江山,昂然留校升高一。班主任黃瑤可和校長胡素貞特來祝賀。
前排穿黑衣者是胡校長,左六是黃老師
好景不常,高二期間,台灣突然宣佈外匯管制,父親無法接濟我。一下子六神無主,交不起學費,豈非要輟學?我只好又找老姑娘。她吩咐我直接找羅怡基校長。羅怡基 ( Bobbie Madeleine Florence Kotewall )父女都是香港著名教育 家。其父羅旭龢爵士是帕西(Parsee)華人混血兒,籍貫廣東寶安,當年與何東、伍才、羅文錦和曹善允等是為上流社會成員,在香港社會上地位超然。(帕西人,廣州、澳門和香港地區譯作「巴斯」,其他地區則譯作「帕西」或「帕棲」,是主要立足於印度次大陸的一個信仰瑣羅亞斯德教的民族。所有僑居印度以外地區的帕西人都來自印度或巴基斯坦。)香港港島西半山區的一條街道--旭龢道(Kotewall Road),即由其父於1910年代興建。
羅校長身形高大,有點麻面,曾教我們英文會話;為人開朗。我們一般都直呼她為Bobbie,暗中卻叫她「潮州柑」。我向她陳明原委,她立刻答應我學費減半,且可以等到我有錢時才交。
                            1953年高中畢業,中坐者為羅校長
為了節省開支,每天早上我總是走路上學。爬上薄扶林道,經般咸道丶堅道到兵頭花園(現為香港動植物公園)。這時總會碰上由中環開往大學堂3號線的第一班車。我和司機揮手說聲再見便轉入羅便臣道聖保羅男女中學放學後我下山到德輔道中,乘一毫子電車回吉直街,再爬上青蓮當日一毫子可以買一個菠蘿包,三毫子可以買碗艇仔粥,晚飯由譚伯公照顧,所以走路省下的錢足夠我半日的伙食了。
                              我和真姑在薄扶林道香港大學旁10/1/1952
                                      由此處下青蓮臺20/11/2016
我在香港讀書四年,生活可算愉快。難得的是,班中的優秀同學并不縑棄我。從他們身上,我看見自己的不足,於是有了清楚的奮鬥目標。我因為底子差,以後總追不上他們的成就。然而對我自己來說,視野的擴展不可謂不大。

                        在太平山頂7/10/1953
                               在獅子山頭26/10/1952
上面提及魯班廟就在我們隔壁,每天都會有幾趟走過去。它是香港唯一幢供奉魯班師祖的廟宇 ,土地由香港商人李陞捐贈,而這一位李陞就是西環七臺的大地主。李陞於 1900 年逝世時,剩下了逾六百萬元遺產,後來李氏家族業務衰落,到了 1924 年被逼出售西環山還債,連帶青蓮臺的魯班廟也歸新買家合興建築公司名下,幸得合興公司慷慨將業權送給廣悅堂,把魯班廟保存下來,同時負責管理廟宇事宜。
50
2016年
魯班廟建於清代1884年 (清朝光緒十年), 在 1927 年進行重修成廟宇規模,於 1939 年在廟旁的空地興建了一幢廣悅堂公所,期後改為漢華中學小學。魯班先師廟屬一開間、兩進一院式的建築物。廟內供奉五位神祗,魯班先師位於第二進正殿,左方是財神,右方是張皇爺和門神土地,而福德祠則位於第一進的左側。
在魯班廟於1884 年建成同時,香港正值英國人管治四十多年,香港賽馬會、香港聖約翰救傷會等相繼於 是年成立,孫中山當年還在香港中央書院就讀,並居住在上環必列者士街 ( 此街名源自 William Thomas Bridges,他是 1850 年期間香港代理輔政司 ),而港島對岸著名的尖沙咀 Heritage 1881,也是同年 1884 年建成 ( “1881” 只是代表前水警總部在該處成立的年份 )。
魯班是公元前507年(春秋未) 魯國的一位工匠,被後世尊為中國工匠的師祖。魯班對建築、木工等行業作出相當貢獻,雖然當中夾雜著濃厚的傳說色彩。他設計的工具和建造法則仍然被沿用至今,例如中國鋸子、墨斗、鉤強、曲尺 (彎尺) ,據說都是魯班發明的。同時這些建築法則和裝修工具等技巧,逐漸演變成現時香港「三行」裝修業,即是泥水、木工和油漆/搭棚等,包括家居裝潢和舊屋翻修等,與室內設計亦有密切關係。每逢農曆六月十三日魯班先師誕,香港建造業工人都會前來西環青蓮台的魯班廟拜祭魯班祖師,場面非常熱鬧。
諺語有云:「有眼不識泰山」。原來傳說春秋戰國時期魯班收了一位名叫「泰山」的徒弟,由於泰山技藝欠佳,又不遵師訓,因而被開除。魯班後來在市集上發現有精美的竹器傢具出售,赫然發現原來工匠就是泰山,只好說自己「有眼不識泰山」了。




 

2019年12月28日 星期六

五十年代的台灣 ---- 一個僑生的追憶

      1952年10月,我搭乘四川輪赴台升學。在那個年頭,赴台深造的學生,窮苦者居多;我為了省錢,更買了最底部的大倉位。大倉是空蕩蕩的 , 甚麼東西也沒有 , 乘客必須 攜帶草蓆登船 。 船出了鯉魚門 , 風平浪靜,飛魚在碧海上滑翔。可是到了第二天晚上,風雲突變,巨浪翻天 。倉底客和行李被凶涌的波濤推來推去,滿倉打滾,全都嘔吐到五颜六色。我見勢色不佳,連忙跑上甲 板,躲藏在 烟囱旁邊 ,寧可受風吹雨打,也勝過悶在船倉忍受那種難聞的氣味。天明後又復天朗氣清,全倉沒有嘔吐的,就只有我和另外兩位同我一起躲在 烟囱旁的人 。
    基隆到了 ,父親早已在碼頭等候。那時候香港還沒有空郵服務, 對外通訊 ,費時失事, 若有急事,必須往大東電報局跑 。我出發前已和父親通話,并在灣仔購買了一部單車, 親自從灣仔經堅尼地道、堅道、般含道、薄扶林道而帶回青蓮台。這也是我以後幾年在台南的座駕。父親看見我,高興極了,立即送我回長安東路。自此,直到 1957 年 10 月,我 在台灣生活了整整五年。

                          工學院
         來到台南省立工學院,我入讀化學工程糸。首先碰到的是語言問題。我不懂國語,而且教授說的也很不標準。他們分別來自東北、上海和台灣,各行其是,想是沾染上巴別塔的後遺症。幸好課本是英語的,聽不懂老師,問題也不大。那時只要有 50 個人提出要求,印刷商都願意把任何一本洋書複印出版,版權似乎不是問題。慢慢,日久有功,聽課似乎有些進步。原來東北的教授是在德國讀書的.。他們拿了博士學位便回國當官,所以對於工程的操作並不熟識,而且英語的水平亦屬有限公司。反之,留日的賴教授卻可以誇耀他如何畢業後要到工廠接受技工兩年的督導,然後才能獲取證書。真的,他在實驗室中手法純熟, 深受學生愛戴。但由於東北教授佔大多數,所以化工糸德文是必修科。德文老師是德國 人,丈夫是廣東人,在學院教英語。我修習德文得心應手,竟誇口可以幫助同學拿 A,云 云。
               工學院
         僑生對於學院的伙食一向嗤之以鼻,紛紛外出搭食。我知父親經濟拮据,只要求他每月資助台幣 100 元(約港幣 12.5 元),留在學院吃大鍋飯。在學院搭伙是有義務的,即負責監督採購。不知別人怎樣監督,輪到我,只是跟隨廚房師傅騎單車往市場,他買甚麼便是甚麼,從不爭議。開飯了,各人把飯盛在自備的搪瓷大碗中,然後遞給師傅添菜。那肯定是一塊肥豬肉加一勺醬油。說也奇怪,過了一年,我的體重増至 130 磅(大約 60 公斤)。可知我在香港是聖保羅中學百磅組的籃球代表,體態素來輕盈,就是過海渡輪假冒小童也能過關。原來台灣的蓬萊米,頭一年吃,一般都會増磅,以後就難說了。果然直到今天,我 的體重從未回到當年的水平。
      台灣民風淳厚,當年在日月潭同毛王爺的公主合照也不花錢。 
                   農女裝束
     跟本省人溝通,首要條件自然是會說會聽閩南話。一位潮州同學,來台三兩月便朗朗上口:另一廣東同學擅於交際,半年左右,亦深知閩南話的個中三昧。我則拙口笨舌,來台五年,始終「莫宰羊」(不知道)。本來班中台省學生佔大多數,學台語應該不會太難。但他們好像有意避開我們似的。有時看見他們三五成群,誰知一跑過去,他們便立刻轉用日語交談了。我們自然不知道之前有所謂「50 年代的白色恐怖」。我們對於 「二二八事件」, 亦一無所知。誠然找藉口容易,但學不會本地話,主要問題還是自 己。
      自國府遷台後,外省人士不斷增加,食的口味隨著多元化。使我至今難忘的,有位於赤崁樓旁邊的「度小月」担仔麵。據說,清末時有位漁民,洪芋頭,苦於淡季時無法出海捕魚,只好挑擔賣麵,來度過沒有漁獲收入的小月,後來這種簡單的麵就被叫做「度小月」,一直 流傳到今天。這間百年老店很不起眼,進門後卻充滿傳統氛圍,矮矮的小木桌木凳,別具一格。此外,每次進城或返回工學院,都要經過離火車站不遠的一間山西刀削麵店。一隻盛滿沸水的鍋就擺放在路邊,只見師傅頭頂著麵團,兩隻手持削麵刀交替地將麵削入鍋中,動作靈活,技能超卓。80 年代初,我旅遊山西,看到的只是一隻手托著麵團,另一隻手用削麵刀削麵,姿勢之美妙怎樣也比不上台南那個廚師。

            遠征屏東

       50 年代在台灣,坐擁單車,出入非常方便,在台南尤其如此。市內有建於明朝丶莊嚴宏偉 丶氣氛肅穆丶格局完整的孔廟;有藍眼珠、黃頭髮、皮膚白皙的洋人(據說是荷蘭人)當門神 的延平郡王祠;還有,1652 年為荷蘭人所建,初稱為「普羅民遮城」的赤崁樓。遠一點可以到達建於 1624 年的安平古堡,那是台灣最早的要塞建築,是荷蘭人統治臺灣的中樞。更遠一點是關子嶺溫泉,除了泡特有的鹼性碳酸泥漿溫泉外,還可以欣賞一處水與火共存的自然奇觀(水火同源)。 有一次,我們幾個僑生騎著單車由台南直奔屏東。橫越高屏鐵橋,發現下淡水河兩岸遍佈西瓜,於是連忙下車,問老農要多少錢一個。他豎起五個指頭。我們連忙大聲用台語說: 「五角」。他含笑點頭。台灣的西瓜又香又甜又多汁,一人捧一個大嚼,實乃人生樂事。回程已是黃昏,以每小時 20 公里的速度狂追落日,一顯少年狂本色。

                             台南芒果冰
             南高公路遍植芒樹,可惜果實小而堅硬酸澀,難以入口。後來一批有志於水果業人士,以品種改良為主要核心工作,力求多樣化與永續發展,配合栽培技術改進,創新水果產期調節,以及合理化施肥與採收後處理技術的進步;并多方引進,力求優質安全的水果,逐漸形成「水果王國」。60 年代重訪台灣,沿橫貫公路赴花蓮,路經梨山,發現水蜜桃、梨、蘋果和甜柿已具規模。今日台南的愛文芒,又甜又好吃,真是士別三日,刮目相 看了。
                          梨山
      台灣經濟起飛,始於 70 年代蔣經國時期。先有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於 1951 年施行, 開啟日後台灣工業化經濟起飛基礎。後有十大建設,加上適逄越戰,美國向台灣訂購大量 物資,在在促使台灣經濟迅速發展,使得台灣晉身亞洲四小龍之列,更創造了難能可貴的台灣奇蹟。
      然而在 50 年代,台灣卻為一股低氣壓所籠罩。暑假實習,我曾分別前往高雄煉油 廠、台鋁、台糖等企業。所看到的年輕人大都死氣
沉沉,悲觀得很。無他,人浮於事,工廠裡晉升不易;大學裡找個助教職位亦難於登天。而且就是找到,工資亦少於在美軍家中 的女傭。不少人畢業後到台南火車站當售票員!
            台南火車站
      台灣的大專院校設有軍訓制度.。事緣國民黨敗走台灣,蔣介石檢討失敗原因,認為是失去知識份子和青年的支持所致。於是提倡文武合一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在院校恢復軍訓,由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簡稱救國團)負責執行,並向院校派駐現役軍人作軍訓教官。 對於男生來說,課程包括基本軍事操練,軍隊內務,射擊和戰地勤務。僑生嬌生慣養,對於民族大義,總有點得過且過的心裡,除了射擊一項,其他事情能走堂就走堂。

                復興崗
      救國團除了以軍訓來組織訓練青年外,同時又舉辦寒暑假營隊,目的是希望加強對僑生的組訓及和吸收僑生入黨,以備他們將來回原居地成為國民黨的新生力量。既然如此,台南工學院的僑生也在 1954 年被組織到北投復興崗。復興崗成立於 1951 年,是一所政工幹部學校,我們的課程由蔣經國主任主講。他在蘇俄浸淫多年,深諳統戰的道理;他講「量變則質變」尤其精彩。這使我想起在肇慶中學的往事。1948 年以 前,肇中一向相安無事;可突然間,幾個高中學生發難,指斥學校種種不當;不旋踵,全 校起哄。我想大部分學生像我一樣,一不讀書二不看報,渾渾噩噩,世事何有於我哉?我又想起 50 年代在香港,有人力勸我讀進步書籍,并介紹一位女生陪讀。可惜我生性愚笨, 尚未開竅,見面一次便拒絕來往。但同班幾位優秀同學,尚未畢業,便北上升學了。可見 這套軟功夫還是奏效的。
          復興崗 
      50 年代,世局仍處於二次大戰後的冷戰階段,因此「金門」乃有東方「西柏林」之 稱,我們自然要去訪問參觀。我們乘坐軍用大肚運輸機,一早便抵達金門,預算停留三 天。誰知不久接獲通知.,說共軍可能炮轟,於是當晚就飛返台北。
       我們全體應邀參加由蔣總統在中山堂主持的國父紀念周。那是逄星期一舉行的,儀式 隆重,神情肅穆。會後并由總統親自檢閱。我們居高臨下,清楚看見他不是全禿的,其實頭上還生有少許毛髮。
       結業時,校方為恐我們不受感動,特意舉行隆重歡送儀式。全體官兵由禮堂一直排列 到大門口。我們經過時,又敲鑼打鼓,又高呼口號,或熱烈擁抱。我們都不好意思,惟有垂頭直走。

  
         等候總統親自檢閱










「世界音樂之都」維也納

 維也納是古典音樂和歌劇的中心,無數音樂家曾在維也納學習、生活和投身音樂創作,其中包括貝多芬、莫扎特和舒伯等,享有「世界音樂之都」美譽。與此同時,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時代的輝煌也為維也納留下了不計其數的雄偉建築,使得它成為一座遠近聞名和深受歡迎的旅遊城市。老城卵石街道,縱橫交錯,很少高層房屋,多為巴洛克式、 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築 。多瑙河流貫市內,水碧山秀,風景如畫。各種風格的教堂建築給這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一層古老莊重的色彩。 中世紀的聖斯德望主教座堂,被稱為世界歌劇中心的國立歌劇院,霍夫堡宮,貝爾佛第宮和維也納博物館區,位於城西南部的美泉宮,美不勝收,無怪又有「多瑙河的女神」稱號。 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是座落維也納西南部的巴洛克藝術建築,曾是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哈布斯堡( Habsburg)王朝家族的皇宮,如今是維也納最負盛名的旅遊景點。 
      美泉宮的名字源自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蒂亞斯(Matthias,1612年至1619年在位)。傳說1612年他狩獵至凱特堡(Katterburg),飲用此處泉水,清爽甘冽,遂命名此泉為「美泉」。此後「美泉」成為這一地區的名稱。1743年,奧地利女皇馬利亞·特蕾莎 (Maria Theresa)下令在此營建氣勢磅礴的美泉宮和巴洛克式花園,總面積2.6萬平方米,僅次於法國的凡爾賽宮。
           維也納市區和美泉宮--維基相片 
          5/85 從後面的山坡看皇宮和市區 
         特蕾莎童年時已與青梅竹馬的洛林(Lothringen)公爵弗朗茨.斯蒂芬(Franz Josef Stefan;1830年-1916年))雙雙墜入愛河。1736年,18歲與弗朗茨共偕連理。1740年,父親卡爾六世(Karl VI;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因食物中毒突然離世。只有23歲的馬利亞,在命運巨輪的轉動下,登上了哈布斯堡王朝的最高權位,同時繼承了奧地利王位、匈牙利王位和波希米亞王位,成為了哈布斯堡家族歷史上首位也是唯一的女皇。1743年,協助丈夫獲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冠。歐洲歷史上的女王,不少在婚後自願將大權讓與丈夫,但她一直將丈夫和朝政大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裡,僅僅給丈夫留下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個名號。她的美貌和魅力征服了整個歐洲,世人稱之為「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 
      哈布斯堡家族的行宮,共有1771間房間,其中有44間是洛可可式(18世紀歐洲流行的一種纖巧華美的建築風格)
        她的著名格言是:「寧要中庸的和平,不要輝煌的戰爭。」在她執政期間,國家的財政和貿易進入空前的繁榮時代,更使得音樂、繪畫和藝術在奧地利處處生根。她讓奧地利成為舉世聞名的音樂之國,讓維也納的空氣仙樂飄飄。她用博大心胸建構起巨大的舞台,讓莫扎特、貝多芬、海頓、舒伯特、勃拉姆斯、施特勞斯等音樂家們紛紛登場,讓那些動人心扉的小夜曲、圓舞曲、進行曲、交響曲,在多瑙河上和維也納森林裡交織、旋轉、耀動。著名作曲家莫扎特幼年時代即曾在典雅的宮廷舞台上為女皇演奏過鋼琴。在環城大街國立美術館和自然史博物館中間的廣場上矗立著女皇的雕像,端莊可親、高聳入雲,感覺女皇從未離開過她的子民,乃用智慧守護著他們。
      Empress Maria Theresia monument and Natural History Museum at Maria-Theresien-Platz自然史博物館前的特蕾莎女皇雕像 
         美泉宮是特蕾莎大婚時,父親送給她的嫁妝。女皇愛美,接掌美泉宮後,便進行大規模的翻修,整個宮殿採取巴洛克風格(17世紀歐洲流行的一種過分雕琢的建築風格),共有1771間房間,其中有44間是她最喜愛的洛可可式(18世紀歐洲流行的一種纖巧華美的建築風格);每一個房間也有不同的特色,有波希米亞風格的,也有有中國風格的。據說,美泉宮內部裝飾時期歐洲宮廷正流行「中國熱」。
       美泉宮
        宴會廳---維基相片 
         美泉宮背面的皇家花園是一座典型的法國式園林,裡面種了各式各樣的花朵,仿似一片七彩的地毯。碩大的花壇兩邊種植著修剪整齊的綠樹牆,綠樹牆內是44座希臘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園林的盡頭是一座「海神噴泉」(Neptunbrunnen),向東便是皇宮名稱由來但卻有不很起眼的「美泉」,美泉的正對面是一片人造的羅馬廢墟(Römische Ruine)和一塊方尖碑。美泉宮的最高點是凱旋門(Gloriette),海神泉的西側是動物園(Tierpark)和熱帶植物溫室(Palmenhaus)。
 View of the Great Parterre( sculpted garden space between the palace and the Neptune Fountain) on to the Gloriette
大花壇(皇宫和海神噴泉之間的空間),遠方山坡上是希臘神殿觀景台
         海神噴泉
       美泉宮的最高點是凱旋門 
        回到維也納最大和最著名的購物街--馬利亞希爾夫大街(Mariahilfer Strasse),轉入博物館區,主要是參觀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和聖斯德望主教座堂(Stephansdom)。
      馬利亞希爾夫大街。Mariahilf 原意是「馬利亞,救命!」對聖母敬禮特別是在巴洛克期間盛行。在對抗土耳其人入侵期間,「Mariahilf」成為奮戰的口號。 
      藝術史博物館和自然史博物館是根據奧匈帝國皇帝斯蒂芬一世的命令修建,1891年同時開幕,以蒐藏哈布斯堡家族的藝術品。這兩座博物館外表相同,像孿生子一般,在特蕾莎廣場兩邊遙遙相對。建築呈長方形,立面用砂岩建造,頂部有有60米高的穹頂。建築物內部裝飾華麗,有大理石,灰泥紋飾,金箔,和繪畫,本身就是壯觀的藝術品。
       自然史博物館與對面的藝術史博物館左右對稱,同樣像宮殿一般富麗堂皇 
        Naturhistorisches Museum 自然史博物館
       藝術史博物館的立面,以歐洲著名藝術家的雕像作為裝飾。至於對面的自然史博物館則是以歐、亞、美、非四大洲人格化雕像裝飾。 
       聖斯德望主教座堂是天主教維也納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奧地利晚期哥特式最重要的宗教建築,又是德奧南部的豐碑。它坐落在維也納市中心,故又有「維也納心臟」之稱,教堂塔高136.7公尺,高度僅次於科隆座堂和烏爾姆(Ulm)座堂 ,居世界第三。這座教堂的最大特色在於它是歐洲各種古典風格建築的混合體,也是建築藝術互相包容、折中調合、兼收並蓄的代表。 教堂始建於12世紀,初為羅馬式風格,以後擴建了兩座塔樓,南塔為尖頂挺拔的哥特式風格,北塔為文藝復興風格。 18世紀再次擴建,同時對牆壁的建築風格加以整修。 二戰以後又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 歷經4個世紀不斷地改、修、擴建工程,使這座教堂成為世界上一座奇特的混合式建築。教堂見證了哈布斯堡和奧地利歷史上的許多重要活動,並且擁有多色瓷磚屋頂,成為該市最著名的標誌之一。
     雙塔和巨人門 
       中殿 
     英雄廣場(Heldenplatz)是霍夫堡宮的外部廣場, 廣場周圍和附近有霍夫堡宮、總統府、總理府、維也納市政府、議會大廈、自然史博物館、藝術史博物館等景點。 因廣場上有兩位分別打敗了土耳其軍隊和拿破崙軍隊的歐根親王(Prince Eugene of Savoy)和卡爾大公 (Archduke Franz Karl of Austria)兩位奧地利英雄而得名。這兩個雕像最特殊的地方,是雕像只有馬匹的兩腳著地,整個雕像的重量靠兩支馬腳支撐,是一種很難的技巧。據說雕像的作者斐科恩 (Anton Fernkorn) 後來發瘋了,原因是他無法再使用相同的技巧來雕塑。
     The main facade of the New Castle. In the foreground the Heldenplatz with the Archduke-Karl-Reiter monument, on the left the Leopoldine tract and on the far right the Outer Burgtor.新霍夫堡宮的立面。前景:卡爾大公騎馬雕像;最左:利奧波德大廳 ;最右:外城堡塔樓
歐根親王
       霍夫堡宮(Hofburg),意為宮廷城堡,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冬宮( 夏宮是美泉宮 )。因奧地利有個傳統,皇帝不能住前任皇帝的房間,所以每一代皇帝都對皇宮進行改建擴建。自1275年至1913年間,經過多次修建、重建,最終才演化成現在這個由18個翼、19個庭院和2500個房間構成的迷宮 ,使它成為歐洲各種建築風格的見證人:哥特式 、文藝復興式、 巴洛克式 、 洛可可式 ,還是上紀末的仿古典式風格,兼容並蓄,統統彙集在一起,故有「城中之城」的美名。
       廣大宮殿是由公元16至18世紀所建造的舊皇宮及19至20世紀的新皇宮組成。今日霍夫堡宮已成為奧地利聯邦共和國總統府和政府所在地,接待國賓的儀式通常在這裏舉行。除了聯邦共和國總統辦公地之外,其餘部份作為會議和展覽場所以及文化設施。霍夫堡宮包括:國際會議中心、工藝藝術博物館(包括古藉、宮廷武器、古老樂器的收藏),國家圖書館的典籍博物館(肖像收集和照片文件)和民俗人類學博物館、西班牙騎馬學校等。
     當公元1926年新霍夫堡皇宮落成時,哈布斯堡王朝的末代皇帝卡爾一世已經退位8年了。1938年3月15日, 希特勒在新霍夫堡宮的陽台上宣佈奧地利從此與德國合併,英雄廣場上的人群向希特勒歡呼致意, 竟然無視納粹已經開始進行血腥恐怖和屠殺了。
       宮廷城堡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冬宮
The Michael Wing (18th century)--home to offices of the Austrian President, Österreichische Nationalbibliothek, Schatzkammer, Museum für Völkerkunde and famous Spanische Hofreitschule 舊皇宮門口有四尊象徵陸地與海洋力量的赫拉克勒斯雕像
       在連接新霍夫堡皇宮和舊霍夫堡皇宮的地方,有三座大廳,分別是宴會大廳 (Festival Hall)、禮儀大廳 (Ceremonial Hall)、與歌劇大廳 (Redouten Hall)。禮儀大廳1804年建造,頂部的雕塑裝飾顯著,面積達一千平方公尺,曾經是哈布斯堡王朝皇帝登基和舉辦舞會的地方。 1955 年5月,奧地利就是在這個金碧輝煌的大廳簽訂了歷史性獨立條約,從此宣布了「永久中立」。如今這裡三座大廳,已經是聯合國和其他機構舉行大型會議和宴會的地方。

       禮儀大廳 
       國會大廈坐落環形大街(Ringsstrasse)邊,靠近霍夫堡宮,建成於1883年,佔地面積超過13500平方米,是一座希臘復興式建築。國會採用希臘式主要是為了紀念希臘是民主的搖籃。大廈三角簷上的雕刻是弗朗茨一世向17個民族頒發憲法的場景。 國會大廈前矗立高達4米的雅典娜女神,左手拿著權杖,右手托住勝利女神,表達國民期盼雅典娜保佑和督促國會的公正,開明,正直;基座旁的塑像象徵著當年奧匈帝國的四大河流: 多瑙河 、 萊茵河 、 易北河和摩爾多瓦河.( Moldova)。雅典娜腳下有兩組雕塑,面對環形大街的是 一男一女,象徵因河和多瑙河;面向議會大廈的是兩名婦女,象徵易北河和摩爾多瓦。德文的河流有性別之分,所以又產生許多迷思。因河雖然是多瑙河的支流,卻是男性,所以是位強壯的年輕人,頭髮茂盛,肌肉發達;多瑙河是陰性,是位滿有活力和自信的女人,遇到異性,積極主動,這在19世紀中是為眾所不容的事。易北河和摩爾多瓦河俱屬陰性,顯然是模仿希臘愛神阿芙蘿黛蒂(Aphrodite),流露出女性的優雅和寧靜,愉悅的心情;給人一種有教養、團結友愛的印象。現在大廈是奧地利總統宣誓就職和每年10月26日國慶節發表國會演講的場所。
國會大廈
弗朗茨一世向17個民族頒發憲法 
雅典娜女神右手拿權杖代表公正,左手托住勝利女神表示不畏強權。 
勝利女神 
              柱邊雕像寓意立法和行政權力 - 左邊的書表立法,右邊的劍表行政。
劍表行政權 
書表立法權
                           多瑙河是婦人,因河(Inn,多瑙河支流)是鬍鬚漢 
                                         易北河和摩爾多瓦河是互擁抱的婦女
                                           每邊有兩個騎海豚的丘比特 
       國立歌劇院是一座高大的方形羅馬式建築,仿照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大劇院的式樣,全部採用意大利生產的淺黃色大理石建成。正面高大的門樓有5個拱形大門,樓上有5個拱形窗戶,窗口上立著5尊歌劇女神的青銅雕像,分別代表歌劇中的英雄主義、戲劇、想象、藝術和愛情。在門樓頂上,兩邊矗立的是騎在天馬上的戲劇之神的青銅塑像;門樓內的牆壁上畫的是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魔笛》中的精彩場面。歌劇院不但名列世界四大歌劇院之一,還稱為「世界歌劇中心」,當然也是音樂之都維也納的主要象徵,奧地利人的驕傲。
                                                          下圖也是歌劇院
                            equestrian statue of Archduke Albrecht 阿爾布雷希特大公馬上英姿,帝國親王和奧地利大公,皇帝卡爾長子
       黑死病紀念柱,又名「三位一體紀念柱」,自 1693 年矗立於溝渠 大街(Graben)中央。1679 年,黑死病蔓延,哈布斯堡王朝利奧波德一世 ( Leopold I) 發願,如果維也納人能逃過此劫就要還願。後來黑死病終結,利奧波德一世為了感謝上帝,遂興建基督徒哀求上帝發大慈悲的「憐憫柱」。
       黑死病就是鼠疫,在中古世紀,人人聞之色變,相傳是蒙古人西征時帶至歐洲。黑死病造成歷史上的大浩劫,導致數千萬人的死亡。黑死病徹底改變了整個歐洲乃至世界的歷史,在中國 ,明朝的京營兵因為遭受到鼠疫的侵襲,因此根本無法抵擋李自成拼湊而成的農民軍隊。
      但由於黑死病的侵襲,人們開始明白衛生的重要,歐洲的下水排污系統才得到徹底的改善。除此以外,火葬開始成為最重要的喪葬方式;原本位於房間中央的壁爐轉移到牆邊,建築開始採用灰泥或石頭來代替木版,房間也變得更加堅固。 黑死病徹底動搖了宗教桎梏,人文主義的思想開始復甦,文藝復興的萌芽開始孕育。藝術家作品中不再是一貫的宗教形像,悲觀和抑鬱的情緒、贖罪和死亡的主題,成為這個時期的重要題材,以至後來發展出歌特式的風格。黑死病紀念柱代表了黑死病肆瘧維也納這段災難歷史,也是巴洛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雕刻之一,影響奧地利的藝術風格。
      黑死病紀念柱的靈感來自馬利亞柱或三位一體柱的傳統,由多位著名藝術家攜手完成。 柱頂是聖母馬利亞或代表三位一體的雕塑。立柱的目的是用雕刻宣示信仰,或為劫後餘生而感恩不盡。紀念柱刻上碑文,即在提醒世人不要忘記上帝給這座風花雪月的城市所帶來的懲罰。既是奉三位一體之名,在數目上就少不了三或三的倍數, 例如,有三個垂直層 - -第一層是人,然後是天使,再然後是三位一體雕像。 此外,柱有三翼,九大天使,三個青銅捲軸等。
      這座希臘科林斯式的雕塑藝術品,最上方是九個天使的雕像(稱為九大天使合唱團)。 他們是在上帝寶座前不停讚美的天使,是天使中最高級的合唱團。在代表三位一體雕像的天使底下,是一個雕有天使的雲浮金字塔,然後是下跪的皇帝利奧波德,正向信心雕像祈禱。皇帝底下描述「信心」扔掉瘟疫(瘟疫像略帶瘋狂的人,披頭散髲,乳房乾癟)。
                                巴洛克式紀念柱
                               九大天使合唱團
         下跪的皇帝利奧波德。「下巴兜兜,衣食無憂」正是哈布斯堡王室成員的特徵
     

                   瘟疫似瘋子
         從12世紀起,維也納就有猶太人定居的證據。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維也納是歐洲最著名的猶太文化中心之一。可是就在1938年3月12日奧地利納入納粹德國(Anschluss)之後的第二天,維也納的猶太人遭受騷擾。 他們被趕出街外,家園和商店被掠奪,「加雅利安化」運動開始了。這個運動在1938年11月9日至10日的水晶之夜大屠殺(Kristallnacht)中達到高潮。維也納所有猶太教堂和禱告室全毀。城市禱告之家(Stadttempel)由於位處住宅區而得以倖免。 大多數猶太商店遭掠奪,隨後關閉; 在這一個晚上,有6千多名猶太人被捕,大多數人日後被驅逐到達豪(Dachau)集中營。猶太人逐漸喪失自由,禁止從事任何行業,拒之學校和大學門外,又被迫戴上黃色徽章。
納粹解散猶太人的組織和機構,是希望迫使猶太人移民。 他們的計劃成功了, 到了1941年底,有13萬猶太人離開維也納,其中3萬人去了美國。 他們留了所有的財產,卻要繳交帝國航空稅,即所有來自第三帝國(納粹德國1943年至1945年改名為「大德意志國」,亦稱「第三帝國」)的人都要繳離境稅; 有些人要得到國際援助機構的財助才可以支付。繼1942年1月的萬湖會議(Wannsee Conference)之後,納粹決心徹底消滅猶太人口,留在維也納的大多數猶太人成為大屠殺的受害者; 在被驅逐到集中營的超過6萬5千名維也納猶太人中,只有幾千人倖存下來。1945年二次大戰後,猶太文化和社會在城市中才逐漸恢復過來。
維也納的猶太區以漂亮的猶太廣場為中心,周圍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巴洛克風格和19世紀建築。 這是13至15世紀猶太人區的心臟。現在是大屠殺紀念館的所在,這看起來像圖書館的一堆書籍,在細說大屠殺遇難者的無限辛酸。 紀念碑的底座刻有奧地利猶太人在納粹時代遭殺害的地點和姓名
      The memorial to the 65,000 murdered Austrian Jews in the Holocaust at Judenplatz
猶太廣場大屠殺紀念館,紀念六萬五千名被殺害的奧地利猶太人
          Corner detail view of the "books."牆角看來像一堆書
           猶太廣場的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紀念碑,德國啟蒙運動時期最重要的作家和文藝理論家之一,他的劇作和理論著作對後世德語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