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9日 星期日

我在青蓮台的日子

1949年遵從父親的囑咐,大姊擕同大哥和我於5月奔赴香港,暫避戰亂。抵港後,大哥去了廣州鋼窗公司,大姊和我則寄居譚亦衡世伯公家中。譚伯公家住青蓮臺13號
離廣州前大哥與我及三弟合影
     青蓮臺(Ching Lin Terrace)是香港島西堅尼地城區內的一條民居私家街道,是西環七臺之一。這個歷史悠久的住宅區和街道群,東有李寶龍路,西為山市街。堅尼地城在填海前,房屋依山而建,而在山上開墾用作建屋的平地稱為「臺」。
西環七臺約有70至80年的歷史,七臺分別為太白臺、羲皇臺、青蓮臺、桃李臺、學士臺、李寶龍臺和紫蘭臺。最為有名的臺有3個,包括學士臺、桃李臺和青蓮臺。這3個臺位處於較高位置,當時並沒有高樓大廈遮擋,故能擁有全海景,在早期樓價也是最貴的,多以富豪所居住,其中以華裔商人為主。每座平台像一條街,由低至高背山面海組合而成,與其他半山區住戶一樣,居住愈高位置看到全海景的人家就愈富有,故最高的桃李和學士是華人的富戶地,最低處的太白多是普通階層的住戶。
  七臺的命名與唐朝詩人李白有關,原因是該住宅區的地產商李寶龍十分鍾愛李白之故。而後人為了紀念這位地產商,住宅區於另一邊的街道被命名為李寶龍路,其中一個臺則命名為李寶龍臺。 例如太白臺的「太白」正是李白的字;青蓮臺取自李白的別號;桃李臺的出處源於《春夜宴桃李園序》;羲皇臺的由來是李白曾在《戲贈鄭溧陽》的詩句中自稱羲皇人;學士臺指的是唐玄宗任李白為翰林學士;紫蘭臺的「紫蘭」曾在李白的《答杜秀才五鬆見贈》提及過。「浮雲蔽日去不返 , 總為秋風摧紫蘭
                                    相隔60餘年,我於2016年11月20日香港長者日重訪青蓮臺
   這裡由於地勢較西環市區(即卑路乍街沿路)高没有呼嘯而過的車輛 所以環境頗為幽靜 空氣相對亦尚算清新可說是西環的桃花源只是居住在山坡上出入較麻煩夏天揮汗如雨的時候要走上山市街那條長命石梯著實需要一點勇氣但凡世間萬物 有得定必有失是好是壞則繫於一念之間
我住在青蓮臺,剛好是在5臺中間扶林道,要爬兩臺的長命石梯卑路乍街也要經過臺的長命石梯。只是那時年紀輕輕,爬上爬下都不是問題
                                      50年代的青蓮台
古風盎然的青蓮臺老樹扶疏,林蔭掩映,地上是滿地的碎葉,盡頭處是建於一八八四年,香港唯一供奉木匠祖師魯班的廟宇──魯班先師廟。廟宇彷如藏於深山,小巧玲瓏。這裡的一木一樹,一磚一瓦,都會低聲向你傾訴半世紀以上的歷史。可惜如今西環七臺已經改建成為屋苑,青蓮台遙望的海景亦已變成石屎森林,昔日風貌只能見之於舊照。
                              我們住的13號在魯班先師廟隔壁,現已改建為"翠荷苑"
大姊和我入住譚伯公家中,那時家裡除了老先生還有一位侍奉他的同鄉大嬸--棠姐。他的兒子益芳在美國,女兒蘊真在培英小學教書,甚少回家。後來從大嬸棠姐口中我才知道,原來伯公多年前為兒子締結一頭婚事,無奈益伯不喜歡,遠走美國任職紐約大昌貿易行。按南海鄉例,在婚嫁事上妹妹不能爬頭。大哥既無意結婚,妹妹亦只好獨守空閨。更者,同鄉的未婚妻老慧貞之後亦決定不嫁。如此一來,三個人都抱憾終生。尚幸真姑和老姑娘始終保持友誼。
益伯與父親情同兄弟,我家有事,他都會竭力相助。1957年他被調返香港恆生銀行工作,專責員工培訓并兼任人事訓練主管。他有個夢想,就是盡量幫助同胞受教育。早年,他曾欲投身教育工作,未幾,他就明白到如果從商獲利以捐助有需要人士,將會有更大的貢獻。2004年3月29日,他安詳辭世,終年103歲。香港大學發表悼文如下;
香港大學悼譚益芳博士
2004年04月01日
譚益芳博士於三月二十九日病逝,享年一百零三歲。香港大學人員深表哀悼。譚博士一生樂於行善,因為他相信只有教育能夠改變人生,所以他積極捐助教育,成為著名的慈善家。
譚博士在恒生銀行退休前四年,他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 譚益芳企業有限公司,專營海外投資業務。由於投資得宜、經營有道,賺得豐厚家財,他希望能捐助在教育上,令國家走向富強。
譚博士曾捐助紐約國際清貧學生之家,設立香港室,他亦在哥倫比亞大學商學研究院成立了譚益芳獎學基金,專門幫助來自內地的學人。他亦捐資興建中華基督教會譚李麗芬紀念中學,以紀念其慈親。
作為香港大學的校友,譚博士積極支持港大發展。一九八五年,譚博士捐款五百萬元成立譚益芳圖書館基金;一九八八年,他再為這項基金捐款六百萬元。為了感謝他的慷慨捐贈,大學將衡益村及松蔭園等建築物以其家族成員名字命名。一九九五年,香港大學教研發展基金成立,譚先生又捐款一百萬元出任創會名譽董事;一九九八年,譚益芳博士再捐五千萬元支持圖書館發展。香港大學為表揚譚益芳博士對香港大學及教育的貢獻,先後於一九九六年授予彼名譽大學院士銜及於一九九八年授予名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
景仰高風,碩範長存;香港大學謹向譚博士的家人致以最深切慰問。
                         益伯百歲壽辰 19/11/01
有一天真姑帶一女士回來。她名為張瑩,很快就和大姊混熟。記得前幾年,大姊仍不斷追問我瑩姊的下落,可惜我一向和她沒有聯繫。我猜想她可能屬於共產黨當日的外圍組織。
張瑩 24/6/1949
49年10月14日,廣州解放,恢復交通後,大姊便擕同大哥乘第一班火車回國升學。可憐我從肇慶來,水平實屬有限公司。大姊先前叫我補習英文,我去了青年會的補習班。但這樣的水平,哪有學校收留呢?老姑娘是聖保羅男女中學(St Paul's Co-educational College)的總務,得悉我的情況,硬是把我塞進該校的初三班。這樣一來,令我苦不堪言。試想想,同班同學英文會話對答如流,我則連字母亦五音不全,是哪門子的同班?到了學期第一階段考試,我做了張鐵生的先鋒,幾科主要科全交白卷,其他各科亦無一科合格。怎麼辦呢?? 不要緊,聖保羅的平時分只作參考用,不計分的。有一年時間讓我狂追,若仍追不上,可別再怨天尤人了。一年即將過去,有消息傳聖保羅書院(St. Paul's College)快要復校,我們的成績差,就要撥歸書院,云云。
其實聖保羅書院早於1851年成立,比聖保羅男女中學還要早(1915)。書院只收男生,目的顯然是要培植高等華人。可是這些華人沒有出得廳堂的賢內助,咋辦於是有女校的設想。的確中學於1915年創立,稱為「聖保羅女書院」,早期只收女生,就是為要提高婦女的地位,日後可選擇與聖保羅書院的畢業生成婚。中學1918年成為香港第一間規定學生必須穿著校服的學校,至今該校的女生校服仍然保留民國時期風氣,女生要穿著旗袍校服,甚有特色。
1945年戰後復課,被聖公會短暫安排與聖保羅書院合併兼收男女學生,易名「聖保羅中學」,是香港首所男女同校學校。聖保羅書院其後於1950年在般含道香港大學聖約翰學院舊址復課,聖保羅中學則於後來改名「聖保羅男女中學」,維持男女同校制度至今
生死關頭的學年終期試終於來到,我的成績竟列全班第九,真是一箭定江山,昂然留校升高一。班主任黃瑤可和校長胡素貞特來祝賀。
前排穿黑衣者是胡校長,左六是黃老師
好景不常,高二期間,台灣突然宣佈外匯管制,父親無法接濟我。一下子六神無主,交不起學費,豈非要輟學?我只好又找老姑娘。她吩咐我直接找羅怡基校長。羅怡基 ( Bobbie Madeleine Florence Kotewall )父女都是香港著名教育 家。其父羅旭龢爵士是帕西(Parsee)華人混血兒,籍貫廣東寶安,當年與何東、伍才、羅文錦和曹善允等是為上流社會成員,在香港社會上地位超然。(帕西人,廣州、澳門和香港地區譯作「巴斯」,其他地區則譯作「帕西」或「帕棲」,是主要立足於印度次大陸的一個信仰瑣羅亞斯德教的民族。所有僑居印度以外地區的帕西人都來自印度或巴基斯坦。)香港港島西半山區的一條街道--旭龢道(Kotewall Road),即由其父於1910年代興建。
羅校長身形高大,有點麻面,曾教我們英文會話;為人開朗。我們一般都直呼她為Bobbie,暗中卻叫她「潮州柑」。我向她陳明原委,她立刻答應我學費減半,且可以等到我有錢時才交。
                            1953年高中畢業,中坐者為羅校長
為了節省開支,每天早上我總是走路上學。爬上薄扶林道,經般咸道丶堅道到兵頭花園(現為香港動植物公園)。這時總會碰上由中環開往大學堂3號線的第一班車。我和司機揮手說聲再見便轉入羅便臣道聖保羅男女中學放學後我下山到德輔道中,乘一毫子電車回吉直街,再爬上青蓮當日一毫子可以買一個菠蘿包,三毫子可以買碗艇仔粥,晚飯由譚伯公照顧,所以走路省下的錢足夠我半日的伙食了。
                              我和真姑在薄扶林道香港大學旁10/1/1952
                                      由此處下青蓮臺20/11/2016
我在香港讀書四年,生活可算愉快。難得的是,班中的優秀同學并不縑棄我。從他們身上,我看見自己的不足,於是有了清楚的奮鬥目標。我因為底子差,以後總追不上他們的成就。然而對我自己來說,視野的擴展不可謂不大。

                        在太平山頂7/10/1953
                               在獅子山頭26/10/1952
上面提及魯班廟就在我們隔壁,每天都會有幾趟走過去。它是香港唯一幢供奉魯班師祖的廟宇 ,土地由香港商人李陞捐贈,而這一位李陞就是西環七臺的大地主。李陞於 1900 年逝世時,剩下了逾六百萬元遺產,後來李氏家族業務衰落,到了 1924 年被逼出售西環山還債,連帶青蓮臺的魯班廟也歸新買家合興建築公司名下,幸得合興公司慷慨將業權送給廣悅堂,把魯班廟保存下來,同時負責管理廟宇事宜。
50
2016年
魯班廟建於清代1884年 (清朝光緒十年), 在 1927 年進行重修成廟宇規模,於 1939 年在廟旁的空地興建了一幢廣悅堂公所,期後改為漢華中學小學。魯班先師廟屬一開間、兩進一院式的建築物。廟內供奉五位神祗,魯班先師位於第二進正殿,左方是財神,右方是張皇爺和門神土地,而福德祠則位於第一進的左側。
在魯班廟於1884 年建成同時,香港正值英國人管治四十多年,香港賽馬會、香港聖約翰救傷會等相繼於 是年成立,孫中山當年還在香港中央書院就讀,並居住在上環必列者士街 ( 此街名源自 William Thomas Bridges,他是 1850 年期間香港代理輔政司 ),而港島對岸著名的尖沙咀 Heritage 1881,也是同年 1884 年建成 ( “1881” 只是代表前水警總部在該處成立的年份 )。
魯班是公元前507年(春秋未) 魯國的一位工匠,被後世尊為中國工匠的師祖。魯班對建築、木工等行業作出相當貢獻,雖然當中夾雜著濃厚的傳說色彩。他設計的工具和建造法則仍然被沿用至今,例如中國鋸子、墨斗、鉤強、曲尺 (彎尺) ,據說都是魯班發明的。同時這些建築法則和裝修工具等技巧,逐漸演變成現時香港「三行」裝修業,即是泥水、木工和油漆/搭棚等,包括家居裝潢和舊屋翻修等,與室內設計亦有密切關係。每逢農曆六月十三日魯班先師誕,香港建造業工人都會前來西環青蓮台的魯班廟拜祭魯班祖師,場面非常熱鬧。
諺語有云:「有眼不識泰山」。原來傳說春秋戰國時期魯班收了一位名叫「泰山」的徒弟,由於泰山技藝欠佳,又不遵師訓,因而被開除。魯班後來在市集上發現有精美的竹器傢具出售,赫然發現原來工匠就是泰山,只好說自己「有眼不識泰山」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