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0日 星期五

朱德曾留學的格丁根

19世紀末,剛剛完成統一的德意志帝國參加了八國聯軍,開始介入中國。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值冷戰,世界分成兩個集團。社會主義的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即東德)於同年10月27日承認中國政權。至於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即西德)要到1972年10月11日才與中國外交關係正常化。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後,中國繼續與德意志聯邦共和國保持友好關係。 
      1976年1月,周恩來總理逝世,格丁根(Göttingen)市民廣泛流傳周恩來曾到過該地的消息。那時懂中文又熟識中國國情的德國學者不多。他們找到我的老師古愛華(W.Glüer)協助,因為他剛好在喬治·奧古斯都大學(Georg-August-Universität ,簡稱格丁根或哥廷根大學)作研究。1976年 2月我到格市探望老師。他對我說,他們找到朱德居住過的地方——城東的普朗克街3號,一幢兩層帶閣樓的紅色磚房。他們詢問房東中國房客到底是誰?但她也搞不清楚,吞吞吐吐,說來似「zhou」,又似「zhu」。後來他們認真研究了歷史檔案,經過多方查證後,証實曾在格丁根求學的是朱德而不是周恩來。因為他們找出一些朱德留學期間的資料和照片,其中最珍貴的要數朱德的登記卡。卡上朱德親自寫下「姓名:朱德」,「出生地:四川省」,「國籍:中國」,以及朱德從最初住址搬遷到普朗克街3號等相關信息,左下角還附上了朱德和妻子的證件照。黑白照片中的朱德身着西裝,繫着領帶,濃眉下一雙眼睛炯炯有神。
      格市人口不多,卻名人輩出,數學家高斯(Johann Karl Friedrich Gauß)、童話作家格林兄弟(Brüder Grimm)、德意志帝國宰相俾斯麥等世界著名人物都曾在這裏留下過足跡,無怪分佈在大街小巷的名人紀念牌有300多塊,朱德便是其中之一。他的住所正牆上可清晰看到一塊精緻的大理石紀念牌匾,上面用德語鐫刻着「朱德,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1923-1924」。
      當時沒有人能預料到,這位遠渡重洋的中國青年若干年後會成為新中國的主要締造者之一 ,十大元帥之首朱老總。



 
朱德曾居住過的紅色磚樓
                                            大理石紀念牌匾
       朱德1921年經由上海抵達歐洲,並於1922年在柏林結識周恩來後加入中國共產黨。上世紀20年代初,中國飽受列強侵凌,國弱民貧,他深受俄國十月革命和五四運動的啟發,逐漸認識到「老的軍事鬥爭辦法行不通」,必須尋找一條新的救國道路,因而遠赴重洋來到了共產主義的發源地——德國。朱德曾參加 Abitur,即德國中學畢業考試,獲得直接進入大學進修資格;并於1924年在格大報讀社會科學。不過朱德來格丁根主要是同這裡的中國留學生聯絡,是來搞政治活動的。跟他同來的還有他原先部下的軍官和學生。二十年代格丁根的外國留學生中百分之二十是中國人。當時他們成立了「格丁根中國學生會」,向德國人民介紹中國情況,為爭取德國人民對中國民主革命的同情,做了大量宣傳工作。他所住的這幢房子,便成了他們的「革命辦公室」。
      格丁根是位於德國童話大道(Deutsche Märchenstrasse)上,是下薩克森州東南部的一座傳統大學城,並以教育、科研機構而著稱。漫步在格市老城不足七百米的商業街上,只見兩旁的建築物不時掛上某某名人在何時曾在此居住的標牌,其中大多是人們熟知的作家、化學家、物理學家、數學家等等。學校的各個院系和研究機構星羅棋佈般遍佈全城——這座沒有院牆的大學和浸入全城的學術氣氛——讓它成為無數學子心中知識的殿堂。所以大學儘管沒有圍牆,但城內許多街道的名稱,遠比圍牆深厚得多:格林兄弟大道、洪堡(Friedrich Wilhelm Christian Carl Ferdinand von Humboldt)大道、高斯路、韋伯(Max Weber)路、維勒(Friedrich Wöhler)路、本生(Robert Wilhelm Eberhard Bunsen)路、科赫(Heinrich Hermann Robert Koch)路、塔曼(Gustav Tammann)路、戈德斯密特(Goldschmidt Thermit)路、普蘭特(Ludwig Prandtl)路、玻恩(Max Born)- 弗蘭克(James Franck)環道等等。每一個街名都是人類科學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座豐碑。我國學術泰斗季羨林在《 留德十年 》中,直認格丁根是他的第二故鄉。 格丁根大學傳統上本來有一個象徵性的校門,但自本世紀初起,市中心廣場上的牧鵝女銅像已成為格丁根的標誌。
      大學始建於1734年,時為英國國王及漢諾威(Hannover)大公的喬治二世委派重臣馮·明希豪森(Gerlach Adolph von Münchhausen)負此重任,旨在弘揚歐洲啟蒙時代學術自由的理念,格丁根大學也因此一開歐洲大學學術自由之風氣。從1837年著名的「格丁根七君子事件」(Goettinger Sieben)中,便可強烈感受到知識分子對自由的熱愛和捍衛憲法的勇氣。事緣有七位教授抗議漢諾威國王廢棄憲法,因此而被解職,其中三位且被驅除出境。
                   喬治·奧古斯都大學(Georg-August-Universität ,簡稱格丁根或哥廷根大學)
             威廉廣場的大禮堂            
       格丁根老城舊市政廳廣場有一座「鵝女孩(Gänseliesel)」雕像;這裡Ganse是鵝,Liesel是小女孩麗莎爾。雕像被視為現代格市的城徽,完成於1901年,卻因常遭醉漢破壞,自1990年起,只好把原版的本尊藏於市立博物館,予以永久保存和保護。


           
                 

                         Marktplatz mit altem Rathaus, Gänseliesel und Fußgängerzone舊市政廳廣場及行人區  
       格丁根大學有一個學術傳統,凡博士生通過博士口試,獲得博士學位當天,都要頭戴紙糊博士帽,在親友的陪同下乘坐花車前往鵝女孩雕像獻花,並親吻鵝女孩。市民親切地稱她為「親吻大師」。鵝女孩的起源有很多羅曼蒂克的傳說,像心地善良而美麗的公主麗莎爾,一出生就許配給原野另一端的王子,後來公主在前往王子處的途中,遭到宮女陷害,淪爲放鵝的女孩….。但是,聰明的國王察覺放鵝的女孩氣質不凡,後來由會說話的馬匹說出真相,假扮公主的宮女也被處死…從此王子與公主過著幸福快樂的生活。或王子被壞皇后買通女巫變成一隻鵝,最後被養鵝的女孩所救,王子與鵝女孩結成連理。可是,鵝女孩雕像後來為何又會跟學術味道濃厚的博士學位綁在一起?據文獻記載,鵝女孩雕像在上世紀初一落成,年輕氣盛又調皮的新生一註冊完,就紛紛爬上去吻鵝女孩,蔚為風潮。因為免不了大聲喧嘩,經市民頻頻告狀,市政府不得已乃頒佈禁吻鵝女孩令,以維護公共秩序與社會安寧。可是一紙禁令根本難以制止年少輕狂的學生,曾有位貴族學生要求「親吻的自由」,以身試法,被罰了10馬克。不過以身試法的學生實在太多了,警察只好先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最後乾脆放任。為回應警察伯伯的善意,學生這邊也開始「自制」,變成只允許剛通過學位口試的新出爐博士吻鵝女孩,結果社會安寧獲得維持,帶點浪漫的學術傳統也就逐漸建立了。有趣的是,這紙早已形同白紙黑字的禁吻鵝女孩令,一直等到2001年鵝女孩雕像落成一百年的慶祝典禮時,才經市長正式宣告予以廢止。
                                         原版的本尊(von Paul Nisse (Bronze, 1901)
                                        複製品 
      舊市政廳廣場位於格市最主要的購物中心威德街(Die Weender Straße)。 這裡商場林立,多著名的建築物,如聖雅各堂、舊市政廳、市藥房及一些會館。
                 Weender Straße mit dem Jacobi-Kirchturm威德街與聖雅各堂 
                       古愛華夫婦在威德街 2/76
                                         聖雅各堂

  


































Der Göttinger „Nabel“ mit der Bronzeskulptur „Der Tanz“「舞蹈」銅像









































Bronze Statue „Der Butt im Griff““掌控比目魚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