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28日 星期六

「世界音樂之都」維也納

 維也納是古典音樂和歌劇的中心,無數音樂家曾在維也納學習、生活和投身音樂創作,其中包括貝多芬、莫扎特和舒伯等,享有「世界音樂之都」美譽。與此同時,羅馬帝國和奧匈帝國時代的輝煌也為維也納留下了不計其數的雄偉建築,使得它成為一座遠近聞名和深受歡迎的旅遊城市。老城卵石街道,縱橫交錯,很少高層房屋,多為巴洛克式、 哥特式和羅馬式建築 。多瑙河流貫市內,水碧山秀,風景如畫。各種風格的教堂建築給這青山碧水的城市蒙上一層古老莊重的色彩。 中世紀的聖斯德望主教座堂,被稱為世界歌劇中心的國立歌劇院,霍夫堡宮,貝爾佛第宮和維也納博物館區,位於城西南部的美泉宮,美不勝收,無怪又有「多瑙河的女神」稱號。 美泉宮(Schloss Schönbrunn)是座落維也納西南部的巴洛克藝術建築,曾是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和哈布斯堡( Habsburg)王朝家族的皇宮,如今是維也納最負盛名的旅遊景點。 
      美泉宮的名字源自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馬蒂亞斯(Matthias,1612年至1619年在位)。傳說1612年他狩獵至凱特堡(Katterburg),飲用此處泉水,清爽甘冽,遂命名此泉為「美泉」。此後「美泉」成為這一地區的名稱。1743年,奧地利女皇馬利亞·特蕾莎 (Maria Theresa)下令在此營建氣勢磅礴的美泉宮和巴洛克式花園,總面積2.6萬平方米,僅次於法國的凡爾賽宮。
           維也納市區和美泉宮--維基相片 
          5/85 從後面的山坡看皇宮和市區 
         特蕾莎童年時已與青梅竹馬的洛林(Lothringen)公爵弗朗茨.斯蒂芬(Franz Josef Stefan;1830年-1916年))雙雙墜入愛河。1736年,18歲與弗朗茨共偕連理。1740年,父親卡爾六世(Karl VI;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因食物中毒突然離世。只有23歲的馬利亞,在命運巨輪的轉動下,登上了哈布斯堡王朝的最高權位,同時繼承了奧地利王位、匈牙利王位和波希米亞王位,成為了哈布斯堡家族歷史上首位也是唯一的女皇。1743年,協助丈夫獲得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冠。歐洲歷史上的女王,不少在婚後自願將大權讓與丈夫,但她一直將丈夫和朝政大權牢牢掌控在自己手裡,僅僅給丈夫留下了「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這個名號。她的美貌和魅力征服了整個歐洲,世人稱之為「世界上最美麗的皇后」。 
      哈布斯堡家族的行宮,共有1771間房間,其中有44間是洛可可式(18世紀歐洲流行的一種纖巧華美的建築風格)
        她的著名格言是:「寧要中庸的和平,不要輝煌的戰爭。」在她執政期間,國家的財政和貿易進入空前的繁榮時代,更使得音樂、繪畫和藝術在奧地利處處生根。她讓奧地利成為舉世聞名的音樂之國,讓維也納的空氣仙樂飄飄。她用博大心胸建構起巨大的舞台,讓莫扎特、貝多芬、海頓、舒伯特、勃拉姆斯、施特勞斯等音樂家們紛紛登場,讓那些動人心扉的小夜曲、圓舞曲、進行曲、交響曲,在多瑙河上和維也納森林裡交織、旋轉、耀動。著名作曲家莫扎特幼年時代即曾在典雅的宮廷舞台上為女皇演奏過鋼琴。在環城大街國立美術館和自然史博物館中間的廣場上矗立著女皇的雕像,端莊可親、高聳入雲,感覺女皇從未離開過她的子民,乃用智慧守護著他們。
      Empress Maria Theresia monument and Natural History Museum at Maria-Theresien-Platz自然史博物館前的特蕾莎女皇雕像 
         美泉宮是特蕾莎大婚時,父親送給她的嫁妝。女皇愛美,接掌美泉宮後,便進行大規模的翻修,整個宮殿採取巴洛克風格(17世紀歐洲流行的一種過分雕琢的建築風格),共有1771間房間,其中有44間是她最喜愛的洛可可式(18世紀歐洲流行的一種纖巧華美的建築風格);每一個房間也有不同的特色,有波希米亞風格的,也有有中國風格的。據說,美泉宮內部裝飾時期歐洲宮廷正流行「中國熱」。
       美泉宮
        宴會廳---維基相片 
         美泉宮背面的皇家花園是一座典型的法國式園林,裡面種了各式各樣的花朵,仿似一片七彩的地毯。碩大的花壇兩邊種植著修剪整齊的綠樹牆,綠樹牆內是44座希臘神話故事中的人物。園林的盡頭是一座「海神噴泉」(Neptunbrunnen),向東便是皇宮名稱由來但卻有不很起眼的「美泉」,美泉的正對面是一片人造的羅馬廢墟(Römische Ruine)和一塊方尖碑。美泉宮的最高點是凱旋門(Gloriette),海神泉的西側是動物園(Tierpark)和熱帶植物溫室(Palmenhaus)。
 View of the Great Parterre( sculpted garden space between the palace and the Neptune Fountain) on to the Gloriette
大花壇(皇宫和海神噴泉之間的空間),遠方山坡上是希臘神殿觀景台
         海神噴泉
       美泉宮的最高點是凱旋門 
        回到維也納最大和最著名的購物街--馬利亞希爾夫大街(Mariahilfer Strasse),轉入博物館區,主要是參觀藝術史博物館(Kunsthistorisches Museum)和聖斯德望主教座堂(Stephansdom)。
      馬利亞希爾夫大街。Mariahilf 原意是「馬利亞,救命!」對聖母敬禮特別是在巴洛克期間盛行。在對抗土耳其人入侵期間,「Mariahilf」成為奮戰的口號。 
      藝術史博物館和自然史博物館是根據奧匈帝國皇帝斯蒂芬一世的命令修建,1891年同時開幕,以蒐藏哈布斯堡家族的藝術品。這兩座博物館外表相同,像孿生子一般,在特蕾莎廣場兩邊遙遙相對。建築呈長方形,立面用砂岩建造,頂部有有60米高的穹頂。建築物內部裝飾華麗,有大理石,灰泥紋飾,金箔,和繪畫,本身就是壯觀的藝術品。
       自然史博物館與對面的藝術史博物館左右對稱,同樣像宮殿一般富麗堂皇 
        Naturhistorisches Museum 自然史博物館
       藝術史博物館的立面,以歐洲著名藝術家的雕像作為裝飾。至於對面的自然史博物館則是以歐、亞、美、非四大洲人格化雕像裝飾。 
       聖斯德望主教座堂是天主教維也納總教區的主教座堂,奧地利晚期哥特式最重要的宗教建築,又是德奧南部的豐碑。它坐落在維也納市中心,故又有「維也納心臟」之稱,教堂塔高136.7公尺,高度僅次於科隆座堂和烏爾姆(Ulm)座堂 ,居世界第三。這座教堂的最大特色在於它是歐洲各種古典風格建築的混合體,也是建築藝術互相包容、折中調合、兼收並蓄的代表。 教堂始建於12世紀,初為羅馬式風格,以後擴建了兩座塔樓,南塔為尖頂挺拔的哥特式風格,北塔為文藝復興風格。 18世紀再次擴建,同時對牆壁的建築風格加以整修。 二戰以後又進行了大規模的修復。 歷經4個世紀不斷地改、修、擴建工程,使這座教堂成為世界上一座奇特的混合式建築。教堂見證了哈布斯堡和奧地利歷史上的許多重要活動,並且擁有多色瓷磚屋頂,成為該市最著名的標誌之一。
     雙塔和巨人門 
       中殿 
     英雄廣場(Heldenplatz)是霍夫堡宮的外部廣場, 廣場周圍和附近有霍夫堡宮、總統府、總理府、維也納市政府、議會大廈、自然史博物館、藝術史博物館等景點。 因廣場上有兩位分別打敗了土耳其軍隊和拿破崙軍隊的歐根親王(Prince Eugene of Savoy)和卡爾大公 (Archduke Franz Karl of Austria)兩位奧地利英雄而得名。這兩個雕像最特殊的地方,是雕像只有馬匹的兩腳著地,整個雕像的重量靠兩支馬腳支撐,是一種很難的技巧。據說雕像的作者斐科恩 (Anton Fernkorn) 後來發瘋了,原因是他無法再使用相同的技巧來雕塑。
     The main facade of the New Castle. In the foreground the Heldenplatz with the Archduke-Karl-Reiter monument, on the left the Leopoldine tract and on the far right the Outer Burgtor.新霍夫堡宮的立面。前景:卡爾大公騎馬雕像;最左:利奧波德大廳 ;最右:外城堡塔樓
歐根親王
       霍夫堡宮(Hofburg),意為宮廷城堡,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冬宮( 夏宮是美泉宮 )。因奧地利有個傳統,皇帝不能住前任皇帝的房間,所以每一代皇帝都對皇宮進行改建擴建。自1275年至1913年間,經過多次修建、重建,最終才演化成現在這個由18個翼、19個庭院和2500個房間構成的迷宮 ,使它成為歐洲各種建築風格的見證人:哥特式 、文藝復興式、 巴洛克式 、 洛可可式 ,還是上紀末的仿古典式風格,兼容並蓄,統統彙集在一起,故有「城中之城」的美名。
       廣大宮殿是由公元16至18世紀所建造的舊皇宮及19至20世紀的新皇宮組成。今日霍夫堡宮已成為奧地利聯邦共和國總統府和政府所在地,接待國賓的儀式通常在這裏舉行。除了聯邦共和國總統辦公地之外,其餘部份作為會議和展覽場所以及文化設施。霍夫堡宮包括:國際會議中心、工藝藝術博物館(包括古藉、宮廷武器、古老樂器的收藏),國家圖書館的典籍博物館(肖像收集和照片文件)和民俗人類學博物館、西班牙騎馬學校等。
     當公元1926年新霍夫堡皇宮落成時,哈布斯堡王朝的末代皇帝卡爾一世已經退位8年了。1938年3月15日, 希特勒在新霍夫堡宮的陽台上宣佈奧地利從此與德國合併,英雄廣場上的人群向希特勒歡呼致意, 竟然無視納粹已經開始進行血腥恐怖和屠殺了。
       宮廷城堡是哈布斯堡王朝的冬宮
The Michael Wing (18th century)--home to offices of the Austrian President, Österreichische Nationalbibliothek, Schatzkammer, Museum für Völkerkunde and famous Spanische Hofreitschule 舊皇宮門口有四尊象徵陸地與海洋力量的赫拉克勒斯雕像
       在連接新霍夫堡皇宮和舊霍夫堡皇宮的地方,有三座大廳,分別是宴會大廳 (Festival Hall)、禮儀大廳 (Ceremonial Hall)、與歌劇大廳 (Redouten Hall)。禮儀大廳1804年建造,頂部的雕塑裝飾顯著,面積達一千平方公尺,曾經是哈布斯堡王朝皇帝登基和舉辦舞會的地方。 1955 年5月,奧地利就是在這個金碧輝煌的大廳簽訂了歷史性獨立條約,從此宣布了「永久中立」。如今這裡三座大廳,已經是聯合國和其他機構舉行大型會議和宴會的地方。

       禮儀大廳 
       國會大廈坐落環形大街(Ringsstrasse)邊,靠近霍夫堡宮,建成於1883年,佔地面積超過13500平方米,是一座希臘復興式建築。國會採用希臘式主要是為了紀念希臘是民主的搖籃。大廈三角簷上的雕刻是弗朗茨一世向17個民族頒發憲法的場景。 國會大廈前矗立高達4米的雅典娜女神,左手拿著權杖,右手托住勝利女神,表達國民期盼雅典娜保佑和督促國會的公正,開明,正直;基座旁的塑像象徵著當年奧匈帝國的四大河流: 多瑙河 、 萊茵河 、 易北河和摩爾多瓦河.( Moldova)。雅典娜腳下有兩組雕塑,面對環形大街的是 一男一女,象徵因河和多瑙河;面向議會大廈的是兩名婦女,象徵易北河和摩爾多瓦。德文的河流有性別之分,所以又產生許多迷思。因河雖然是多瑙河的支流,卻是男性,所以是位強壯的年輕人,頭髮茂盛,肌肉發達;多瑙河是陰性,是位滿有活力和自信的女人,遇到異性,積極主動,這在19世紀中是為眾所不容的事。易北河和摩爾多瓦河俱屬陰性,顯然是模仿希臘愛神阿芙蘿黛蒂(Aphrodite),流露出女性的優雅和寧靜,愉悅的心情;給人一種有教養、團結友愛的印象。現在大廈是奧地利總統宣誓就職和每年10月26日國慶節發表國會演講的場所。
國會大廈
弗朗茨一世向17個民族頒發憲法 
雅典娜女神右手拿權杖代表公正,左手托住勝利女神表示不畏強權。 
勝利女神 
              柱邊雕像寓意立法和行政權力 - 左邊的書表立法,右邊的劍表行政。
劍表行政權 
書表立法權
                           多瑙河是婦人,因河(Inn,多瑙河支流)是鬍鬚漢 
                                         易北河和摩爾多瓦河是互擁抱的婦女
                                           每邊有兩個騎海豚的丘比特 
       國立歌劇院是一座高大的方形羅馬式建築,仿照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大劇院的式樣,全部採用意大利生產的淺黃色大理石建成。正面高大的門樓有5個拱形大門,樓上有5個拱形窗戶,窗口上立著5尊歌劇女神的青銅雕像,分別代表歌劇中的英雄主義、戲劇、想象、藝術和愛情。在門樓頂上,兩邊矗立的是騎在天馬上的戲劇之神的青銅塑像;門樓內的牆壁上畫的是莫扎特最後一部歌劇《魔笛》中的精彩場面。歌劇院不但名列世界四大歌劇院之一,還稱為「世界歌劇中心」,當然也是音樂之都維也納的主要象徵,奧地利人的驕傲。
                                                          下圖也是歌劇院
                            equestrian statue of Archduke Albrecht 阿爾布雷希特大公馬上英姿,帝國親王和奧地利大公,皇帝卡爾長子
       黑死病紀念柱,又名「三位一體紀念柱」,自 1693 年矗立於溝渠 大街(Graben)中央。1679 年,黑死病蔓延,哈布斯堡王朝利奧波德一世 ( Leopold I) 發願,如果維也納人能逃過此劫就要還願。後來黑死病終結,利奧波德一世為了感謝上帝,遂興建基督徒哀求上帝發大慈悲的「憐憫柱」。
       黑死病就是鼠疫,在中古世紀,人人聞之色變,相傳是蒙古人西征時帶至歐洲。黑死病造成歷史上的大浩劫,導致數千萬人的死亡。黑死病徹底改變了整個歐洲乃至世界的歷史,在中國 ,明朝的京營兵因為遭受到鼠疫的侵襲,因此根本無法抵擋李自成拼湊而成的農民軍隊。
      但由於黑死病的侵襲,人們開始明白衛生的重要,歐洲的下水排污系統才得到徹底的改善。除此以外,火葬開始成為最重要的喪葬方式;原本位於房間中央的壁爐轉移到牆邊,建築開始採用灰泥或石頭來代替木版,房間也變得更加堅固。 黑死病徹底動搖了宗教桎梏,人文主義的思想開始復甦,文藝復興的萌芽開始孕育。藝術家作品中不再是一貫的宗教形像,悲觀和抑鬱的情緒、贖罪和死亡的主題,成為這個時期的重要題材,以至後來發展出歌特式的風格。黑死病紀念柱代表了黑死病肆瘧維也納這段災難歷史,也是巴洛克時代最具代表性的雕刻之一,影響奧地利的藝術風格。
      黑死病紀念柱的靈感來自馬利亞柱或三位一體柱的傳統,由多位著名藝術家攜手完成。 柱頂是聖母馬利亞或代表三位一體的雕塑。立柱的目的是用雕刻宣示信仰,或為劫後餘生而感恩不盡。紀念柱刻上碑文,即在提醒世人不要忘記上帝給這座風花雪月的城市所帶來的懲罰。既是奉三位一體之名,在數目上就少不了三或三的倍數, 例如,有三個垂直層 - -第一層是人,然後是天使,再然後是三位一體雕像。 此外,柱有三翼,九大天使,三個青銅捲軸等。
      這座希臘科林斯式的雕塑藝術品,最上方是九個天使的雕像(稱為九大天使合唱團)。 他們是在上帝寶座前不停讚美的天使,是天使中最高級的合唱團。在代表三位一體雕像的天使底下,是一個雕有天使的雲浮金字塔,然後是下跪的皇帝利奧波德,正向信心雕像祈禱。皇帝底下描述「信心」扔掉瘟疫(瘟疫像略帶瘋狂的人,披頭散髲,乳房乾癟)。
                                巴洛克式紀念柱
                               九大天使合唱團
         下跪的皇帝利奧波德。「下巴兜兜,衣食無憂」正是哈布斯堡王室成員的特徵
     

                   瘟疫似瘋子
         從12世紀起,維也納就有猶太人定居的證據。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維也納是歐洲最著名的猶太文化中心之一。可是就在1938年3月12日奧地利納入納粹德國(Anschluss)之後的第二天,維也納的猶太人遭受騷擾。 他們被趕出街外,家園和商店被掠奪,「加雅利安化」運動開始了。這個運動在1938年11月9日至10日的水晶之夜大屠殺(Kristallnacht)中達到高潮。維也納所有猶太教堂和禱告室全毀。城市禱告之家(Stadttempel)由於位處住宅區而得以倖免。 大多數猶太商店遭掠奪,隨後關閉; 在這一個晚上,有6千多名猶太人被捕,大多數人日後被驅逐到達豪(Dachau)集中營。猶太人逐漸喪失自由,禁止從事任何行業,拒之學校和大學門外,又被迫戴上黃色徽章。
納粹解散猶太人的組織和機構,是希望迫使猶太人移民。 他們的計劃成功了, 到了1941年底,有13萬猶太人離開維也納,其中3萬人去了美國。 他們留了所有的財產,卻要繳交帝國航空稅,即所有來自第三帝國(納粹德國1943年至1945年改名為「大德意志國」,亦稱「第三帝國」)的人都要繳離境稅; 有些人要得到國際援助機構的財助才可以支付。繼1942年1月的萬湖會議(Wannsee Conference)之後,納粹決心徹底消滅猶太人口,留在維也納的大多數猶太人成為大屠殺的受害者; 在被驅逐到集中營的超過6萬5千名維也納猶太人中,只有幾千人倖存下來。1945年二次大戰後,猶太文化和社會在城市中才逐漸恢復過來。
維也納的猶太區以漂亮的猶太廣場為中心,周圍是令人印象深刻的巴洛克風格和19世紀建築。 這是13至15世紀猶太人區的心臟。現在是大屠殺紀念館的所在,這看起來像圖書館的一堆書籍,在細說大屠殺遇難者的無限辛酸。 紀念碑的底座刻有奧地利猶太人在納粹時代遭殺害的地點和姓名
      The memorial to the 65,000 murdered Austrian Jews in the Holocaust at Judenplatz
猶太廣場大屠殺紀念館,紀念六萬五千名被殺害的奧地利猶太人
          Corner detail view of the "books."牆角看來像一堆書
           猶太廣場的萊辛(Gotthold Ephraim Lessing)紀念碑,德國啟蒙運動時期最重要的作家和文藝理論家之一,他的劇作和理論著作對後世德語文學的發展產生了極其重要的影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