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隆到了 ,父親早已在碼頭等候。那時候香港還沒有空郵服務, 對外通訊 ,費時失事, 若有急事,必須往大東電報局跑 。我出發前已和父親通話,并在灣仔購買了一部單車, 親自從灣仔經堅尼地道、堅道、般含道、薄扶林道而帶回青蓮台。這也是我以後幾年在台南的座駕。父親看見我,高興極了,立即送我回長安東路。自此,直到 1957 年 10 月,我 在台灣生活了整整五年。
工學院
來到台南省立工學院,我入讀化學工程糸。首先碰到的是語言問題。我不懂國語,而且教授說的也很不標準。他們分別來自東北、上海和台灣,各行其是,想是沾染上巴別塔的後遺症。幸好課本是英語的,聽不懂老師,問題也不大。那時只要有 50 個人提出要求,印刷商都願意把任何一本洋書複印出版,版權似乎不是問題。慢慢,日久有功,聽課似乎有些進步。原來東北的教授是在德國讀書的.。他們拿了博士學位便回國當官,所以對於工程的操作並不熟識,而且英語的水平亦屬有限公司。反之,留日的賴教授卻可以誇耀他如何畢業後要到工廠接受技工兩年的督導,然後才能獲取證書。真的,他在實驗室中手法純熟, 深受學生愛戴。但由於東北教授佔大多數,所以化工糸德文是必修科。德文老師是德國 人,丈夫是廣東人,在學院教英語。我修習德文得心應手,竟誇口可以幫助同學拿 A,云 云。
工學院僑生對於學院的伙食一向嗤之以鼻,紛紛外出搭食。我知父親經濟拮据,只要求他每月資助台幣 100 元(約港幣 12.5 元),留在學院吃大鍋飯。在學院搭伙是有義務的,即負責監督採購。不知別人怎樣監督,輪到我,只是跟隨廚房師傅騎單車往市場,他買甚麼便是甚麼,從不爭議。開飯了,各人把飯盛在自備的搪瓷大碗中,然後遞給師傅添菜。那肯定是一塊肥豬肉加一勺醬油。說也奇怪,過了一年,我的體重増至 130 磅(大約 60 公斤)。可知我在香港是聖保羅中學百磅組的籃球代表,體態素來輕盈,就是過海渡輪假冒小童也能過關。原來台灣的蓬萊米,頭一年吃,一般都會増磅,以後就難說了。果然直到今天,我 的體重從未回到當年的水平。
台灣民風淳厚,當年在日月潭同毛王爺的公主合照也不花錢。
農女裝束
跟本省人溝通,首要條件自然是會說會聽閩南話。一位潮州同學,來台三兩月便朗朗上口:另一廣東同學擅於交際,半年左右,亦深知閩南話的個中三昧。我則拙口笨舌,來台五年,始終「莫宰羊」(不知道)。本來班中台省學生佔大多數,學台語應該不會太難。但他們好像有意避開我們似的。有時看見他們三五成群,誰知一跑過去,他們便立刻轉用日語交談了。我們自然不知道之前有所謂「50 年代的白色恐怖」。我們對於 「二二八事件」, 亦一無所知。誠然找藉口容易,但學不會本地話,主要問題還是自 己。
自國府遷台後,外省人士不斷增加,食的口味隨著多元化。使我至今難忘的,有位於赤崁樓旁邊的「度小月」担仔麵。據說,清末時有位漁民,洪芋頭,苦於淡季時無法出海捕魚,只好挑擔賣麵,來度過沒有漁獲收入的小月,後來這種簡單的麵就被叫做「度小月」,一直 流傳到今天。這間百年老店很不起眼,進門後卻充滿傳統氛圍,矮矮的小木桌木凳,別具一格。此外,每次進城或返回工學院,都要經過離火車站不遠的一間山西刀削麵店。一隻盛滿沸水的鍋就擺放在路邊,只見師傅頭頂著麵團,兩隻手持削麵刀交替地將麵削入鍋中,動作靈活,技能超卓。80 年代初,我旅遊山西,看到的只是一隻手托著麵團,另一隻手用削麵刀削麵,姿勢之美妙怎樣也比不上台南那個廚師。
遠征屏東
50 年代在台灣,坐擁單車,出入非常方便,在台南尤其如此。市內有建於明朝丶莊嚴宏偉 丶氣氛肅穆丶格局完整的孔廟;有藍眼珠、黃頭髮、皮膚白皙的洋人(據說是荷蘭人)當門神 的延平郡王祠;還有,1652 年為荷蘭人所建,初稱為「普羅民遮城」的赤崁樓。遠一點可以到達建於 1624 年的安平古堡,那是台灣最早的要塞建築,是荷蘭人統治臺灣的中樞。更遠一點是關子嶺溫泉,除了泡特有的鹼性碳酸泥漿溫泉外,還可以欣賞一處水與火共存的自然奇觀(水火同源)。 有一次,我們幾個僑生騎著單車由台南直奔屏東。橫越高屏鐵橋,發現下淡水河兩岸遍佈西瓜,於是連忙下車,問老農要多少錢一個。他豎起五個指頭。我們連忙大聲用台語說: 「五角」。他含笑點頭。台灣的西瓜又香又甜又多汁,一人捧一個大嚼,實乃人生樂事。回程已是黃昏,以每小時 20 公里的速度狂追落日,一顯少年狂本色。
台南芒果冰
南高公路遍植芒樹,可惜果實小而堅硬酸澀,難以入口。後來一批有志於水果業人士,以品種改良為主要核心工作,力求多樣化與永續發展,配合栽培技術改進,創新水果產期調節,以及合理化施肥與採收後處理技術的進步;并多方引進,力求優質安全的水果,逐漸形成「水果王國」。60 年代重訪台灣,沿橫貫公路赴花蓮,路經梨山,發現水蜜桃、梨、蘋果和甜柿已具規模。今日台南的愛文芒,又甜又好吃,真是士別三日,刮目相 看了。
梨山
台灣經濟起飛,始於 70 年代蔣經國時期。先有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於 1951 年施行, 開啟日後台灣工業化經濟起飛基礎。後有十大建設,加上適逄越戰,美國向台灣訂購大量 物資,在在促使台灣經濟迅速發展,使得台灣晉身亞洲四小龍之列,更創造了難能可貴的台灣奇蹟。
然而在 50 年代,台灣卻為一股低氣壓所籠罩。暑假實習,我曾分別前往高雄煉油 廠、台鋁、台糖等企業。所看到的年輕人大都死氣沉沉,悲觀得很。無他,人浮於事,工廠裡晉升不易;大學裡找個助教職位亦難於登天。而且就是找到,工資亦少於在美軍家中 的女傭。不少人畢業後到台南火車站當售票員!
台南火車站
台灣的大專院校設有軍訓制度.。事緣國民黨敗走台灣,蔣介石檢討失敗原因,認為是失去知識份子和青年的支持所致。於是提倡文武合一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在院校恢復軍訓,由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簡稱救國團)負責執行,並向院校派駐現役軍人作軍訓教官。 對於男生來說,課程包括基本軍事操練,軍隊內務,射擊和戰地勤務。僑生嬌生慣養,對於民族大義,總有點得過且過的心裡,除了射擊一項,其他事情能走堂就走堂。
復興崗
救國團除了以軍訓來組織訓練青年外,同時又舉辦寒暑假營隊,目的是希望加強對僑生的組訓及和吸收僑生入黨,以備他們將來回原居地成為國民黨的新生力量。既然如此,台南工學院的僑生也在 1954 年被組織到北投復興崗。復興崗成立於 1951 年,是一所政工幹部學校,我們的課程由蔣經國主任主講。他在蘇俄浸淫多年,深諳統戰的道理;他講「量變則質變」尤其精彩。這使我想起在肇慶中學的往事。1948 年以 前,肇中一向相安無事;可突然間,幾個高中學生發難,指斥學校種種不當;不旋踵,全 校起哄。我想大部分學生像我一樣,一不讀書二不看報,渾渾噩噩,世事何有於我哉?我又想起 50 年代在香港,有人力勸我讀進步書籍,并介紹一位女生陪讀。可惜我生性愚笨, 尚未開竅,見面一次便拒絕來往。但同班幾位優秀同學,尚未畢業,便北上升學了。可見 這套軟功夫還是奏效的。
復興崗
50 年代,世局仍處於二次大戰後的冷戰階段,因此「金門」乃有東方「西柏林」之 稱,我們自然要去訪問參觀。我們乘坐軍用大肚運輸機,一早便抵達金門,預算停留三 天。誰知不久接獲通知.,說共軍可能炮轟,於是當晚就飛返台北。
我們全體應邀參加由蔣總統在中山堂主持的國父紀念周。那是逄星期一舉行的,儀式 隆重,神情肅穆。會後并由總統親自檢閱。我們居高臨下,清楚看見他不是全禿的,其實頭上還生有少許毛髮。
結業時,校方為恐我們不受感動,特意舉行隆重歡送儀式。全體官兵由禮堂一直排列 到大門口。我們經過時,又敲鑼打鼓,又高呼口號,或熱烈擁抱。我們都不好意思,惟有垂頭直走。
等候總統親自檢閱
跟本省人溝通,首要條件自然是會說會聽閩南話。一位潮州同學,來台三兩月便朗朗上口:另一廣東同學擅於交際,半年左右,亦深知閩南話的個中三昧。我則拙口笨舌,來台五年,始終「莫宰羊」(不知道)。本來班中台省學生佔大多數,學台語應該不會太難。但他們好像有意避開我們似的。有時看見他們三五成群,誰知一跑過去,他們便立刻轉用日語交談了。我們自然不知道之前有所謂「50 年代的白色恐怖」。我們對於 「二二八事件」, 亦一無所知。誠然找藉口容易,但學不會本地話,主要問題還是自 己。
自國府遷台後,外省人士不斷增加,食的口味隨著多元化。使我至今難忘的,有位於赤崁樓旁邊的「度小月」担仔麵。據說,清末時有位漁民,洪芋頭,苦於淡季時無法出海捕魚,只好挑擔賣麵,來度過沒有漁獲收入的小月,後來這種簡單的麵就被叫做「度小月」,一直 流傳到今天。這間百年老店很不起眼,進門後卻充滿傳統氛圍,矮矮的小木桌木凳,別具一格。此外,每次進城或返回工學院,都要經過離火車站不遠的一間山西刀削麵店。一隻盛滿沸水的鍋就擺放在路邊,只見師傅頭頂著麵團,兩隻手持削麵刀交替地將麵削入鍋中,動作靈活,技能超卓。80 年代初,我旅遊山西,看到的只是一隻手托著麵團,另一隻手用削麵刀削麵,姿勢之美妙怎樣也比不上台南那個廚師。
遠征屏東
50 年代在台灣,坐擁單車,出入非常方便,在台南尤其如此。市內有建於明朝丶莊嚴宏偉 丶氣氛肅穆丶格局完整的孔廟;有藍眼珠、黃頭髮、皮膚白皙的洋人(據說是荷蘭人)當門神 的延平郡王祠;還有,1652 年為荷蘭人所建,初稱為「普羅民遮城」的赤崁樓。遠一點可以到達建於 1624 年的安平古堡,那是台灣最早的要塞建築,是荷蘭人統治臺灣的中樞。更遠一點是關子嶺溫泉,除了泡特有的鹼性碳酸泥漿溫泉外,還可以欣賞一處水與火共存的自然奇觀(水火同源)。 有一次,我們幾個僑生騎著單車由台南直奔屏東。橫越高屏鐵橋,發現下淡水河兩岸遍佈西瓜,於是連忙下車,問老農要多少錢一個。他豎起五個指頭。我們連忙大聲用台語說: 「五角」。他含笑點頭。台灣的西瓜又香又甜又多汁,一人捧一個大嚼,實乃人生樂事。回程已是黃昏,以每小時 20 公里的速度狂追落日,一顯少年狂本色。
台南芒果冰
南高公路遍植芒樹,可惜果實小而堅硬酸澀,難以入口。後來一批有志於水果業人士,以品種改良為主要核心工作,力求多樣化與永續發展,配合栽培技術改進,創新水果產期調節,以及合理化施肥與採收後處理技術的進步;并多方引進,力求優質安全的水果,逐漸形成「水果王國」。60 年代重訪台灣,沿橫貫公路赴花蓮,路經梨山,發現水蜜桃、梨、蘋果和甜柿已具規模。今日台南的愛文芒,又甜又好吃,真是士別三日,刮目相 看了。
梨山
台灣經濟起飛,始於 70 年代蔣經國時期。先有耕地三七五減租條例於 1951 年施行, 開啟日後台灣工業化經濟起飛基礎。後有十大建設,加上適逄越戰,美國向台灣訂購大量 物資,在在促使台灣經濟迅速發展,使得台灣晉身亞洲四小龍之列,更創造了難能可貴的台灣奇蹟。
然而在 50 年代,台灣卻為一股低氣壓所籠罩。暑假實習,我曾分別前往高雄煉油 廠、台鋁、台糖等企業。所看到的年輕人大都死氣沉沉,悲觀得很。無他,人浮於事,工廠裡晉升不易;大學裡找個助教職位亦難於登天。而且就是找到,工資亦少於在美軍家中 的女傭。不少人畢業後到台南火車站當售票員!
台南火車站
台灣的大專院校設有軍訓制度.。事緣國民黨敗走台灣,蔣介石檢討失敗原因,認為是失去知識份子和青年的支持所致。於是提倡文武合一教育,弘揚民族精神,在院校恢復軍訓,由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簡稱救國團)負責執行,並向院校派駐現役軍人作軍訓教官。 對於男生來說,課程包括基本軍事操練,軍隊內務,射擊和戰地勤務。僑生嬌生慣養,對於民族大義,總有點得過且過的心裡,除了射擊一項,其他事情能走堂就走堂。
復興崗
救國團除了以軍訓來組織訓練青年外,同時又舉辦寒暑假營隊,目的是希望加強對僑生的組訓及和吸收僑生入黨,以備他們將來回原居地成為國民黨的新生力量。既然如此,台南工學院的僑生也在 1954 年被組織到北投復興崗。復興崗成立於 1951 年,是一所政工幹部學校,我們的課程由蔣經國主任主講。他在蘇俄浸淫多年,深諳統戰的道理;他講「量變則質變」尤其精彩。這使我想起在肇慶中學的往事。1948 年以 前,肇中一向相安無事;可突然間,幾個高中學生發難,指斥學校種種不當;不旋踵,全 校起哄。我想大部分學生像我一樣,一不讀書二不看報,渾渾噩噩,世事何有於我哉?我又想起 50 年代在香港,有人力勸我讀進步書籍,并介紹一位女生陪讀。可惜我生性愚笨, 尚未開竅,見面一次便拒絕來往。但同班幾位優秀同學,尚未畢業,便北上升學了。可見 這套軟功夫還是奏效的。
復興崗
我們全體應邀參加由蔣總統在中山堂主持的國父紀念周。那是逄星期一舉行的,儀式 隆重,神情肅穆。會後并由總統親自檢閱。我們居高臨下,清楚看見他不是全禿的,其實頭上還生有少許毛髮。
結業時,校方為恐我們不受感動,特意舉行隆重歡送儀式。全體官兵由禮堂一直排列 到大門口。我們經過時,又敲鑼打鼓,又高呼口號,或熱烈擁抱。我們都不好意思,惟有垂頭直走。
等候總統親自檢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