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實有賴鄧小平1978年在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所提出的一條「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戰略決策,使到自1949年後逐漸對外封閉的情況得以扭轉。
在改革開放初期,國內市場供應還非常緊張,居民的日常用品(如糧油、肉、布等)還實行定量供應。由於國內實行統一的人民幣市場,禁止外幣在國內市場流通。為滿足外籍人士、華僑(包括港澳同胞)支付費用,同時又使他們區別於國內居民,國務院於1980年4月1日授權中國銀行發行外匯兌換券。外籍人員、華僑入境時,所攜入的外幣、外匯可一次向中國銀行兌換成外匯券。他們入住特定的賓館,進入「友誼商店」買高檔或進口貨。價格自然要比產地的市價高很多,但這些象徵友誼的商店卻壟斷售賣進口貨,顧客別無選擇。外匯券要 1995年1月1日才停止使用。
那段日子返國內旅遊,無論交通或旅遊配套設施,與當下比較,實有雲泥之別。但那時民風淳厚,景色天然,卻又使人另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我們是1986年來到曲阜的。
那段日子返國內旅遊,無論交通或旅遊配套設施,與當下比較,實有雲泥之別。但那時民風淳厚,景色天然,卻又使人另有一番滋味在心頭。我們是1986年來到曲阜的。
80年代的曲阜 8/86
曲阜孔廟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内,又稱「 闕里至聖廟 」,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廟宇,初建於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爲廟。歷代增修擴建,經兩千四百餘年而祭祀不絕,是中國淵源最古、歷史最長的一組建築物。
曲阜孔廟位於山東省曲阜市南門内,又稱「 闕里至聖廟 」,是第一座祭祀孔子的廟宇,初建於公元前478年,孔子死後第二年(公元前478年),魯哀公將其故宅改建爲廟。歷代增修擴建,經兩千四百餘年而祭祀不絕,是中國淵源最古、歷史最長的一組建築物。
孔廟規模之宏大、氣魄之雄偉、年代之久遠、保存之完整,被建築學家梁思成稱爲世界建築史之奇蹟「唯一的孤例」,不僅是儒家文化載體,更是一座屹立於世界東方的文化藝術殿堂。它和相鄰的孔府、城北的孔林合稱「三孔」,又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並列爲中國三大古建築群。 1966年,曲阜「破四舊」,進行了大規模有組織的破壞。1970年,大成殿、杏壇、啟聖王殿、寢殿等建築得到維修。 從1984年起,曲阜孔廟恢復了民間祭孔。
曲阜是孔子的故里,據介紹,孔廟南北長約630米,東西寬約150米,共有九進院落,自櫺星門起,向北經聖時門、弘道門,組成三進院落均為空曠的庭院,松柏森森。
空曠的庭院,松柏森森 網絡相
再向北分別為大中門、同文門、奎文閣和十三御碑亭。 從大成門開始分為左、中、右三路建築群:中路是祭祀孔子以及先儒、先賢的建築群,包括大成門、杏壇、大成殿、寢殿、聖蹟殿、兩廡等;東路是祭祀孔子祖先的建築群,包括崇聖門、詩禮堂、故井、魯壁、崇聖詞、家廟等;西路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建築群,包括啟聖門、金絲堂、啟聖王殿、寢殿等。 整個孔廟 主體南北中軸線貫穿,左右對稱,佈局嚴謹, 包括五殿、一閣、一壇、兩廡、兩堂、十七座碑亭,門坊54座,共計殿廡466間,現存建築分別建於金、元、明、清及民國時期,其中最古老的建築是建於金代的兩座碑亭。 孔廟內的聖蹟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碑碣石刻代大型祠廟1044塊,特別是這裡保存漢魏六朝石刻22 塊 ,全國數量最多,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故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 孔廟是中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現存規模僅次於故宮古建築群,堪稱中國古建築的典範。由於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碑都有很多的典故。只可惜孔廟的石碑沒有幾塊是完好的,都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被破壞了。
萬仞宮牆是孔廟建築體系中的最南邊的正門。一般以城牆的形式體現。萬仞宮牆之典故出自《論語》,子貢說:「夫子之牆數仞,不得其門而入,不見宗廟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門者或寡矣」。寓意孔夫子學問道德高深,若要求取上進,並無捷 徑,唯有進黌門或泮宮(皆古代學校)潛心修習,才能窺其堂奧。現在看到的「萬仞宮牆」石額,是乾隆爺的御筆。
空曠的庭院,松柏森森 網絡相
再向北分別為大中門、同文門、奎文閣和十三御碑亭。 從大成門開始分為左、中、右三路建築群:中路是祭祀孔子以及先儒、先賢的建築群,包括大成門、杏壇、大成殿、寢殿、聖蹟殿、兩廡等;東路是祭祀孔子祖先的建築群,包括崇聖門、詩禮堂、故井、魯壁、崇聖詞、家廟等;西路是祭祀孔子父母的建築群,包括啟聖門、金絲堂、啟聖王殿、寢殿等。 整個孔廟 主體南北中軸線貫穿,左右對稱,佈局嚴謹, 包括五殿、一閣、一壇、兩廡、兩堂、十七座碑亭,門坊54座,共計殿廡466間,現存建築分別建於金、元、明、清及民國時期,其中最古老的建築是建於金代的兩座碑亭。 孔廟內的聖蹟殿、十三碑亭及大成殿東西兩廡,陳列著碑碣石刻代大型祠廟1044塊,特別是這裡保存漢魏六朝石刻22 塊 ,全國數量最多,歷代碑刻亦不乏珍品,其碑刻之多僅次西安碑林,故有我國第二碑林之稱。 孔廟是中國三大古建築群之一,現存規模僅次於故宮古建築群,堪稱中國古建築的典範。由於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這裡的一草一木,一石一碑都有很多的典故。只可惜孔廟的石碑沒有幾塊是完好的,都在文化大革命的時候被破壞了。
乾隆御筆“萬仞宮牆”原名仰聖門,是明代曲阜城的正南門。明武宗正德七年(1512年)以孔廟、孔府為中心修築了明曲阜城牆 8/86![](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hS4_1qFN_9fMrxoweBbkS9PR0GemFMVpMv2-lwRODYxN_GWCoJAH3Ba6vWJuzukcQht5NusvHbTiYUzZvxungSRnIIsEUdfRZ5wOhWEk0fscL7SCr1Ooj4kR_mJigjTz5AWccNfSh0VxY/s640/800px-Qufu_south_gate.jpg)
進了萬仞宮牆便是孔廟。 第一道大門是金聲玉振坊,為三間四柱三樓沖天柱式石坊。石柱頂上飾有蓮花寶座,寶座上各蹲踞一個雕刻古樸的獨角怪獸「闢天邪」,俗稱「朝天吼」。 兩側坊額淺雕雲龍戲珠,明間坊額填色四個大字「金聲玉振」,筆力雄勁,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書法家胡纘宗題寫的。坊額典出《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古樂以敲鐘始,以擊磬終,鐘起「 始條理也 」 , 磬落為「玉振 」 ,稱 「 終條理也」 。「 金聲玉振」用以讚揚孔子學問精湛而完美,如同奏樂的全過程,自始至終完整無缺。 胡纘宗寫的這個「玉」字的點不在右下,而是在正中,據說是因為擊磬正中間時聲音最動聽,恰好又切合孔子思想精髓的中庸之道。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ihS4_1qFN_9fMrxoweBbkS9PR0GemFMVpMv2-lwRODYxN_GWCoJAH3Ba6vWJuzukcQht5NusvHbTiYUzZvxungSRnIIsEUdfRZ5wOhWEk0fscL7SCr1Ooj4kR_mJigjTz5AWccNfSh0VxY/s640/800px-Qufu_south_gate.jpg)
進了萬仞宮牆便是孔廟。 第一道大門是金聲玉振坊,為三間四柱三樓沖天柱式石坊。石柱頂上飾有蓮花寶座,寶座上各蹲踞一個雕刻古樸的獨角怪獸「闢天邪」,俗稱「朝天吼」。 兩側坊額淺雕雲龍戲珠,明間坊額填色四個大字「金聲玉振」,筆力雄勁,是明嘉靖十七年(公元1538年)著名書法家胡纘宗題寫的。坊額典出《孟子·萬章下》:「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聲而玉振之也。」古樂以敲鐘始,以擊磬終,鐘起「 始條理也 」 , 磬落為「玉振 」 ,稱 「 終條理也」 。「 金聲玉振」用以讚揚孔子學問精湛而完美,如同奏樂的全過程,自始至終完整無缺。 胡纘宗寫的這個「玉」字的點不在右下,而是在正中,據說是因為擊磬正中間時聲音最動聽,恰好又切合孔子思想精髓的中庸之道。
過泮水橋,到了孔廟的大門——櫺星門。櫺星,即靈星,古代傳為天上「文星」。 古代祭天,先要祭祀靈星,表示天下文人學士集學於此,同時也有尊孔如同尊天的意思。櫺星門四楹三間,石柱鐵樑,鐵樑鑄有12個龍頭閥閱,四根圓石柱中綴祥雲,頂雕怒目端坐的四大天王。 額枋上雕火焰寶珠。 額坊由上下兩層石板組成,上層刻絛環花紋,下層刻乾隆皇帝手書「櫺星門」三個大字。 明代時此門為木製,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重修時「易以石」。
泮池是一個半月形的水池。古時宅第或寺廟之前常有半月形水池,具有防災、調節暑熱及風水之象徵意義。孔廟的泮池,除有同樣的作用外,尚有泮宮之水的意義,即學校所附水池之意。泮池中有一座三孔的石拱橋,稱為泮橋,橋面彎曲如虹,兩側圍以石雕竹節形欄杆。橋頭欄杆尚且有文筆柱頭作為裝飾,不但玲瓏美觀,且又有高風亮節與振興文運之象徵,甚值仔細欣賞。關於泮池上的泮橋,有一有趣的傳說,據說古時地方上出過進士殿試狀元及第者,祭孔時可以走過泮橋,過櫺星門與儀門,直上大成殿恭祭。坊後是一座單孔石拱橋,橋面是二龍戲珠的石階,橋下清流呈半圓繞過,這就是泮水。橋後東西各有一幢石牌,立於金明昌二年(公元1191年),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人稱「下馬碑」。 過去文武官員、庶民百姓從此路過,必須下馬下轎,以示尊敬,就連皇帝祭祀孔子也要下輦而進,可見孔廟的尊嚴。泮橋中央飽經滄桑的石刻,過去只有皇帝才能從上面走過,現在是甚麼人都不能走了。
“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碑”立於孔廟的兩側 8/86
“官員人等至此下馬碑”立於孔廟的兩側 8/86
第二道坊是「太和元氣」。「太和」指天地、日月、陰陽諧和,「元氣」意為宇宙原始物質的自然之氣。「太和元氣」就是說孔子思想體現了整個人類思想最精華、最高貴的一面,如同天地生育萬物一般,能使人類思想到達一種至高無上的境地。
至聖廟坊位於聖時門前,太和元氣坊後。 始建於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至聖」一詞最早當源於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稱讚孔子「可謂至聖也」,後宋真宗追諡孔子為「至聖文宣王」的封號。 至聖就是說孔子是道德最高尚的人。 坊上華表、辟邪等飾物具有威嚴、莊重之義。
網絡相
一大兩小三座橋 網絡相
過了弘道門,後面就是大中門。大中門是宋代孔廟的正門。「大中門」三字匾額係清高宗乾隆手書。「大中」是讚揚「中庸之道」。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孔廟的大門一道又一道。有宋、明、清各朝代建的。儘管建築時代不同,工匠不同,但感覺與整個建築群相互映輝,渾然一體。所有門都是紅色的「朱門」。
孔廟的大門一道又一道。有宋、明、清各朝代建的。儘管建築時代不同,工匠不同,但感覺與整個建築群相互映輝,渾然一體。所有門都是紅色的「朱門」。
過大中門之後,迎面即為同文門,取《禮記》「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語意。 以前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築,在主體建築之前常有小型建築作為屏障,以表示莊嚴,同文門就擔當著奎文閣的屏障作用。同文門是孔廟的第五道大門。 宋朝時期為孔廟的正門。 此門有闊屋五間,深屋兩間,均內為黃瓦歇山頂,斗拱佈局疏朗。 清初之時,此門曾名「參同門」,順治之後改此名。 同文門四周各有一座巨碑,是為明朝洪武、永樂、成化、弘治四帝所立的御碑。 四碑均為龜趺龍首,先前曾有亭保護,後於清朝時期而毀。
網絡相
同文門東南角的成化御碑,已無碑亭, 正名為「御制重修孔子廟碑」,刻立於成化四年(1468年),明憲宗朱見琛御製。 碑文為楷體,書體端正,結構謹嚴,技法精湛,在書法界非常著名。 遊客恐怕意不在碑名,也不在書法,卻記住石碑上的那道傷疤就代表了三個字:「譚厚蘭」。 她是文革初期北師大紅衛兵領袖,以中央文革小組名義,率隊到曲阜造「孔家店」的反。 1966年11月9日到達曲阜,成立「徹底搗毀孔家店革命造反聯絡站」,召開「徹底搗毀孔家店」萬人大會,然後開始動手砸孔廟。於是三孔一場大劫難開始了:孔子像被搗爛燒毀;孔林孔墳被挖;孔府許多古畫古書被燒。
網絡相
8/86
同文門東南角的成化御碑,已無碑亭, 正名為「御制重修孔子廟碑」,刻立於成化四年(1468年),明憲宗朱見琛御製。 碑文為楷體,書體端正,結構謹嚴,技法精湛,在書法界非常著名。 遊客恐怕意不在碑名,也不在書法,卻記住石碑上的那道傷疤就代表了三個字:「譚厚蘭」。 她是文革初期北師大紅衛兵領袖,以中央文革小組名義,率隊到曲阜造「孔家店」的反。 1966年11月9日到達曲阜,成立「徹底搗毀孔家店革命造反聯絡站」,召開「徹底搗毀孔家店」萬人大會,然後開始動手砸孔廟。於是三孔一場大劫難開始了:孔子像被搗爛燒毀;孔林孔墳被挖;孔府許多古畫古書被燒。
網絡相
8/86
同文門北面是奎文閣,始建於宋天禧二年( 1018 年),原名藏書樓,金明昌二年( 1191 年)重修時改為今名。 明弘治十三年( 1500 年)擴建為三層, 面闊七間,進深五間,三重飛簷,四層鬥栱,黃瓦歇山頂。 現在的匾額,是清高宗乾隆題寫的。
奎文閣後為一狹長形院落,這是孔廟的第六進院落,這個院落相較於其他的院落顯得相當擁擠,因為這裡聳立著十三座古色古香的亭子,高大的亭子分兩行排列,南八北五,大多以贔屭為基座,稱為「十三御碑亭」。十三御碑亭都是正方形,重檐頂、斗栱飛翹、黃瓦紅牆,風格豪邁,是孔廟現存年代較早的建築物之一。 其中兩座為金代遺構,一座為元代遺構,其他十座均為清代建築。 亭內存唐、 宋、金、元、明、清、民國石碑 55 塊。
8/86 十三碑亭位於孔廟大成門前,亭分南北兩排,北排五亭,南排八亭,故稱十三碑亭
8/86
8/86
網絡相
8/86
8/86
網絡相
建築結構犬牙交錯,兩角相頂,巨簷相交,是古建築學上所講的「勾心鬥角」。能工巧匠運用「勾心鬥角」的建築手法,巧妙解決建築結構空間的問題,是碑亭建築中的奇觀。中間插進為「勾心」,左右四角尖端相頂為「鬥角」。
中間插進為「勾心」
乾隆最後一次來曲阜祭孔,年齡已經很大。 當他走到這棵樹前時,感覺有些累,就靠在這棵樹上休息,因為皇帝是真龍天子,當他離開以後,這棵樹就長成現在的樣子。
相傳乾隆倚靠過的檜樹,樹幹表面皆龍紋,與鳳樹相望百年 網絡相
凡是用贔屭馱的碑都稱「御碑」。「贔屭」是吉祥物;傳說龍王有九子,它排第八,愛「文」,善於負重,石碑有文字而沉重適合其特點,形象應為龍頭、龜身、鷹腿、蛇尾。
孔廟第七道大門叫大成門,大成門並列有三門,據說平日只能從左右兩旁門出入,只有重大儀典才開啟中門。大成門朱紅色,每組扇門按照皇宮禮制共有一百零八顆門釘,左右各五十四顆,因為九是陽數之極,九的倍數一百零八更是禮制中的最高者,以表示孔廟建築規制之高。大成門的門檻很高,謁聖廟者必須端正舉止,言行舉止得體,符合聖廟謹嚴的氣氛方能入內。孔廟由這裏起分為三路佈局,這一道五門,中為「大成門」,左邊是「金聲門」,右邊是「玉振門」,再往西為「啟聖門」,再往東為「承聖門」。大成門三字系雍正皇帝的御筆。讚孔子是集先聖先賢之大成,達到至高無上的境界。
網絡相
過「大成門」就來到「大成殿」,現在看到的大成殿是清雍正時期重建的。大成殿氣勢雄偉,結構整齊,規模宏大,重檐九脊,周繞迴廊,雕樑畫棟,突兀凌空,金箔貼裹,群龍競飛,東方建築特色明顯。與北京故宮太和殿、泰安岱廟裏宋天貺殿並稱為東方三大殿。
網絡相
大成殿是孔廟的主殿,和北京的故宮太和殿、泰安岱廟天貺殿並稱東方三大建築,又稱東方三大殿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gANLEMsF4IS9Y8WmPsa25LsMb74tbKhPOdJBPUhKV6hKuIh3ta1uDxOvYAk8WVtaaGhSVkQ6zejYDWNv5HoOkV2JTIyoTcLLglaDCH_7_DohmNOkw6WiezDSaHqyBmkt_S2Yp3HbnrIwpP/s1600/%25E6%258E%2583%25E6%258F%258F0001.jpg)
殿高24.8米,闊45.69米,進深24.85米,座落在2.1米高的殿基上,為全廟最高建築
1018年,孔子45代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將正殿後移擴建,在正殿舊址建亭,環植以杏,名曰「杏壇」。壇上建有亭閣,十字結脊,黃瓦朱欄,雕樑畫棟,彩繪精美華麗,閣匾是當時著名文人党懷英的篆書。壇前置有精雕石刻香爐,基座六邊造型,基柱飛龍盤旋,爐沿彩雲環繞。內用鬥八藻井,瓦用黃色琉璃,彩畫用金龍和璽,規格甚高。
「杏壇」是教育聖地的代名詞。 網絡相
8/86
鬥八藻井 網絡相
四周廊下環立 28 根雕龍石柱,均以整石刻成。 柱高 5.98 米,直徑 0.81 米,承以重層寶裝覆蓮柱礎,原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 1500 年)敕調徽州工匠刻製,清雍正二年火後重刻。 特別是前簷的 10 根深浮雕石柱,每柱兩龍對翔,盤繞升騰,中刻寶珠,四繞雲焰,柱腳綴以山石,襯以波濤。 10 根龍柱兩兩相對,各具變化,無一雷同,造型優美生動,雕刻玲瓏剔透,刀法剛勁有力,龍姿栩栩如生,是罕見的藝術瑰寶。 據說皇帝來祭孔時,石柱均用紅綾包裹,怕被皇帝看到超過皇宮而怪罪。
1018年,孔子45代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將正殿後移擴建,在正殿舊址建亭,環植以杏,名曰「杏壇」。壇上建有亭閣,十字結脊,黃瓦朱欄,雕樑畫棟,彩繪精美華麗,閣匾是當時著名文人党懷英的篆書。壇前置有精雕石刻香爐,基座六邊造型,基柱飛龍盤旋,爐沿彩雲環繞。內用鬥八藻井,瓦用黃色琉璃,彩畫用金龍和璽,規格甚高。
「杏壇」是教育聖地的代名詞。 網絡相
8/86
鬥八藻井 網絡相
四周廊下環立 28 根雕龍石柱,均以整石刻成。 柱高 5.98 米,直徑 0.81 米,承以重層寶裝覆蓮柱礎,原為明弘治十三年(公元 1500 年)敕調徽州工匠刻製,清雍正二年火後重刻。 特別是前簷的 10 根深浮雕石柱,每柱兩龍對翔,盤繞升騰,中刻寶珠,四繞雲焰,柱腳綴以山石,襯以波濤。 10 根龍柱兩兩相對,各具變化,無一雷同,造型優美生動,雕刻玲瓏剔透,刀法剛勁有力,龍姿栩栩如生,是罕見的藝術瑰寶。 據說皇帝來祭孔時,石柱均用紅綾包裹,怕被皇帝看到超過皇宮而怪罪。
寢殿後面還有一個院落,名為聖蹟殿,以保存記載孔子一生事蹟的石刻連環畫聖蹟圖而得名,明萬曆二十年(公元 1529 年) 巡按御史何出光主持修建。 孔廟原有反映孔子事蹟的木刻圖畫 ,他建議改為石刻,由楊芝作畫、章草刻石,嵌在殿內壁上,這就是為數 120 幅的聖蹟圖,是我國第一本有完整人物故事的連環畫,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
孔廟最後一座殿堂是聖蹟殿,存放以孔子的經歷和故事為題材雕成的連環畫石刻圖 8/86
孔府東鄰孔廟,舊稱衍聖公府,是歷代衍聖公的官署和私邸,號稱「天下第一家」。 這座僅次於北京故宮的貴族府第,坐北朝南,門兩邊置石獅、下馬石各一對。紅邊黑漆的大門上鑲嵌着狻猊鋪首,大門正中高懸着藍底金字的「聖府」匾額,字體相傳為明相嚴嵩手書。門兩旁明柱上,懸掛着一對對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據傳是清人紀昀的手書。別出心裁的是:上聯「安富尊榮」的「富」字上少了一點,下聯「文章道德」的「章」字中多了一筆。寓意衍聖公官職位列一品,田地萬頃,富貴沒頂;孔子及其學說「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聖人之家的「禮樂法度」,與天地並存,日月同光。
孔府大門正中高懸「聖府」金字匾額。接著是聖人之門。中路是孔府的主體建築,前半部為官衙,後半部為內宅 8/86
孔府東鄰孔廟,舊稱衍聖公府,是歷代衍聖公的官署和私邸,號稱「天下第一家」。 這座僅次於北京故宮的貴族府第,坐北朝南,門兩邊置石獅、下馬石各一對。紅邊黑漆的大門上鑲嵌着狻猊鋪首,大門正中高懸着藍底金字的「聖府」匾額,字體相傳為明相嚴嵩手書。門兩旁明柱上,懸掛着一對對聯:「與國咸休安富尊榮公府第,同天並老文章道德聖人家」。據傳是清人紀昀的手書。別出心裁的是:上聯「安富尊榮」的「富」字上少了一點,下聯「文章道德」的「章」字中多了一筆。寓意衍聖公官職位列一品,田地萬頃,富貴沒頂;孔子及其學說「德侔天地、道冠古今」,聖人之家的「禮樂法度」,與天地並存,日月同光。
孔府大門正中高懸「聖府」金字匾額。接著是聖人之門。中路是孔府的主體建築,前半部為官衙,後半部為內宅 8/86
重光門四根圓柱承托,門樓四角有八個倒垂的木雕蓮蕾,稱為「八角垂花門」。設計巧妙,構造奇特,是建築學界交口稱讚的建築。問世幾百年來,吸引了許多建築學家前來觀賞和學習。 重光門獨立院中,把前院和後院隔絕開來,所以又叫「塞門」。據說這樣的塞門一般官司宦人家是無資格建立的,只有封爵的「邦君」才能享受此榮。
在當年,重光門只有帝王大典、迎接聖旨,或進行重大祭祀活動時,才在十三響禮炮聲中將此門打開,所以又稱「儀門」
二堂之後有個不大的庭院兩棵沖天挺拔的蒼檜並列兩旁,六個石雕盆內各立一塊奇形怪狀的太湖石此院的北屋即三堂。 三堂也叫退廳是衍聖公接見四品以上官員的地方,也是他們處理家族內部糾紛和處罰府內僕役的場所。
8/86
在當年,重光門只有帝王大典、迎接聖旨,或進行重大祭祀活動時,才在十三響禮炮聲中將此門打開,所以又稱「儀門」
二堂之後有個不大的庭院兩棵沖天挺拔的蒼檜並列兩旁,六個石雕盆內各立一塊奇形怪狀的太湖石此院的北屋即三堂。 三堂也叫退廳是衍聖公接見四品以上官員的地方,也是他們處理家族內部糾紛和處罰府內僕役的場所。
8/86
魯壁,秦「焚書坑儒」時孔子九代孫孔鮒藏《論語》、《尚書》《孝經》、《禮》等古書於牆內。漢武帝時魯恭王劉餘為擴建宮室拆除孔子故居時,聞有絲竹之聲,發現這些古文竹簡。「魯壁藏書」引發了中國歷史上兩千多年「經學」今、古文之爭的文化現象,其文化意義重大而久遠。 明代建此牆並立石碑曰「魯壁」,以資紀念。其旁為故宅井,相傳為孔子當年的吃水井,水“「既清且渫」,被稱作「聖水」。
孔林,本稱至聖林位於曲阜城北1.5公里處,是孔子及其後裔的家族墓地,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的家族墓地。孔子死後,其弟子們把他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那時還是“ 墓而不墳 」(無高土隆起)。 到了秦漢時期 ,雖將墳高築,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幾家守林人 ,後來隨著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規模越來越大。
孔林中神道長達1000米,蒼檜翠柏,夾道侍立,龍幹虯枝,多為宋、元時代所植。 林道盡頭為「至聖林」木構牌坊,這是孔林的大門。 由此往北是二林門,為一座城堡式的建築,亦稱「觀樓」。 四周築牆,牆高4米,周長達7000餘米。牆內有一河,即著名的聖水─洙水河。 洙水橋北不遠處為享殿。 是祭孔時擺香壇的地方。 殿前有翁仲、望柱、文豹和角端等石獸。 享殿之後,正中大墓為孔子墳地,墓前有明人黃養正巨碑篆刻「大成至聖文宣王墓」。
孔林神道長達1000米,蒼檜翠柏,夾道侍立,龍幹虯枝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IzthvkQykSCpK13Sbj5ArDaCXgNM92FqIwWRe5aPoSs04D8Fbct8rH8VRailv7KfyIfODSmHeL5AFmx4dPTOK5Hzsxdautw71IQ1h9JFU5YVXFJjT1ZgGuxTZibiHKnRecLEUnvHhjleL/s1600/%25E6%258E%2583%25E6%258F%258F0004-2.jpg)
神道的盡頭是孔大門,俗稱大林門。 拱門上方門額石刻篆書「至聖林」三字,門前東西花牆內有一對造型生動的石獅,兩扇朱紅大門上,各有橫9豎9共81個園花形鐵門釘
雙層飛簷的二林門原為春秋時魯國的北門,是一座城堡式的磚砌拱門,亦稱「觀樓」,現為孔林正門。門額上為朱字「至聖林」石刻,於雍正十年(西元1732年)重修完成
由孔林大 門到至二林門這一段,是孔林前突出的部分,類似古代城市建築的月城。 進得林門,有一條長約5公里的環林路向左右兩側延伸出去
![](https://blogger.googleusercontent.com/img/b/R29vZ2xl/AVvXsEjIzthvkQykSCpK13Sbj5ArDaCXgNM92FqIwWRe5aPoSs04D8Fbct8rH8VRailv7KfyIfODSmHeL5AFmx4dPTOK5Hzsxdautw71IQ1h9JFU5YVXFJjT1ZgGuxTZibiHKnRecLEUnvHhjleL/s1600/%25E6%258E%2583%25E6%258F%258F0004-2.jpg)
神道的盡頭是孔大門,俗稱大林門。 拱門上方門額石刻篆書「至聖林」三字,門前東西花牆內有一對造型生動的石獅,兩扇朱紅大門上,各有橫9豎9共81個園花形鐵門釘
雙層飛簷的二林門原為春秋時魯國的北門,是一座城堡式的磚砌拱門,亦稱「觀樓」,現為孔林正門。門額上為朱字「至聖林」石刻,於雍正十年(西元1732年)重修完成
由孔林大 門到至二林門這一段,是孔林前突出的部分,類似古代城市建築的月城。 進得林門,有一條長約5公里的環林路向左右兩側延伸出去
洙水橋坊周圍景色甚佳,坊高如拱,橋卧如虹,古樹參天,流水潺潺。這洙水坊,為三楹雕有雲龍、辟邪的沖天式石坊,四柱均為八角形,頂立蹲獸,次間坊額鐫二龍戲珠圖案,明間坊額兩面各刻「洙水橋」三個大字。
享殿是祭孔時擺香壇的地方。 殿前有翁仲、望柱、文豹和甪端等石獸。 享殿之後,正中大墓為孔子墳地,墓前有明人黃養正巨碑篆刻「大成至聖文宣王墓」
享殿是祭孔時擺香壇的地方。 殿前有翁仲、望柱、文豹和甪端等石獸。 享殿之後,正中大墓為孔子墳地,墓前有明人黃養正巨碑篆刻「大成至聖文宣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