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4日 星期六

鄉里闖郵輪趣事(1964)

我童年生活在廣東高要的一個窮鄉僻壤的地方----竹山村。那裡生活條件簡單,民風淳厚,見識不廣。後來有機會到香港和台灣讀書,却因根基不牢,資質有限,雖蒙混過關,亦難脫鄉下人本色。

          Mr. S.M. Tang 乘客名單
    1964年,我獲准前往漢堡。那時候由香港往歐洲,主要是搭乘郵輪,航空業尚待發展。其實乘船我是不陌生的。記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我曾多次搭乘"四川輪"往返台灣。不過那時買的是大倉票,要自備草蓆睡覺。如今突然闖入豪華的"Victoria",真有點像劉姥姥初進大觀園:既好奇,又迷茫:五光十色,目眩神迷。
        11/10/1964香港
           可不是嗎?就說進餐好了。侍者遞過來一份意大利文餐單,厚厚一本,叫我這大鄉里如何是好?
       幸虧登船不久就結識一位僑居蘇黎世的李先生。大陸變色,他家慘遭清算,好不容易才得以脫身,發誓永不再返中國,包括香港。後來他父親也逃到香港,前些日子逝世,才不得不返港料理後事。
     李先生諄諄教導,向我解釋甚麼是hors d'oeuvre,如何挑選zuppa和insalata;至於portata principale,那是主菜,千萬不要錯過。最後是dolce,要甜在心裡。千謝萬謝,有位好老師。 不然我肯定會在幾頁紙的appetizers 和soups 中兜兜轉轉,轉不出一個究竟來,更遑論甚麼main course 和dessert了。
    船出了鯉魚門,向新加坡駛去。可問題又來了。新加坡那時是馬來西亞聯邦的一州,因而招來印尼的對抗,宣稱凡去過新加坡的,都不能來印尼。權衡輕重,我選擇了耶加達。來到新加坡,放棄登岸,在船上拍照一下便算。
      新加坡碼頭 Oct '64 新加坡和印尼交惡,二者只能擇一,我選了去耶加達
        轉眼間船穿越赤道, 按照西方航海界的傳統,第一次過赤道的水手必須要玩一個叫“尼普敦國王”(The Neptune King)的遊戲,即:船上水手把蒐集來的垃圾和變餿的剩飯裝在一隻大桶裡,之後一名穿越過赤道的水手打扮成國王,將桶裡的穢物全部倒在第一次過赤道水手的頭上。老水手會穿上滑稽、花哨的衣服扮成海神調教新水手。 新水手赤膊上陣,完成挑戰之後就能晉級“老兵”。 只要是在船上的人,無論身份如何,都得遵守規則。
Neptune and his entourage “尼普敦國王”
         俄而南沙群岛在望,海面一片平靜,大小島礁蕩漾在綠波中,清晰可見。耶加達到了。船上廣播:各人登岸務須小心,現金、相機、手錶最好留下來不帶走。無物一身輕,從碼頭一直走到市中心,再回頭走,真是不留一片彩雲。
        wharf of Jakarta 1964 耶加達
      進入印度洋,仍然風平浪靜。看電影、聽音樂、吃大餐,享受一流,自然身廣體胖。於是每天游泳、運動。船上舉行三項公開比賽,我參加兩項,都拿了冠軍,分別是:乒乓球和甲板網球(deck tennis)。
      到了這個時候我關心的是,楊傳廣能否奪得東京奧運的十項全能金牌,所以一直請李先生留意收音機。一天我正在游泳,李先生匆匆走過來,興奮極了。我以為楊傳廣奪得金牌,正要歡呼,誰知不是。原來那天是1964年10月16日,中國在新疆羅布泊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李先生一向反共,但聽到國內令世界震驚的消息,亦難阻血液中祖傳DNA的發酵。
        在印度洋聽到中國爆原子彈(oct 16),是日郵輪抵達卡拉奇。
     Bombay Oct 1964 孟買
         臨近孟買,船上組織旅行團,於是繳費報名。等到排隊登岸,海關員看了我的香港身分證明書,叫我站在一  邊。全船人都走了,可我還在船上,於是問海關員為甚麼。答案簡單明瞭:"Your are Chinese, not British subject。“以後申請各國簽證,香港身分證明書都給我添加額外的麻煩。多年後我們打道回府,想經巴黎倫敦而轉紐約。誰知到漢堡英國領事館申請簽證,也給拒絕了,理由同樣是:"Your are Chinese, not British subject。“可見身分的卑微。無奈,惟有取回訂金。
Indian Coolie 印度苦力
         孟買來了一窩蜂婦女,頭髮沾滿氣味濃郁的椰油。一時船艙通道令人難以呼吸。我本以為自己忍者功不錯,這時才知道級數相差甚遠。
         一位印度小朋友,年約八、九歲,與我混熟了,天天纏著我。一天他問我是甚麼人。我說中國人。他聽了,臉色大變,慌忙逃走,邊走邊叫:"He's Chinese! He's Chinese!"他媽告訴我,他們來自 Ladakh。噢,我明白了。 一九六二年發生中印邊境戰爭,中方於10月20日直取Ladakh,越過 McMahon Line,引發難民潮。算起來才不過兩年,無怪他們聞中色變了。
        卡拉奇(Karachi)沒有市區旅行團,各人登岸自由行。我從碼頭走到市中心。沿途所見,無啥看頭。


 Karachi Nov 1964
   Karachi street scene
         到了亞丁港---英國直轄殖民地,一個仍然受英國保護的反海盜基地。但隨著阿拉伯民族主義的興起,獨立是遲早的問題。
       Aden's harbour in 1964 亞丁港
      view of Aden from the sea
         這個港口面積不大,繞了一圈,很快看完了。於是深入一步探索,進入民居。不得了,迎面來了三兩婦女,身穿白色罩袍,全身包裹,只露出雙眼。可怕的是,罩袍繪畫骷髏,在灰暗的窄巷中,特別嚇人。眼看形勢不妙,急步回船。

    Queen Victoria's statue in the heart of Ade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historical
sites in this great city. At 106 years old it is a part of the golden age of Aden.維多利亞女王像

  Fatima Girls Convent School on the main road
                        Aden Nov 1964
        離開亞丁,就要進入蘇伊士運河。運河 1869年修築通航,是一條海平面的水道,在埃及貫通蘇伊士地峽 ,連接地中海與紅海 ,提供從歐洲至印度洋和西太平洋附近土地的最近的航線。
         entrance to Suez Canal 蘇伊士運河入口處
      運河北起塞得港南至蘇伊士城,長190千米,在塞得港北面掘道入地中海至蘇伊士的南面。是亞洲與非洲 , 歐洲人民來往的主要通道。
蘇伊士運河
          運河的寬度變化不一,最窄處60米。 全長只有一條航線可用,所以設有多處避船海灣。
     Port Said 塞得港

         
 
         這條運河連結了歐洲與亞洲之間的南北雙向水運,而不必繞過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大大節省航程。 從英國倫敦港或法國馬賽港到印度孟買港作一次航行,經蘇伊士運河比繞好望角可分別縮短全航程的43%和56%。 在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前,人們在地中海和紅海之間運輸,只能通過陸運的方法。 運河兩岸盡是黃沙,眼球疲憊,容易入睡。到了塞得港,我才醒過來,無法登岸觀光了。
        目送塞得港,遨遊地中海。李先生語我,到了地中海,便是進入文明之境。以後幾年在歐洲生活,見人民彬彬有禮,路不拾遺,確可為此語作證。不過今年(2015)重遊地中海,從巴塞隆納到羅馬,處處扒手如雲,令人防不勝防。真是彼一時,此一時也。
  Capri
    橫越地中海,繞過Capri,Napoli到了。龐貝古城不得不看;還有Castel Nuovo和 Galleria Umberto I

Castel Nuovo 新堡壘
        龐貝(Pompeii)於公元79年8月24日被維蘇威火山爆發時的火山灰覆蓋。在六米多深的火山灰下,它的名字和位置早已被人遺忘。1599年,因開闢地下水道欲引沙諾河水時發現了有雕刻的古牆,因而首次披露出部份的龐貝遺跡。1738年,與龐貝遭到同樣命運的古城赫庫蘭尼姆被發掘出來,1748年龐貝也被重新發現。回到拿坡里,試飲 Café Mocha,小小一杯,苦澀難嘗。
       Pompeii

     有一位意大利神父,任職香港聖約瑟書院,請我們幾個亞洲朋友飲可口可樂,一瓶一英鎊,為16港元,而香港當時只賣三毫
        十一月七日,終點站熱那亞到了。立刻到火車站買到漢堡的車票,并託運行李,然後參觀市容。想不到黃昏風雲特變,北風凜冽。冬衣早已託運,身上只穿了一件冷衫,抵擋不了剌骨的寒風。無奈,惟有躲在行人隧道中,等到時間到才直奔車站。
      Genoa Nov1964
Genoa Nov1964
                       Genoa 1964 哥倫布雕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