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5日 星期日

憶柏林

2004年6月,老四夫婦漫遊柏林,勇氣可嘉。看到他們的視頻,勾起我對這個古老城市的懷念。1966年和1999年我分別訪問了柏林.。換言之,是在柏林牆倒塌的前後,也就是德國統一的前後。

(一)柏林圍牆(Berliner Mauer)
  統一前,東德屬社會主義陣營,視西德為仇寇。1953年6月17日,東柏林工人展開抗議生活水平下降而舉行抗議,不久即被蘇聯軍隊鎮壓下去。1958年11月10日,赫魯雪夫宣稱四大國對柏林的佔領已經過時,要求美英法從西柏林撤軍,並稱6個月之內西柏林應當成為蘇軍可以自由進出的「自由城市」。
      後來由於大量東德居民通過不設防的柏林分界線湧入西柏林和西德, 1961年8月13日,東德建起了柏林圍牆。 10月25日,美國坦克開到弗里德里希大街南部的查理檢查站,試圖進入東柏林,與90米開外的蘇軍坦克對峙了16個小時。 此後柏林成為東西方意識形態交鋒的最前沿。

柏林圍牆建於1961年(互聯網)

現在的柏林圍牆

由於存在種種歷史問題和制度上的缺陷,1989年,東歐國家民眾掀起了對社會主義和共產黨政權的總抗議。 1989年11月9日深夜,東德被迫宣佈開放柏林牆。 1990年10月3日,德國重新統一,柏林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 柏林牆終於拆除。
     1991年,德國議會投票決定在2000年之前將首都從波恩遷回柏林。 此後柏林展開了大規模的重建工作。 在國會大廈北面修建了新的國會和總理府。 以前是柏林牆腳下佈滿地雷的警戒地帶的波茨坦廣場重新成為柏林的商業中心。 德國已經恢復了其在歐洲的文化和經濟中心地位。
     統一後,東西德人民并未能完成融合。其實統一前西德人已經稱呼東德人為 Ossi(東邊人),自己則是 Wessi(西邊人) 。Ossi 經常帶有貶意。所以東德人感受到侮辱,覺得西德人驕傲,不尊重他們的文化。因為他們自覺較西德人易與人相處,看重家庭和朋友的關係,而西德人只著重物質生活的享受。的確,統一後西德等於吞併了東德,每個西德人都要背負起東德人的重擔。無形中是要東德融入西德的文化中,兩種文化可不對等,以致兩德人民對彼此的刻板印象仍在。自然隨著年輕一代的成長.要區分東西德人將會是愈來愈困難的事。
                A view of Checkpoint Charlie in 1966, from the American sector. Checkpoint Charlie was on Friedrichstrasse, near Kochstrasse查理檢查站(互聯網)
          柏林圍牆拆除前,要進入東柏林,就必須通過市中心腓特烈大街的查理檢查站(Checkpoint Charlie)。
        1966年我前往東柏林,主要是參觀蘇軍陣亡將士公園(Sowjetisches Ehrenmal--Treptow)和 希特勒自殺的地下室(Hitlers Bunker)。
    蘇維埃戰爭紀念碑建造於1945年,位於特雷普托公園(Treptower Park)內,是柏林為數不多的紀念碑之一。 紀念碑由前蘇聯建造,以紀念二戰中在1945年柏林戰役中陣亡的80000多名蘇聯戰士。 這座紀念碑體現的是蘇聯解放者的思想,以彰顯紅軍在柏林戰役的戰功。 紀念碑的下方是雕塑柱廊,頂部站立著蘇聯戰士的雕像,前面放置了兩門ML-20火砲,兩輛T-34坦克。 雕塑的下方刻有斯拉夫字母,英姿颯爽的蘇聯士兵肩背戰槍,眼睛眺望著遠方,流露出必勝的信心。 公園內還修建有埋葬著7000多名戰士的蘇軍陣亡將士墓。 蘇維埃戰爭紀念碑也是舉辦慶典的地方,每年五月八日的歐洲勝利日,敬獻花圈的儀式就會舉行,紀念那些為和平獻身的偉大戰士。
      1966
        1999
        紀念碑上雕刻了一位站在柱基上的蘇維埃士兵,他滿臉嚴肅,左手抱著一個德國小孩,右手持劍。這個雕塑高12米,之所以環抱小孩,是因為據說在戰爭中一名三歲的德國小女孩深處險境,一名蘇維埃戰士在德軍的槍林彈雨冒險救了小女孩,令人感動至極。

                                                             互聯網




         Hitlers Bunker 相傳希特勒在這個地下室自殺 10/66
          社會差異的圍牆難於一下子清除,但柏林圍牆原址現在僅有少部分存留,其餘幾乎拆除殆盡。有三處較長的存留:一處在尼德爾克爾新納大街,位於波茨坦廣場和查理檢查站之間,長約80米。另一處較長的存留是在施普雷河(Die Spree)沿岸奧伯鮑姆橋附近,存有大量塗鴉,通常被人稱為東邊畫廊。第三處位於 Bernauer 街北部,為部分重建的圍牆,並在1999年改為紀念場所。一些柏林圍牆的單塊牆體和瞭望塔也分散在城市中。
        施普雷河沿岸奧伯鮑姆橋附近,存有大量塗鴉,通常稱為東邊畫廊 
        「上帝啊,求你助我挺過這般致死之愛!」 Brezhnev and Erich Honecker in a fraternal embrace
           蘇聯總書記勃列日涅夫(左)和東德共產黨總書記昂納克(右)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吻

(二)亞歷山大廣場(Alexanderplatz)

      這座廣場原本是一個牛市,為紀念1805年10月25日,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對柏林的訪問而命名,是德國首都柏林市中心區的一個大型廣場和交通樞紐。這裡是世界大戰前最繁華的都市中心,也是歐洲最早使用紅綠燈的地區,曾經一度是車水馬龍的地區。雖然在戰後成為了廢墟,但當德國統一之後,在1999年時陸續完成的各項建設,不論是全新的辦公大樓、各大企業總部、劇場、電影院等,各項數不盡的新風格都在這裡誕生,使得波茨坦廣場成了最新潮的城中城。
      火車將進站,已見高聳柏林電視塔。這是東德時代建造的地標,也是柏林最高的建築物,而且是德國最高、最美的電視塔。在電視塔的背後,是紅磚結構的聖母教堂(Marienkirche),建於1270年,為柏林第二老的教堂。 教堂旁的花園中央為海神噴泉,花園的另一邊,是著名的紅色市政廳(Rotes Rathaus),自1869年建成後就是柏林市政府所在,紅色的新文藝復興風格十分美麗。 紅色市政廳的以西,就是柏林最古老的尼古拉街區(Nikolaiviertel),最古老的尼古拉教堂(Nikolaikirche)就在這里尼古拉街區旁的施普雷河邊花園中還有馬克思和恩格斯塑像。 花園的對面,還有一個民主德國博物館(DDR Museum)。 著名的Galeria Kaufhof百貨大樓,ALEXA購物中心也坐落於廣場上,圍繞廣場還有諸多各具特色的小店。
         柏林電視塔與聖母教堂 1999


   馬克思和恩格斯塑像 

       海神噴泉

 (三)菩提樹下大街(Unter den Linden)

      Linde 其實是椴樹,所以應該稱為椴樹下大街,但目前早已經習非成是,很難再改成「椴樹下大街」了。柏林這條著名大街西起布蘭登堡門(Brandenburger Tor)和東面的巴黎廣場(Pariser Platz),那裡有柏林藝術學院(Akademie der Kuenste)和著名的阿德龍飯店(Hotel Adlon),向東延伸1.5千米經過宮殿橋(Schlossbrücke)和柏林博物館島(Museuminsel),直到高聳的柏林電視塔(Fernsehturm)。菩提樹下大街是柏林市中心的交通樞紐,並且將不計其數的重要景觀和名勝連接在了一起。作爲傳奇性的首都景觀大街,它有很多動人的歷史故事。我們從東面轉到施普雷河,經過宮殿橋,然後踏入大街。
      宮殿橋(互聯網)
     施普雷河 die Spree
                      聖黑德維希主教座堂(Sankt-Hedwigs-Kathedrale)
         新崗哨(Neue Wache),現稱「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戰爭與暴政犧牲者紀念館」,位於菩提樹下大街北側,由卡爾·弗里德里希·申克爾(Karl Friedrich Schinkel)所建造,是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始建於1816年,1818年完工,最早曾作為普魯士王儲所屬部隊的崗哨,自1931年開始作為紀念館使用。
       新崗哨 
  
                       東德警衛 1966
          德國統一後,東德的紀念物被移除,並在中心放置有凱綏·柯勒惠支(Kollwitz)雕塑的「母親與亡子」的放大版,是一個母親抱著死去的孩子的雕像。這一雕像被直接放置在天窗下方保持露天狀態,暴露在柏林的雨雪中,象徵二戰中平民遭受的苦難。
          柏林軍械庫(Zeughaus)是菩提樹下大街最古老的建築,由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三世興建(1695-1730)。這座建築在1875年變成軍事博物館。二戰時期軍械庫受到嚴重損毀。從1949年至1965年,軍械庫得到重建,內部是完全重新設計的。1952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國政府在柏林軍械庫開設了德國歷史博物館(Museum für Deutsche Geschichte),以共產黨的觀點介紹德國歷史,特別是現代史。今天,柏林軍械庫是德國歷史博物館(Deutsches Historisches Museum)的館址。
互聯網
      柏林洪堡大學(Humboldt-Universitaet zu Berlin),是柏林最古老的大學,於1809年由普魯士教育改革者及語言學家威廉·馮·洪堡及弟弟亞歷山大·馮·洪堡所創立,是第一所新制的大學,擁有十分輝煌的歷史,對於歐洲乃至於全世界的影響都相當深遠,該校後因二戰緣故,而與柏林自由大學誕生關聯密切。
                洪堡大學門口的亞歷山大·馮·洪堡雕像 1966 
    倍倍爾廣場(Bebelplatz)位於菩提樹下大街的主幹道南側,其東側是柏林州立歌劇院,西側是洪堡大學法學院的老圖書館,南側是柏林最古老的天主教教堂,聖黑德維希主教座堂。使倍倍爾廣場聞名於世的是1933年5月10日,褐衫隊和希特勒青年團的成員,受到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的鼓動,在此舉行焚書儀式。納粹燒毀了大約20,000本書籍,其中包括托馬斯·曼、埃里希·瑪利亞·雷馬克、海因里希·海涅、卡爾·馬克思和其他許多人的著作。

             倍倍爾廣場 (互聯網)

      今天,在倍倍爾廣場設計了一個玻璃圓頂,放置了一個空書架,以紀念焚書事件。並且雕刻了1820年海因里希·海涅的一行詩句:"Das war ein Vorspiel nur, dort wo man Bücher verbrennt, verbrennt man am Ende auch Menschen. Heinrich Heine 1820" (「這只是一場前戲,哪裡燒書的地方,最後也將燒人。 海涅 1820 」)。 每年,洪堡大學的學生在廣場上進行售書以示紀念。

        廣場上的空書架 

   

      菩提樹下大街差不多天天有遊行示威隊伍,來者不拘,盍興乎來?

       布蘭登堡門(  Brandenburger Tor)位於柏林市中心,東側是巴黎廣場和菩提樹下大街的盡頭,西側是三月十八日廣場(Platz des 18. M?rz)和六月十七大街(Strasse des 17. Juni)的起點。這個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由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下令於1788年至1791年間建造,以紀念普魯士在七年戰爭取得的勝利。

         布蘭登堡門和東側的巴黎廣場
                 Brandenburger Tor in 1966

         布蘭登堡門是柏林的象徵,也是德國的國家象徵標誌,見證了德意志民族的興衰史。從歷史意義上說,這座門堪稱是「德意志第一門」和「德國凱旋門」。布蘭登堡門東側是柏林老城,西側則通往城外,因此東側為門內,西側為門外。布蘭登堡門高26米,寬65.5米,深11米,是一座新古典主義風格的砂岩建築,以雅典衛城的城門作為藍本,設計者是普魯士建築師朗漢斯。

      1793年,普魯士雕塑家沙多夫又為雄偉的布蘭登堡門設計並完成了一尊「勝利女神四馬戰車」(Quadriga)雕像,並將其安放上門頂正中央,勝利女神張開翅膀,駕著四馬兩輪車面向柏林城內,象徵著得勝歸來。

互聯網
(四)城外景點  

   步出布蘭登堡門,走入六月十七日大街(紀念1953年6月17日發生在民主德國的人民起義)這條連接布蘭登堡門和勝利紀念柱的通衢,便是柏林城區最大的公園--動物園(Tiergarten)。蘇維埃戰爭紀念碑(Soviet War Memorial)坐落於動物園內,由前蘇聯建造,為了紀念二戰中在1945年柏林戰役中陣亡的80000多名蘇聯戰士。

         蘇維埃戰爭紀念碑 

    世界文化宮(Haus der Kulturen der Welt)也是在動物園內。它的前身是會議大廳(Kongresshalle),如今是當代藝術和時下話題的一個論壇,為戲劇和舞蹈演出、電影放映、文學、會議、展覽和系列活動提供了一個平台。 世界文化宮的設計亮點是朝兩個方向敞開的、自由浮動的屋頂。 其別緻的建築特色讓柏林人暱稱其為「懷孕的牡蠣」。

1966年10月,我出席在柏林舉行的「世界宣教會議 」會址就是這個「會議大廳」。
      國會大廈(Reichstag)是德國議會的辦公地,是新首都柏林的象徵。 1918年9月9日,議員菲利普?沙德曼(Philipp Scheidemann)在這裡宣布共和國的成立。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會大廈被毀。 1961年到1971年,建築師保羅?保爾加騰(Paul Baumgarten)去除了1945年被炸毀的頂部建築,以簡約的設計重建大廈。兩德統一後,德國議會決定重修國會大廈。 建築師諾曼?福斯特(Sir Norman Foster)參照其以前的模樣對之進行了現代化的改造和擴建。玻璃加鋼材的穹頂使得議會大樓成為柏林新的景點。 800多噸的鋼材和玻璃構成了40米高的外觀形象,延兩條螺旋形坡道緩緩而上,靈活的玻璃穹頂不但可以採光還可以使全議會廳空氣流通。到德國國會大廈的穹頂和天台參觀,不僅能看到最具特色的閃耀玻璃圓頂,在穹頂中通過講解器的歷史介紹裡了解德國國會大廈,在穹頂外的天台還可以360度眺望柏林市景,許多景點和標誌性建築盡收眼底。
       1966年 
互聯網
         玻璃加鋼材的穹頂
       兩條螺旋形坡道緩緩而上
         穹頂外的天台還可以360度眺望柏林市景   
      勝利女神紀念柱(Siegessäule),高達67米、頂端高高站立著通體金黃的勝利柱,長期以來都是柏林最著名的標誌。 勝利柱建於1864-1873年間,紀念普魯士軍隊打敗了丹麥、奧地利和法蘭西帝國軍隊。 2010年3月到2011年5月,德國人斥巨資對勝利柱大舉重修:使用1.2公斤金箔,重新裝飾了勝利女神以及柱身部分;登頂通道、基座上的青銅浮雕、玻璃馬賽克、鍍金的大砲等。
互聯網
      威廉皇帝紀念教堂(Kaiser-Wilhelm-Gedaechtnis-Kirche)是一座象徵著和平與統一的新教教堂,同時它也代表了柏林人在戰後重建城市的意願,這從整個教堂建築上便可見一斑。 現在的教堂包括了二戰後留下的教堂殘骸以及一座具有現代風格的教堂建築,是歷史與現代鮮明對比的寫照。 這座新羅馬式的教堂是為了紀念第一任德國皇帝威廉一世,由Franz Schwechten設計並在1891至1895年期間修建而成。 1943年,威廉皇帝紀念教堂在一次空襲中受到了嚴重的破壞。 如今被作為戰爭警世標誌的教堂殘骸,差點在1956年被完全清除掉,以空出地方來修建新的建築。 當時,柏林人對這一決定進行了激烈抗議,他們要求把教堂的殘骸保留下來,並將其融入到新的教堂建築中。 這樣,我們才得以看到今天新舊結合的威廉皇帝紀念教堂
             1966年
                1999年
                    1966年 
        教堂的現代部分建築建於1959年到1961年之間,由Egon Eiermann設計。 教堂以蜂窩形狀的水泥元素為主體,「蜂窩」間鑲嵌著藍色的玻璃方塊。 在八角形的教堂中殿,帶有色彩的玻璃方塊折射出強烈的藍色光線,並營造出冥想的寧靜氛圍。 而舊教堂的鐘樓殘骸則無時無刻的提醒著人們關於戰爭的恐怖與破壞性。
      夏洛滕堡宮(Schloss Charlottenburg)是柏林現存最大的宮殿,義大利巴洛克式風格,由布蘭登堡選帝侯腓特烈一世的妻子索菲·夏洛特委託建築師Arnold Nering設計。1701年,腓特烈一世加冕為普魯士國王,稱腓特烈一世,夏洛特成為他的王后。這個最初作為柏林郊外的夏天休息地,由建築師Eosander von Goethe 擴建為雄偉的建築。夏洛特在1705年去世後,腓特烈一世為了紀念她,將這座宮殿和附屬產業命名為夏洛滕堡。從1709年到1712年進行了進一步擴建,這一時期出現了有特色的轉塔和橘園。
      夏洛滕堡宮內部曾被描述為「世界第八大奇蹟」 — 琥珀室這個房間的牆壁裝飾著琥珀。這個想法來自但澤(Danzig)和柯尼斯堡(Koenigsberg)。1713年腓特烈一世去世後,腓特烈·威廉一世繼位,夏洛滕堡宮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1716年,他將琥珀室作為禮物贈送給沙皇彼得大帝。然而,他在1740年去世後,新國王腓特烈二世允許格奧格·克諾貝爾斯多夫擴建夏洛滕堡的東翼。隨後,腓特烈二世對夏洛滕堡宮的興趣轉向了波茨坦的無憂宮(完成於1747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